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產生的代際割裂感,是節目與階級的雙重問題

2020-12-22 文刀木之南

1.奔湧全網的後浪是什麼?

b站獻給新一代的青年宣傳片《後浪》被央視一套播出,還登錄了《新聞聯播》的前黃金階段。

國家一級演員何冰登臺傾情演講,配上激昂的背景音樂,1800萬播放量,20萬彈幕,剛播出時贊聲一片,觀者振臂高呼:"奔湧吧!後浪。"

作為娛樂商業內容,在提高消費者熱情方面的確很有一套。

刷屏的"後浪"原本指"眼裡有火,心裡有光"的當代所有年輕人,視頻卻將物質條件最優越的一群年輕人作為代表。

他們容貌俊俏、鮮衣怒馬,可以高空跳傘、玩Cosplay,喜歡漢服、攝影和潛水,在廣大蔚藍的天空下自由翱翔,在五光十色的城市裡遊刃有餘。

而這顯然不能代表年輕人,這個社會上的年輕人大多兢兢戰戰的懷揣夢想,為迷惘的未來嘗試未知的領域,時常撞得頭破血流,也無人訴說。

他們看見的更多的是凌晨寒冷的街道,是創業失敗的文案。

他們在視頻裡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多多少少有種被誤讀的無奈和被忽視的憤怒。

那麼我們如何看待《後浪》成功與否?

筆者認為,《後浪》做到了許多宣傳片達不到的效果,正如梁啓超的《少年中國說》,在特定的時刻鼓舞人心,看完之後讓人心潮澎湃,充滿力量。

就其本身節奏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然而,時代變化很快,大家不再吃這老一套的類似捧殺的激情演講。

更何況《後浪》本身更多的是前浪們對後浪生活的猜想,他們不曾擁有的光鮮,在時代的進步下看似被賦予在後浪身上,卻沒看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同樣壓在後浪肩上。

2.《後浪》的爭議實質上是新一代觀點的改變。

不少網友責罵《後浪》宣傳片的老套,表示文章的內容大氣、澎湃,卻與自己沒有多大關係,甚至帶著疑惑的表情反問一句:我咋個奔湧啊?

反對者提出了合理的觀點,如當代年輕人不像曾經物資匱乏的一代,如今的他們更堅定精神層面的追求,不會因為幾句勵志又空洞的話就改變他們什麼,他們需要的是實質性的東西,如乾貨和社會保障。

宣傳片裡說:"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

何冰把我們享有的權力拿出來給我們打氣,無可厚非,卻有種成年人的固定看法,似乎是家長們喊著:"你這個時代太好了,什麼都有,只需要看你自己去奮鬥了。"

前浪很少能設身處地了解後浪的生存環境,見解有偏差也是理所當然,也正因為這樣,倒逼如今的後浪更擅長表達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有位高贊評論說:

"我從來都不是視頻裡的那些年輕人,從來都沒有那麼帥過,為了稍稍做好一點事情,我都要慎重地分配自己的時間,我的激情常常湧溢,使得我不得不理性地進行生活。"

視頻中的百萬up主們,展現出來的能夠享受自由人生的權利、美好生活給人以愉悅,卻並沒有反映廣大青年人的生活現狀,演講採用的形象過於片面,更多的人實際上還在苦苦為生存掙扎。

