芷江會戰——岡村寧次打破自己曾提出的中日戰力3:1定律

2020-12-14 騰訊網

赫赫有名的湘西會戰是中國最後一次大型對日會戰,這場戰役同時也被稱為雪峰山會戰。湘西會戰起於1945年4月,日軍計劃奪取我軍芷江空軍基地,目的是為了消除日本國內的空襲威脅,日軍垂死掙扎,發起了芷江攻略戰,站在我國的立場上,這場戰役被叫做芷江保衛戰。這一戰,王耀武帶領我軍將士,贏得最後的勝利。雙方參戰總人數高達28萬餘人,戰線已經長達200多公裡,湘西會戰的最後一戰,日軍在懷化,邵陽市附近投降,我軍最終取得了湘西會戰的全面勝利,也標誌著中國抗日正面戰場由防禦轉為進攻。

如果理性看待芷江作戰,這是日軍打不了也必須打的一場仗。這是由於以下幾個原因,1945年對於日本而言是很不好受的一年,他們在太平洋戰場屢屢失利,幾近走投無路。美軍的突襲讓日軍的防守直接崩盤,日本的海軍差不多被打殘。而由於我軍成功打開緬甸公路,外界輸送了很多物資到中國,我軍換掉了老舊的裝備,軍隊實力得以提升。優勢慢慢來到了我們這邊,面對這樣的情況日軍指揮部深深感到,如果放任我軍發展下去,中國戰場也要崩掉,如果再失去一個戰場日本就徹底沒救了,於是決定一定要再打一次,突破困境。對國民黨來說非常重要的後方空軍基地,芷江機場,便被定位了主戰場。可是士氣已經被影響了的日軍,註定贏不下這場關鍵戰役。

1945年4月,為了支持湘西戰役,岡村寧次從各地抽調兵力,共計八萬餘人,中國戰場的最後一次大型作戰就此發動。在被稱為「雪峰山會戰」的這場戰役中,日軍最終被打得狼狽不堪,戰後統計數據顯示,日軍共有2.7萬傷亡人數,戰死士兵12498人,1286匹馬在戰鬥中死亡,共292輛汽車武裝汽車損失,有300名日軍被我軍俘虜,日軍的一個旅團加四個聯隊在面對我軍的整建制團時被團滅,在日軍的嚴重損失面前,我軍傷亡僅7737人,在湘西戰役中,我軍創造了中國抗日戰場上最好的傷亡率,日軍本來就是垂死掙扎,在這樣的傷亡率面前,日軍被直接壓垮,於是在湘西戰役結束兩個月之後,日本就宣布了投降,投降儀式也在芷江舉行。

被日本人吹為「戰爭天才」的岡村寧次,推動了湘西會戰的爆發,此外,在湘西會戰一役中最絕望的人應該也是他,在他的軍事生涯中發生的一次為數不多的敗仗。岡村寧次於1884年出生在日本東京,被延安定為第一號戰犯,他帶領著日軍多次對中國的各大抗日根據地進行了毫無人性的掃蕩,同時對普通百姓進行了大肆屠殺,還提出了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但讓人不解的是,犯下如此滔天罪行的戰犯,竟然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1945年抗戰結束,岡村寧次被延安列為了第一號戰犯,但在由國民黨出面的軍事法庭中,竟然不對他進行判罰,還多次為他找理由,甚至以招收軍事顧問的名義讓他加入了國民黨軍事陣營,直到1966年,居住在東京的岡村寧次才因病死亡。

岡村寧次是難得的軍事奇才,其軍事上的造詣非常的高,他的整個軍人生涯從未敗績,戰國豐碩,但是芷江會戰是他的滑鐵盧,岡村寧次帶領10萬日軍在湘西地區與中方交戰最後不僅僅是戰敗了,日軍在此次戰役中的表現才是讓他最抬不起頭的地方。由於日本的主力部隊基本都在太平洋戰場上,在此次戰役中主力都是些新兵蛋子,因此許多軍國看到此仗難打紛紛出逃,丟掉了士兵的基本操守,他們把手中的槍枝彈藥全數丟掉,就連日本的軍旗都被他們拋棄,我軍戰士看到這個場景大笑不已,不禁感嘆日軍在這幾年間的重大改變,士兵都對國家實力產生了疑問,這個戰爭日本是不可能取勝的了。此次事件在岡村寧次的眼中,這是對他軍人身份的巨大打擊。

