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縱橫天下,打到了遙遠的歐洲,為何不打距離較近的印度?

2020-12-15 騰訊網

孛兒只斤·鐵木真,蒙古帝國的建立者,被世人尊稱為「成吉思汗」,意為「擁有海洋四方「,也是世界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成吉思汗出生於公元1162年,一生徵戰四方,具有傑出的政治和軍事才能。在完成了蒙古各部落的統一之後,成吉思汗於公元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此後,成吉思汗多次發動對外徵服戰爭,先後徵服了中亞、西亞的許多國家,一直打到歐洲的多瑙河畔,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兩洲,地域十分廣闊的龐大帝國。

儘管這個帝國非常龐大,但是有一點卻讓人疑惑:「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蒙古騎兵一路打到了遙遠的歐洲,可為何唯獨沒有侵佔距離自己較近的印度呢?

其實,強大的蒙古騎兵也並非沒有踏入過印度境內。根據記載,成吉思汗曾經在追擊逃跑的花剌子模沙王朝末代國王扎蘭丁時,就帶領軍隊攻到了印度河北岸,但是卻很快就回馬班師了。

首先不得不說,蒙古騎兵是一支能徵善戰的軍隊,他們「出入只飲馬乳,或宰羊為糧」,只要有馬匹供應和畜群食用的水草,蒙古騎兵就可以自給,能夠長期徵戰,縱橫天下。可是強大的蒙古騎兵也有兩個致命的弱點,這大概就是成吉思汗不攻打印度的原因。

第一個弱點是蒙古騎兵雖然善騎好射,但是只有在平原地區才能發揮出優勢,一旦在江河湖泊面前,就會顯得毫無用武之地。為了克服這一弱點,成吉思汗在公元1220年時就建立了水軍。據史料記載,在西徵途中,蒙古軍就曾經在一個月內造船百艘,載著騎兵成功渡過了漠蘭河。

雖然第一個弱點還可以勉強克服,但另一個弱點卻是蒙古騎兵無法克服的,這就是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問題。蒙古人長期生活在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幹寒地帶,因此懼怕溼熱,不耐高溫。而印度所處的南亞地區,氣候溼熱,容易發生瘟疫,猛獸、毒蛇也很多,剽悍的蒙古騎兵難以適應這樣的氣候和環境,於是就喪失了在高原草地上縱橫馳騁的氣勢和戰鬥力。關於這一點,在多次攻打南亞、東南亞一帶的戰役中顯露無疑。

說完了蒙古騎兵的弱點,再來說說當時印度人所具備的優勢,那就是讓蒙古騎兵望而生畏的印度戰象。大家知道,印度的大象很多,在那裡大象不僅可以用來勞作,還可以用來作戰。在戰場上,大象往往能夠憑藉它的身高、體積和力量優勢佔據戰場的主動權。

在眾多的動物中,大象力大無窮,而且又容易馴化,在戰場上排開象陣,那將會所向披靡。戰象的高度遠遠超過了戰馬,士兵在象背上可以居高臨下地向敵軍射箭、投槍。而且大象體積龐大,衝擊力也非常大,不是普通的步兵和騎兵可以輕易阻擋的。戰象一旦發起衝鋒,它們巨大的威力能夠瞬間衝垮敵軍的陣型,踐踏敵軍的士兵,就連長長的象牙也能作為鋒利的武器。敵軍即使沒有被衝垮,在戰象的衝鋒驅趕下,也不得不後退。更重要的是,在戰象的衝鋒面前,常常雙方還沒有發生接觸,敵軍就已經恐慌不已,即便是訓練有素的蒙古騎兵有時也會如此。加之戰馬不熟悉大象的氣味,會對大象產生畏懼,騎兵的優勢頓時就喪失了。在成吉思汗去世多年後的1398年,就曾發生過3萬蒙古騎兵被120頭印度戰象打敗的事情。當然,那時的蒙古騎兵已經不像成吉思汗時代那樣厲害了。

