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錄對章太炎和魯迅的回憶文章,湯炳正《聽罷溪聲數落梅》出版

2021-01-08 燕趙都市報

湯炳正是章太炎先生的高足,魯迅的師弟。在各有建樹的同門師兄弟中,他被章先生嘉許為「承繼絕學唯一有望之人」,也是代表同門在章太炎先生葬禮上講話的人。這些師兄弟包括黃侃、錢玄同、朱希祖、汪東、許壽裳、沈兼士、劉文典、吳承仕、顧頡剛、傅斯年、姜亮夫等等。事實上,他在《楚辭》學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較高的成就,不負先生厚望。近日,湯炳正的散文集《聽罷溪聲數落梅》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書中,收錄了湯炳正對章太炎和魯迅的回憶文章。對章太炎,他多從日常角度切入,在執尊師重道的弟子之禮之外,並不迴避客觀評價和歷史爭議。同時,因為日常親炙較多,他的文章中兼及章夫人湯國梨和幾位後人,以及一代大師去世之後的諸多身後事。

對魯迅,他講述的也是自己的親歷。「九一八」之後,湯炳正在北京見過魯迅一面。他在《從魯迅先生的「像」說起》一篇中,寫到各種魯迅「像」的藝術變形之外,他的直接印象:魯迅先生「溫和、沉摯而冷靜,目光慈祥卻透露出一股敏銳的光芒,好像任何東西在它的射擊下都要『入石三寸』。他在談話時,雖然涉及極可憎恨的事,也不會使你感到有種『風雲變色』之勢;他的憤怒是『內蘊』的而不是『外露』的。」

散文的一大功能,就是親歷者在回憶中補充歷史敘事的空疏,也檢視自己人生來路上的歡喜歌哭,給後人以共情和共鳴。好的散文,為藝術,也為人生;為歷史,也為未來;為自己,也為蒼生。所以,散文中,回憶題材最多,但其實回憶文章並不好寫,寫得情理兼備、公私兼顧,也並不容易。

湯炳正以大學新聞系畢業的學業背景,以自己在章門受教,在聲韻學、文字學、《楚辭》學研究方面的種種造詣,以及三十年代初在北京、抗戰期間在山東家鄉、在四川成都,以及建國後在貴州、四川等大學任教,「文革」期間被衝擊的萬般苦悶愁苦的閱歷,寫成《聽罷溪聲數落梅》的25篇散文和多篇序跋、書信,讓人得以了解「學者散文」的另一重要收穫,也了解一個專業領域聲名赫赫、普通讀者群中響應寥寥的大學問家和大散文家的一生。這樣的一生,自然也是歷史的又一份旁證。

(燕都融媒體記者 宋燕)

