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身後事:國民政府下令國葬,身挽五色旗;日軍一軍官還拜祭

2020-12-22 史家之韻

章太炎先生是我國近代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民主革命家。章太炎一生桃李滿天下,門下弟子眾多,且多是民國時期教育界、學術界的著名人物。

當時的北京大學,有名的教授,大都出之於章太炎的門下,如:黃侃、朱希祖、錢玄同、周樹人(魯迅)、周作人、吳承仕、汪東、沈兼士、許壽裳等人。

章太炎除了是一位傑出的教育家外,他還是一位革命家,魯迅就稱乃師章太炎是「有學問的革命家」,認為「先生的業跡,留在革命史上的,實在比學術史上還要大」。

也許有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中華民國」之名即是章太炎率先提出的,而中華民國最早的國旗「五色旗」,也是由章太炎提出並堅持使用的。

中華民國成立前,開會商討國旗一事。孫中山提議用青天白日旗,黃興主張用井字旗,袁世凱主張沿用清政府時期的龍旗,而章太炎提議用首先光復南京的江浙聯軍的軍旗「五色旗」。

章太炎說出理由:「紅、黃、藍、白、黑五色,代表我國漢、滿、蒙古、回、藏五個民族,寓意五族共和。」

於是,五色旗即成為中華民國的國旗,直到民國十六年(1927年),蔣介石改用青天白日旗為止。

1935年,章太炎在蘇州自辦「章氏國學講習會」,作為私人學校做國學演講。學生從全國各地負笈而來,最小的18歲,最大甚至有73歲的,住校者達百人之多。

1918年,北大文科第四屆畢業,前排左起:朱希祖、錢玄同、蔡元培、陳獨秀、黃侃

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6月13日,章太炎病危,章氏國學講習會的弟子們,鱗次跪在章臥室外的空地上,焚香禱告,為老師祈福,他們的低聲啜泣響成一片。

6月14日7點45分,章太炎病逝,享年67歲。夫人湯國梨哭得撕心裂肺,傷心欲絕。門外的學員們頓時號啕大哭,悲聲震天。

鑑於章太炎對民國政府的功勳,在他病逝後,國民政府撥款三千元作為章太炎的治喪費。但又在張繼、居正、馮玉祥等人的努力下,南京國民政府決定為章舉行國葬。

國葬令曰:「宿儒章炳麟,性行耿介,學問淹通。早歲以文字提倡民族革命,身遭幽系,義無屈撓。嗣後抗拒帝制,奔走擁法,備嘗艱險,彌著堅貞。居恆研精經術,抉奧鉤玄,究其詣極,有逾往哲,所至以講學為重。茲聞溘逝,軫惜實深,應即依照國葬法,特予國葬。生平事跡存備付史館,用示國家崇禮耆宿之至意。此令。」

按照餘杭的風俗,要在棺內用綢覆蓋,並將綢子打成結,叫作結爻。夫人湯國梨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綢,按五色旗的順序排列在棺內,為章太炎結爻。

當時眾人都認為這樣做不妥,擔心觸怒當局,因為國民政府已經下國令,應用當時的青天白日旗。

對此,湯國梨說:「五色旗孫中山先生也贊成過,為什麼不可用。太炎先生為辛亥革命勝利,為五色旗的誕生,出過力,坐過牢,而沒有為國民黨旗效過什麼勞,因而用五色綢為他結爻,最為恰當。你們別怕,責任由我來負。」

在北平,章門弟子們沒時間南下奔喪,便在北平為老師舉行了追悼會,馬裕藻、許壽裳、朱希祖、錢玄同、吳承仕、周作人、劉文典、沈兼士等人參加。

他們聯名發《通啟》道:「先師章太炎先生不幸於本年六月十四日卒於江蘇吳縣,先生為革命元勳,國學泰鬥,一旦辭世,薄海同悲。」

在上海,當時已經病重的弟子魯迅先生先後寫成《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紀念先師,後一文成後僅僅兩天,魯迅先生亦逝世。

其中,魯迅先生點評其師章太炎的這段話最為中肯:「考其生平,以大勳章作扇墜,臨總統府之門,大詬袁世凱的包藏禍心者,並世無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獄,而革命之志,終不屈撓者,並世亦無第二人;這才是先哲的精神,後生的楷範。」

按照章太炎生前意願,其墓址選在抗清英雄張蒼水墓側。但沒想到因抗戰爆發,國葬只好暫且擱置,章太炎的家人在南下逃難前,暫葬其於蘇州章家後花園。

1937年11月,蘇州淪陷,日軍闖入章家後花園,看見章太炎的墳墓,由於沒有墓碑,以為墓內埋有財寶,就要挖開看個究竟。章家留下守門的老家人苦苦勸止,卻遭到毒打。

日軍中的一位軍佐得知這是章太炎的墓後,便制止了日軍。由於章太炎早年曾經留亡日本,也許這位軍佐和章太炎曾經有些交情,幾日後又特來拜祭,並在墓旁立了一個木柱,上書「章太炎之墓」。從此,日軍才沒有再來騷擾。

