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一一)

2021-02-19 正念對話

(十九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離諸虛偽,得般涅槃


《雜阿含》卷九249(251)經。

《增支部》四集173、174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尊者阿難詣尊者舍利弗所,語尊者舍利弗:「欲有所問,寧有閒暇為解說不?」

舍利弗言:「隨仁所問,知者當答。」

這一天,尊者阿難來到尊者舍利弗所住的地方,對尊者舍利弗說:「有一些問題想請教,不知道尊者有沒有時間來為我解答?」尊者舍利弗說:「仁者有什麼問題就請問,我知道的定當如實回答。」

尊者阿難問尊者舍利弗:「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更有餘不?」

尊者舍利弗語阿難言:「莫作此問,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更有餘不?」

尊者阿難問尊者舍利弗說:「在六根接觸六境的當下,如實了知六根、六境是因緣緣生,得明斷無明,(修習八正道),使令貪慾滅盡、不再生起,還有餘留嗎?」尊者舍利弗對阿難說:「你不應當這樣問:在六根接觸六境的當下,如實了知六根、六境是因緣緣生,得明斷無明,(修習八正道),使令貪慾滅盡、不再生起,還有餘留嗎?」

阿難又問尊者舍利弗:「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無有餘耶?」

尊者舍利弗答阿難言:「亦復不應作如是問,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無有餘耶?」

尊者阿難又問尊者舍利弗說:「在六根接觸六境的當下,如實了知六根、六境是因緣緣生,得明斷無明,(修習八正道),使令貪慾滅盡、不再生起,是沒有餘留嗎?」尊者舍利弗回答阿難說:「你不應當這樣問:在六根接觸六境的當下,如實了知六根、六境是因緣緣生,得明斷無明,(修習八正道),使令貪慾滅盡、不再生起,是沒有餘留嗎?」

阿難復問尊者舍利弗:「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有餘無餘?非有餘非無餘耶?」

尊者舍利弗答阿難言:「此亦不應作此問,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有餘無餘,非有餘非無餘耶?」

阿難又問尊者舍利弗說:「在六根接觸六境的當下,如實了知六根、六境是因緣緣生,得明斷無明,(修習八正道),使令貪慾滅盡、不再生起,是即有餘留又沒有餘留嗎?還是即沒有餘留又有餘留嗎?」尊者舍利弗回答阿難說:「你不應當這樣問:在六根接觸六境的當下,如實了知六根、六境是因緣緣生,得明斷無明,(修習八正道),使令貪慾滅盡、不再生起,是即有餘留又沒有餘留!還是即沒有餘留又有餘留嗎?」

有餘、無餘、有餘無餘、非有餘非無餘:這四句,其實就是十四無記中的「如來死後有、如來死後無、如來死後有無、如來死後非有非無」。可參考:《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七十四)。

在六根接觸六境的當下,如實了知六根、六境是因緣緣生,得明斷無明,(修習八正道),使令貪慾滅盡、不再生起,也不再受後有輪迴,這是阿羅漢的證量;若以有、無、亦有亦無、非有非無來論說,那不是落入常見,就是落入斷見,這樣的論說本身就是錯誤的、不恰當的,所以尊者舍利弗一直對尊者阿難說「不應作此問」——你這樣問本身就是錯誤的。

尊者阿難又問舍利弗:「如尊者所說,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有亦不應說,無亦不應說,有無亦不應說,非有非無亦不應說,此語有何義?」

尊者阿難又問舍利弗說:「如尊者所說的:在六根接觸六境的當下,如實了知六根、六境是因緣緣生,得明斷無明,(修習八正道),使令貪慾滅盡、不再生起,說有餘留是不正確的,說沒有餘留是不正確的,說即有餘留又沒有餘留是不正確的,說即沒有餘留又有餘留是不正確的,這樣說是什麼意思呢?」

尊者舍利弗語尊者阿難:「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有餘耶,此則虛言。無餘耶,此則虛言。有餘無餘耶,此則虛言。非有餘非無餘耶,此則虛言。

