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曉東:潛心研究「耐挫教育」的美國哥大終身教授

2020-12-18 中國僑網

美國哥大終身教授潛心研究「耐挫教育」

文/林景

人物名片

林曉東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

哥倫比亞大學創新與耐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小時候的林曉東,最不愛去的就是幼兒園。天性自由的她常常感到被管得很不自在。所以初到美國讀碩士時,林曉東決定學習幼兒教育,研究如何創立讓孩子能快樂、健康成長的幼兒園。然而陰差陽錯,報到時得知學院唯一的幼兒教育專業教授突然離開了,未能如願的她決定轉修教育心理學,試圖從更基礎的心理學層面來研究幼兒教育。

如今,林曉東已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終身教授,哥倫比亞大學創新與耐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林曉東受聘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首席教育專家。她的教育研究成果獲得許多國際傑出研究獎等多項榮譽和獎勵,包括美國卡內基學者稱號、美國教育研究協會(AERA)事業成就獎等。

林曉東當下主要致力於抗挫能力的研究。她發現,抗挫能力就好像人體的免疫系統,一旦染病就會被激活來應對疾病。她希望孩子能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也自行激活一套類似的心理機制來應對。

1 博士論文獲評「最佳研究」

林曉東本科畢業於河南大學,此後一路從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教育學院碩士讀到普渡大學教育心理博士。

回想1987年9月,初到美國的林曉東,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語言難關。英語曾經是她的強項,她在三峽工程的有關會議上擔任過英語翻譯,但在美國,面對方言、俚語夾雜在一起的語言環境,林曉東還是兩眼一抹黑。她找到一個美國女孩做室友並與她成為好友,讓她逐字逐句地糾正自己的發音和語法錯誤,很快就克服了這個困難。

1994年,林曉東的博士論文被美國教育研究學會(ACET)評為「最佳研究」,同年再獲美國教育研究學會「最佳研究」獎。1999年,林曉東成為美國國家教育科學院斯賓塞基金會博士後學者;2003年被評為卡內基學者。

今年8月,林曉東通過視頻會議做了一場關於「華人家庭教育的挑戰與契機」的演講。她通過鮮活實例,結合教育研究的相關成果,深入淺出地展示了家庭教育的挑戰。她從關愛、引導與獨立等維度,討論了家長和子女相處的各種「限」和「度」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來源和解決方案。

林曉東說,家長的教育出發點都是希望孩子能走在「正確」的路上,能得到「成功」的結果。但成功並非一蹴而就,「一個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決於他們對待失敗的態度。」這正是林曉東所研究的抗挫折教育。在這次演講中,林曉東展示了她對奧林匹克運動員和諾貝爾獲得者挫敗心理研究的成果,對失敗進行了4個方面的解讀:首先,沒有人喜歡失敗,但必須培養出對失敗進行思考的習慣;其次,目標越高,經歷失敗的可能越大,父母不應好高騖遠,要幫助孩子腳踏實地地做好每一天的教育目標,同時,要永遠記住,孩子的將來必須也只能由孩子自己來設計和實現;再次,智慧地決定失敗後的行動,能對重新振作起到關鍵作用;最後,認識到失敗的價值,分析失敗的各個環節從而找到改進措施,這是走出失敗的必要步驟。

2 「元認知」理論讓女兒獲益

在挫折和困難中,能夠決定孩子正確面對和正向處理的要素之一,就是個人的主動性。林曉東所研究的「元認知」部分,正是個人主動性的主導因素。

「元認知是對自身思維過程的知覺、觀察、控制和自我調整學習行為的能力。元認知的發展能幫助人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解決問題,會影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完成不同任務所使用的策略。」林曉東說,元認知,簡單來說,就是人的本性。促進孩子本性的發展,給予孩子有底線的自由,才能賦予孩子責任感,進而激發他們的主動性,產生主動把事情做好的動力。