談起侵華戰犯岡村寧次,對於他最後的失敗,我歸結於三點,當時日軍的士氣,國內外的戰爭局勢,日本當時的兵力。當時日軍的士氣,國內外的形勢,我們已經講過這一部分了,接下來就主要來說一說日軍當時的兵力問題,如果單單只從兵源方面來看,日軍在芷江會戰中的實力差的不是一截,而是一大截。但在那之前,岡村寧次對此前在對佔中國的過程中所總結出的三比一定律,堅定不移。的確,三比一定律在此前的戰場局勢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三個中央軍拼掉一個日軍的打法,國軍的部分地方雜牌部隊的戰損比例能達到6或7,在芷江會戰時期的日軍早已不比當年剛侵華時期的日軍,而此時日軍的精銳部隊也已經被用來在太平洋戰場抗衡美軍,還能持續留守中國戰場的日軍戰鬥力都不強,甚至大多都是一些老兵傷兵,就是一些乳臭未乾的娃娃兵,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芷江會戰中,日軍的損失如此慘重,而岡村寧次總結的三比一定律也由他親手將其打破。

岡村寧次在中國犯下了數不清的罪行,1941年,日本方面再次晉升岡村寧次,任命其為日軍侵華方面軍司令。去華北上任之後,為了針對我國抗日根據地,岡村寧次時常組織日軍進行大掃蕩,實行三光政策,即燒光、殺光、搶光,三光政策讓我國抗日根據地的軍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在河北省豐潤縣,日軍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潘家峪大屠殺,共有1035人在此次屠殺中遇害,其中有658個婦女兒童,在阜陽縣平陽村,日軍更是進行了持續87天的大屠殺,死亡人數700人,日軍還燒毀了5000餘座房屋,遭遇大屠殺的百姓幾乎全部遇害。短短幾年,岡村寧次手上就沾染了幾十萬抗日軍民的鮮血,就是這樣一個日本甲級戰犯,卻因為被國民黨包庇而免於收到制裁,被無罪釋放,毫髮無損地回到日本。

怎料岡村寧次在最後依然能安然無事的回到了日本,這也一度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岡村寧次可是比東條英機,土肥原賢二、川島芳子等甲級戰犯還要過猶不及的頭號甲級戰犯,是如何做到全身而退的呢?這還要多虧蔣介石, 岡村寧次 本就是非常奸猾的一個人,曾和國民黨政府有著塘沽停戰協定的籤訂,該協定內容有規定,若日本戰敗,日本會將大量的軍用物資,以及軍事人才等都交給國民黨政府。且蔣介石還曾與岡村寧次私下約定,對於中央軍的訓練將由他來幫助訓練,想要以此來對付中國解放軍。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情況下,岡村寧次最終才逃脫了所有罪責,相安無事,還成為了國民政府專門聘請的軍事顧問,被奉若上賓。

在大家回想所有的日本侵華高級將領的結局時,其實,只有岡村寧次毫髮無損,雖然這個情況讓人十分無奈,但是我們必須得承認岡村寧次的才能,戰術安排、控局能力,都為他從少尉的身份一路高升至大將,再到刀下亡魂無數還能做到全身而退,不得不承認岡村寧次的確是一個人才,他的才略成為了他扶搖直上的通行證,成為了他肆意妄為的後盾。其實在這裡小編想告訴大家的是,每一個有實力,有才略的人,無論置身於什麼樣的地點,什麼樣的地步,他都有絕處逢生的可能。就比如說岡村寧次,他的出眾的才智讓他成為了甲等戰犯中僅剩的倖存者,當然我並不是叫大家把岡村寧次作為學習的榜樣,每個人都必須牢牢記住,不可以在歪路上使用我們的才能,應該光明磊落的向其他人展現。

抗日戰爭已經過去多年,它似乎離我們很遠,但好像又離我們很近,戰場的驚心動魄還迴蕩在我們腦海中,重現在眼前。曾有數以萬計的革命先烈們為此而犧牲,而在二戰日本帝國主義投降的前夕,單從此時的國民黨早已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雙眼,棄全國人民於不顧,忘卻死去的抗日先烈的遺願這一點,就會被世人所唾棄。和國民黨不同的是,中國共產黨總是以人民的利益出發,因此它才能取得抗戰的勝利。歷史造早已經說明了一切,所以如今的我們依舊在堅定不移的跟著中國共產黨走,一切聽黨指揮,堅守著黨的規章制度, 聽命黨的指揮。所以我們才能克服這多年來的艱難險阻,讓我們如今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相關焦點

