岡村寧次:日本曾有一個向中國求和的絕佳時機,絕不是1945年!

2020-12-22 小韓侃史

1941年,岡村寧次被任命為大將,並前往中國赴任。他當時的職位是華北方面軍司令,主要任務是繼續掃蕩,維持日軍在華北的安定,另外就是勸說重慶方面投降。當時岡村寧次在重慶有一些人脈,這也就是為什麼日本高層會選擇派岡村寧次去中國的原因。當時的東條英機還特地接見了他,講述了勸降任務的重要性。

來到中國之後,岡村用他在東北一貫使用的那一套,把老百姓控制在劃分好的無人區部落,斷絕他們和抗日部隊聯繫的可能,然後還組織了好幾次大掃蕩,加強特工滲透工作,使得華北日軍的狀況得到了一定改觀,可以說「戰功顯著」。然而在第二個談和勸降命令上,岡村沒有做到任何成果。

為什麼日本當時急於勸降這一目標呢?主要就是當時全國上下達成了抗日統一戰線,儘管前期日本勢如破竹,但是中國硬是靠著人數優勢和不屈的意志,把日軍拖進了戰爭的泥潭,當時雙方來回拉鋸相持,誰也討不了好,最重要的是,由於美國卡住了日本的石油等資源,日本又和美國宣戰,雙線作戰的壓力使得日本不得不謀出路,不然就會被硬生生拖死。

和很多日本政客不一樣,岡村認為南京的汪偽政權是一個錯誤,只會給和談帶來麻煩。當時的岡村絞盡腦汁和他曾經日本學校帶過的留學生聯繫,當年的閻錫山,孫傳芳等人都是他的學生。他靠著殷同幫他在重慶物色人選,這位殷同還是當年塘沽停戰協定的罪魁禍首。後來殷同和岡村匯報,說他已經和在重慶的王芃生取得了聯繫,對方也願意見面細談。殷同隨後還帶來了一個重慶密使,雙方初步會談,雖然沒有達成一致,但是和談的線算是初步確立了,對此岡村十分滿意,在他看來和談之事已經露出曙光。

誰知道,兩三個月後殷同突然暴斃,和談差點告吹,岡村靠著及時聯繫殷同的同學汪時璟,才保住了這條線,但事實上,這個時候和談已經無望。隨後幾年,岡村一直在為這件事努力著,他之所以如此看重談和,是覺得光靠戰爭是無法滅亡中國的,因為中國的國土和人員實在是超過日本太多,和中國暫時求和,解決後勤資源危機後,再徐徐圖之才是正確的做法。但是岡村只有談的權利,沒有妥協的權利,當時的日本態度十分強硬,一點也不想妥協,導致事情停滯,沒有轉機。

岡村寧次後來在自己的回憶錄中認為日本曾有一個向中國求和的最佳時機,這一時機絕不是1945年,而是1943年,當時開羅會議中美英3國約定,不能夠單獨和日本講和。當時日本已經在各大戰場上顯露頹勢,在這個時候向中國妥協,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好處。可惜這一想法沒有被採納。

事實上,如果仔細分析就明白和談之路是走不遠的,當時日本尋求和談已經是二戰末期,全面侵略中國的失敗幾乎已經成為定局,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大勢已去,那對方為什麼要違背大勢和日本和談呢?當時的軍中大腦石原莞爾就認為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時一次戰略上的大失敗,如果他們像蘇聯一樣,打下滿洲後好好經營,發展自己的實力,這樣也許後面的佔領中國才有可能。他們知道中國人的精神是很頑強的,所以才會這麼想。