本文參考自:《細說民國大文人——那些國學大師們》

相關焦點

  • 五色旗很忙 低一度的歷史
    不過,民國政府的更迭太過頻繁,五色旗有時也搞不清自己到底是哪一國的國旗了。中華民國遭受的第一次「滅亡」是袁世凱稱帝。袁世凱在確立了自己的絕對統治地位後,來了個帝制復闢,為此搞了不知多少荒唐名目,國家變了,國旗當然應該改掉,可笑的是,就如同「中華帝國」是中華民國扭曲而來的一樣,「中華帝國」的國旗也是五色旗扭曲而來的。
  • 五色旗很忙,從各地軍閥、偽滿洲國到汪精衛,為啥你們都搶著用
    由「紅、黃、藍、白、黑」五個橫條組成的「五色旗」是孫中山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的國旗。這個國旗本來是清朝海軍軍官的「官旗」,用來做中華民國的國旗簡直太過荒唐,所以孫中山一輩子都恨這個旗恨得要死。但是,武昌起義的勝利者大多打著這面旗出道,出於對現實的考慮,孫中山也只好接受了這個五色旗的國旗地位。
  • 章太炎「瘋事」一籮筐
    1911年,各位大人物都在為一件事忙得不可開交,章太炎決定把這件事作為自己的第二件事來做,這件事就是選國旗。孫中山的青天白日旗、黃興的井字棋、袁世凱的龍旗、黎元洪的十八星旗……一時間花花綠綠的比賣衣服的還要亂,這時章太炎發揮了自己的驢性,堅決要求用自己的五色旗,最後大家拗不過他,賣了他個面子。
  • 「民國的那些事」:中華民國的國名、國旗與國歌
    一、中華民國的國名:誰是首倡者?兩種觀點,一說為孫中山,一說為章太炎。主張為孫中山者認為,1904年孫中山在美國發表《中國問題之真解決》演講時,第一次用英語提到了「中華民國」的稱謂。而漢語「中華民國」一詞最早出現在1906年發布的《中國同盟會方略》裡。
  • 朱老總有個小師弟,連蔣介石都親自下令為他舉行「國葬」極盡哀榮
    大家都知道,朱德在滇軍中擔任過旅長,其實,朱培德比朱德早一年就擔任了滇軍旅長,後來還被任命為中央直轄駐粵滇軍總司令,起點比朱德要高。當然,朱德在1922年離開了滇軍,遠赴德國追求革命真理,這個境界是朱培德不能比的。1925年7月1日,廣州國民政府成立,選舉汪精衛、胡漢民等16人為國民政府委員,其中就包括朱培德,屬於中央委員級別。
  • 舊中國的秘密:五色旗、龍旗、青天白日旗有何內涵?
    舊中國有三種國旗:五色旗、龍旗、青天白日滿地紅旗。很多人不明就裡,將這三面旗幟混合使用,比如有人將五色旗作為北洋政府國旗,將青天白日旗作為民國國旗,而將龍旗作為北洋水師軍旗。本號前面文章指出,民國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歷史上屬於不同的地方政權(詳見《北洋政府、國民政府、民國政府,究竟有什麼區別?》)。那麼這三面國旗,究竟有什麼內涵,又如何和三個地方政權相對應呢?先來看五色旗。五色旗究竟怎麼來的?
  • 辛亥革命中的「五色旗」有何玄機
    武昌起義爆發後,孫中山歸國途中抵倫敦,當地華僑請制國旗,孫中山就曾手繪青天白日滿地紅之旗。然而,等他1911年12月到達上海,迎接他的卻是滿眼的五色旗。1912年1月初,南京各省代表會(代行參議院)議決五色旗為國旗。
  • 民國青天白日旗的由來和含義
    有人主張用五色旗。五色旗最早於1906年冬同盟會本部討論《革命方略》和國旗草案時被提出來,為程德全、宋教仁所支持。認為五色在中國傳統中的五行學說中有所反映,且與五德等中國文化使用五數的習慣相符合。代表五個民族的五色可以緩和種族革命的意義,亦是政治清明的象徵。
  • 張自忠:49歲身中16彈犧牲,日軍停戰保護遺體,蔣介石為他痛哭
    在這些英雄中有一些不僅讓敵人聞風喪膽,更因其驍勇善戰、大義凜然而讓敵人肅然起敬的人物,張自忠就是這樣一位徵服了敵軍內心、令敵我都敬佩的英雄,他犧牲時身中16彈,蔣介石扶棺痛哭,日軍為護他遺體停戰一天。雄心壯志自小養成1891年,張自忠出生在山東臨清唐元村的一個官宦家庭。
  • 戰爭與人性的考驗,二戰期間日軍食人往事
    困守高黎貢山的日軍,在吃光了所有乾糧之後,開始以陣地前的屍體為食。其實,真正讓我心情複雜的,是在這之後發生的一件事——在掌握日軍食人的確切證據後,美軍顧問馬上提議將此事公之於眾,以顯示日軍的殘忍與野蠻。但出於某種考慮,國民政府卻並沒有這麼做,而是下令對整起事件嚴加保密。」
