湯炳正是章太炎先生的高足,魯迅的師弟。在各有建樹的同門師兄弟中,他被章先生嘉許為「承繼絕學唯一有望之人」,也是代表同門在章太炎先生葬禮上講話的人。這些師兄弟包括黃侃、錢玄同、朱希祖、汪東、許壽裳、沈兼士、劉文典、吳承仕、顧頡剛、傅斯年、姜亮夫等等。事實上,他在《楚辭》學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較高的成就,不負先生厚望。近日,湯炳正的散文集《聽罷溪聲數落梅》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書中,收錄了湯炳正對章太炎和魯迅的回憶文章。對章太炎,他多從日常角度切入,在執尊師重道的弟子之禮之外,並不迴避客觀評價和歷史爭議。同時,因為日常親炙較多,他的文章中兼及章夫人湯國梨和幾位後人,以及一代大師去世之後的諸多身後事。
對魯迅,他講述的也是自己的親歷。「九一八」之後,湯炳正在北京見過魯迅一面。他在《從魯迅先生的「像」說起》一篇中,寫到各種魯迅「像」的藝術變形之外,他的直接印象:魯迅先生「溫和、沉摯而冷靜,目光慈祥卻透露出一股敏銳的光芒,好像任何東西在它的射擊下都要『入石三寸』。他在談話時,雖然涉及極可憎恨的事,也不會使你感到有種『風雲變色』之勢;他的憤怒是『內蘊』的而不是『外露』的。」
散文的一大功能,就是親歷者在回憶中補充歷史敘事的空疏,也檢視自己人生來路上的歡喜歌哭,給後人以共情和共鳴。好的散文,為藝術,也為人生;為歷史,也為未來;為自己,也為蒼生。所以,散文中,回憶題材最多,但其實回憶文章並不好寫,寫得情理兼備、公私兼顧,也並不容易。
湯炳正以大學新聞系畢業的學業背景,以自己在章門受教,在聲韻學、文字學、《楚辭》學研究方面的種種造詣,以及三十年代初在北京、抗戰期間在山東家鄉、在四川成都,以及建國後在貴州、四川等大學任教,「文革」期間被衝擊的萬般苦悶愁苦的閱歷,寫成《聽罷溪聲數落梅》的25篇散文和多篇序跋、書信,讓人得以了解「學者散文」的另一重要收穫,也了解一個專業領域聲名赫赫、普通讀者群中響應寥寥的大學問家和大散文家的一生。這樣的一生,自然也是歷史的又一份旁證。
(燕都融媒體記者 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