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論會編》(上冊)
印順導師編著
開仁法師講
五陰誦第一:(pp.58-88)
釋開仁編 2016/10
【經文】
五〇【31】;五〇(二六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眾生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系,長夜輪迴生死,不知苦際。諸比丘!譬如狗,繩繫著柱,結系不斷故。順柱而轉,若住、若臥,不離於柱。【32】如是凡愚眾生,於色不離貪慾,不離愛,不離念,不離渴,輪迴於色,隨色轉,若住、若臥,不離於色。如是受、想、行、識,隨受、想、行、識轉,若住、若臥,不離於(受、想、行)識。
諸比丘!當善思惟,觀察於心。所以者何?長夜心為貪慾所【33】染,瞋恚、愚痴所【34】染故。比丘!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35】比丘!我不見一(類眾生)色種種如斑色鳥,心復過是。【36】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種種故色種種。【37】
是故比丘!當善思惟,觀察於心。諸比丘!長夜心貪慾所染,瞋恚、愚痴所染;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比丘當知!汝見嗟蘭那鳥種種雜色不」?
答言:「曾見,世尊」!
佛告比丘:「如嗟蘭那鳥種種雜色,我說彼心種種雜,亦復如是。所以者何?彼嗟蘭那鳥心種種故,其色種種。【38】
是故當善觀察思惟於心,長夜種種貪慾、瞋恚、愚痴所染【39】;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40】
如是比丘!凡愚眾生,不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
於色不如實知故,樂著於色;樂著色故,復生未來諸色。如是凡愚,不如實知受……。想……。行……。(不如實知)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不如實知故,樂著於識;樂著識故,復生未來諸識。
當生未來色、受、想、行、識故,於色不解脫,受、想、行、識不解脫,我說彼不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有多聞聖弟子,如實知色,色集,色滅,色味,色患,色離,如實知故,不樂著於色;以不樂著故,不生未來色。如實知受……。想……。行……。(如實知)識,識集,識滅,識味,識患,識離,如實知故,不樂【41】著於識;不樂著故,不生未來諸識。不樂著於色、受,想、行、識故,於色得解脫,受、想、行、識得解脫,我說彼等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
佛說此經已,時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補充講義 p.53
講義 p.90
1、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491:
佛法的根本意趣,是「 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重視自己理智與道德的完成。到了大乘法,進一步的說:「 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在佛法普及聲中,佛弟子不只要求眾生自身的清淨,更注意到環境的清淨。淨土思想的原始意義,是充滿人間現實性的。
2、印順法師,《如來藏之研究》,p.53:
佛法否定了神我的作受說,對於有情的染淨業報,都以心識為主來說明,如說:
(1).「 長夜心(為)貪慾所染,瞋恚、愚痴所染, 心惱(雜染)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
(2).「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轢於轍」(為善,例)。
心、意、識是無常的,無我的,為一切法的主導者,取代了神我的地位。
補充講義 54
(2).「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轢【1】於轍【2】」(為善,例)。
1、《法句經.雙品》卷 1,(《漢譯南傳》26,13a7-8):
諸法意為導,意主意造作。人若染穢意,或語或〔身〕行,苦事則隨彼,如輪隨獸足。