相關焦點

  • 成吉思汗橫掃歐亞,為何單獨沒有進攻印度?
    成吉思汗在位期間,曾多次發動徵服戰爭,徵服地域十分廣闊,西達黑海,東至整個東亞,建立了世界歷史上著名的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帝國。但令人疑惑的是,蒙古的鐵騎都徵服到了歐洲,那為什麼唯獨沒有進攻離自己又近又富有的印度呢?
  • 成吉思汗是大英雄嗎
    無論以古代還是現代標準看,成吉思汗都不能說是中國人。成吉思汗生活的時期,中國本土政權是宋朝和金朝,蒙古則是遙遠北方的草原部落,蠻荒的化外之地。成吉思汗去世時,他並沒有真正成為中國統治者。中國元朝的開國皇帝是忽必烈,他是成吉思汗的孫子。成吉思汗對中國的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可是貿然把他歸為中國人,是不正確的。
  • 成吉思汗到處擴張版圖,卻為何獨不取印度?
    秦統一六國時期,不僅安定了內部,更是絕不停下攘外的腳步,當時的秦朝在軍事和經濟上有著很大的影響力,使得周邊的小國不得不像其臣服。每年,他們都如約向秦朝納稅進貢。到漢武帝統治時期,劉徹打敗了匈奴人,帶領著軍隊一路打到漠北。
  • 成吉思汗徵服了40多個國家,唯獨放過了近在咫尺的印度...
    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親率20萬人西徵,在這途中就經過了古印度。當時,古印度和伏爾加河一代都成為了激烈的戰場。花剌子模國人拼死抵抗,還曾在八魯彎之戰中消滅了3萬蒙古兵,但是成吉思汗也不是一個輕言放棄的人,一路將花剌子模追殺到印度。
  • 成吉思汗後代為何未能徵服歐洲全境? 原因竟是這個
    蒙古帝國總共發動了三次西徵,第一次西徵是在成吉思汗時期;第二次西徵,也叫太子西徵,是窩闊臺汗時期,四個黃金家族的四個太子全都派到前線去西徵去建功立業,這一次西徵打到了多瑙河畔,掃平基督教世界的歐洲已經指日可待了,是蒙古國最大規模的一次擴張,但這次西徵卻戛然而止,因為窩闊臺汗死了,所有的西徵的太子都要回來,回到蒙古高原腹地去召開忽裡臺大會,選舉新的大汗,這可是比開疆拓土重要得多的事。
  • 為什麼亞歷山大被稱為「大帝」,而成吉思汗卻被稱為「野蠻人」?
    亞歷山大的戰績主要突出在三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他打下來的疆域廣闊,在當時還沒有熱武器的情況下,他先後統一了希臘的各個部落,在歐洲擴大了版圖之後他決定東進。至此從歐洲各部落到中東的波斯再到南亞的印度,幾乎都被亞歷山大所徵服。第二個原因就是他的軍事才能。他被稱為西方古典軍事戰略的創始人,曾經以少於敵人十倍的兵力將敵人打的落花流水。他布置的馬其頓方陣在當時幾乎沒有任何對手,在馬其頓方陣中各個兵種齊全,人數配置合理。
  • 成吉思汗為何不放過札蘭丁?心裡可以佩服強敵,但絕不能讓他存在
    #成吉思汗對待敵人的方式很殘酷,對於強敵,他會從心裡佩服,但絕對不能讓他們存在。在消滅花剌子模末代皇帝札蘭丁的過程中,就可以看出成吉思汗駕馭敵人的本領,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札蘭丁成為花剌子模的皇帝後,對成吉思汗的蒙古騎兵團發動了數次攻擊,而且還有一次殲滅三萬蒙古騎兵的驕人戰績。正是因為札蘭丁的文韜武略,讓成吉思汗十分忌憚,他決定親自追殺札蘭丁。對付強悍的敵人,就一定要斬草除根。
  • 成吉思汗的後人如今在何方?
    作家、旅行家陳漠先生以「獨行俠」行者身份背包遠行3萬公裡,從西北到東北,歷盡千辛萬苦走完中國大北方所有蒙古族居住地域,用3年時間寫就的《蒙地》一書中,他高論到——成吉思汗是人類認識蒙古人的關鍵人物:人類關於蒙古人的認識是從成吉思汗開始的
  • 若不是這種動物幫了印度,800年前,印度就被成吉思汗給滅了