相關焦點

  • 新書上架|看章太炎最器重的入室弟子、魯迅師弟如何寫就「散文中的...
    最近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湯炳正作品集《聽罷溪聲數落梅》,共分三輯:第一輯為自述成長、治學、遊歷履歷。其中關於師從章太炎的回憶,關於屈原和楚辭的治學經過,關於個人成長和對書的感情等篇章,非常有名。第二輯為序跋集,間有關於語言學、散文創作和治學態度的精妙議論。第三輯為書信集。全書以作者生平為暗線編排,堪稱散文中的口述史、文零散文字間的傳記。
  • 看章太炎最器重的入室弟子、魯迅師弟如何寫就「散文中的口述史」
    最近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湯炳正作品集《聽罷溪聲數落梅》,共分三輯:第一輯為自述成長、治學、遊歷履歷。其中關於師從章太炎的回憶,關於屈原和楚辭的治學經過,關於個人成長和對書的感情等篇章,非常有名;第二輯為序跋集,間有關於語言學、散文創作和治學態度的精妙議論;第三輯為書信集。全書以作者生平為暗線編排,堪稱散文中的口述史、文零散文字間的傳記。
  • 章太炎為什麼這麼狂,從慈禧光緒孫中山一直罵到袁世凱蔣介石
    章太炎弟子魯迅先生說"……考其生平,以大勳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袁世凱的包藏禍心者,並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並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範。"章太炎出身浙江餘杭儒學世家,自小讀經學,學術上他師從俞樾、譚獻、黃以周等飽學之士。
  • 魯迅:藤野先生,我永志難忘!藤野:魯迅是誰?哦,那個中等生
    他一年所收的學生不過8人,魯迅先生就是其中之一。壽鏡吾的身上有著傳統文人的影子,但是他並不是常人眼中的那種酸腐秀才,而是一個極其博學之人。魯迅先生後來在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時,主要回憶的就是跟隨壽鏡吾先生讀書時的經歷。雖然成年以後的魯迅認為,壽鏡吾的教學方法守舊落伍,但是這卻並不影響壽鏡吾在他心中高大的形象。
  • 回憶日本留學往事,魯迅與恩師藤野說法很不一致,到底誰在撒謊?
    在這篇課文裡魯迅回憶了自己青年時期去日本仙臺學醫並認識藤野先生的過程,回國後他選擇棄醫從文,但是他在仙臺和老師的美好記憶始終不能忘懷,於是寫下了此文,並收錄在了他的名作《朝花夕拾》裡。令人稱奇的是藤野先生晚年也寫了一篇文章,叫《謹憶周樹人君》。在文章裡他說魯迅只記得是個中等生,印象不深了,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 梟雄袁世凱,閻錫山和張作霖見了都要磕頭,卻不敢得罪章太炎
    據了解,閻錫山和張作霖都不敢得罪他,甚至在一些民間傳說中,張作霖和閻錫山看到袁世凱要先磕頭。眾所周知,張作霖在東北很吃得開,過著土皇帝一般的生活,但是到了京城,他還是要收斂鋒芒。由此可見,當時那個社會,袁世凱是個不能惹的人。袁世凱這麼厲害,卻唯獨不敢得罪這個人,甚至對這個人畢恭畢敬,此人就是章太炎。
  • 同為回憶百草園的文章,魯迅只寫2000字,周作人竟寫了7萬字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收錄在魯迅《朝花夕拾》中的一篇回憶性散文。大多數人並不陌生,是因為它曾作為課文,長期出現在我們的語文教科書裡。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魯迅的胞弟周作人先生,寫了更多關於百草園的文字。
  • 文人會武功,誰也攔不住:魯迅練過柔道,秋瑾熟悉劍術
    魯迅、許壽裳等33名中國留學生也報名加入了柔道講道館。那時候清朝留學生頭上還留著辮子,很不利於練習柔道。魯迅便帶頭剪掉辮子,並提交了五條誓約書。現在,魯迅等人的報名表和誓約書都保留在弘文學院柔道講道館的文獻室。魯迅的紹興老鄉秋瑾,在少年時代練習過劍術。
  • 紀念《狂人日記》百年《魯迅影集》出版
    紀念《狂人日記》百年《魯迅影集》出版 魯迅生平全部影像首次完整結集呈現 而認為魯迅只是嚴肅的稍顯刻板印象,除了與他的作品風格有關,也與流傳最深的魯迅照片分不開。近日,為紀念《狂人日記》發表百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和北京魯迅博物館聯合推出了一部《魯迅影集》。該影集由魯迅博物館常務副館長黃喬生主編,收入了他過去10年時間到處搜集的魯迅從青年到老年的113幅照片。這也是首次大尺幅完整收錄了魯迅一生留給世界的全部影像,均系所能找到的最好版本。
  • 民國出版家楊晉豪與魯迅的「硬譯」之爭
