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經論疏生字注釋

2021-02-13 品夢精舍

生字

漢語拼音

同義

同音

釋  義

qiè


小語

chí

//

水中小洲或高地涯岸,泛指山


坻隤/坻穨山崩山崩聲

kuì

嘆息嘆聲

毛色不純色彩錯雜混雜不精辯正是非相異

jiāo

海中鯊魚二千斤重的

chénɡ

觸,碰撞

chénɡ

門兩旁豎的木柱借指門支柱木棒觸動

取人內臟的惡鬼

hén


排擠排斥懲辦

chén

相信真誠誠然確實

duǒ


大字典注音為chuí,經中譯音讀埵

漿

jiānɡ

漿

古微酸飲料汁液水或食物湯汁

zhā


挓挲/挓挱張開伸開

bēnɡ


線織的布編穿鎧甲的繩繼續通繃

bīnɡ


錯雜排列

xiè


吆喝,呵斥,同欸

āi


呵斥,嘆息,嘆聲

èi

惡義

應答聲,承諾聲

ěi

俄椅

嘆詞:表示不以為然

ǎi


欸乃:象聲詞搖櫓聲棹歌歌聲悠揚


流放放逐誅殺懲罰

niè

咬,啃侵蝕缺口

/

嘆詞悲痛或嘆息呼告

ài


積食後胃氣從聲音呼氣吹氣

表示轉折

kài


感嘆

ɡé


領屬關係結構助詞,表示決斷和肯定語氣,相當於的

cuó


嵯峨:山高峻屹立坎坷不平盛多

嵾嵯/崔嵯/嵯岈:錯雜不齊

bǐnɡ

/

古稱烤熟或蒸熟的麵食

tōu

黃銅礦或自然銅

kuī


從夾縫、小孔或隱蔽處偷看泛指觀看閱覽

探究窺度,窺伺顯示輕視

kuī

暗中偷看泛指觀看看透覺察伺機圖謀

覬覦企求回顧懷念

kuǐ

半步舉足即到引申為到


窺伺

zhā

同渣:渣滓

zuò

同�:舂過的精米


洩水門

zhí

粘土,泥土,土地

zuò


以酒回敬主人報答應對報祭謝神的祭祀


酸澀同醋

西

zhé

折斷

jiān


洗滌洗雪清除

jiàn

濺灑


口動


同俯屈身低頭。對上級尊長的敬詞

miǎn


勤勞貌

wǎn

/

牽引薦引扭轉捲起哀悼


死,盡

quán

衡量鑑別選授官職吏部說解評議的文字通跧卑屈

語氣詞表示疑問反問選擇感嘆

pínɡ


洴澼[pínɡpì]:漂洗(棉絮)

pēnɡ


水聲水洶湧貌

xiè

/

牽牲畜縛罪人的繩索拴縛

超越

wǎn


怨恨嘆惜鬱結煩悶

tuō


佛經譯音用字,指法身具足喻如滿


嘴唇上邊的鬍子泛指鬍鬚毛髮張散

tuò


巡夜報更的木梆分開,通拓:開拓

勞動號子。又讀虛誇荒謬

/

空無耗費間斷疏鬆稀少心慌不真實

空際憑空徒然預先緩慢無欲無為

què

鳥卵,已孵化的卵,堅硬的外殼

悐/惖

畏懼,戒懼,驚動,疾速,憂傷

cuì


同脆:脆弱。通毳:鳥獸身上的細毛

細麻布,喪服,疏遠的親屬關係

駕馭,馭手,統治宮中應用進食

佩帶交合臨幸婢妾通禦制止抵抗

迎接面向逢迎迎合

四通八達的大路途徑分岔庇蔭

zhèngxíng

正行

本論中用同行,或為所造雙音字:正行

fǒu

夫偶

不然,不可,無,非,語末助詞表詢問


閉塞,困厄,惡,通鄙:鄙陋,卑微


無,非,未不用無義通丕

單獨或句末表示否定禁止疑問選擇

fǒu

夫偶

不然

fōu


夫歐

不疑


花蒂


邪僻鄙,不敬重

yóu

罪過過失指責怪罪

nǎo

病。本論中用同惱

yuān


忿怒憂愁困疲

juàn


急躁

亦作歮////不光滑不靈活味不甘

說話文章不流暢路不通暢生鏽

kǎi

開啟開闊通愷[和樂],通剴[磨刀/規勸/切實]