相關焦點

  • 岡村寧次:日本向中國妥協求和的最佳時機,並非1945年
    所以,岡村來華北任職不久,就暗地裡開始物色人物,悄然向重慶方面遞去橄欖枝。 二、岡村的人脈 與其他政客軍閥不同,岡村認為,日本扶植起來的南京汪偽政權,並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那只會對重慶工作帶來麻煩。 所以,他要想方設法與重慶有關人物聯繫上。
  • 岡村寧次求和記,暗地談了3年,得到3句話,後悔1個條件
    戰後,岡村寧次被國民政府重新聘為軍事顧問,不是偶然的。「反對擴大」「反對汪偽政權」「反對大東亞戰爭」,是戰後岡村的自我標榜。反對盧溝橋事變,是因為他認為日本侵略的「最佳臨界點」,是1933年的《塘沽協定》,既牢牢確保了偽滿安全,又不越過長城。
  • 1945年手握80萬大軍的岡村寧次,聽到投降後是啥反應?他說了4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將近61個國家和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中國作為主要戰場,經濟損失和人口損失也是非常嚴重的。1945年,法西斯聯合軍隊遭到了同盟國軍隊的毀滅打擊,隨後始作俑者德國於1945年5月宣布無條件投降。隨後日本法西斯成了全世界關注的焦點,在投降前,日本再次集結大部隊,發動了空前的戰爭大動員。但是在毫無懸念的武力壓制下,日本還是宣布投降了。
  • 1945年手握80萬大軍的岡村寧次,聽到投降後啥反應?冷冷說了4字
    1945年5月德國無條件投降後,日本則進行了空前的戰爭大動員,叫嚷「本土決戰」;7月26日,中美英發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無條件投降,但日本拒絕了。
  • 1945年,手握80萬大軍的岡村寧次,聽到無條件投降後說了這4個字
    大家都知道,1931年日軍向東北派遣軍隊,爆發了九一八事變;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上海抗日戰爭爆發;1937年7月7日,日軍發動了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日本是資源稀少的島國,是引發甲午戰爭的軍事大國。那是一場非正義戰爭。儘管日軍早些時候發動了猛烈的進攻,但還是無法擺脫失敗的命運。
  • 1945年前,崗村次寧曾向國民黨求和,若成功我國會是另一個樣子
    抗日戰爭,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佔東北開始,到1945年8月15日,他們宣布無條件投降才結束。這是世界聞名的事情,但鮮為人知的是在1945年前,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岡村次寧就曾向國民黨求過和,若是成功我國可能會是另外一種樣子。
  • 日本投降後,為岡村寧次進行「無罪辯護」的中國律師,後來怎樣?
    1921年10月27日,岡村寧次等三人在德國萊茵河畔的溫泉療養勝地巴登巴登秘密聚會,其實共有4個人,還有一個是東條英機,不過由於東條英機在士官學校中比「三羽烏」低了一年級,所以他在這個秘密聚會中,只是替永田鐵山點菸,以及站在蒸汽浴室門口放哨。
  • 曾提出中日戰力3:1定律,岡村寧次中國最後一戰,比戰敗更恥辱
    戰場局勢開始往我軍慢慢傾斜,面對這樣的情況日軍指揮部深深感到,順著這樣的勢頭下去,中國戰區也要面臨失敗了,在這樣緊急的情況下,他們選擇用一次關鍵戰役來扭轉局勢。處於關鍵位置的芷江空軍基地,便被定位了主戰場。可是這場戰爭在一開始就定下了日軍會輸的結局。日軍總司令因為國內外均向其施加壓力,想要在中國戰場快速改變目前的戰爭局勢,便在1945年開展了芷江作戰。
  • 蔣介石為何包庇戰犯岡村寧次?真實原因真的很扎心
    在之後的軍事生涯中,他與中國更是結下了不解之緣。1925年,他又擔任北洋軍閥孫傳芳的軍事顧問,孫傳芳曾留學日本,兩人曾是同學,在之後的濟南慘案、918事變、128事變以及侵略華北的行動中,都有岡村寧次的身影。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他又擔任日軍第11軍司令、華北方面軍司令等職務,參加了進攻武漢、南昌、長沙等地的作戰。
  • 芷江會戰——岡村寧次打破自己曾提出的中日戰力3:1定律
    赫赫有名的湘西會戰是中國最後一次大型對日會戰,這場戰役同時也被稱為雪峰山會戰。湘西會戰起於1945年4月,日軍計劃奪取我軍芷江空軍基地,目的是為了消除日本國內的空襲威脅,日軍垂死掙扎,發起了芷江攻略戰,站在我國的立場上,這場戰役被叫做芷江保衛戰。這一戰,王耀武帶領我軍將士,贏得最後的勝利。
  • 芷江會戰,曾提出中日戰力3:1定律的岡村寧次,或比戰敗更恥辱
    日軍東京司令部也曾屢次提出攻打我軍在芷江的空軍基地的作戰計劃,好讓日本不必一直處於美軍轟炸機的陰影之下。所以,芷江作戰的發生是必然的。為了發動湘西戰役,1945年崗村寧次從各地抽調兵力,共計八萬餘人,湘西會戰也是中國抗日戰場上最後一次大型作戰。
  • 從不可一世到低頭投降,1945年日本向各國投降的真實照片