若言:六觸入處盡、離欲、滅、息、沒已,離諸虛偽,得般涅槃,此則佛說。」

尊者舍利弗對尊者阿難說:「在六根接觸六境的當下,如實了知六根、六境是因緣緣生,得明斷無明,(修習八正道),使令貪慾滅盡、不再生起,說有餘留,這樣的說法是虛妄的、不真實的。在六根接觸六境的當下,如實了知六根、六境是因緣緣生,得明斷無明,(修習八正道),使令貪慾滅盡、不再生起,說沒有餘留,這樣的說法是虛妄的、不真實的。在六根接觸六境的當下,如實了知六根、六境是因緣緣生,得明斷無明,(修習八正道),使令貪慾滅盡、不再生起,說亦有餘留亦沒有餘留,這樣的說法是虛妄的、不真實的。在六根接觸六境的當下,如實了知六根、六境是因緣緣生,得明斷無明,(修習八正道),使令貪慾滅盡、不再生起,說沒有餘留有餘留,這樣的說法是虛妄的、不真實的。如果說:在六根接觸六境的當下,如實了知六根、六境是因緣緣生,得明斷無明,(修習八正道),使令貪慾滅盡、不再生起,遠離那些虛妄的、不真實的執著,在這一期生命結束後不再受後有之身的輪迴,這才是符合佛陀所說的。」

時二正士展轉隨喜,各還本處。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是學者個人對漢傳《雜阿含經》經文重編與理解,以個人的有漏知見,去妄測聖者的無漏智慧而已。若不是確定想學習者,請勿閱讀。因其中有些觀點與傳統佛教或有不同,免生誤解。另,導讀僅限個人學習之用,除「正覺禪林」學習群外,請勿轉發他群或朋友圈中,免生見諍。請多見諒、包涵!