以自身為例,林曉東談起了她對女兒的教育方式。在紐約,入學壓力並不比上海輕鬆。林曉東的女兒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附屬中學,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名校」。學校裡有不少非裔、西班牙裔孩子,也有不少孩子要一邊讀書一邊打工賺錢。「我覺得學校就是一個小社會,除了課業,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女兒學校的學生,生活能力都是個頂個的強。有一個孩子,上學前和放學後還要去蓋房子,每天掙17美元當日常生活費。」林曉東覺得,與私立名校不同,公立學校的生源來自社會各階層,與不同背景的人互動是孩子發展的重要經歷。

從女兒開始上學的第一天起,林曉東就和女兒約定:「學習是自己的事,媽媽是不會坐在你身邊監督陪讀的。」現在女兒17歲了,高中連續3年各科成績全A。林曉東對女兒的學習狀態、交友情況等都了如指掌。「但是她不知道我對她的情況很了解,我只管好底線,不過多幹涉,連考試成績都是她主動告訴我。因為她才是自己人生的『主駕駛』。做父母的目標是讓孩子獨立自強。」林曉東說,少管不是不管,而是知道管什麼。家長一定要在自由放養和包攬一切中找到平衡。

今年夏天,哥倫比亞大學腦科學中心招聘一批研究兒童腦傷治療的高中研究實習生。申請人數多達1000多人,最後只錄取了12人,其中就有林曉東的女兒,也是唯一的華人。在工作結束後,女兒因表現優秀而受邀繼續參與明年的研究工作。「當她真正覺得這是自己的事,要達到自己的目標,就會有責任感,才會有內驅力。這是元認知的發展,靠外界逼迫是達不到效果的。」

3 實證抗挫教育有助於孩子成長

2016年,美國心理學界權威機構心理學協會在首都華盛頓舉行新聞發布會,詳細地介紹了林曉東刊登於該學會刊物《教育心理研究》的一篇研究報告,題為《即使愛因斯坦也失敗過:了解偉大科學家們的挫折與失敗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動機及成績》。該研究項目由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SF)資助。

林曉東的研究團隊把紐約市一些學習成績較差的9、10年級學生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只學習愛因斯坦的偉大成就,另一組則閱讀了愛因斯坦研究過程中的坎坷故事。結果發現,了解了愛因斯坦也曾遇到困難的學生在科學課程上成績更好。「在我們的文化認知中,總覺得不應該恐嚇孩子,不要告訴他們科學研究有多難,」林曉東說,「但實驗卻證實,向孩子們展示偉人也不得不在成功的路上應對許多挫敗,可以令其形象更加真實,孩子也會把他們與普通人同等看待。」

美國教育心理界認為林曉東是第一位用實證的方法證明抗挫能力的教育可提高學生科學課成績的人。

林曉東團隊在中國也做過類似的研究實驗,給兩組學生介紹科學家不同的個人背景知識。一種是奮鬥取向的,即科學家在建立理論體系時的奮鬥歷程;另一種是成功取向的,即科學家的成功經歷和科學成就。結果表明,接受成功取向信息的學生,對科學家的印象及學習上的興趣有負面效應,並沒有對知識的掌握和解決問題起到促進作用;而接受奮鬥取向信息的學生,則能夠對學習的各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特別對解決需要深層次理解各種理論之間關係的複雜問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林曉東在美國大學任教23年,並已擔任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年。她始終保持著與中國教育界的合作,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人民教育出版社、母校河南大學等,以及數不清的中小學教師與校長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在教師教育、課程體系重塑,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進行合作與研究。

林曉東說,一個人不僅要有知識和能力,也要培養公益心。她也身體力行著這一理念。今年初中國發生疫情時,林曉東是紐約華人圈中最早一批號召給國內醫療機構捐贈醫療用品的人,她與朋友採購了大批的防疫物資,第一時間送達天津第一中心醫院。