    再後來,他根據自己在獄中的經歷,撰有《入獄記》一書,經過多次修改,在淪陷時期上海的「太平書局」出版,此書成為他後來「失節」的證據。     「脫離」革命之後,他轉而從事出版工作,1933年秋天,加入了上海北新書局擔任編輯,開始主編《出版消息》和《小學生》等。上海淪陷之後,他在《申報月刊》擔任編輯。
  • 魯迅《吶喊》出版95周年:阿Q精神、孔乙己式迂腐離我們而去了嗎?
    95年前的今天,1923年8月3日,魯迅的第一本小說集《吶喊》由北京新潮社出版,並被列入該社「文藝叢書」之一。其中收錄了魯迅1918年至1922年間寫就的小說《一件小事》《狂人日記》《鴨的喜劇》《端午節》《故鄉》《孔乙己》《藥》《阿Q正傳》《兔和貓》《社戲》《風波》《頭髮的故事》《明天》《白光》《不周山》等15篇。
  • 魯迅一生集了多少資料,寫了多少文章
    為了撰寫《中國小說史略》這部篇幅不算很長的學術著作,魯迅前後幾乎用了20年時間搜集資料,編輯成了《古小說鉤沉》、《唐宋傳奇集》和《小說舊聞抄》三部資料專書。魯迅在《小說舊聞抄》序言中回憶了當年編錄小說史料的困難狀況和甘苦心情:「時方困瘁,無力買書,則假自中央圖書館、通俗圖書館、教育部圖書室等,廢寢輟食,銳意窮搜,時或得之,瞿然則喜。」抄錄是魯迅搜集資料的主要方式之一。早在少年時代,魯迅就經常抄書,如陸羽的《茶經》,陸龜蒙的《五木經》和《耒耜經》等。
  • 魯迅先生雜文集名的由來
    《熱風》是魯迅先生的第一本雜文集。1925年11月由北京北新書局出版。收錄作者1918年至1924年所作雜文41篇。這些先後發表在《新青年》、《晨報副刊》上的短評,「除幾條泛論之外,有的是對於扶乩、靜坐、打拳而發的;有的是對於所謂『保存國粹』而發的;有的是對於上海《時報》的諷刺畫而發的。」
  • 同為知名作家的李敖和柏楊,為何不約而同地看不起魯迅文章呢?
    按照魯迅的話說,就是匕首和投槍。魯迅是文化界開風氣的一代作家,文豪,他的文章曾受到毛主席的讚賞,被譽為「民族魂」。魯迅逝世之後,大陸雜文界少了一個標杆性的人物,開始變得萎靡不振了,所幸的是,魯迅雜文中的戰鬥精神卻在港臺文化界得以薪火相傳,延續下來,這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
  • 魯迅真是死於日本醫生謀殺嗎?為何周海嬰和許廣平的說法不同?
    此說出自魯迅之妻許廣平,她在《十年攜手共艱危:許廣平憶魯迅》中寫道:「……魯迅的節儉有時讓人看不下去,例如抽菸,直至燒手或者甚至燒口,真正沒法拿了,才丟掉……我實在太簡單……盡買些廉價香菸供給他……日積月累做慢性殺害他的事……他生病時,須藤醫生忠告他:如果吸菸,吃藥是沒用的……後來病總算好點,我卻又親自給他用劣等香菸毒害他……」從許廣平的這些回憶文章中
  • 太宰治名作新譯本出版上市
    為防農民暴動,家築高牆,太宰治住在這樣的深宅大院裡有種內疚和不安感,甚至出現了一種罪惡感,對他後來的小說創作有很大影響。他的創作高峰集中於他的生命後期,也就是1946年至1948年。這期間,他發表了《人間失格》《斜陽》以及震驚文壇的《如是我聞》。
  • 現在的教材,逐漸刪除魯迅的文章,這是為什麼?
    魯迅先生的文章是學生時代的一個回憶,《少年閏土》、《故鄉》、《社戲》、《藤野先生》等,都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課文。從這些文章裡面,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了解中國舊社會的生活現狀,也讓我們更加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 火暴脾氣章太炎
    當時是中國教育會開辦教育社的,愛國學社的成員都加入教育會,這樣會和社就合併為一家。可教育會沒有經濟來源,而愛國學社卻收入頗豐,時間一長,愛國學社就有人對教育會不滿了。蔡元培為人寬容,對一些人的言論並不計較,可吳稚暉是有話必說的人,幫著愛國學社的人說話。章太炎對此十分惱火,有一次當吳稚暉偏袒愛國學社,「語出刻薄」時,章太炎當眾拍桌子大罵:「稚暉,你要效宋江之所為,有我在此,辦不到!」
  • 許廣平筆下魯迅的最後一天,在死神面前,再偉大的人也會變得平庸
    正因為如此,魯迅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將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直至他生命的最後一天。作為魯迅的終身伴侶,許廣平最有話語權。她生前撰寫了大量回憶魯迅的文章,除收錄為三本回憶錄之外,還有很多零碎的文章發表於各類報刊,為魯迅生平事跡提供了豐富而詳實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