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核專家:王國義
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食品安全博士後
前段時間,央視發布的「泡椒鳳爪耐儲存竟是因為核技術」視頻上了熱搜。原本只能存放3-5天的泡椒鳳爪,通過核技術的應用進行輻照滅菌就能長時間保存。網友們紛紛感嘆「好傢夥,吃個雞爪還吃出了核心技術」。
來源 | 微博 央視新聞
有網友說,剛把題目念給媽媽,媽媽就說再也不吃鳳爪了。
還有網友說,有的人立馬開始在群裡轉發「震驚體」的偽科普文章,告誡大家「泡椒鳳爪竟然是輻照食品,還有這些食品千萬不能再吃了!」
其實,很多人「談核色變」主要是因為車諾比與福島核事故。以至於一聽到「輻照食品」這個詞,腦海中立馬浮現出「核洩漏」「核輻射」「核輻射食品」等字眼,直接與危害人體健康劃上等號。
輻照食品表示很受傷,自己勤勤懇懇為大家的安全工作卻無辜中槍……
來源 | soogif
1
輻照食品與核輻射食品傻傻分不清?
核輻射食品簡單地說就是指受到放射性物質汙染的食品,大家應該還記得2017年「315晚會」曝光日本核輻射食品流入國內銷售的事件吧!
日本核輻射食品起因於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發生核事故造成周邊地區核汙染。核物質洩露後,除了核輻射、原子塵埃等本身引起的汙染,還有次生汙染——這些物質對環境(空氣、土地、水源等)汙染後,從而對人類和動植物等帶來傷害。
核汙染造成新生動物畸形來源 | SME科技故事
2011年,我國政府主管部門就明令禁止核輻射區的日本十個都縣的食品、農產品進入我國銷售。因為核輻射食品中存在外洩放射性核元素,其中放射性碘會使人(特別是兒童)增加患上甲狀腺癌的風險;放射性銫會增加患癌的風險。
而「輻照」指的是利用放射源產生的γ射線或加速器產生的高能電子束,使被輻射物達到消毒滅菌、抑制或促進生長、改變物質性狀等目的相關技術。
其實,輻照技術是一種早就應用於食品工業的高效且安全的殺菌技術。食品在利用輻照技術後,可消滅食品中的細菌和寄生蟲、抑制發芽,以達到防腐保鮮的目的。
食品輻照技術早在1905年就申請專利,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研發已經很成熟了。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曾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認定:不超過規定輻射劑量的任何食品都可以安全使用,不會影響營養和微生物方面的問題。
食品輻照技術的原理也很簡單粗暴,簡單來說就是:任何細菌或微生物都由DNA組成,射線或高能電子束會「無情」地打斷細菌或微生物的DNA生物鏈,使之不能生長和繁殖,「趕盡殺絕」達到了滅菌的目的。
在滅菌車間由高能大功率輻照加速器發射的高能光束輻照食品,被輻照的食品不與輻射源直接接觸。而且,射線或高能電子束也會與病菌「同歸於盡」,在「殺死」病菌時它們的能量就消失了。所以,只要合理控制輻照劑量,在殺滅細菌時不會產生殘留。
用劑量率儀對輻照前後的物品分別進行檢測,數值並沒有變化,證明輻照後不會有任何的輻照殘留
來源 | 截取自央視新聞
也就說,輻照後的食品中並不含放射性核元素,這就是它和核輻射食品最大的差別,也是輻照食品對人體無害的原因。