相關焦點

  • 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鄭連斌潛心民族體質人類學研究 破譯...
    身為天津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他走遍祖國千山萬水、歷經千辛萬苦,只為做好一件事——潛心民族體質人類學研究,擔當繪製中國人體質地圖的大任。  四十年如一日潛心研究  何為民族體質地圖?可別小看了它的作用。如果掌握了我國最基礎的人體數據,對國家工業、教育、衛生等各行各業都具有極為重要的參考意義。
  • 中國大學的終身教授為數不少,與美國終身教授有何不同?
    1940年,美國大學教授協會發布了《關於學術自由與終身教授制的聲明》,確立了在美國實行「終身教授」制度的相關原則和標準。隨著時間的推移,80年來,「終身教授」已經成為美國教授制度的重要部分,也是美國崇尚學術的表現。
  • 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是什麼樣的?給你展示哥大芝大的「核心課程」就懂...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於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 College)的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連繫起來,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 哈佛大學年高德劭的終身正教授帶你做生物醫學科研!
    哈佛大學 Dana Farber 癌症研究所人口科學副主任擁有 7 項世界級專利美國科學促進會(AAAS)會士研究領域:模型與軟體;精準醫療與基因數據;貝葉斯模型與計算作為哈佛大學終身正教授,Parmigiani教授將親自帶領中國青少年完成項目!
  • 落選院士的清華女教授,後跑去美國科研,如今現狀怎麼樣?
    近年來,我國的各個領域普遍快速發展,與此同時,人們的教育受到了更多的重視。目前,我國培養了很多高校畢業的優秀學生,國內人才市場的競爭也非常激烈。儘管一些本來優秀的人才已經得到足夠的認可,但是由於內部人才的豐富,一些人在競爭浪潮中被淘汰了。
  • 清華美女教授顏寧為何跑路?要美國終身教授是假,受了委屈才是真
    清華大學是我國最好的大學之一,不但清華裡的學生個個都是學霸,就連他們的老師也都是一個個傳奇般的人物,比如清華美女教授顏寧,出生於1977年的她曾是清華最年輕的美女教授,同時還是博士生導師,只不過後來她還是離開我們跑路去了美國。
  •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英語系終身教授童明:教授治校並非少數專家治校...
    美國加州州立大學英語系終身教授童明:教授治校並非少數專家治校我所在的英語系,全部課程都是由教授集體根據教學需要和各個教授的特長設置的。我說的是專業課,專業課分必修和選修兩部分。美國大學課程又分通識課、專業課兩部分。設置跨學科的通識課,學校有專門的委員會,將通識課分為各個板塊,由各院系提出自己的課程方案,經過專門的校級委員會討論、批准。專業課由各系的系務會確定,但每門課程都要經過院校兩級的審核批准。如果一門課兩三年既沒人教,也沒人選,會被取消。
  • 哥大法學院的中國法律研究中心,以美國首位華人律師張康仁命名!
    張康仁張康仁於1859年或1860年出生於中國廣東,父親去世後,他在1872年作為中國教育使團(Chinese Educational Mission)中國幼童留美教育計劃的一員來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中國法律研究中心哥大法學院中國法律研究中心是美國第一個專事中國法的學術研究中心,由中國法律領域的傑出權威、哥大法學院名譽教授R. Randle Edwards於1983年創立。
  • 中國天才加入美國國籍,32歲成哈佛終身教授,如今怎麼樣了?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美國的哈佛大學,它是歷史最悠久的一所高等院校,能夠考入哈佛大學的都不是一般人,在我們普通人眼裡這些人都是得到上天眷顧的天才,確實讓人十分的羨慕,如果能夠成為哈佛大學的教授,那麼這個人肯定是非常了不起的,就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中國天才加入美國國籍之後,32歲的時候就成為了哈佛大學的終身教授
  • 鄧興旺:曾是耶魯大學終身教授、美國院士,回國後籌建北大農學院
    或許提到作物方面,有人會立刻想到袁隆平,但是這位獲得美國總統重視的科學家卻另有其人。他就是辭去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教職,全職回國籌建北大現代農學院的鄧興旺。在1999年,鄧興旺因在植物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被耶魯大學提前聘為終身教授,成為上世紀80年代美國常青藤大學植物生物學界第1位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2016年,鄧興旺教授在籌建北大現代農學院後,加入南方科技大學開始籌辦植物分子遺傳學實驗室。
