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哥大終身教授潛心研究「耐挫教育」
文/林景
人物名片
林曉東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
哥倫比亞大學創新與耐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小時候的林曉東,最不愛去的就是幼兒園。天性自由的她常常感到被管得很不自在。所以初到美國讀碩士時,林曉東決定學習幼兒教育,研究如何創立讓孩子能快樂、健康成長的幼兒園。然而陰差陽錯,報到時得知學院唯一的幼兒教育專業教授突然離開了,未能如願的她決定轉修教育心理學,試圖從更基礎的心理學層面來研究幼兒教育。
如今,林曉東已是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終身教授,哥倫比亞大學創新與耐挫教育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林曉東受聘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首席教育專家。她的教育研究成果獲得許多國際傑出研究獎等多項榮譽和獎勵,包括美國卡內基學者稱號、美國教育研究協會(AERA)事業成就獎等。
林曉東當下主要致力於抗挫能力的研究。她發現,抗挫能力就好像人體的免疫系統,一旦染病就會被激活來應對疾病。她希望孩子能在困難和挫折面前也自行激活一套類似的心理機制來應對。
1 博士論文獲評「最佳研究」
林曉東本科畢業於河南大學,此後一路從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教育學院碩士讀到普渡大學教育心理博士。
回想1987年9月,初到美國的林曉東,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語言難關。英語曾經是她的強項,她在三峽工程的有關會議上擔任過英語翻譯,但在美國,面對方言、俚語夾雜在一起的語言環境,林曉東還是兩眼一抹黑。她找到一個美國女孩做室友並與她成為好友,讓她逐字逐句地糾正自己的發音和語法錯誤,很快就克服了這個困難。
1994年,林曉東的博士論文被美國教育研究學會(ACET)評為「最佳研究」,同年再獲美國教育研究學會「最佳研究」獎。1999年,林曉東成為美國國家教育科學院斯賓塞基金會博士後學者;2003年被評為卡內基學者。
今年8月,林曉東通過視頻會議做了一場關於「華人家庭教育的挑戰與契機」的演講。她通過鮮活實例,結合教育研究的相關成果,深入淺出地展示了家庭教育的挑戰。她從關愛、引導與獨立等維度,討論了家長和子女相處的各種「限」和「度」的矛盾,以及矛盾的來源和解決方案。
林曉東說,家長的教育出發點都是希望孩子能走在「正確」的路上,能得到「成功」的結果。但成功並非一蹴而就,「一個人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決於他們對待失敗的態度。」這正是林曉東所研究的抗挫折教育。在這次演講中,林曉東展示了她對奧林匹克運動員和諾貝爾獲得者挫敗心理研究的成果,對失敗進行了4個方面的解讀:首先,沒有人喜歡失敗,但必須培養出對失敗進行思考的習慣;其次,目標越高,經歷失敗的可能越大,父母不應好高騖遠,要幫助孩子腳踏實地地做好每一天的教育目標,同時,要永遠記住,孩子的將來必須也只能由孩子自己來設計和實現;再次,智慧地決定失敗後的行動,能對重新振作起到關鍵作用;最後,認識到失敗的價值,分析失敗的各個環節從而找到改進措施,這是走出失敗的必要步驟。
2 「元認知」理論讓女兒獲益
在挫折和困難中,能夠決定孩子正確面對和正向處理的要素之一,就是個人的主動性。林曉東所研究的「元認知」部分,正是個人主動性的主導因素。
「元認知是對自身思維過程的知覺、觀察、控制和自我調整學習行為的能力。元認知的發展能幫助人們更加深入地理解和解決問題,會影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完成不同任務所使用的策略。」林曉東說,元認知,簡單來說,就是人的本性。促進孩子本性的發展,給予孩子有底線的自由,才能賦予孩子責任感,進而激發他們的主動性,產生主動把事情做好的動力。