  • 芷江會戰,曾提出中日戰力3:1定律的岡村寧次,或比戰敗更恥辱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正面戰場的最後一次會戰就是詳細會戰,在這場戰役中,我軍取得了雪峰山大捷,因此也被稱為雪峰山會戰。1945年4月,日軍部署進攻芷江,以此來摧毀芷江機場,目的是為了消除日本國內的空襲威脅,計劃發動日軍所謂的「芷江攻略戰」,我軍稱其為芷江保衛戰。
  • 曾提出中日戰力3:1定律,岡村寧次中國最後一戰,比戰敗更恥辱
    湘西會戰是中日軍隊為爭奪芷江空軍基地發生的戰役,故又名「芷江作戰」,在抗日戰場上,湘西會戰是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會戰,與此同時,湘西會戰還是抗戰戰役中難得一見的富裕仗。中日軍隊總人數達28萬,侵華日軍派出了4個半師團兵力達8萬人,我軍調動了7個軍19個師參戰,兵力達20萬人,並且這7個軍19個師全都有中央軍的精銳構成,王耀武將軍對這場戰役進行了親自指揮,陣地前沿足足有兩百多公裡,先是在雪峰山戰役擊敗日軍,在懷化,邵陽地區也接連打敗日軍後,耗時兩個月的湘西會戰結束,中國軍隊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在湘西會戰中,日軍被殲滅3萬餘人,經此一役,日軍只得以收縮兵力來縮短正面防守的戰線
  • 提出中日戰力3:1定律的岡村寧次,在中國最後一戰,比戰敗更恥辱
    由於日軍一直都嚮往我軍的芷江空軍基地,在後來又被稱作芷江作戰,在愛國將領王耀武的戰略措施下,我國在芷江會戰中大勝,造成日軍三萬餘人的死亡,這次會戰最終是在懷化市,和邵陽市附近地區,隨著日軍的勢力被覆滅而告終。日軍的慘敗意味著湘西會戰的結束,同時也意味著日軍想要奪取我軍基地的陰謀被狠狠擊滅,是我國由防禦轉為進攻的起點。
  • 岡村寧次指揮芷江會戰,300日軍投降後還打鬧,國軍:日軍完了
    1945年4月,侵華日軍欲爭奪芷江空軍基地,由此發起芷江保衛戰,這次戰役是我國抗戰時期在正面戰場上的最後一次會戰。戰時長達兩個月,日軍出兵5個師十萬餘人,國軍出兵9個軍26個師,雙方總兵力達28萬多人,戰線二百多公裡,最後以日軍戰敗結束。
  • 岡村寧次在中國最後一仗,始終相信中日戰損3:1,最後卻成恥辱
    在芷江戰役中,主要的決策者是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對於身經百戰的岡村寧次來說,芷江之戰是他經歷過的最失敗的戰役,也是他在中國的最後一次戰役。國共兩黨還為自己的罪行尋找了藉口,後來,岡村寧次又被蔣介石聘為國共兩黨的高級軍事顧問。
  • 芷江會戰,日軍被「優勝」蒙蔽了雙眼,想靠8萬兵力奪我國機場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正面戰場的最後一次會戰就是詳細會戰,湘西會戰也被我軍稱為雪峰山會戰。1945年4月,侵華日軍妄圖搗毀芷江機場,目的是為了消除日本國內的空襲威脅,日軍垂死掙扎,發起了芷江攻略戰,在中方,這場戰役被稱為芷江保衛戰。這一戰,王耀武帶領我軍將士,贏得最後的勝利。
  • 岡村寧次在中國的最後一戰,比起戰敗,日軍的所作所為更難理解
    赫赫有名的湘西會戰是中國最後一次大型對日會戰,在這場戰役中,我軍取得了雪峰山大捷,因此也被稱為雪峰山會戰。湘西會戰起於1945年4月,日軍計劃奪取我軍芷江空軍基地,減輕中美空軍對日本本土的空襲威脅為目的,日軍垂死掙扎,發起了芷江攻略戰,在中方,這場戰役被稱為芷江保衛戰。在湘西會戰中,我國將士由王耀武帶領,粉碎了日軍的陰謀。
  • 正義的勝利:一紙降書落芷江
    緊接著,第二批又馬上起飛,輪番轟炸……」1945年4月,芷江戰役爆發時,擔任機場無線電報務員的劉道民後來回憶道。 為了拔掉芷江機場這個「眼中釘」,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親自製定了「戰機作戰」計劃。1945年4月9日,強弩之末的日軍對芷江發起了攻擊。
  • 湘西會戰遺址探訪
    在芷江的實地探訪,再閱讀以下的歷史數據,一定會讓人情不自禁地為當年艱苦卓絕的中國全民族抗日戰爭及中美兩國真正的戰鬥情誼而震撼不已:  芷江當年作為一個縣城人口不足3萬的湘西小城,為了抗戰大業卻容納了包括美軍在內的外來軍事人員約10萬人;至湘西會戰前夕,駐芷江的中美兩國各種軍警憲特軍事教育機構多達220個,其中的知名者如陳納德創辦的中美航空學校、飛虎隊司令部、中國空軍第九總站
