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傳《雜阿含經》南傳《相應部》對讀:第19經

2021-02-19 杭州蕭山學佛小組


雜阿含19經[正聞本25經/佛光本19經](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從坐起,為佛作禮,而白佛言: 

  「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不放逸住已,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 

  「善哉!善哉!汝今作是說:『善哉!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耶?」 

  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比丘!結所系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時,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比丘白佛言: 

  「世尊!色是結所系法,是結所系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如是,受……想……行……識[是]結所系法,是結所系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是故,我於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汝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 

  色是結所系法,此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如是,受……想……行……識是結所系法,此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相應部22相應70經/被貪染住立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那時,某位比丘……(中略)在一旁坐好後,那位比丘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請世尊簡要地教導我法……(中略)那就好了!」 

  「比丘!凡被貪染住立者,在那裡你應該舍斷欲。」

  「已了知,世尊!已了知,善逝!」 

  「比丘!你如何依我簡要所說,了知詳細的義理呢?」 

  「大德!色是被貪染住立者,在那裡我應該舍斷欲;受……想……行……識是被貪染住立者,在那裡我應該舍斷欲,大德!我這樣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比丘!好!好!比丘!你了知我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好! 

  比丘!色是被貪染住立者,在那裡你應該舍斷欲;受……想……行……識是被貪染住立者,在那裡你應該舍斷欲,比丘!應該這樣看見我這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中略)那位比丘成為眾阿羅漢之一。

========================

繁體


雜阿含19經[正聞本25經/佛光本19經](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有異比丘從坐起,為佛作禮,而白佛言: 

  「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不放逸住已,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爾時,世尊告彼比丘: 

  「善哉!善哉!汝今作是說:『善哉!世尊!為我略說法要,我聞法已,當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後有。』耶?」 

  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 

  比丘!結所繫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時,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汝云何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比丘白佛言: 

  「世尊!色是結所繫法,是結所繫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如是,受……想……行……識[是]結所繫法,是結所繫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是故,我於世尊略說法中,廣解其義。」 

  佛告比丘: 

  「善哉!善哉!汝於我略說法中廣解其義,所以者何? 

  色是結所繫法,此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如是,受……想……行……識是結所繫法,此法宜速除斷;斷彼法已,以義饒益,長夜安樂。」 

  時,彼比丘聞佛所說,心大歡喜,禮佛而退,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心得解脫,成阿羅漢。 

相應部22相應70經/被貪染住立經(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那時,某位比丘……(中略)在一旁坐好後,那位比丘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請世尊簡要地教導我法……(中略)那就好了!」 

  「比丘!凡被貪染住立者,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

  「已了知,世尊!已了知,善逝!」 

  「比丘!你如何依我簡要所說,了知詳細的義理呢?」 

  「大德!色是被貪染住立者,在那裡我應該捨斷欲;受……想……行……識是被貪染住立者,在那裡我應該捨斷欲,大德!我這樣了知這世尊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比丘!好!好!比丘!你了知我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好! 

  比丘!色是被貪染住立者,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受……想……行……識是被貪染住立者,在那裡你應該捨斷欲,比丘!應該這樣看見我這簡要所說的詳細義理。」 

