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粹之一,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之中,成為數千年詩酒文章的神韻、民俗風情的載體和民族文化的象徵。
「心醉人未醉,名酒,不妨連飲三杯。品一口,含滿嘴酒香,三杯落肚,夠百日回味!」這是詩人讚揚洋河大麯酒的詩句。該酒起源於隋唐,隆盛於明清,曾入選清皇室貢酒,已跨越了1300多年的歷史。當年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時,在宿遷建有行宮,留住七天,品嘗洋河大麯後揮毫留下了「酒味香醇,真佳酒也」的贊語。傳說呂洞賓赴南海,行至白洋河,聞奇異酒香,下凡品酒,酒後騰雲而去,竟將坐騎白山羊和仙禾穗遺忘在白洋河。此後白洋河連年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人們認為這是白山羊和仙禾穗帶的福音,就把「羊禾」代稱「洋河」。又傳說呂洞賓把仙物遺落人間,玉帝派何仙姑去人間尋找,何仙姑到人間發現仙物已化為人間凡物,無法挽回。於是決定把仙物在人間造福的成果展示給玉帝看,以便讓呂洞賓將功贖罪。飛天那天,何仙姑手託洋河酒,腳踏彩雲,衣裙飄逸,酒香雲霄。這就是飛天仙女標誌。
洋河大麯,江蘇省宿遷市特產,產自江蘇省泗陽縣河古鎮,該酒是用當地的名泉「美人泉」的水加優質高粱,用傳統工藝精釀而成。洋河大麯獨具甜、綿、軟、淨、香的風格,是1979年、1984年連續兩屆的國家名酒,並且多次獲得部級和國家級金獎,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據研究洋河製酒始於兩漢而興於唐宋。江蘇省泗陽縣的洋河鎮在漢朝時早己是個釀酒的名地。洋河大麯以優質黏高粱為原料,再用小麥,大麥,豌豆培養的高溫大曲為糖化發酵劑,以聞名的美人泉之水釀造而成。洋河大麯屬濃香大曲白酒,酒液澄澈透明,酒香濃鬱清雅,入口鮮爽甘甜,口味細膩悠長。洋河大麯被中國和日本公認為東方的洋酒,曾多次榮獲「國際名酒」和入選中國八大名酒行列。2003年02月0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洋河大麯」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洋河大麯起源於隋唐,隆盛於明清,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
尚可考證的歷史已有四百多年,明末清初已聞名遐邇。當時曾有九個省的客商在此設立會館,省內外七十多位商人客籍於此,競釀美酒,使洋河鎮的釀酒業更加興隆繁盛。
明時,詩人鄒輯在《詠白洋河》中寫道:「白洋河下春水碧,白洋河中多沽客,春風二月柳條新,卻念行人千裡隔。行客年年任往來,居人自在洋河曲」。這真實地反映了明代洋河酒在白洋河流域一帶的影響。
「美酒計」的故事,是明代愛國將領史可法留下來的動人傳說。關於史可法使用美酒(洋河酒)計破清兵的故事,在蘇北廣為流傳,一直傳為美談;「甘泉釀旨酒,芳醇揚美名」—美人泉的傳說等歷史。
清雍正年間,洋河大麯行銷江淮一帶,有「福泉酒海清香美,味佔江南第一家」的美譽,並成為清王朝的皇室貢品。民間長期流傳著「酒氣衝天,飛鳥聞香化鳳;糟糠落地,遊魚得味成龍」的楹聯,說的就是洋河酒。
清代同治十二年編纂《徐州府志》載有「洋河大麯酒味美」。又據《中國實業志·江蘇省》說:「江北之白酒,向以產於泗陽之洋河鎮者著名,國人所謂『洋河大麯』者,即此種白酒也。考洋河大麯行銷於大江南北者,已垂二百餘年之歷史,厥後漸次推展,凡在泗陽城內所產之白酒,亦以洋河大麯名之,今『洋河』二字,已成為白酒之代名詞矣。」
20世紀初,洋河大麯的生產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民國四年(1915年),三義酒坊所釀之酒在美國舊金山巴拿馬賽會上獲銀牌獎,民國十八年(1929年),裕昌源酒坊的大麯酒在工商部中華國貨展覽會上獲二等獎。
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洋河有八家酒坊,年產白酒經6040擔,以洋河鎮聚源湧、逢泰、南王人和及共他鄉鎮的樹泉、潤泉酒坊著稱。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洋河大麯江蘇全省物品參展。
