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岡村寧次被任命為大將,並前往中國赴任。他當時的職位是華北方面軍司令,主要任務是繼續掃蕩,維持日軍在華北的安定,另外就是勸說重慶方面投降。當時岡村寧次在重慶有一些人脈,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高層會選擇派岡村寧次去中國的原因。當時的東條英機還特地接見了他,講述了勸降任務的重要性。
來到中國之後,岡村用他在東北一貫使用的那一套,把老百姓控制在劃分好的無人區部落,斷絕他們和抗日部隊聯繫的可能,然後還組織了好幾次大掃蕩,加強特工滲透工作,使得華北日軍的狀況得到了一定改觀,可以說「戰功顯著」。然而在第二個談和勸降命令上,岡村沒有做到任何成果。
為什麼日本當時急於勸降這一目標呢?主要就是當時全國上下達成了抗日統一戰線,儘管前期日本勢如破竹,但是中國硬是靠著人數優勢和不屈的意志,把日軍拖進了戰爭的泥潭,當時雙方來回拉鋸相持,誰也討不了好,最重要的是,由於美國卡住了日本的石油等資源,日本又和美國宣戰,雙線作戰的壓力使得日本不得不謀出路,不然就會被硬生生拖死。
和很多日本政客不一樣,岡村認為南京的汪偽政權是一個錯誤,只會給和談帶來麻煩。當時的岡村絞盡腦汁和他曾經日本學校帶過的留學生聯繫,當年的閻錫山,孫傳芳等人都是他的學生。他靠著殷同幫他在重慶物色人選,這位殷同還是當年塘沽停戰協定的罪魁禍首。後來殷同和岡村匯報,說他已經和在重慶的王芃生取得了聯繫,對方也願意見面細談。殷同隨後還帶來了一個重慶密使,雙方初步會談,雖然沒有達成一致,但是和談的線算是初步確立了,對此岡村十分滿意,在他看來和談之事已經露出曙光。
誰知道,兩三個月後殷同突然暴斃,和談差點告吹,岡村靠著及時聯繫殷同的同學汪時璟,才保住了這條線,但事實上,這個時候和談已經無望。隨後幾年,岡村一直在為這件事努力著,他之所以如此看重談和,是覺得光靠戰爭是無法滅亡中國的,因為中國的國土和人員實在是超過日本太多,和中國暫時求和,解決後勤資源危機後,再徐徐圖之才是正確的做法。但是岡村只有談的權利,沒有妥協的權利,當時的日本態度十分強硬,一點也不想妥協,導致事情停滯,沒有轉機。
岡村寧次後來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認為日本曾有一個向中國求和的最佳時機,這一時機絕不是1945年,而是1943年,當時開羅會議中美英3國約定,不能夠單獨和日本講和。當時日本已經在各大戰場上顯露頹勢,在這個時候向中國妥協,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好處。可惜這一想法沒有被採納。
事實上,如果仔細分析就明白和談之路是走不遠的,當時日本尋求和談已經是二戰末期,全面侵略中國的失敗幾乎已經成為定局,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大勢已去,那對方為什麼要違背大勢和日本和談呢?當時的軍中大腦石原莞爾就認為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時一次戰略上的大失敗,如果他們像蘇聯一樣,打下滿洲後好好經營,發展自己的實力,這樣也許後面的佔領中國才有可能。他們知道中國人的精神是很頑強的,所以才會這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