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能頂半邊天,很多男人認為這句話誇大了女人的實際作用;女人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很多男人認為女人只能依附男人而活;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很多人認為女人治國,國定亂,女人管家,家將窮。難道真是這樣嗎?不妨領略同仁堂歷史上這位女強人的風採。看看她是如何憑著自己的勇氣與智慧,在危急時刻,大顯身手,力挽狂瀾的。
晚清一對小新郎新娘
同仁堂重回樂家之手,黑胖姑娘嫁入樂氏家族
1880年,同仁堂的樂氏家族的中興人物樂平泉去世。據樂家後代子孫回憶:「老祖印川公(後代對樂平泉的尊稱),身材高大,面白鼻直,待人寬厚,儒雅俊朗。」為何樂家人稱這位印川公為中興人物呢?因為,同仁堂在乾隆時期曾發生一次大火,損失慘重,以致於樂家人再也難以維持同仁堂的生意。最終,經過朝廷的幹預,同仁堂的主要經營權轉手當時的御醫張世基。此時的樂家只能從同仁堂中分些錢,並不能插手經營的事務。
就這樣,一百多年間,同仁堂雖幾易其手,但樂家子孫中無人有能力奪回祖上的同仁堂。直到第十代子孫樂平泉的出現。樂平泉不甘心祖上創下的基業始終掌控在別人之手。於是,根據祖上的秘方與自己對秘方的研究獨制了一些丸散。沒想到,這些丸散藥效很好,受到京師百姓的歡迎。隨之生意越做越火,樂平泉也漸漸積累起資金與經驗。而此時的同仁堂卻因外姓人經營不善,一日不如一日,不得不提出與樂平泉合作。就這樣,樂平泉憑著自己獨制的丸散與管理經驗,逐漸向同仁堂的管理層滲透。最終,樂平泉用了十二年的時間,將同仁堂從別人手中「奪」了回來。從此,結束了同仁堂在外姓人手中長達九十年的歷史。樂家也正式掌管了同仁堂。
同仁堂老藥鋪
之後不久,樂平泉又迎來一件人生喜事。那就是一位名叫許葉芬的姑娘成為樂平泉的新娘。這位叫許葉芬的姑娘,矮胖身材,面貌較黑,出身望族,文化水平較高。二十三歲的許葉芬作為續弦嫁給四十歲的樂平泉。夫妻雖相差十七八歲,但兩人相濡以沫,相敬如賓。說也奇怪,樂平泉直到四十歲與前妻沒有一兒一女,但自從與許葉芬結為夫妻。家中相繼添了四男四女。許葉芬不僅是樂平泉的賢內助,更是丈夫生意上的得力助手。夫妻倆的婚姻持續了三十年,也共同經營同仁堂三十年。
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夫妻也總會有一個先離開對方。樂平泉七十歲時,留下四兒四女,離開了陪伴他三十年的妻子。對於丈夫的去世,許葉芬心裡極度悲傷,但表面上還要保持鎮靜與堅強。因為,在外人看來,同仁堂的當家人樂平泉去世,也意味著這個家族與同仁堂都失去了主心骨。當時,很多人議論同仁堂的命運,並傳言「同仁堂沒有幾天好日子過了,看看她們孤兒寡母,等著他們蹲橋頭,抱砂鍋吧!(做討飯的乞丐)」但誰也想不到,樂家的女人在面對困難與挫折時,卻比男人還要堅強。
許葉芬
面面俱到處理事務,事無巨細經營同仁堂
許葉芬不能看著樂家就此淪落下去,更不能讓丈夫辛苦「奪」來的同仁堂再次落入別人之手。許葉芬強迫自己從失去丈夫的悲痛中儘快走出來,併合理分配同仁堂的工作。她讓大兒子樂孟繁主外,讓二兒子樂仲繁主內,兩兄弟一外一內協助工作。而許葉芬自己把握全局工作。生活中,許葉芬時刻教導兒孫要和睦相處,互幫互助,工作上團結一致,齊心合力共同經營家族事務。在對樂家子孫的諄諄教導之外,許葉芬對同仁堂的職工也是關懷備至。同仁堂的老藥工曾回憶:「許葉芬這個人實在是了不起,同仁堂上上下下事無巨細都能照料到。既有男人的精力,又有女人的細心。」那許葉芬到底是如何以自己的方式管理同仁堂的呢?早上與家人吃過早飯,許葉芬會與兒媳、孫媳一起在家中的藥房包藥。有人會問,難道樂家的女人還要親自動手製藥嗎?
