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19經[正聞本25經/佛光本19經](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從坐起,為佛作禮,而白佛言:
「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不放逸住已,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
「善哉!善哉!汝今作是說:『善哉!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耶?」
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比丘!結所系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時,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比丘白佛言:
「世尊!色是結所系法,是結所系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如是,受……想……行……識[是]結所系法,是結所系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是故,我於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汝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
色是結所系法,此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如是,受……想……行……識是結所系法,此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相應部22相應70經/被貪染住立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那時,某位比丘……(中略)在一旁坐好後,那位比丘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請世尊簡要地教導我法……(中略)那就好了!」
「比丘!凡被貪染住立者,在那裡你應該舍斷欲。」
「已了知,世尊!已了知,善逝!」
「比丘!你如何依我簡要所說,了知詳細的義理呢?」
「大德!色是被貪染住立者,在那裡我應該舍斷欲;受……想……行……識是被貪染住立者,在那裡我應該舍斷欲,大德!我這樣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比丘!好!好!比丘!你了知我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好!
比丘!色是被貪染住立者,在那裡你應該舍斷欲;受……想……行……識是被貪染住立者,在那裡你應該舍斷欲,比丘!應該這樣看見我這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中略)那位比丘成為眾阿羅漢之一。
========================
繁體
雜阿含19經[正聞本25經/佛光本19經](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從坐起,為佛作禮,而白佛言:
「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不放逸住已,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
「善哉!善哉!汝今作是說:『善哉!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耶?」
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比丘!結所繫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時,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比丘白佛言:
「世尊!色是結所繫法,是結所繫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如是,受……想……行……識[是]結所繫法,是結所繫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是故,我於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汝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
色是結所繫法,此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如是,受……想……行……識是結所繫法,此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相應部22相應70經/被貪染住立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那時,某位比丘……(中略)在一旁坐好後,那位比丘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請世尊簡要地教導我法……(中略)那就好了!」
「比丘!凡被貪染住立者,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
「已了知,世尊!已了知,善逝!」
「比丘!你如何依我簡要所說,了知詳細的義理呢?」
「大德!色是被貪染住立者,在那裡我應該捨斷欲;受……想……行……識是被貪染住立者,在那裡我應該捨斷欲,大德!我這樣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比丘!好!好!比丘!你了知我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好!
比丘!色是被貪染住立者,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受……想……行……識是被貪染住立者,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比丘!應該這樣看見我這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中略)那位比丘成為眾阿羅漢之一。
指在釋迦牟尼時代,佛教以外的各種學說。總共有六十二種,故云六十二見。然此有數種異說︰(1)《長阿含經》卷十四〈梵動經〉及《梵網六十二見經》所載︰十類六十二見說。系將外道所執大別為本劫本見、末劫末見二種。本劫本見即依過去前際起分別見,凡有五類十八見,包括四種遍常論、四種一分常論、二種無因生論、四種有邊等論、四種不死矯亂論。末劫末見即依未來後際起分別見,凡有五類四十四見,包括十六種有想論、八種無想論、八種非有想非無想論、七種斷滅論、五種現法涅盤論。合計為十類六十二見。(2)《涅盤經》所說︰由五見生六十二見。灌頂《大般涅盤經會疏》卷二十三解之,謂我見有五十六,邊見有六,合我見、邊見為六十二見。我見五十六︰包括欲界五蘊各有即、離等四見,為二十見;色界之五蘊也各有即、離等四見,亦為二十見;無色界之四心各有四見,為十六見;共為五十六見。邊見有六︰指三界各有斷、常,合為六見。又依《三大部補註》,即、離等四見為︰即色、離色、亦即亦離、不即不離。(3)《大品般若經》卷十四〈佛母品〉及《大智度論》卷七十所說︰過去五蘊各有有常、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四句,成二十句。五蘊各有有邊、無邊、有邊無邊、非有邊非無邊四句,成二十句。未來五蘊各有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四句,成二十句。合為六十句。另加神與身一、神與身異等斷、常二句,總成六十二見。◎附︰谷響〈佛陀時代印度諸國的社會思想概況)(摘錄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3})所謂『六十二見』,是當時佛陀以外的所有沙門、婆羅門種種不同的偏別見解的總遍。如《長阿含經》卷十四〈梵網經〉中所說︰『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種種無數隨意所說,盡入六十二見中。』這六十二見又可 (1)世間常存論︰四種。這是當時印度思想界流行的六十二種或偏於常或偏於斷的見解,佛陀曾加以批判並採納了眾說之長,以顯示其真正饒益有情的正道;矯正諸沙門、婆羅門各趨極端的思想,而發揮佛教無上的中道第一義諦。如《雜阿含經》卷三十四說︰『若先來有我,則是常見,於今斷滅,則是斷見;如來離於二邊處中說法。』又《大般涅盤經》卷八說︰『若言一切行無常者,即是斷見;諸行常者,復是常見;佛法中道,遠離二邊。』這是佛陀對待當時思想界流行的諸種學派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