以自身為例,林曉東談起了她對女兒的教育方式。在紐約,入學壓力並不比上海輕鬆。林曉東的女兒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附屬中學,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名校」。學校裡有不少非裔、西班牙裔孩子,也有不少孩子要一邊讀書一邊打工賺錢。「我覺得學校就是一個小社會,除了課業,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習。女兒學校的學生,生活能力都是個頂個的強。有一個孩子,上學前和放學後還要去蓋房子,每天掙17美元當日常生活費。」林曉東覺得,與私立名校不同,公立學校的生源來自社會各階層,與不同背景的人互動是孩子發展的重要經歷。
從女兒開始上學的第一天起,林曉東就和女兒約定:「學習是自己的事,媽媽是不會坐在你身邊監督陪讀的。」現在女兒17歲了,高中連續3年各科成績全A。林曉東對女兒的學習狀態、交友情況等都了如指掌。「但是她不知道我對她的情況很了解,我只管好底線,不過多幹涉,連考試成績都是她主動告訴我。因為她才是自己人生的『主駕駛』。做父母的目標是讓孩子獨立自強。」林曉東說,少管不是不管,而是知道管什麼。家長一定要在自由放養和包攬一切中找到平衡。
今年夏天,哥倫比亞大學腦科學中心招聘一批研究兒童腦傷治療的高中研究實習生。申請人數多達1000多人,最後只錄取了12人,其中就有林曉東的女兒,也是唯一的華人。在工作結束後,女兒因表現優秀而受邀繼續參與明年的研究工作。「當她真正覺得這是自己的事,要達到自己的目標,就會有責任感,才會有內驅力。這是元認知的發展,靠外界逼迫是達不到效果的。」
3 實證抗挫教育有助於孩子成長
2016年,美國心理學界權威機構心理學協會在首都華盛頓舉行新聞發布會,詳細地介紹了林曉東刊登於該學會刊物《教育心理研究》的一篇研究報告,題為《即使愛因斯坦也失敗過:了解偉大科學家們的挫折與失敗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科學的動機及成績》。該研究項目由美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NSF)資助。
林曉東的研究團隊把紐約市一些學習成績較差的9、10年級學生隨機分為兩組,一組只學習愛因斯坦的偉大成就,另一組則閱讀了愛因斯坦研究過程中的坎坷故事。結果發現,了解了愛因斯坦也曾遇到困難的學生在科學課程上成績更好。「在我們的文化認知中,總覺得不應該恐嚇孩子,不要告訴他們科學研究有多難,」林曉東說,「但實驗卻證實,向孩子們展示偉人也不得不在成功的路上應對許多挫敗,可以令其形象更加真實,孩子也會把他們與普通人同等看待。」
美國教育心理界認為林曉東是第一位用實證的方法證明抗挫能力的教育可提高學生科學課成績的人。
林曉東團隊在中國也做過類似的研究實驗,給兩組學生介紹科學家不同的個人背景知識。一種是奮鬥取向的,即科學家在建立理論體系時的奮鬥歷程;另一種是成功取向的,即科學家的成功經歷和科學成就。結果表明,接受成功取向信息的學生,對科學家的印象及學習上的興趣有負面效應,並沒有對知識的掌握和解決問題起到促進作用;而接受奮鬥取向信息的學生,則能夠對學習的各方面產生積極的影響,特別對解決需要深層次理解各種理論之間關係的複雜問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林曉東在美國大學任教23年,並已擔任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年。她始終保持著與中國教育界的合作,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人民教育出版社、母校河南大學等,以及數不清的中小學教師與校長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在教師教育、課程體系重塑,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進行合作與研究。
林曉東說,一個人不僅要有知識和能力,也要培養公益心。她也身體力行著這一理念。今年初中國發生疫情時,林曉東是紐約華人圈中最早一批號召給國內醫療機構捐贈醫療用品的人,她與朋友採購了大批的防疫物資,第一時間送達天津第一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