2、《出曜經》卷 28〈32 心意品〉(大正 4,760a11-b7):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轢於轍。[ [ 惡]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自今以後先說勸食偈,然後乃食。」舍衛城裡有二乞兒,至眾僧中乞食,正值聖眾未說勸食之偈,其中有一乞兒,嫉妬心盛便發 噁心:「設我後得自在為國王者,當以車輪轢斷爾許道人頭。」說偈之後,乞兒乞食得貲無央數,出在路側飽滿睡眠,數百群車路由其中,轢斷其頭,死入地獄受苦無量。
心為法本, 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慶自隨,如影隨形。[ [ 善] ]彼第二乞兒內心自念:「設我後得富貴為王者,盡當供養爾許聖眾使不渴乏。」時彼乞兒乞充本意,尋出臥在樹下睡眠,神識澹靜無有亂想。
爾時彼國喪失國主,更無復嗣繼王者種,群臣百僚雲集共論:「今國無主復無繼嗣,將恐人民散在不久,亡國破家,由是而興君等,各各欲何方謀,令國全在民無異趣?」
中有智臣明達第一,告諸人民:「我等失主且無繼嗣,宜可遣使巡行國界,若有威相福祿足者,使紹王位。」即遣按行,見一樹下有人眠睡,日光以轉樹影不移,蔭覆人身如蓋在上,使者見之即往觀視:「人中奇異何復是過。此人正應紹繼王位。」即喚使覺扶輿輦載,前後圍繞將詣王宮,人稱萬歲國界清泰。
【1】 轢〔lì ㄌㄧˋ〕:1.車輪輾軋。(《漢語大詞典》(九),p.1338)
【2】 轍〔zhé ㄓㄜˊ〕:「軼」的被通假字。1.車輪碾過的痕跡。(《漢語大詞典》(九),p.1333)
3、印順法師,《如來藏之研究》,p.76-77:
滋長、集起、種族,這些「心」的意義,都是種種的積集,依積集而有所生起。「彩畫」的譬喻,也是以種種色彩,畫成種種圖像的意思。所以,對於種種的統一,不離種種而起的心,並不表示單一性。如三增上學中,稱定學為心學。由於「定」是持心不動亂,使散亂的歸於平靜,於一境上,心心相續不亂,名為「心一境性」,定也就名為「心」了。
後代大乘唯識學者,以心為阿賴耶識,正因為:「此識,色聲香味觸等積集滋長故」;「種種法薰習種子所積集故」;「由種種法薰習種子所積集故」。
由於這一特性,除有關認識的、執取的名為「識」,引發行為,發生諸識的名為「意」而外,經中都泛稱為心,心是通泛的、總略的名詞。在經中,比起意與識來,心的應用不少,但都是不加分析的。如與身相對的心,身行與心行,身受與心受,身精進與心精進,身輕安與心輕安,身遠離與心遠離,都是內心的通稱。由於心為通稱,所以『雜阿含經』卷一0(大正二?六九下)說:
「比丘!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比丘!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心復過是。所以者何?彼畜生 心種種故色種種」。
眾生的惱──雜染與清淨,是以心為主導的,因心的雜染而成為雜染,心的清淨而成為清淨。心是種種心,一切內心作用,都是可以稱為心的。如『相應部』等立十六心(他心智所知的心):有貪心,離貪心……解脫心,不解脫心。十六心的前六心,也許會被想像為:有貪心、離貪心等,似乎在貪、瞋、痴以外,別有心體的存在。然從攝心、散心、廣大心、非廣大心等而論,十六心的被稱為心,到底不外乎通稱。所以聖教所說的心,是表示集中的,積聚的,總略的,是種種的統一,純屬於現象論的立場。
四、印順法師《唯識學探源》,pp.33-34:
有情和器世間,都由內心主動通過身口的行為而造作一切,所以佛教的緣起論,古人曾稱之為「由心論」。它雖沒有大乘唯識學的意趣,但重心與以心為主因的傾向,卻確乎容易被人想像為唯識的。如《雜阿含經》(卷一0?二六七經)說:「比丘!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心復過是。所以者何?彼畜生心種種故色種種。是故比丘!當善思惟觀察於心。……譬如畫師、畫師弟子,善治素地,具眾彩色,隨意圖畫種種像類」。
色法的所以有種種,由於內心的種種。如不從緣起論的體系中去理解,那必然的會感覺到本經是明顯的唯識論。尤其是畫師畫圖的比喻,使我們聯想到《華嚴經》的「 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蘊……無法而不造」。《阿含經》的思想,對《華嚴經》的唯心論,確有深切的影響。
五、印順法師《學佛三要》,p.54:
佛說「心種種故色種種」,說明了由心識的要求而影響報體的變化。這雖是從動物的種類,代代相傳,前後的影響而說;但眾生自體,從前生到後生,受到心識的決定影響,也可從這種推論而信解。我們未來的報體,實受著現在心識作用的決定影響,那麼,我們現在的報體,受有前生心識所影響,也可以信解了。
【論文】
◎若趨,若住,若坐,若臥
《瑜伽師地論》卷 86(大正 30,782a28-b3):
愚夫異生於有漏事,有四憙足,當知多分是諸外道。何等為四?