相關焦點

  •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二八)
    「現法乃至緣自覺」,《雜848經》作:「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涅槃、即身觀察、緣自覺知。」《雜1238經》作:「現法,離諸熾然,不待時節,通達現見,自覺證知。」《別譯雜65經》作:「佛所教法極有義利,能得現報、無有熱惱、不待時節、能將於人到於善處、語諸人言『汝等來善示汝妙法』、夫為智者自身取證深得解達。」
  • 《雜阿含經纂要》導讀(一二二)
    這樣的說法,與《雜阿含經》、《相應部》的共說:佛陀是無師自證,阿羅漢是依師自證,皆斷除貪瞋痴,得解脫、解脫知見生,成就無上菩提,具足慈悲喜舍,是完全不同的。自阿育王時期,因「大天五事」——「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的促成,佛法從兩大師承開始分為三大部派。
  • 清涼學堂 | 《雜阿含經》選
    【題 義】《阿含經《阿含經》的資料相當豐富, 舉凡四諦、十二因緣、五蘊、無常、無我、八正道等原始佛教的主要教義, 都差不多完全包括在內。 它的基本內容, 在第一次結集時大致已經確定, 當時沒有文字記錄, 而僅靠口傳, 「阿含」便是傳來的意思。
  • 《阿含經》裡面的 真實禪
    也就是說,在菩薩的觀行裡面,他要有這個操作。在《雜阿含經》926經就有這樣的經文,它還有個別譯,《阿含經》裡面第151經也有類似的經文,因為時間有限,我們就舉這個《雜阿含經》926經裡面的內容:  如是,詵陀!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禪。《雜阿含經》卷33。
  • 公益贈送 || 《阿含經》(10冊/套)
    第一次結集時已確定了《阿含經》的基本內容。佛入滅百年後的阿育王時期,在毗舍離(吠舍離)進行「第二次結集」,《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增一阿含經》正式集成。約公元前1世紀寫成文字。        ·  阿含經是一種言行錄的體裁書籍,內容記述佛陀及其弟子的修道和傳教活動言行。
  • 北傳《雜阿含經》南傳《相應部》對讀:第17經
    雜阿含17經[正聞本23經/佛光本17經](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 北傳《雜阿含經》南傳《相應部》對讀:第19經
    雜阿含19經[正聞本25經/佛光本19經](陰相應/五陰誦/修多羅)(莊春江標點)   如是我聞:
  • 讀原經|《雜阿含經》722 經
    《雜阿含經》:722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轉輪聖王出於世時,有七寶現於世間。「云何轉輪聖王出於世時金輪寶現?有時剎利灌頂聖王,月十五日,沐浴清淨,受持齋戒,於樓閣上,大臣圍繞。有金輪寶從東方出,輪有千輻,齊轂圓輞,輪相具足,天真金寶。
  • 讀原經|《雜阿含經》264 經
    《雜阿含經》:264經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有異比丘於禪中思惟,作是念:「頗有色常、恆、不變易、正住耶?如是受、想、行、識,常、恆、不變易、正住耶?」
  • 【免費電子書】《阿含經校注》(套裝全9冊)
    ■《阿含經校注》內容簡介漢譯四部《阿含經》——《雜阿含經》、《中阿含經》、《長阿含經》與《增一阿含經》,是由佛陀的聖弟子於佛陀般涅槃的當年夏安居時結集出來的,忠實地匯集了佛陀自成佛以來至般涅槃前所宣講的教法,由此說明了《阿含經》的原始性、根本性與權威性。
  • 《雜阿含經第一卷:無常經》
    【雜阿含經】第1經 (第1卷)【白話文】一、《無常經》:本經敘述觀察【五陰為無常,為空,為非我】,則能滅盡喜貪,而解決生死的問題。【界定法師】漫說《雜阿含》(一) 《雜阿含經》共分為五誦,第一誦的重點內容是「五陰誦」。所謂五陰,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色、受、想、行、識」。
  • 原始佛教《阿含經》的由來(夢參老和尚)
    原始佛教《阿含經》的由來
  • 長阿含經
  • 【阿含經故事選】NO.025 | 人心不足
    【阿含經故事選】NO.012 |佛滅後的「大師」                                          【法】【阿含經故事選】NO.014 | 緣起甚深【阿含經故事選】NO.015 | 神射手的啟示─深徹的四聖諦【阿含經故事選】NO.016 | 法最尊貴而不是血統─正法中沒有種族歧視
  • 阿含經故事|法丨遍尋不著瞿低迦的識
    按語:  一、本則故事取材自《雜阿含第1091經》、《相應部第4相應第23經》、《別譯雜阿含第30經》。  二、七葉窟,大概是類似山洞的石窟,以洞前有七葉樹而得名。佛入滅後,佛陀的諸大弟子,由大迦葉召集,就是在此地作佛滅後的第一次結夏安居,並進行第一次佛教聖典的結集。
  • 【阿含經故事選】NO.023 | 金縷衣的布施
    【阿含經故事選】NO.012 |佛滅後的「大師」                                          【法】【阿含經故事選】NO.014 | 緣起甚深【阿含經故事選】NO.015 | 神射手的啟示─深徹的四聖諦【阿含經故事選】NO.016 | 法最尊貴而不是血統─正法中沒有種族歧視
  • 雜阿含經生字注釋
  • 《雜阿含經論對讀》五陰誦:第50經
    由於心為通稱,所以『雜阿含經』卷一0(大正二?六九下)說:「比丘!心惱故眾生惱,心淨故眾生淨 。比丘!我不見一色種種如斑色鳥,心復過是。所以者何?彼畜生 心種種故色種種」。    眾生的惱──雜染與清淨,是以心為主導的,因心的雜染而成為雜染,心的清淨而成為清淨。心是種種心,一切內心作用,都是可以稱為心的。
  • 雜煮,雜雜煮
    雜煮的「餅」,東日本稱「角餅」,西日本稱「丸餅」?差異從何而來?圖為日式雜煮Q.そもそも、「雑煮」とはどのような食べ物でしょうか。Q「雜煮」原是什麼食物呢?齊木さん「雑煮は『雑煮餅』ともいわれ、新年の神様である『年神様(としがみさま)』にお供えした餅を神棚から下ろし、鶏肉や魚介、野菜と一緒に煮込んだ料理です。
  • 「雜魚」與「魚雜」
    一次和幾位朋友在某飯店小聚,菜上桌,「雜魚」竟變成了「魚雜」,服務員說我們原本點的就是「魚雜」。後來,通過菜單驗證,她還強詞奪理:「『魚雜』和『雜魚』差不多,其實比『雜魚』更有味。」我們想要的是「雜魚」,而非「魚雜」,二者雖然都屬魚,但不可混為一談。「雜魚」和「魚雜」,我從小就吃過,不過那時的它們並沒有「名分」,也沒聽過這繞口令的名字。「雜魚」突出在品種上的「雜」,多為雜七雜八的「細魚兒」,如:羅漢兒、鰟鮍兒、黑魚吊兒、硬頭參子、虎頭鯊、昂刺、泥鰍,甚至還有河蝦、毛蟹、螺螄等。一般都是罱子罱的、泥塌網拉的、耥網子耥的、踢罾兒踢的、出衝出的,幹河溝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