huì

荒蕪雜草雜亂的文辭汙濁淫亂鄙俗

玷汙髒物糞便斑點惡人

huò

災殃危害犯罪受禍罪過


拔�:拔除煩惱草,增長智慧苗。論中用同惡


寵愛得寵被寵愛的人

yòu


勸,酬報,佐助,通宥:寬恕

jiā

遍滿通達融洽沾潤得到恩惠

xiá

浹渫[xiádié]:水湧流的樣子

zhù


佇立,停足

zhì


妖媚女無足蟲泛指蟲類通止制止

相關焦點

  • 《雜阿含經論對讀》五陰誦:第51經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冊)印順導師編著開仁法師講五陰誦第一:
  • 《雜阿含經論對讀》六入處誦:316,376經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冊)印順導師編著開仁法師講六入處誦第二釋開仁編 2017/
  • 雜阿含經第13經
    雜阿含經第13經(一三)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大毗婆沙論七十五卷一頁云:五取蘊者:謂色取蘊,受取蘊,想取蘊,行取蘊,識取蘊。如彼卷一頁至五頁廣釋。《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五釋雲(大正27·386a)︰『問︰色取蘊云何?答︰若色有漏有取,彼色在過去、未來、現在,或起欲,或起貪,或起嗔,或起痴,或起怖,或復隨起一心所隨煩惱,是名色取蘊。』受、想、行、識亦如是廣作分別。二解  集異門論十一卷十三頁云:五取蘊者:一、色取蘊。
  • 《雜阿含經論對讀》五陰誦:第50經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冊)印順導師編著開仁法師講五陰誦第一:
  • 《雜阿含經論對讀》五陰誦:169經
    《雜阿含經論會編》(上冊)印順導師編著開仁法師講五陰誦第一(pp.170-212)
  • 寶典《觀經疏》喜歸重逢
    彌陀無量悲寶典《觀經疏》喜歸重逢彌陀無量悲,不舍諸眾苦。分身化善導,楷定觀經疏。十方眾生聞,徹切歸報土。仁山居士為發心刻印經書,將全部家業家產變賣,成立了金陵印經刻經處,刻印《觀經四帖疏》、《往生論注》等諸多經典,弘傳入世,致使淨土宗,善導法脈相傳至今。
  • 惠空法師《中觀論疏》視頻課程
    廣大行如《大智度論》所述,長劫之中攝化有情「六度之行」。甚深行是菩薩為莊嚴淨土、利樂有情,圓滿佛道,須擁有相應之般若智慧。「般若中觀」就屬於後者,在甚深菩薩行基礎上開展廣大菩薩行。所以圓滿佛道之核心在於般若。
  • 經疏部——佛說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疏神寶記
    經論凡明五不翻義。此當尊重乃其一也。不翻之旨理不可盡。今略對古論之。先指論所出。凡二文。一則可翻。即開善所用。一不可翻。即莊嚴旻師所承。故曰名含眾義。是亦多含義也。若翻智慧則其理單淺。非全不可。今疏評二說先斥次融會。則曰。各成諍競今為通之。謂般若有二種。初約部旨具偏圓權實。有翻轉不翻轉義。融會兩家之說。雖未正意容或有此。次結斥。言火焰不可取者如論云云。謂般若正智不可以偏見取。取則傷手害實。
  • 論字法,穩當字,生字和熟字
    大家好,我是齊夢婷,今天來和大家聊一聊論字法。宋人論詩特別注重字、句的錘鍊。究其原因,一方面受唐代詩人的影響。如杜甫最受推崇,江西詩派奉杜甫為宗。他認為「是用生字,自是一病」。但他並不反對用生字,只是強調運用生字,須著重錘鍊,使之能表現全句之意,且自然妥貼。他說:「苟欲用之,要使二句之意盡於此字上見工,方為穩帖。如唐人『走月逆行雲』,『芙蓉抱香死』,『笠卸晚峰陰』,『秋雨慢琴弦』,『松涼夏健人』,『逆』字,『抱』字,『卸』字,『慢』字,『健』字,皆生字也,自下得不覺。」
  • 杜澤遜:十三經註疏匯校緣起
    總的看來,「十三經」的經文、古注、釋文、疏這四大組成部分到北宋都已形成。宋人對於儒家經書又有新的注釋,尤其是程朱系統的注釋,後來形成了《五經四書》。注釋完全是一種新的面貌,這當中借鑑吸收了註疏,但有許多新的見解。
  • 大乘,是人心的莊嚴——索達吉堪布譯作《大乘經莊嚴論釋》
