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奔湧全網的後浪是什麼?
b站獻給新一代的青年宣傳片《後浪》被央視一套播出,還登錄了《新聞聯播》的前黃金階段。
國家一級演員何冰登臺傾情演講,配上激昂的背景音樂,1800萬播放量,20萬彈幕,剛播出時贊聲一片,觀者振臂高呼:"奔湧吧!後浪。"
作為娛樂商業內容,在提高消費者熱情方面的確很有一套。
刷屏的"後浪"原本指"眼裡有火,心裡有光"的當代所有年輕人,視頻卻將物質條件最優越的一群年輕人作為代表。
他們容貌俊俏、鮮衣怒馬,可以高空跳傘、玩Cosplay,喜歡漢服、攝影和潛水,在廣大蔚藍的天空下自由翱翔,在五光十色的城市裡遊刃有餘。
而這顯然不能代表年輕人,這個社會上的年輕人大多兢兢戰戰的懷揣夢想,為迷惘的未來嘗試未知的領域,時常撞得頭破血流,也無人訴說。
他們看見的更多的是凌晨寒冷的街道,是創業失敗的文案。
他們在視頻裡找不到自己的影子,多多少少有種被誤讀的無奈和被忽視的憤怒。
那麼我們如何看待《後浪》成功與否?
筆者認為,《後浪》做到了許多宣傳片達不到的效果,正如梁啓超的《少年中國說》,在特定的時刻鼓舞人心,看完之後讓人心潮澎湃,充滿力量。
就其本身節奏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優秀作品。
然而,時代變化很快,大家不再吃這老一套的類似捧殺的激情演講。
更何況《後浪》本身更多的是前浪們對後浪生活的猜想,他們不曾擁有的光鮮,在時代的進步下看似被賦予在後浪身上,卻沒看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同樣壓在後浪肩上。
2.《後浪》的爭議實質上是新一代觀點的改變。
不少網友責罵《後浪》宣傳片的老套,表示文章的內容大氣、澎湃,卻與自己沒有多大關係,甚至帶著疑惑的表情反問一句:我咋個奔湧啊?
反對者提出了合理的觀點,如當代年輕人不像曾經物資匱乏的一代,如今的他們更堅定精神層面的追求,不會因為幾句勵志又空洞的話就改變他們什麼,他們需要的是實質性的東西,如乾貨和社會保障。
宣傳片裡說:"人類積攢了幾千年的財富,所有的知識、見識、智慧和藝術,像是專門為你們準備的禮物。"
何冰把我們享有的權力拿出來給我們打氣,無可厚非,卻有種成年人的固定看法,似乎是家長們喊著:"你這個時代太好了,什麼都有,只需要看你自己去奮鬥了。"
前浪很少能設身處地了解後浪的生存環境,見解有偏差也是理所當然,也正因為這樣,倒逼如今的後浪更擅長表達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有位高贊評論說:
"我從來都不是視頻裡的那些年輕人,從來都沒有那麼帥過,為了稍稍做好一點事情,我都要慎重地分配自己的時間,我的激情常常湧溢,使得我不得不理性地進行生活。"
視頻中的百萬up主們,展現出來的能夠享受自由人生的權利、美好生活給人以愉悅,卻並沒有反映廣大青年人的生活現狀,演講採用的形象過於片面,更多的人實際上還在苦苦為生存掙扎。
有位小夥子的視頻稱"這才是普通的中國人"被網友轉發多次,大家認可的後浪,更多是偶爾灰頭土臉,追逐財富和夢想,過著有時候財富就是夢想的節儉生活。
前浪們看看周圍,會發現幾乎每種工作單位都有年輕人,光鮮、勞累與否,他們都願意嘗試,把旺盛的精力大部分投入到了生計上,而不是自由追逐喜歡的事情。
一開始大都是一無所有的,抬頭看月亮之後依然要低頭彎腰撿起地上的六便士。
後浪們不再像以前的人一樣被輕易鼓動,而是對時代和前浪提出更高要求,要求的目的在於真實。
3.時代需要更真實走心的抒情。
前浪製作的宣傳片不貼合實際,得到廣泛認同的是理性地活出自己的樣子,沒必要像視頻裡形容的一樣。
《後浪》的作用在消失,那麼我們是不需要全程抒情的商業娛樂活動嗎?也不是,我們的精神世界仍然需要指引,仍然等待著外界的刺激而成熟。
但是我們需要的是《朗讀者》一般的節目。
《朗讀者》大火,原因之一是裡面每一句話都是不同人的一生,性別年齡、社會地位和生存環境截然不同的各類人,紛紛精挑細選能夠代表自己內心情感的話。
發音標準與否並不重要,即使是最生澀的方言、最沉默的現場,也能讓人感受到強大的迸發力。
與《後浪》激進的背景音樂和華麗的辭藻不同,《朗讀者》深深感動我們的,實質上走心而長久的準備,是一位普通人在舞臺後重複朗誦千萬遍的認真。
來到舞臺上的朗誦者們,有前浪有後浪也有非浪,拋棄社會地位的偏見,平等對待真實的情感,《各自愛》裡有句話說:
"不管見識高低,一個人深度整理和收視自己的內心,這事本身就很迷人。"
何冰的文案凝練卻空泛,國家一級演員的他,一絲一毫的情緒都參雜著修飾的成分,像是一個稍顯客套的表演,而不是實實在在的抒情。
所以我們需要抒情,能讓廣大青年接受的應該是發自內心、去修飾的抒情,與乾貨不一樣,它雖然不能立馬起到實質性作用,卻時刻影響著觀者,正如董卿在《朗讀者》裡說:
"我最累的時候讀一本書立刻就振作起來了。它一定是存在於你的內心的,它會讓你覺得,你找到了很多的方法,面對自己和面對這個世界的方法,這個是最重要的。"
純抒情意義的宣傳沒有過時,但它必須與時俱進,當代年輕人愈發成熟,如《後浪》裡說:"很多人在童年,就進入了不惑之年,不惑於自己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後浪們看得清楚一個表演的真實性,也能感知一類人的內心感受,如果說《後浪》宣傳片是前浪對後浪的讚歌,後浪不會囫圇吞棗地全部吸收,而是探索其背後的目的。
就《後浪》反響來看,製作的精良程度確實得到肯定,熱血沸騰是大多數觀者的感受,但也反映出了一代人的偏見,或者過於注重光鮮外表的態度,這讓後浪們有些失望。
筆者希望更多的抒情類節目或者宣傳娛樂商業片,能在具備精良的結構安排同時也具有誠摯的、由衷而走心的情感,能在前浪和後浪的溝通交流下,達到真正的平衡,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契合這個時代。
文|麥瑟爾
圖|網絡
以上為作者個人觀點,如要觀看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文刀木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