洋河大麯解放前因戰爭連年而生產凋蔽,奄奄一息。新中國建立後,政府撥出專款,在幾家私營釀酒作坊的基礎上,建立了國營洋河酒廠。
洋河大麯以優質高粱、大米、糯米、玉米、小麥、大麥、豌豆、水為原料,在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按傳統工藝與現代生物技術相結合生產的白酒。具有綿、柔、甜、淨、香的獨特風格,具體表現為綿柔、綿甜、綿爽等的口味。質量特色:低而不淡、柔而不寡、綿長尾淨、豐滿協調。
洋河大麯獨得天地靈氣無窮之厚,系依託特異的地域生態環境,由釀酒大師擷取「美人泉」之甘露,以著名歷史文化遺存之黃泥老窖、特選的優質原輔料,採用代代相傳神妙獨特的工藝,結合高科技,經以陶壇窖藏7年老熟而成。本品源自水谷清華,香氣幽雅,醇厚諧調,綿甜爽淨,回味悠長,風格典雅獨特,酒體豐滿完美,自古濃香獨秀,風華絕世,不可易地仿製,誠為天工開物,瓊漿玉液,國色天香。
洋河大麯酒以優質高粱、大米、糯米、玉米、小麥、大麥、豌豆、水為原料,以洋河大麯為糖化、發酵、生香劑,依託長期自然形成的老窖,應用從洋河釀造環境中分離的YH-LC1窖泥功能菌,採用混蒸續餷六甑工藝,低溫入池,緩慢發酵。基酒發酵周期在60天以上,調味酒發酵周期在180天以上,分層緩慢蒸餾,量質摘酒,按綿柔典型體分級入陶壇貯存,經分析、品嘗、貯存老熟、勾兌、調味、包裝出廠。基酒酒齡不少於3年,調味酒酒齡不少於5年。
洋河大麯酒地理標誌產品保護區地域範圍屬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豐沛,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在14—15℃,年最高氣溫35—39℃,最低氣溫-5—10℃,年降雨量800—1000毫米,年平均相對溼度60—80%,全年日照總時數2000—2500小時,溫暖溼潤,四季分明,給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了適宜的條件。
「水是酒之血」。中國古代釀酒強調水質,要求偏酸。周代就有「水泉必香」的總結。《齊明要術》記載:「收水法,河水第一好,遠河者,取極甘井水,小鹹者則不佳。」
洋河鎮有美人泉、米市灣水、東門水、深井等幾處水源,水質優良,釀酒醇甜,香味純正。據地質礦產部南京綜合巖礦測試中心和江蘇地質工程勘察院實驗室對洋河酒廠水質檢測報告顯示,水質完全符合優質礦泉水標準,並特別指出,其中可溶性偏矽酸含量是48.0毫克/升,高於最低標準3倍,可溶性偏矽酸有軟化血管作用。
濃香型大麯酒的生產離不開土。肥沃的土壤是形成老窖的基礎。土質以黑褐色和黃色為主,泥土中棲息著豐富的梭狀芽孢桿菌——己酸菌,它是濃香型大麯酒主體香——己酸乙酯的生產者,用此土建泥窖而形成老窖。
1915年三義酒坊所釀之酒在美國舊金山巴拿馬賽會上獲銀牌獎。
1929年裕昌源酒坊的大麯酒在工商部中華國貨展覽會上獲二等獎。
1979年8月,第三屆評酒會在遼寧省大連市舉行,評比首次採用科學嚴格的密碼品評,成為中國白酒品評史的一個裡程碑。會上,洋河大麯以「甜、綿、軟、淨、香」的獨特風格榮膺「中國名酒」稱號,躋身中國八大名酒之列。
1984年,第四屆全國評酒會上,55度洋河大麯的品評得分為全國參評的148種白酒之冠,蟬聯中國名酒稱號,榮獲國家質量獎金牌;38度低度洋河大麯榮獲國家質量獎銀牌。53°雙溝大麯被評為中國名酒,獲金獎;39°雙溝特液獲銀獎。專家評之為「香氣純正清雅、濃香正宗、典型性強、香與味平衡、香氣之間的平衡十分協調、口味細膩悠長、尾子乾淨、回味甘甜」。
1989年,在第五屆全國評酒會上,洋河酒蟬聯「中國名酒」三連冠。55度、48度、38度洋河大麯分別獲得國家質量獎3塊金牌,28度洋河大麯榮獲國家質量獎銀獎。53度雙溝大麯、39度雙溝特液、46度雙溝大麯被評為中國名酒,榮獲金質獎章;33度雙溝特液獲得「國家優質酒」稱號,獲得銀質獎章。
2003年02月09日,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洋河大麯」實施原產地域產品保護。
2015年,由央視財經頻道、中國品牌建設促進會等聯合發布的中國品牌價值評價榜揭曉,洋河大麯獲評品牌價值達836.33億元,與茅臺酒一同入選2015年中國品牌價值酒水飲料類地理標誌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