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先生是我國近代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民主革命家。章太炎一生桃李滿天下,門下弟子眾多,且多是民國時期教育界、學術界的著名人物。
當時的北京大學,有名的教授,大都出之於章太炎的門下,如:黃侃、朱希祖、錢玄同、周樹人(魯迅)、周作人、吳承仕、汪東、沈兼士、許壽裳等人。
章太炎除了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外,他還是一位革命家,魯迅就稱乃師章太炎是「有學問的革命家」,認為「先生的業跡,留在革命史上的,實在比學術史上還要大」。
也許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華民國」之名即是章太炎率先提出的,而中華民國最早的國旗「五色旗」,也是由章太炎提出並堅持使用的。
中華民國成立前,開會商討國旗一事。孫中山提議用青天白日旗,黃興主張用井字旗,袁世凱主張沿用清政府時期的龍旗,而章太炎提議用首先光復南京的江浙聯軍的軍旗「五色旗」。
章太炎說出理由:「紅、黃、藍、白、黑五色,代表我國漢、滿、蒙古、回、藏五個民族,寓意五族共和。」
於是,五色旗即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旗,直到民國十六年(1927年),蔣介石改用青天白日旗為止。
1935年,章太炎在蘇州自辦「章氏國學講習會」,作為私人學校做國學演講。學生從全國各地負笈而來,最小的18歲,最大甚至有73歲的,住校者達百人之多。
1918年,北大文科第四屆畢業,前排左起:朱希祖、錢玄同、蔡元培、陳獨秀、黃侃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6月13日,章太炎病危,章氏國學講習會的弟子們,鱗次跪在章臥室外的空地上,焚香禱告,為老師祈福,他們的低聲啜泣響成一片。
6月14日7點45分,章太炎病逝,享年67歲。夫人湯國梨哭得撕心裂肺,傷心欲絕。門外的學員們頓時號啕大哭,悲聲震天。
鑑於章太炎對民國政府的功勳,在他病逝後,國民政府撥款三千元作為章太炎的治喪費。但又在張繼、居正、馮玉祥等人的努力下,南京國民政府決定為章舉行國葬。
國葬令曰:「宿儒章炳麟,性行耿介,學問淹通。早歲以文字提倡民族革命,身遭幽系,義無屈撓。嗣後抗拒帝制,奔走擁法,備嘗艱險,彌著堅貞。居恆研精經術,抉奧鉤玄,究其詣極,有逾往哲,所至以講學為重。茲聞溘逝,軫惜實深,應即依照國葬法,特予國葬。生平事跡存備付史館,用示國家崇禮耆宿之至意。此令。」
按照餘杭的風俗,要在棺內用綢覆蓋,並將綢子打成結,叫作結爻。夫人湯國梨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綢,按五色旗的順序排列在棺內,為章太炎結爻。
當時眾人都認為這樣做不妥,擔心觸怒當局,因為國民政府已經下國令,應用當時的青天白日旗。
對此,湯國梨說:「五色旗孫中山先生也贊成過,為什麼不可用。太炎先生為辛亥革命勝利,為五色旗的誕生,出過力,坐過牢,而沒有為國民黨旗效過什麼勞,因而用五色綢為他結爻,最為恰當。你們別怕,責任由我來負。」
在北平,章門弟子們沒時間南下奔喪,便在北平為老師舉行了追悼會,馬裕藻、許壽裳、朱希祖、錢玄同、吳承仕、周作人、劉文典、沈兼士等人參加。
他們聯名發《通啟》道:「先師章太炎先生不幸於本年六月十四日卒於江蘇吳縣,先生為革命元勳,國學泰鬥,一旦辭世,薄海同悲。」
在上海,當時已經病重的弟子魯迅先生先後寫成《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紀念先師,後一文成後僅僅兩天,魯迅先生亦逝世。
其中,魯迅先生點評其師章太炎的這段話最為中肯:「考其生平,以大勳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袁世凱的包藏禍心者,並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並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範。」
按照章太炎生前意願,其墓址選在抗清英雄張蒼水墓側。但沒想到因抗戰爆發,國葬只好暫且擱置,章太炎的家人在南下逃難前,暫葬其於蘇州章家後花園。
1937年11月,蘇州淪陷,日軍闖入章家後花園,看見章太炎的墳墓,由於沒有墓碑,以為墓內埋有財寶,就要挖開看個究竟。章家留下守門的老家人苦苦勸止,卻遭到毒打。
日軍中的一位軍佐得知這是章太炎的墓後,便制止了日軍。由於章太炎早年曾經留亡日本,也許這位軍佐和章太炎曾經有些交情,幾日後又特來拜祭,並在墓旁立了一個木柱,上書「章太炎之墓」。從此,日軍才沒有再來騷擾。
本文參考自:《細說民國大文人——那些國學大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