  ……(中略)那位比丘成為眾阿羅漢之一。 

指在釋迦牟尼時代,佛教以外的各種學說。總共有六十二種,故云六十二見。然此有數種異說︰(1)《長阿含經》卷十四〈梵動經〉及《梵網六十二見經》所載︰十類六十二見說。系將外道所執大別為本劫本見、末劫末見二種。本劫本見即依過去前際起分別見,凡有五類十八見,包括四種遍常論、四種一分常論、二種無因生論、四種有邊等論、四種不死矯亂論。末劫末見即依未來後際起分別見,凡有五類四十四見,包括十六種有想論、八種無想論、八種非有想非無想論、七種斷滅論、五種現法涅盤論。合計為十類六十二見。(2)《涅盤經》所說︰由五見生六十二見。灌頂《大般涅盤經會疏》卷二十三解之,謂我見有五十六,邊見有六,合我見、邊見為六十二見。我見五十六︰包括欲界五蘊各有即、離等四見,為二十見;色界之五蘊也各有即、離等四見,亦為二十見;無色界之四心各有四見,為十六見;共為五十六見。邊見有六︰指三界各有斷、常,合為六見。又依《三大部補註》,即、離等四見為︰即色、離色、亦即亦離、不即不離。(3)《大品般若經》卷十四〈佛母品〉及《大智度論》卷七十所說︰過去五蘊各有有常、無常、常無常、非常非無常四句,成二十句。五蘊各有有邊、無邊、有邊無邊、非有邊非無邊四句,成二十句。未來五蘊各有如去、不如去、如去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四句,成二十句。合為六十句。另加神與身一、神與身異等斷、常二句,總成六十二見。◎附︰谷響〈佛陀時代印度諸國的社會思想概況)(摘錄自《現代佛教學術叢刊》{93})所謂『六十二見』,是當時佛陀以外的所有沙門、婆羅門種種不同的偏別見解的總遍。如《長阿含經》卷十四〈梵網經〉中所說︰『諸有沙門、婆羅門,於本劫本見、末劫末見種種無數隨意所說,盡入六十二見中。』這六十二見又可 (1)世間常存論︰四種。這是當時印度思想界流行的六十二種或偏於常或偏於斷的見解,佛陀曾加以批判並採納了眾說之長,以顯示其真正饒益有情的正道;矯正諸沙門、婆羅門各趨極端的思想,而發揮佛教無上的中道第一義諦。如《雜阿含經》卷三十四說︰『若先來有我,則是常見,於今斷滅,則是斷見;如來離於二邊處中說法。』又《大般涅盤經》卷八說︰『若言一切行無常者,即是斷見;諸行常者,復是常見;佛法中道,遠離二邊。』這是佛陀對待當時思想界流行的諸種學派的態度。