一、於人身憙足,二、於欲界天身喜足,
三、於生梵世喜足,四、於到邊際有頂喜足。
愚夫於彼,隨其次第,若趨,若住,若坐,若臥。
《瑜伽師地論》卷 86(大正 30,782b3-15):
1.有五種,一切愚夫愛所行路:
一者、後有,二者、未來所求境界,三者、將得現前境界,四者、已得所有境界,五者、現前受用境界。當知於彼,如其次第趨等差別。應知此中趨有二種:一於後有,二於未來所求境界。
2.有四種愛所行路:
一者、意業希求境界,二者、身語二業,三者、獲得,四者、於所得中隨其所欲若轉若習,此是發業愛所行路,若求境界,或復諸有。當知於彼四種行路,如其次第趨等差別。
3.憙樂,戲論,染著,耽湎──四處差別
如說趨等,於餘所說諸有漏事所有憙足、愛所行路,憙樂,戲論,染著,耽湎──四處差別,如其次第,當知亦爾。
◎觀察於心
《瑜伽師地論》卷 86(大正 30,782b15-c2):
1.有二種遊愛行路果相差別:一、心差別,二、身差別。
心差別者,復有二種:一、品類差別,二、雜染差別。品類差別者,謂由自性故,所依故,所緣故,助伴故。雜染差別者,謂由貪、瞋、痴等所有煩惱及隨煩惱。
身差別者,亦有二種:一、種種身差別故,二、一種身差別故。當知此中心之所有雜染差別,能為二種身差別因。為斷彼故,諸修行者應以無倒數數作意勤修觀行。
補充講義p.56
講義 p.94
韓清淨《披尋記》p.2573:
如前所說流轉等事等者:謂如前說:諸行流轉雜染、清淨因緣,及清淨體不如實知故。
又如前說:愛味當知即是雜染因緣,過患即是清淨因緣,出離即清淨體。於諸行中不正觀察,是故不如實知。
2.由四種因差別故,令果差別:
謂若於此差別,若由此差別,若即此差別,若如此差別。於此差別者,謂於善趣、惡趣所有差別。由此差別者,謂由貪、瞋、痴所染汙心令彼差別。即此差別者,謂五種行所攝受身種種差別。如此差別者,謂於諸行流轉、雜染、清淨因緣,及清淨體,不如實知,生憙樂等,及趨走等種種差別。
【注釋】
【31】 《會編(上)》(p.73,n.1):《相應部》(二二)「蘊相應」一00經。
【32】 S.22.100:seyyathāpi bhikkhave, sā gaddulabaddho da?he khīle vā thambhe vā upanibaddhoso gacchati cepi tameva khīla? vā thambha? vā upati??hati, nisīdati ce'pi tameva khīla? vāthambha? vā upanisīdati, nipajjati. cepi tameva khīla? vā thambha? vā upanipajjati. 諸比丘!譬如狗被綁在堅牢的柱或椿。如果他行走,僅能靠近柱或椿走。如果他站立、坐下,僅能靠近柱或椿站、坐。如果他躺下,僅能靠近柱或椿躺下。
【33】《會編(上)》(p.73,n.2):「所」,原本作「使」,依元本改。
【34】《會編(上)》(p.73,n.3):「所」,原本作「使」,依元本改。
【35】S.22.100 :tasmāt iha bhikkhave, bhikkhunā abhikkha?a? saka? citta?paccavekkhitabba?. 因此,諸比丘!比丘應當常常觀察自己的心。
dīgharattam ida? citta? sa?kili??ha? rāgena dosena mohenāti. 長久以來,這個心為貪慾所染,瞋恚、愚痴所染故。
cittasa?kilesā bhikkhave, sattā sa?kilissanti. cittavodānā sattā visujjhanti 諸比丘!因為心染汙,所以眾生染汙,因為心清淨,所以眾生清淨。
【36】(1)《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 72(大正 27,371b):
彩畫是心業。如契經說:苾芻當知!諸傍生趣由心彩畫,有種種色。
(2)《阿毘曇毘婆沙論》卷 38(大正 28,281b):
種種雜色義是心義。如說:比丘!當知畜生趣所以有種種雜色者,皆由心有種種故,有種種雜色。
【37】S.22.100:nāha?bhikkhave, a??a? ekanikāyampi samanupassāmi, eva? citta?yathayida? bhikkhave, tiracchānagatā pā?ā. te'pi kho bhikkhave, tiracchānagatā pā?ācitteneva cittitā, tehi'pi kho bhikkhave, tiracchānagatehi pā?ehi citta??eva cittatara?. 諸比丘!我沒見其他一類眾生種種(citta)如在畜生趣。縱使在畜生趣的眾生,確實因心而有種種。然而此心比畜生趣的眾生更多類別。
【38】S.22.100:di??ha? vo bhikkhave, cara?a? nāma cittanti? evam bhante, tampi khobhikkhave, cara?a? citta? citteneva cittita? tena'pi kho bhikkhave, cara?ena cittenacitta??eva cittatara?. 諸比丘!你們曾經見過叫作:「嗟蘭那」的圖畫嗎?答言:如是,大德!佛告比丘:如「嗟蘭那」的圖畫,因心而種種雜。諸比丘!此心比「嗟蘭那」的圖畫更多類別。[citta 有二義:心、圖畫]
【39】《會編(上)》(p.73,n.4):「所染」,原本作「種種」,今依上文所說改正。
【40】S.22.100:seyyathāpi bhikkhave, rajako vā cittakārako vā sati rajanāya vā lākhāya vāhaliddiyā vā nīliyā vā ma?ji??hāya vā suparima??e vā phalake bhittiyā vā dussapa?e vāitthirūpa? vā purisarūpa? vā abhinimmineyya sabba?gapacca?gi?. 諸比丘!譬如染絲者或畫師,用染料、胭脂、薑黃、藍、茜,善磨之板、壁、布片,以畫男女之像,肢節悉現。
※參考《正法念處經》卷 48(大正 17,286c)。
【41】 《會編(上)》(p.73,n.5):「樂」,原本作「染」,今依上下文改正。
【序】【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蘊【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46經】【47經】【48】【49】
妙雲集導讀之一【悉檀篇】
== 法語欣賞 ==
印順導師
業是有種種不同的,但有一點是絕對相同的,就是諸業在沒有受報以前,如不是修證解脫,那是怎麼也不會失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