有位小夥子的視頻稱"這才是普通的中國人"被網友轉發多次,大家認可的後浪,更多是偶爾灰頭土臉,追逐財富和夢想,過著有時候財富就是夢想的節儉生活。

前浪們看看周圍,會發現幾乎每種工作單位都有年輕人,光鮮、勞累與否,他們都願意嘗試,把旺盛的精力大部分投入到了生計上,而不是自由追逐喜歡的事情。

一開始大都是一無所有的,抬頭看月亮之後依然要低頭彎腰撿起地上的六便士。

後浪們不再像以前的人一樣被輕易鼓動,而是對時代和前浪提出更高要求,要求的目的在於真實。

3.時代需要更真實走心的抒情。

前浪製作的宣傳片不貼合實際,得到廣泛認同的是理性地活出自己的樣子,沒必要像視頻裡形容的一樣。

《後浪》的作用在消失,那麼我們是不需要全程抒情的商業娛樂活動嗎?也不是,我們的精神世界仍然需要指引,仍然等待著外界的刺激而成熟。

但是我們需要的是《朗讀者》一般的節目。

《朗讀者》大火,原因之一是裡面每一句話都是不同人的一生,性別年齡、社會地位和生存環境截然不同的各類人,紛紛精挑細選能夠代表自己內心情感的話。

發音標準與否並不重要,即使是最生澀的方言、最沉默的現場,也能讓人感受到強大的迸發力。

與《後浪》激進的背景音樂和華麗的辭藻不同,《朗讀者》深深感動我們的,實質上走心而長久的準備,是一位普通人在舞臺後重複朗誦千萬遍的認真。

來到舞臺上的朗誦者們,有前浪有後浪也有非浪,拋棄社會地位的偏見,平等對待真實的情感,《各自愛》裡有句話說:

"不管見識高低,一個人深度整理和收視自己的內心,這事本身就很迷人。"

何冰的文案凝練卻空泛,國家一級演員的他,一絲一毫的情緒都參雜著修飾的成分,像是一個稍顯客套的表演,而不是實實在在的抒情。

所以我們需要抒情,能讓廣大青年接受的應該是發自內心、去修飾的抒情,與乾貨不一樣,它雖然不能立馬起到實質性作用,卻時刻影響著觀者,正如董卿在《朗讀者》裡說:

"我最累的時候讀一本書立刻就振作起來了。它一定是存在於你的內心的,它會讓你覺得,你找到了很多的方法,面對自己和面對這個世界的方法,這個是最重要的。"

純抒情意義的宣傳沒有過時,但它必須與時俱進,當代年輕人愈發成熟,如《後浪》裡說:"很多人在童年,就進入了不惑之年,不惑於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後浪們看得清楚一個表演的真實性,也能感知一類人的內心感受,如果說《後浪》宣傳片是前浪對後浪的讚歌,後浪不會囫圇吞棗地全部吸收,而是探索其背後的目的。

就《後浪》反響來看,製作的精良程度確實得到肯定,熱血沸騰是大多數觀者的感受,但也反映出了一代人的偏見,或者過於注重光鮮外表的態度,這讓後浪們有些失望。

筆者希望更多的抒情類節目或者宣傳娛樂商業片,能在具備精良的結構安排同時也具有誠摯的、由衷而走心的情感,能在前浪和後浪的溝通交流下,達到真正的平衡,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契合這個時代。

文|麥瑟爾

圖|網絡

以上為作者個人觀點,如要觀看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文刀木之南】!

