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是我們再為熟悉不過的交通工具了,一百多年以來,它早已成為我們出行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之一。如今的火車已進入高鐵時代,人們的出行較以前相比增添了許多便利,但想必大家一定都還記得過去的綠皮車時代,那時候行車慢如牛,再伴隨著經常出現的列車晚點,如今看來不遠的路程在過去常要花掉現在幾倍的時間。
臺灣現在也早已開通了臺北至高雄的高鐵,其他臺鐵交通也大為方便,但在過去,當臺灣的火車還處於蒸汽機車的時代,列車行車時間同樣很慢,雖然臺灣不如中國大陸般幅員遼闊,但若要搭乘個長途火車,同樣要花費掉不少時間。
列車上的時間總是過得緩慢的,當時除了在車上看看報紙大概也找不出其他娛樂方式了。不僅如此,出門在外旅客需要在車上解決的一大問題就,那是要填飽肚子。為解決這個問題,再加上早期受到日本文化的影響,於是自然而然地催生出一種專屬於火車的食物——鐵道便當。當然,在大陸的我們也有火車上的盒飯,但這兩者的區別還是蠻大的。你們看看圖片就好,我就什麼都不說了,你懂得……
最早鐵路便當以排骨便當為主,用金屬餐盒裝著,盒蓋上是臺鐵的」工」字型標誌,通常會裝有炸排骨或滷雞腿、半個滷蛋、一片香腸,外加一點青菜或鹹菜,由列車服務人員在車廂裡面巡迴叫賣。那個時候,在旅客用餐完畢以後,金屬餐盒是要回收清洗的,但許多乘客會將金屬餐盒帶走留念,使得餐盒回收率極低,同時也增加了成本。隨著臺灣鐵路電氣化發展,鐵路行車時間縮短,在臺鐵上售賣便當的情形也逐漸減少,改為月臺或車站窗口售賣,而包裝也由從前的金屬盒變成了竹片或紙盒包裝。
如今很多朋友到臺灣旅遊的時候總要坐一次臺鐵,吃一次鐵路便當,但鐵路便當絕不是你想像中千篇一律的樣子,它也有種類上的區別,不同種類的鐵路便當真的是各有特色,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五種不同的鐵路便當吧。
一、奮起湖便當
首先要聲明一點,奮起湖其實不是湖,這個地方三面環山,中間低平,形如畚箕,雲霧環擁如湖的樣子,所以舊稱畚箕湖,後改為奮起湖。阿里山森林鐵路建成後,奮起湖車站是最大的中轉站,在早年蒸汽火車的時代,火車必須在此停留換車頭,於是旅客都會在此稍事休息。正是這樣的原因造就了奮起湖獨特的火車便當文化,奮起湖還因此獲得「便當王國」的美稱。當地甚至流行著一句口語「沒吃過奮起湖便當,仿佛沒到過阿里山」。
如今奮起湖便當因為競爭激烈,使得菜色越做越豐富,並且充滿商業理念。包裝上除了古早味的金屬餐盒外,還有檜木盒與木片盒。便當價格從80新臺幣至200多新臺幣不等,朋友們可以挑選自己喜愛的類型去品嘗。
二、池上便當
大概這是大陸朋友最為熟知的鐵路便當了吧,池上便當也叫池上飯包,關於它的起源還有個小故事可講。池上鄉的大米非常出名,有個阿婆就用池上米做成飯糰,拿到火車站上叫賣。結果恰巧被一個生意人看到,他靈機一動,用日本人慣用的木盒裝上阿婆的飯糰,就成為當時火車上的一種乾糧,並逐漸演變成池上便當。
現在的池上便當有三大特點:第一,必須是使用池上米。池上的自然環境非常適合稻米生長,池上鄉很早就以生產貢米而聞名;第二,用木盒盛裝。池上便當選用的是從印尼進口的白楊木飯盒。木盒子有很好的透氣性也更環保;第三,乾式便當。盛裝飯菜的白楊木可以吸掉飯菜中一部分油和水分,使米飯保持彈性。
池上便當是臺灣自由行的遊客最為喜愛的鐵路便當了,但是火車在池上站僅停靠1-2分鐘。所以經過池上站時要提前準備好零錢、移到車門口,等火車停穩後第一時間衝下去買。當然這也成為大家津津樂道的便當購買經歷,也許在體驗過生死時速後,便當吃起來也更美味吧。
如今池上便當有炸豬排飯、滷肉飯、雞腿飯以及全素等好幾種口味。每份價格從新臺幣70至100多元不等。
三、福隆便當
在臺灣的幾大便當產地中(那個,請注意斷句……),東有池上,南有奮起湖,而東北位置上最著名的就是福隆便當了。其實福隆便當最早的服務對象是在福隆從事休閒海釣的釣魚客,後來才漸漸變成在火車上販售。現在福隆街上新增不少賣便當的後起之秀,每一家便當店都各有各的特色,一度要通過競標來決定哪家可以進入月臺叫賣。那裡較知名的店家品牌有鄉野、發記、宜隆、福新等,到底哪家才是福隆便當的始祖早已無從考證了。福隆便當的價格比較親民,每份只要新臺幣60至100元。
四、七堵便當
七堵是鐵路便當的後起之秀,臺鐵共有臺北、臺中、高雄、花蓮與七堵五個餐廳與車勤部供應便當,作法各有不同。在2012年鐵路便當比賽中,七堵的排骨便當勝出。於是決定今後全臺的排骨便當都採用七堵便當的作法來統一臺鐵排骨便當的口味,但後來由於民眾反對,統一口味的做法只能作罷。大家有機會可以要試試古早味的七堵排骨便當,品嘗一下能夠在便當比賽中勝出的味道到底如何。七堵便當價格也很親民,每份大約新臺幣80元。
五、自製便當
城管來啦!賣便當的小販都跑光了
顧名思義,自製便當即是個人自己製作然後在火車上售賣的便當。在臺灣作家吳柏青與劉克襄都曾在書中提起過一位常在宜蘭縣火車上出現的老人,他可不是鐵路工作人員,而是靠買半價老人車票而在火車上售賣食品為生的。他夏天賣冰,冬天則賣自己精心製作的便當,然而列車長似乎很不給他面子,經常在車廂裡面廣播:「本列車便當已經賣完,列車上若有便當零售,非本局之便當,若乘客購買,恕不負責。」如此一來,那位老人原本好做的生意想必也要不景氣了。不知在臺灣像這位老人一樣在火車上售賣自製便當的人有多少,不過就現在來說,恐怕很少能見到他們的身影了吧。我們無法得知這種自製便當的味道如何,但這樣的便當,一定會多了一份親切,也許這才是最珍貴的味道。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
遇見臺灣
遇見我們的另一面
投稿|合作:yujiantaiwan@126.com
微信:yujiantaiwan
微博:MOOK遇見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