    在73年前我們歷經14年的艱苦抗戰,最終獲得偉大的勝利。曾經不可一世的日軍,如今只能低頭投降。今天,讓我們回顧一下日軍當年向各國投降時的照片吧!1945年9月2日,日本外務大臣重光葵登上停泊在東京灣的美艦密蘇裡號上投降籤字。
  • 日本向中國籤字投降時,有兩個誤傳,有必要更正一下
    1945年9月9日,在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日本代表岡村寧次,正式向中國代表何應欽遞交了投降書。對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個無比光榮的時刻,但是,其中有不少誤傳,還是應該更正一下。當時,侵華日軍有好幾支部隊,比如中國派遣軍、華北方面軍、華中方面軍、關東軍等等,一共180萬人,而岡村寧次,只是中國派遣軍的總司令。必須要提的是,這些部隊互不隸屬,都統一歸屬日本大本營指揮或是直屬天皇指揮,中國派遣軍司令也根本指揮不了其他部隊。
  • 1945年日本投降儀式,為何蔣介石不參加,而是徐永昌和何應欽
    日本無條件投降是指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結束戰爭。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許,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裡號上舉行了隆重的受降儀式,出席籤字儀式的國家有美國、英國、蘇聯、中國、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紐西蘭等。
  • 日本宣布投降時,手握80萬日軍的岡村寧次是啥反應?冷冷說了4個字
    在1945年第2次世界大戰落下帷幕之後,岡村寧次作為日本將軍,就並不願意服從投降的命令。我國的抗日戰爭時期是指,1931年到1945年這一段時間內。因為1931年發生了918事變,也就標誌著我國已經全面進入抗戰的階段,而不是指1937年到1945年這一階段。 現在教科書中這樣的說法已經發生了更改。當時,日軍指揮官岡村寧次就是當時中國軍人需要研究的一位人物,岡村寧次的作戰方法非常暴力,即便接到軍令投降也想繼續作戰,完全不顧日本天皇所下達的命令,可見他是一個多麼頑固的人。
  • 日本投降時,手裡還有105萬大軍的岡村寧次,第一反應是什麼?
    上個世紀,中國的海上鄰國日本曾對我國發起了一場持久的侵略戰爭,工業實力和軍事實力遙遙領先於中國的日軍,迅速使得大半個中國淪陷。在侵華日軍的鐵蹄之下,無數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經過革命先輩們的頑強抗爭後,中國終於在1945年8月15日迎來了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喜訊,將侵華日軍趕出了中國。
  • 侵華期間,日本曾派遣三位總司令官來華,他們是誰?其結局如何?
    因此,西尾壽造的軍銜晉升的很快,曾參與過「臺兒莊戰役」等。1939年,西尾壽造被任命為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兼第十三軍司令官。其實,並不是因為他能力突出,才擔任這個位置。而是因為1939年8月阿部信行組閣時候,有人推舉他為陸軍大臣,昭和天皇不願意,便將他趕出了日本。期間,他只是充當一個鎮守後方的糧草官,手下的參謀長板垣徵四郎比他更出名。
  • 岡村寧次在中國的最後一戰,比起戰敗,日軍的所作所為更難理解
    赫赫有名的湘西會戰是中國最後一次大型對日會戰,在這場戰役中,我軍取得了雪峰山大捷,因此也被稱為雪峰山會戰。湘西會戰起於1945年4月,日軍計劃奪取我軍芷江空軍基地,減輕中美空軍對日本本土的空襲威脅為目的,日軍垂死掙扎,發起了芷江攻略戰,在中方,這場戰役被稱為芷江保衛戰。在湘西會戰中,我國將士由王耀武帶領,粉碎了日軍的陰謀。
  • 蔣介石與人民為敵,無罪釋放甲級戰犯岡村寧次,是我中華奇恥大辱
    在1945年8月15日的深夜,侵華日軍華北方面的、最高司令長官岡村寧次,突然接到了一封來自東京路第68號的密電。日本天皇在密文中明確表示,日方已決定向中方宣布無條件投降。然而,為了能夠實現日本在戰後的復興,日本天皇特意讓岡村寧次單方面向中方的共產黨投降,這樣就可以挑起中國的共產黨和國民黨的內戰。果不其然,在第二天,岡村寧次就收到了蔣介石的密電。
  • 提出中日戰力3:1定律的岡村寧次,在中國最後一戰,比戰敗更恥辱
    湘西會戰,亦稱雪峰山會戰,是中國抗日戰爭的最後一次正面戰場會戰,雙方為贏得此次戰役共投入了28萬兵力。自1945年4月9日,截至1945年的6月7日,會展範圍高達200多公裡,範圍極大。所以軸心國的三大成員,最後就只有日本還在孤立無援的,苦苦支撐著最後的戰役,歐洲戰場的硝煙逐漸平息,二戰的戰場中心逐漸向亞洲轉移,日本的局勢並不好,一方面是美國,一方面是中國,甚至於蘇聯有計劃進攻日軍,所以日軍在此時士氣低落,在所難免,在戰場上顯得格外被動的日軍,因此也急切需要一場戰爭的勝利來鼓舞士兵,扭轉戰局,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日軍主動發動了芷江會戰,對於此次戰爭的結果也顯而易見,日軍即便硬抗也最終難逃戰敗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