相關焦點

  • 電影導演、電視劇標準、話劇呈現,《演員請就位2》的割裂感
    無法調和的割裂感 五期節目追下來,價值官對節目與網友們有同樣的感受:揮之不去的割裂感十足,這其中既有演員演技和表演內容的割裂,也有舞臺表演和影視劇呈現形式造成的割裂。影視鏡頭可以幫一些年輕演員減弱舞臺表演上的劣勢,比如給個大特寫,衝擊力夠強,觀眾就可能忽視演員臺詞或者肢體上的問題。然而,脫離了真正的影視環境,這一季《演員請就位》在節目形式和表演內容上形成了一種話劇感和影視感的割裂。
  • 即便選擇入海,後浪也終將化為泡沫
    0.62的背後,是被割裂的「我們」以《非浪》為代表的聲音,主要反映了貧富分化和階級固化的問題。這個問題長期存在但又不方便討論,剛好就借著《後浪》這個引子,集中爆發了出來,說明天下苦秦久矣。從大量討論可以看出,真實中國的割裂程度,遠比想像中的複雜,畢竟真正的「底層」是沒機會加入這場討論的,即便能發出聲音,也根本沒辦法讓大家聽到。
  • 劇情割裂感非製作方的問題
    因為在他們看來,一部好的原作被搞成一部失敗的動漫,這就是製作方的問題。進擊的巨人其實也面對著類似的問題,在觀眾的一片期待聲中,進擊的巨人最終季登場,但在第一話播完之後,就有粉絲表示這部動漫作品已經被Mappa毀了。因為在純動畫黨來看,最終季和第三季完全無法銜接。
  • 管它前浪後浪,這樣的「浪打浪」,是多少恩愛情仇不停歇
    在話劇的戲臺上,「後浪」發聲說話了,他們憎恨家裡掌權的「前浪」,都欲摔門而去尋求獨立。這就是代溝問題——現在又被文藝地表述為「前浪與後浪」。西方名劇中直接在臺上讓「前浪」教育「後浪」的例子並不多。《羅密歐與朱麗葉》裡好像一直有老人在教訓年輕人,但最後是年輕人用血的教訓喚醒了老人。西方喜劇裡多的是「後浪」直接嘲諷「前浪」,「吝嗇鬼」「偽君子」都是輸給年輕人的老頭子。
  • 勵志短片《後浪》被群嘲:浪尖的佼佼者無法代表芸芸的後浪們
    第一個人說:「我發文批評《後浪》。」第二個人說:「我發文支持《後浪》。」第三個人說:「我是《後浪》的文案。」但誇人這種事,一旦沒把握好火候就有可能讓對方產生誤會,起到相反的效果。一些有自知之明,或是善於反思質疑的人。在看過視頻後都不禁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視頻中描述的那個後浪,我配麼?02.
  • 談談翻騰了三分又五十三秒的後浪
    「寫這篇文章,有三個原因,第一,談熱點,蹭熱度;第二,挖一挖《後浪》的文化啟示;第三,寫給在觀看《後浪》中,所有感到抗拒的情感。我們在包容中批判,在批判中包容。關鍵詞:合理的表達權利、視頻背後的文化衝突、社會治理的前進方向。整體內容還是比較大,穿插了一些知識分享。」
  • 火箭少女的割裂式合約也拯救不了共享經紀?
    或許是吸取了愛奇藝的經驗教訓,早在《創造101》開播第四期後,騰訊視頻就曾對外宣稱,101女孩成團出道之後,將與原公司籤訂嚴密的割裂式合約,也就是說,火箭少女將無法參與原經紀公司的活動安排。彼時,不少粉絲拍案叫好。
  • 網絡熱詞「後浪」再掀熱潮,何為「後浪」?這篇文章企業家很受教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今年的五四青年節,一支名為「後浪」的演講視頻在朋友圈刷屏。據統計,截至5月5日下午3點,《後浪》的B站視頻點擊量已超過1000萬,彈幕數量達到了17.1萬條。想必大家都非常好奇「後浪」這個詞究竟有著怎樣的解釋與含義?
  • 央視節目點評《浪姐》,稱該綜藝的「訴求」過於狹隘
    6月22日,央視節目《今日影評》對時下大熱的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做了相關的點評。在節目中,知名影評人艾輝與主持人一同探討了《乘風破浪的姐姐》這檔綜藝,並表示《乘風破浪的姐姐》節目定位存在一定的問題。
  • 《我們的歌2》霸榜周日收視,看音樂代際融合的正確方法論
    去年東方衛視推出的國內首檔原創代際潮音競演綜藝節目《我們的歌》引發全民熱議。今年,已經播出四期的《我們的歌2》延續著第一季的收視熱潮,收視率上強勢破「2」,昨晚播出的第四期節目收視高達2.49,連續四周蟬聯上星頻道周日節目排名第一,3周6網排名同時段第一,00後收視份額接近20%。