  • 「美國院士」鄧興旺:放棄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歸國籌建北大農學院
    他曾經獲得美國總統柯林頓頒發的總統青年教師獎,而且在2013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各種榮譽加身,卻回到了中國。他就是從事植物分子遺傳及生理學、植物光形態建成和農業生物技術等方面研究,2014年辭去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教職,全職回國籌建北大現代農學院的鄧興旺。
  • 美國老年教育研究
    (1966—),男,上海人,教授,教育學博士,兼任上海市民辦高校教師專業發展中心常務副主任,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教師教育。總體來說,從理論角度上看,美國老年教育在之前半個世紀的傾向是:社會投入資源從無到有,從有到多,未來一定是從多到精;老年人群本身圍繞著教育表現出被動到主動、主動到平衡的趨勢;老年教育研究橫向覆蓋面增加,縱向研究內容也隨著研究人員增加而變得深刻;老年教育實踐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而變得困難。
  • 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是什麼樣的?看這篇就夠了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於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 College)的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連繫起來,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 11位教授當選首屆「華西終身教授」
    6月6日下午,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首屆「華西終身教授」頒獎大會在臨床教學樓多功能廳召開,胡廷澤等11人獲得「華西終身教授」稱號。其中,最年輕的66歲,年齡最大的88歲,均是各自領域、全國範圍內的標誌性人物。「華西終身教授」是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最高學術榮譽,授予在專業領域做出傑出貢獻、具有重大影響的專家學者。
  • 「我的研究應該比陳景潤好」,他寧在美國洗盤子也不願回國當教授
    「我的研究應該比陳景潤好」。他說,「我的研究似乎更有突破性。陳景潤是從1+3進展到1+2,我的研究是從無限變成了有限,這個跨越應該比他那個更大。」這位寧可在美國洗盤子,也不願意回國當教授的數學天才這樣評價陳景潤。1955年出生的張益唐天資極高,從小的時候就表現出對數學的濃厚興趣。
  • 李教授潛心30年研究出冬天咬人的蚊子?假的 老段子了
    這兩天「李教授潛心30年研究出冬天咬人的蚊子」的報導又被傳開了,不少媒體還煞有其事報導,然而這只是個段子而已。在不同的媒體報導或者網友爆料中,培育出冬天蚊子的教授一會姓李,一會姓韓,還有姓王的,用的時間也不同,有的是30年,有的是25年。
  • 頂級科學家棄美歸國,放棄美國大學終身教授,回國入清華大學
    在國內取得巨大成就後,段路明很快就再次獲得美國留學資格。在與老師討論和討論之後,段路明最終選擇去美國密西根大學,在那裡開始一段新的旅程。在這個人才輩出的新平臺上,段路明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優勢,他在化學領域的成就,令所有同學羨慕不已,他也憑藉自己的學習能力,迅速脫穎而出,在2012年成為密西根大學費米學院的一名教授,隨後被授予終身教授資格。
  • 香港大學教授袁孟峰研究B肝新藥:解決患者終身服藥難題
    香港大學教授袁孟峰研究B肝新藥:解決患者終身服藥難題 澎湃新聞記者 吳怡 2020-12-25 19:10 來源:澎湃新聞
  • 徐榭教授榮獲2020年美國醫學物理師協會Quimby醫學物理終身成就獎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學院徐榭教授將於2020年7月在溫哥華召開的美國醫學物理師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ists in Medicine,AAPM)年會上接受2020年度的昆比(Edith H Quimby)醫學物理終身成就獎(Edith H.Quimby Award for Lifetime Achievement in Med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