  • 雪峰山會戰,抗日戰爭最後一戰,中國軍隊大獲全勝殺傷數萬日軍
    然而,由於實力相差太懸殊,早期國府組織的大規模會戰多以戰敗告終,比如淞滬會戰,忻口會戰,太原會戰,武漢會戰等,但這些戰役同時給予日軍極大傷亡,使得抗日戰爭轉到了相持狀態。武漢會戰後(1938年10月末),日軍深陷中國戰場,之前勢如破竹的態勢一去不返…這之後中日打得是你來我往,1941年末日本發動珍珠港偷襲,之後橫掃東南亞。
  • 芷江:一座見證抗戰受降的勝利之城
    75年前,中日雙方曾圍繞這裡展開了一場大規模會戰,會戰以中國軍隊的勝利和日軍的慘敗而結束,從此,中國戰場局勢徹底扭轉。也是在此地,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同中國商定投降事宜並在投降時注意事項備忘錄上簽字。這,就是芷江!這次受降就是著名的「芷江受降」! 最後一戰 芷江縣城東郊,有一座始建於1936年目前仍在使用的機場——芷江機場。
  • 紀錄片 | 抗戰女兵回憶中日「最後一戰」
    這6架戰機由中美兩國的飛行員分別駕駛,此行的目的地正是芷江。 飛機上坐著一個人,他就是侵華日軍總參謀副長今井武夫。此時今井武夫,卻突然被一件事嚇得魂不附體。他發現機艙內有一挺機槍,因為他是來投降的 。原則上不能帶軍械的武器的。他命令他的手下趕緊把這個歪把子輕機槍扔掉。這個岡村寧次大將的心愛之物被扔到了洞庭湖裡。
  • 岡村寧次告訴你答案
    來看看岡村寧次的回憶錄。 1938年6月,日本大本營為準備武漢會戰,特成立11軍,其11軍司令部位居華中派遣軍和下屬各師團之間,專門用於調度指揮各師團。其司令官就是54歲的陸軍中將岡村寧次。
  • 侵華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被判無罪釋放,回國後直言感謝湯恩伯
    在岡村寧次日記中記錄了一次聯絡參謀將國府高層會議透露給他的內容: 1946年4月22日,在某次會議上,何應欽將軍曾列舉許多理由,為崗村免罪,蔣主席雖表同意,但指出要考慮政治方面的策略,研究處理辦法。 他甚至還得到了蔣介石的召見,蔣對其噓寒問暖:「您身體健康嗎?生活上如有不便,請勿客氣地向我或何總司令提出,儘量給以便利。」
  • 軍事三部曲/詹瑋:黃廣會戰(節選)(1)武漢會戰的前奏
    這一路日軍歸第11軍司令官岡村寧次中將指揮。                 --題記         一九三八年六月-十月在中國內地武漢三鎮附近,中日雙方共出動了140餘萬的兵力進行了歷時四個月的血腥搏鬥,其殘酷性、規模性和長期性是八年中日戰爭最空前絕後的一次。會戰結果以日軍佔領武漢三鎮而告結束。
  • 岡村寧次在中國的5處別墅,哪個離你最近?
    岡村寧次自1924年來華,到1949年回國,中間斷斷續續駐紮中國約20年。從中佐到大將,從駐華武官到關東軍副參謀長,再到第2師團長、11軍司令、華北方面司令、第六方面軍司令,直到投降前的最高職位——中國派遣軍司令,岡村在中國的足跡,從南到北,再從華北到華南,幾乎遍及所有中日會戰的戰場。其個人史就是一部日本侵華的罪惡史。
  • 抗日戰爭武漢會戰,前線國軍不戰而退,日軍主力為何卻面有苦色?
    抗日戰爭時期,在經過淞滬會戰和徐州會戰等一系列大戰後,日軍雖然接連攻佔上海、南京等民國重鎮,但是日漸擴大的戰爭規模卻令日本內閣政府不堪重負。為此日本內閣召開御前會議,決定搶攻武漢以此來逼迫民國政府妥協,儘快結束戰爭,武漢大會戰由此爆發。
  • 1945年湘西會戰
    由於湘西芷江機場是美國戰略空軍在華的唯一的前方機場,有利打擊了日軍在華在臺灣的戰略目標。為奪取芷江機場;並保持日軍湘桂鐵路(長沙至南寧)、粵漢鐵路(廣州至武昌)暢通;同時以攻代守,拖延國軍大反攻計劃。 1945年4月,日軍在第20軍司令官坂西一良中將指揮下;調集5個師團3個獨立混成旅團八萬餘兵力進犯湘西。
  • 【難忘的中國之聲——城市傳奇】長沙會戰
    作為「扼兩廣之咽喉,控四川之門戶」的軍事重鎮,長沙成為中日雙方爭奪的要地。1939年9月,日本集中10萬兵力,在司令官岡村寧次的指揮下,奔襲長沙,聲稱要在9月底之前拿下長沙城。文史專家梁小進:  梁小進:當時國民政府已經遷都重慶,日軍要攻打重慶,長江是不能溯流而上的,從西北地區進不去。就只能走湖南到貴州,從貴州到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