  • 「浪姐」是人間尤物,「追哥」就是人間油物!最成功的是請了金星
    2020年最火的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說是第二,估計沒節目敢認領第一。一群明明能靠美貌吃飯,偏偏要靠才華的姐姐們火了,大眾開始滿懷期待什麼時候能看到《乘風破浪的哥哥》,現在,號稱男版「浪姐」的《追光吧!哥哥》來了。
  • 英文是有階級的文字?英文如何把人們割裂成兩個世界?
    英語是一門有階級的語言,普通人和專家涇渭分明。普通人、窮人,受教育較少,只掌握基本的日常對話詞彙,看看報紙還行,稍微專業一點的文章,根本看不懂。普通人自學成才的可能性非常低!靠一本詞典去生啃專業書籍?對英語來說,難如登天!英語科技論文裡的專業單詞、長句子能把普通人繞蒙、繞暈!真理和知識,只掌握在少數人手裡。英語的階級性,把人們分成兩個涇渭分明的階級!
  • 當前浪成為B站實習生,59歲的蔡明「菜菜子」如何火出圈?
    當50後、60後與二次元、直播等新興詞彙同框,大眾幾乎會本能地認定這是一次代際文化的「衝撞」。然而,日前一場由蔡明完成的虛擬直播,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化學作用。誰都沒有想到,開播不足半小時便高居人氣榜首的二次元人物「菜菜子」,竟是對二次元知之甚少的「60後」蔡明。
  • 我們的歌2:後浪歌手成為節目突破口,真想抗衡第一季還得看B組
    最近隨著《我們的歌》第二季熱播,關於該節目的話題也是越來越多,由於華語樂壇傳奇歌手的譚詠麟出面壓陣,整個陣容似乎都得到了buff加持,讓人忍不住感慨節目在嘉賓上的手筆之大。 然而播出後好評雖然依然不少,但差評卻也比想像中更多一些。
  • B站教科書式案例,《後浪》「浪」出了圈,找準品牌定位甚是關鍵
    當你以為它還是個滿屏彈幕和宅舞的次元小破站時,它已在悄然之間,發起了一場代際間的對話與交接。5月3日晚,B站推出了一則廣告,高燃的臺詞、恢弘的氣勢,配之以何冰老師蒼勁的嗓音,一切看上都很完美。獻給新一代的《後浪》作品刷爆了朋友圈,置頂熱搜。單從數據來看,《後浪》無疑是成功的。
  • 對話2020節目:智慧養老時代的「後浪」創業者金柳頎
    (原標題:對話2020節目:智慧養老時代的「後浪」創業者金柳頎)
  • 《中國夢之聲 我們的歌》第二季燃情開播 代際「橋梁」加固 續寫IP...
    作為2019年音綜節目中當之無愧的一匹爆款「黑馬」,《我們的歌》第一季憑藉創新的賽制,話題與實力兼具的音樂搭檔組合,吸引了無數觀眾和網友的關注,評價其為華語音樂代際架起了溝通橋梁
  • 《浪姐2》定檔?繼黃曉明官宣退出節目後,接替者被贊當之無愧!
    去年夏天隨著《浪姐》這檔團體選秀綜藝的開播,在網綜市場開闢了一條全新的道路。眾所周知,第一季節目中邀請的女嘉賓主演以過氣女星為主,因此很多擁有才藝的女星通過這檔節目迎來事業的第二春。自《浪姐》大火之後,市場上出現多版類似節目。如《元氣滿滿的哥哥》和正在如火如荼熱播的《追哥》。如今在觀眾的期待中《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二季節目終於要到來了。
  • 陳凱文:鍾國斌亂噏雙重國籍問題
    好像早前葉劉淑儀撰文,談及香港的雙重國籍問題後,自由黨黨魁鍾國斌便在節目中表示,不少港人在回歸前因擔心未來而移民,但他們取得護照後回港繼續經商或工作,若然推出的反制措施,倘若措施並非針對英國,而是所有國籍,將對本港的政治及經濟有很大影響。 好明顯,鍾國斌回應葉劉的建議前,根本連對方的報章原文都沒看過。
  • 越南廢除漢字:不僅是歷史的「割裂感」,更是這個民族永遠的傷疤
    漢字在越南的傳播,作為封建時代的正統文字,對越南古代的學術和文學領域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李太祖的《遷都詔》,黎文休的《大越史記》,潘孚先的《大越史記續編》等越南重要歷史文學書籍,均由漢字寫就。二、越南廢除漢字如何被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