可以這樣說,只要嫁到樂家的女人都要參與製藥的工作。雖然這些女人是少奶奶的身份,但仍要親手參與勞動。尤其一些需要包金箔的藥更需要樂家女人親手包。一是,女人心靈手巧,更適合這種工作,二是,金箔是由金子打造的極薄的金葉子,極其的珍貴,一兩金子相當於四十兩銀子,所以,不能讓外人參與。即使到後來成立了同仁堂製藥廠,在製造安宮牛黃丸的車間全部是心靈手巧的女工。這個工序極其特殊,外人不能靠近,只能隔著玻璃看,裡面的女工能用極靈極巧的手將一層極薄極薄的金衣包在安宮牛黃丸上。因此,安宮牛黃丸也極貴,在三四十年前,就能達到一千元一粒。在生產過程中要求也極嚴格,不能有一粒的誤差。在過去,同仁堂中有很多藥需要包金衣,而這些工作都是樂家女人親手去做。就連許葉芬也不例外。
包金箔的安宮牛黃丸
許葉芬與兒媳,孫媳在一起工作中,一邊包藥,一邊閒談家務,她可以順便了解家中發生的事情。此時,有些家中的事情需要這位長輩拿主意時,她會當場對晚輩做出自己的指示。家人坐在一起,有事當面提問,當面解決,這是許葉芬的作風。這種作風應用到工作中,更見成效。在午飯之後,許葉芬會親自到同仁堂的門市與藥廠中查看,發現問題,遇到問題,及時解決。這讓她對員工的工作狀態相當了解。下午五點,帳房先生會親自來向許葉芬報帳,每次她都會非常客氣的親迎親送。
同仁堂的老藥工回憶:「許葉芬還會經常到廚房,檢查為員工們做的飯菜好不好吃,誰家裡有事也會關心關心,更讓人感動的是,甚至外面的窮人家裡,有人去世後買不起棺材,給她磕個頭,她也會給買口棺材。」後來,同仁堂讓專人負責開辦棺材鋪,免費送給那些買不起棺材的人。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火殺大柵欄,許葉芬帶領全家到太原避難,同仁堂遭到嚴重損失。留守在同仁堂的員工冒著生命危險將同仁堂的匾額藏了起來。當許葉芬從太原回來之後,酬謝了同仁堂的留守員工,更獎賞了冒著危險搶救同仁堂匾額的張詡亭。這也提高了許葉芬在同仁堂員工中的威信,更讓員工對其佩服至極。
晚清大柵欄附近
工資改革提高員工積極性,良好住宿贏得員工好評
而更讓同仁堂員工佩服的是,許葉芬對員工的工資制度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這項工資制度對現在的銷售再熟悉不過了。那就是低工資加提成或高獎金。改革之後,同仁堂的員工工資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固定工資,更一部分為日工資,當時稱為「另錢」,即除工資之外的另一筆錢。這筆錢的多少取決於每天售貨藥材的銷售額,誰賣得多,誰得的多,多勞多得,少勞少得。
在當時,這無疑調動了同仁堂員工的積極性。這種工資制度一直在同仁堂延續了下來。據北京的老藥工說:「許葉芬可能是老北京藥鋪中對員工實行提成工資的第一人。這種提成工資遠遠高於月工資,並且是每天一發。」每天一發提成工資,並且高於每月工資,可見當時同仁堂每天的生意非同一般。在當時,許葉芬的這種工資改制對同仁堂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同仁堂的員工深有體會,並回憶道:「許葉芬用這個方法,即使不出去,也能把員工管住,你跑吧,你不幹活吧,你不幹活就沒有錢或者得到的錢比別人少,因此,你不得不努力去做。」
許葉芬三房樂鏡宇一家
為了籠絡員工的心,讓更多優秀的學徒進入同仁堂,在同仁堂打工的藥工的各項工資要比其他藥鋪每月的固定工資高得多。更讓員工欣慰的是,同仁堂是老北京唯一一個為員工提供固定宿舍與床鋪的藥鋪。而當時其他藥鋪並沒有固定的宿舍與床鋪,只是簡單在幹活的地方臨時用兩個凳子與木板搭建。早上開工後,還要先將木板與床鋪收拾起來,才能開始幹活。而同仁堂的住宿條件要比當時老北京任何藥鋪好得多。這也讓同仁堂的員工在同行業的員工中相當有面子。當然,同仁堂對員工的各項水平要求很高。這就是當年許葉芬管理下的同仁堂。
樂家子孫
許葉芬從二十三歲嫁到樂家,與丈夫樂平泉一起經營同仁堂三十年。丈夫去世後,五十三歲的她接手同仁堂。此時外人並不看好她,但她憑著自己的智慧與勇氣力挽狂瀾,讓同仁堂達到了高峰。對於樂氏家族的繁衍,她更是功不可沒。丈夫樂平泉四十無兒無女,自從娶了二十三歲的許葉芬後,接連為樂家添了四男四女。這就是後來同仁堂樂氏家族四大房的開始。之後,許葉芬又為同仁堂奉獻了二十七年,八十歲仙逝。下面將講到,同仁堂歷史上的另兩位女強人:一位輔助走投無路的樂家子弟開創新事業,一位讓樂家子弟至今仍掌控屬於樂氏家族的另一支同仁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