    《大乘經莊嚴論》是「彌勒五論」之一,它深入細緻地闡述了大乘佛法的博大教義,可以說囊括了八萬四千法門的精髓。關於它的功德,正如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本論注釋中所說:「如果講聞此論,會獲得講聞所有大乘佛法的功德。」
  • 呂博:讀S.2658《大雲經神皇授記義疏》書後
    但所謂的《大雲經》卻並非偽造,中外學者都已指出此經早在北涼時代已有譯本。[4]湯用彤先生即認為,武氏稱帝之前《大雲經》已有不止一種譯本,並且其中均有女主之文,於是薛懷義等把《大雲經》改造了一番,將其上表。他進而強調英國倫敦博物館所藏S.6502號文書就是《東域錄》中所載《大雲經神皇授記義疏》。[5]湯先生的意見無疑是正確的,這裡所謂偽撰《大雲經》,應當是偽撰《大雲經神皇授記義疏》。
  • 淨旻法師:論「大乘是佛說」的基本理念
    佛滅九百年以降,堅意菩薩之《入大乘論》、彌勒菩薩之《大乘莊嚴經論》、無著菩薩之《顯揚聖教論》、護法論師之《成唯識論》等,紛紛以雄智銳辯對破非難,光顯「大乘是佛說」的正見;至玄奘法師遊學印度,造《制惡見論》,重申此義,遂成定量。
  • 免費中文研經注釋工具網站 www.yanjinggongju.com
    我們將陸續翻譯聖經注釋、聖經詞典,以及其他類型的背景資料。我們祈禱,願您能在研經工具找到所需的資源,以便按著正意分解神的道。目前,www.yanjinggongju.com  研經工具網站包括以下資源:
  • 敦煌寫經 法藏 P2353 道德經開題序決議疏 成玄英撰
    敦煌寫經法藏 P2353道德經開題序決議疏 成玄英撰尺寸:27×389釐米說明:首尾俱殘。字極佳!對老莊之學頗有研究,致力於文理的註疏,繼承了先秦兩漢老莊學與魏晉玄學,並且通過認真嚴密的理論分析,建立了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包含本體論、存在論、方法論、修養論、心性論、意義論的完整哲學體系,實現了相當於先秦兩漢老莊學與魏晉玄學的老莊學的第三期發展。標誌著道家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道教在「五鬥米道」偏離方向之後,從一個更高的層次基礎上實現回歸。
  • 法訊 | 《雜阿含經20選》講記:第14選「出入息念」
    如第 80(137)[71]經(《聖法印知見清淨經》)中所提及的「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所有三昧」,第 109(177)[111]經中所提及的「地、水、火、風、青、黃、赤、白一切入處正受」,第 236(309)[238]的「空三昧禪住」等。
  • 慈愛經(Metta Karaniya Sutta) 唱誦+注釋
    慈愛經[1](Metta Karaniya Sutta)(《小部》-《小誦經》-《南傳大藏經》,法增比丘2000年譯2005年注釋)如是修習之賢善,以此親證寂清涼[2],常養勤快與真誠,正直言語[3]意和婉。 待人和藹不驕慢,知足易養俗務少,檢樸六根悉平靜,謹慎謙虛不俗攀。
  • 【入門】古籍注釋釋例 許逸民
    《書》則孔安國傳,《詩》則毛萇傳、鄭玄箋,《周禮》、《儀禮》、《禮記》則鄭玄注,《公羊》則何休學,《孟子》則趙岐注,皆漢人;《易》則王弼注,魏人;《繫辭》則韓康伯注,晉人;《論語》則何晏集解,魏人;《左氏》則杜預注,《爾雅》則郭璞注,《穀梁》則範寧集解,皆晉人;《孝經》則唐明皇御注;其後群儒辨釋之書,名曰《正義》,今通謂之疏。」「注釋」連讀而成為術語,則見於南北朝時期。
  • 井山完勝山下五奪日本阿含 頭銜數超越小林 中日對抗暫停一年
    經過八個月的徵戰,10月3日,第27屆阿含·桐山杯日本快棋公開賽在京都阿含宗釋迦山大菩提寺落下帷幕。決賽中,井山裕太執黑中盤獲勝,獲得冠軍及1000萬日元獎金(約合64萬元人民幣),山下敬吾獲得亞軍及500萬日元獎金(約合32萬元人民幣)。受疫情影響,本年度中國阿含·桐山杯暫停一屆,中日對抗賽也就無緣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