對此,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進行了長達40多年的廣泛、深入的研究。通過長期的動物試驗和人體試驗證明,在一定劑量照射下的農副產品及其加工品不產生放射性,不產生有毒物質,對營養價值也沒有影響。吃了輻照食品的動物,它們的生長、發育和遺傳完全正常,沒有產生任何癌腫、畸形突變等現象。(來源:中國輻射防護學會)
如今全球已有70多個國家的648種食品進行了輻照處理,目前中國是全球輻照食品產出最多的國家,每年輻照食品產量約佔全球三分之一。
通過輻照後,食品內的細菌以及蟲卵和幼蟲就會被殺死,既能避免人們染上食源性疾病,又能保鮮以延長食品的貨架期。對於進口水果、海鮮檢疫來說,除了這些作用還能防止外來物種繁殖。
同樣的儲存時間和環境,輻照殺菌處理後的草莓更耐儲存
來源| SME科技故事
此外,輻照還可以抑制類似馬鈴薯、洋蔥、大蒜等食物的發芽。馬鈴薯等食物在發芽後會產生毒素,輻照技術讓這些食物更加安全。
來源 | 中國輻射防護學會
輻照技術最大的優點就是穿透力強,貨物不用開箱,被照一照從裡到外的細菌就被殺死了,既高效又避免了產品二次汙染。
由於照射劑量人為可控,而且幾乎不產生熱效應。在殺滅細菌的同時,輻照對產品品質不會產生任何影響,這比經過高溫消毒或低溫冷藏法的食物口感更好。
多虧了輻照技術,可以讓泡椒鳳爪的保質期從原來的3-5天延長到幾個月,而且不用添加防腐劑。否則,可能剛出廠就脹包壞掉了。
我國輻照食品衛生管理規定,輻照食品必須在外包裝貼上由衛生部統一制定的輻照食品標識,寫明「輻照食品」字樣
來源 | 網易
很多人之所以對輻射食品產生恐懼,主要還是不夠了解,就像很多人對食品防腐劑的誤會。
實際上,對於難以長時間保存的食品,不添加防腐劑或不利用保鮮技術反而更不安全,在食品中滋生的細菌和黴菌所產生的有害物質很容易危害人體健康甚至發生食物中毒。
所以,與其擔心輻射食品能不能吃,還不如注意下你家的土豆長芽了嗎?發酵的食品有沒有長菌斑?
2
生活中無處不在的核技術
提起核技術,很多人可能都會覺得離生活很遠,但它其實已經與我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
核技術應用最廣的就是輻照加工,輻照加工產品包括各類肉品、水果、蔬菜、穀物、香料,甚至是中藥材、一次性醫療機械產品等。此次新冠疫情期間,就大量採用輻照技術對醫療器材和醫療汙水進行消毒,醫用防護服滅菌時間由原來的(環氧乙烷滅菌法)7至14天縮短為1天左右。
除了滅菌消毒,核技術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作用?
>>>>醫學
核醫學科是利用放射性核素進行疾病研究、診斷、治療的學科,能夠提供臟器或者組織的功能方面的信息,如近年來發展起來的MRI(核磁共振成像)。核醫學具有無創、高效的優點,常用於甲狀腺疾病、腫瘤、冠心病、腎臟疾病等的顯像診斷及甲亢、骨轉移癌的治療。
>>>>環保
核分析技術已應用於大氣汙染物監測以及水體和各類環境樣品的分析、處理。如:大氣汙染源監測可以利用核技術檢測大氣中漂浮的顆粒的來源、種類及佔比,還可以利用輻照技術進行大氣、廢水、汙泥的淨化處理。
>>>>農業
在農業領域,核技術已廣泛應用於植物輻射誘變育種、農產品和食品輻射加工、昆蟲輻射不育等在公眾安全領域。
來源 | 湖南省核農學與航天育種研究所
>>>>工業
利用輻照技術可以改性高分子材料,例如,經過輻射加工獲得的高性能塑料,可以用於製造衛星器件和人工心臟瓣膜、關節、角膜等。
近年來,放射性同位素電池(核電池)已成功用作太空飛行器、心臟起搏器、海底電纜中繼器等的電源。
登月太空人從阿波羅12號上取出核電池
來源 | 網絡
核技術已經在各個領域廣泛應用,只要能保障安全監控,相信核技術將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