  • 民國五色旗出自趙鳳昌之手 被國父孫中山擱置
    會議還提出,中央政府以「五色旗」為臨時國旗,一攬子推出的還有陸軍旗、海軍旗、大元帥旗、副元帥旗等。  儘管該會議的權威性遭到尚設於武漢的各省代表會議質疑,但南京光復為此前的國都之爭果斷地畫上了句號,武漢方面復電:同意以南京為中央政府所在地。  上海的報紙很快搶先刊發了有關旗式圖案,五色旗開始以國旗的名義閃亮登場。
  • 邵元衝:西安事變中被打死的職務最高的官員,國民政府舉行國葬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國民政府在南京為其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儀式。邵元衝,字翼如,浙江紹興人,1890年出生。先後考取滿清王朝的秀才、貢生和法官。1905年加入同盟會,1912年擔任《國民新聞》總編輯。曾參加二次革命和光復浙江的戰鬥,擔任過中華革命黨紹興司令官。
  • 難忘九一八 瀋陽市民一覺醒來 滿城的青天白日旗變成了日本太陽旗
    1931年9月19日早晨,幾十萬瀋陽市民在習以為常的日軍演習的槍炮聲中徐徐醒來,當他們打開窗戶,推開大門,來到屋外時,他們驚奇地發現,昨天還飄揚在瀋陽大街小巷的青天白日旗一夜之間全都變成了日本的太陽旗。
  • 蔣介石要求必須奪回張自忠將軍遺體,崗村寧次下令:停止飛機轟炸
    「張自忠還對自己的部隊提出了兩點要求:第一,要保護好當地的老百姓,不動百姓一針一線;第二,在戰鬥中要儘可能節省本就不充裕的子彈,要做到瞄準好了敵人再開槍。當時,趙登禹率109旅抵達喜峰口,日軍也源源不斷向長城增兵,雙方展開了激烈的遭遇戰,進攻兩天的激烈戰鬥,我軍雖然頂住了日軍的攻勢,卻沒有能夠克服孟子嶺高地,處境依然很被動。
  • 讀書筆記:從「十八星旗」到「五色旗」,資產階級革命內涵的「撥亂反正」
    1906年,孫中山、黃興、章太炎等人,在日本制訂的「中國同盟會革命方略」中,曾做出了如下解釋:驅除韃虜:今之滿洲,本塞外東胡。昔在明朝,屢為邊患。後乘中國多事,長驅入關,滅我中國,據我政府,迫我漢人為其奴隸….義師所指,覆彼政府,還我主權。恢復中華:中國者,中國人之中國;中國之政治,中國人任之。驅除韃虜之後,光復我民族的國家。
  • 被日軍厚葬的抗日少年,被抓時說了6個字,在場的日軍都為之動容
    這一時期,日軍對中華大地展開殘忍屠殺,中華人民奮起抗爭,奔赴戰場保衛祖國。針對當時的情況國民政府認為,我們的士兵的身體和文化素質太弱,需要轉化方式曲線救國。並號召各地受過中等教育的青年參軍衛國,大喊「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從此開始了抗戰的時代潮流。
  • 淞滬會戰迷惑操作,3萬國軍打3千日軍,蔣介石卻3次下令暫停進攻
    淞滬會戰前蔣介石在各個場合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把日軍趕下黃浦江去。」 1937年8月9日,日本軍官大山勇夫強衝虹橋機場與守備的中國保安隊發生衝突被擊斃,上海局勢變得緊張起來。11日下午9時,南京統帥部電話命令張治中把部隊開到上海附近。張治中接到命令後,立即下令87、88師向上海進發,次日早上就到達上海。
  • 萬家嶺大捷,國軍幾乎全殲日軍一個師:踩著屍體走,河裡都是血
    ,共空投200多名聯隊長以下軍官,那麼日軍為何要投入軍官呢? 其實這種情況在日軍作戰中經常出現,因為按照當時日軍作戰來說,他的軍官基本是在第一線指揮作戰,所以日軍指揮官傷亡的概率很高,因為部隊被圍起來了,援軍上不來,那麼這個時候用空投的辦法往下投一個指揮官,使他能夠來指揮這個地區的作戰。
  • 我國抗戰陣亡最高將領,遺體運回時,日軍下令:所到之地停止空襲
    抗日戰爭期間,全副武裝的日本侵略者對中原地區發動了猛烈的進攻,為此,中國軍隊和人民奮起反抗,與此同時,中國出現了許多英雄人物,他是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最高將領,他的屍體被運走時,日軍下令停止戰鬥,這個人是誰?為什麼它能引起中國和日本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