相關焦點

  • 北傳《雜阿含經》南傳《相應部》對讀:第17經
    雜阿含17經[正聞本23經/佛光本17經](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 公益贈送 || 《阿含經》(10冊/套)
    阿含與南傳佛教大藏經的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皆一一對應。·  《增一阿含》曰:「時大迦葉問阿難曰:增一阿含乃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乃諸法皆由此生。阿難報言:如是如是,(中略)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三十七品及諸法。迦葉問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諸法?時尊者阿難便說是偈: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 清涼泉水 南傳佛教
    長部就相當於我們漢傳的《長阿含經》。中部相當於漢傳的《中阿含經》。相應部即相當於《雜阿含經》。以上是南傳佛教的經藏部了。那麼論藏呢?有《法聚論》、《分別論》、《界論》、《雙論》、《發趣論》、《人施設論》、《論事》等。
  • 長阿含經
  • 《雜阿含經第一卷:無常經》
    【雜阿含經】第1經 (第1卷)【白話文】一、《無常經》:本經敘述觀察【五陰為無常,為空,為非我】,則能滅盡喜貪,而解決生死的問題。【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一) 《雜阿含經》共分為五誦,第一誦的重點內容是「五陰誦」。所謂五陰,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色、受、想、行、識」。
  • 《阿含經》裡面的 真實禪
    在《雜阿含經》926經就有這樣的經文,它還有個別譯,《阿含經》裡面第151經也有類似的經文,因為時間有限,我們就舉這個《雜阿含經》926經裡面的內容:  如是,詵陀!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禪。《雜阿含經》卷33。
  • 清涼學堂 | 《雜阿含經》選
    《阿含經》的資料相當豐富, 舉凡四諦、十二因緣、五蘊、無常、無我、八正道等原始佛教的主要教義, 都差不多完全包括在內。 它的基本內容, 在第一次結集時大致已經確定, 當時沒有文字記錄, 而僅靠口傳, 「阿含」便是傳來的意思。
  •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二二)
    五句:這是《雜282經》中獨有的說法,與此對應的南傳《中部》152經中只有三句:「合意、不合意、合意與不合意」。耳……,鼻……,舌……,身……,意、法,亦如是說。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云何賢聖法律為賢聖修根?」尊者阿難稟白佛陀說:「世尊!在賢聖正法律中,怎麼樣是賢聖——無學阿羅漢所修習的守護根門呢?」
  •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二八)
    「現法乃至緣自覺」,《雜848經》作:「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涅槃、即身觀察、緣自覺知。」《雜1238經》作:「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自覺證知。」《別譯雜65經》作:「佛所教法極有義利,能得現報、無有熱惱、不待時節、能將於人到於善處、語諸人言『汝等來善示汝妙法』、夫為智者自身取證深得解達。」
  • 《雜阿含經論對讀》五陰誦:第50經
    1、《法句經.雙品》卷 1,(《漢譯南傳》26,13a7-8):   諸法意為導,意主意造作。人若染穢意,或語或〔身〕行,苦事則隨彼,如輪隨獸足。   由於這一特性,除有關認識的、執取的名為「識」,引發行為,發生諸識的名為「意」而外,經中都泛稱為心,心是通泛的、總略的名詞。在經中,比起意與識來,心的應用不少,但都是不加分析的。如與身相對的心,身行與心行,身受與心受,身精進與心精進,身輕安與心輕安,身遠離與心遠離,都是內心的通稱。由於心為通稱,所以『雜阿含經』卷一0(大正二?六九下)說:「比丘!
  •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一一)
    (十九)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離諸虛偽,得般涅槃《雜阿含》卷九249(251)經。《增支部》四集173、174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阿難詣尊者舍利弗所,語尊者舍利弗:「欲有所問,寧有閒暇為解說不?」舍利弗言:「隨仁所問,知者當答。」這一天,尊者阿難來到尊者舍利弗所住的地方,對尊者舍利弗說:「有一些問題想請教,不知道尊者有沒有時間來為我解答?」
  •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南傳大藏經》閱後三
    ——題記                    經 藏     《南傳大藏經》的經藏是從第六冊至四十七冊,分為五部:     其中,前四部相當於北傳漢譯的四部《阿含經》,不過,裡面有一些經文是北傳漢譯所沒有的,詳細情況大家可以去查閱《南傳大藏經》。
  • 讀原經|《雜阿含經》722 經
    《雜阿含經》:722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轉輪聖王出於世時,有七寶現於世間。「云何轉輪聖王出於世時金輪寶現?有時剎利灌頂聖王,月十五日,沐浴清淨,受持齋戒,於樓閣上,大臣圍繞。有金輪寶從東方出,輪有千輻,齊轂圓輞,輪相具足,天真金寶。
  • 雜阿含(13)經
    《雜阿含經》13經[正聞本19經/佛光本13經](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一時,《相應部22相應28經·樂味經第三》Tatiya-assādasuttaṃ(蘊相應/蘊篇/修多羅)(莊春江譯)  起源於舍衛城。
  • 讀原經|《雜阿含經》264 經
    《雜阿含經》:264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異比丘於禪中思惟,作是念:「頗有色常、恆、不變易、正住耶?如是受、想、行、識,常、恆、不變易、正住耶?」曾於七年中,修習慈心,經七劫成壞,不還此世。七劫壞時,生光音天。七劫成時,還生梵世,空宮殿中作大梵王,無勝、無上,領千世界。從是已後,復三十六反,作天帝釋。復百千反,作轉輪聖王,領四天下,正法治化。七寶具足,所謂輪寶、象寶、馬寶、摩尼寶、玉女寶、主藏臣寶、主兵臣寶。千子具足,皆悉勇健。於四海內,其地平正,無諸毒刺。不威不迫,以法調伏。
  • 簡體注音丨佛說吉祥經
    《吉祥經》出自漢譯南傳大藏經第26冊小誦經,該經在北傳佛教中少有耳聞,但在南傳佛教中極為重視,被奉為在家人日常修持佛法的入門寶典。該經為巴利語系南傳五部經藏中,十五種小部《阿含經》裡第一種集內所收的第一經。
  • 【免費電子書】《阿含經校注》(套裝全9冊)
    ■《阿含經校注》內容簡介漢譯四部《阿含經》——《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與《增一阿含經》,是由佛陀的聖弟子於佛陀般涅槃的當年夏安居時結集出來的,忠實地匯集了佛陀自成佛以來至般涅槃前所宣講的教法,由此說明了《阿含經》的原始性、根本性與權威性。
  • 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的教法有什麼差異?
    問:請問北傳佛教和上座部佛教的教法有什麼差異?    瑪欣德尊者答:無論北傳佛教或上座部佛教,大家都共遵佛陀的教導,只不過北傳佛教在佛陀的教導之後,還會有很多例如:菩薩的教導,祖師的教導,甚至會把祖師的教導和把佛陀的教導一分上下。
  • 佛學知識丨什麼是北傳佛教?
    「北傳佛教」是經古印度向北往傳入中國,再由中國傳入朝鮮、日本、越南等地的佛教。北傳佛教,又稱北方佛教,是指由西北印度途經中亞地區往東傳人中國、朝鮮、日本等地的佛教,包括由尼泊爾傳人西藏、蒙古地區的佛教。由於這類佛教是由印度向北傳播,所以被稱為北傳佛教。從教義而言,北傳佛教多以大乘佛教為主,流行梵文及漢藏文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