    成吉思汗的軍隊徵服了大片土地,東至東南亞,西至黑海海濱,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強大帝國。但是,這個帝國卻沒能侵佔南邊的小國——印度。難道成吉思汗看不上這個富有的國家?史學家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據《元史》記載,成吉思汗班師還都的原因,是軍隊在印度河遇到了一隻怪獸。當時,軍隊追擊扎蘭丁,一直追到了印度河北岸。
  • 成吉思汗大軍所向披靡,為何卻兵敗印度?專家說:因為這種動物!
    成吉思汗,被稱為「一代天驕」,從小在馬背上長大,後來統一了蒙古草原,便開始徵戰世界,我們中國當年也被蒙古鐵騎佔領,建立了元朝。 就是這樣一支稱霸世界,打下大半個歐洲的蒙古軍隊,當年卻偏偏在印度被人打敗,難道是印度的軍隊很強?原來成吉思汗一路上把印度人打的落花流水,但橫渡印度河時卻止住了腳步。
  • 世人對成吉思汗的評價
    —一華盛頓郵報13.成吉恩汗及其子孫幾乎將亞洲全部聯合起來,開闢了洲際的通道,便利了中國和波斯的接觸,以及基督教和遠東的接觸。……馬可波羅得到了釋迦牟尼,北京有了天主教總主教。——韓國前總統金大中16.伊兒汗國的重臣、伊朗著名史學家志費尼在《世界徵服者史》一書中說:「倘若那善於運籌帷幄、料敵如神的亞歷山大活在成吉思汗時代,他會在使用計策方面當成吉思汗的學生,而且,在攻略城池的種種妙策中,他會發現,最好莫如盲目地跟成吉思汗走。」甚至拿破崙本人也說:「我不如成吉思汗,他的四個虎子都爭為其父效力,我無這種好運。」
  • 世界偉人對成吉思汗的評價
    在《馬克思印度史編年稿》一書中,馬克思寫道,成吉思汗在統一蒙古的過程中組建了一支軍隊,他「依靠這支軍隊徵服了東蒙與華北,然後徵服了阿姆河以北的地方與呼羅珊,還徵服了突厥族地區,即不花剌、花剌子模和波斯,並且還侵入印度。他的帝國的疆土從裏海一直沿伸到北京,南面伸展到印度洋和喜馬拉雅山西面到阿斯特拉汗和嘉桑。
  • 成吉思汗作為蒙古帝國開拓者,最遠打到哪裡?秘密被說出
    成吉思汗可不是「只識彎弓射大雕」。成吉思汗為了加強蒙古騎兵的戰鬥力,在四處徵戰過程中,著重掠奪工匠,即使是屠城,也絕不會殺戮工匠。從而使蒙古騎兵使用的兵器、弓箭,威力大大增強。這些工匠又創造出了各種攻城器械,包括後來蒙古騎兵大規模使用的回回炮,這才使得蒙古騎兵有了有效的攻城利器,填補了最後一塊短板。
  • 兩員大將遠徵歐洲,成吉思汗如何控制?馭人不僅要馭心,還要馭身
    #成吉思汗最輝煌的時刻,並不是徵服了強大的花剌子模,而是他的手下兩員大將,僅帶領三萬人馬,長驅直入進入歐洲,經過短短三年時間,行程達8000餘公裡,消滅了數個歐洲小國,並輕鬆擊敗了波斯人、高加索人、古兒只人、欽察人和俄羅斯人。
  • 成吉思汗有四個嫡子 為何偏偏讓窩闊臺成為繼承人?
    在討論成吉思汗繼承人問題之前,下述歷史背景同樣不容忽視:1、蒙古人普遍奉行幼子繼承制,有幼子繼承家業的傳統。這與中原王朝奉行的嫡長子繼承制迥然不同。2、按蒙古傳統,長子通常會被分封到最遙遠的地方自行開拓疆土。
  • 讓歐洲人談之色變的上帝之鞭,其實不是成吉思汗,而是他的孫子
    對於蒙古西徵,許多人認為是成吉思汗本人打到歐洲,在歷史課本上也有所提及,但沒有提他的這些虎膽虎威的子孫們,似乎把進兵西方一切攬在了成吉思汗手上。歐洲人認為,"上帝之鞭"是指天主用鞭子來教訓人,以洗刷他們犯過的錯。
  • 《成吉思汗蒙古帝國的後人》概述
    800年前,蒙古聖主、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統一蒙古高原、大漠南北,隨後組織多次遠徵,其鐵騎無往而不勝,先後有40多個國家、700多個民族都歸附於他。  成吉思汗在《大札撒》裡講:「讓道路永遠暢通無阻,讓天空永遠湛藍,讓水源永遠清澈……讓長生天之下的一切生物各享其安……」成吉思汗以其在「長生天」之下實現「大一統」的動機,第一次大規模地縮小了地球的距離。  今天,當世界各國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重新審視這個蒙古帝國的奇蹟,探求成吉思汗這位蒙古英雄留給人類遺產時,從全球一體化的方向著眼。
  • 令歐洲聞風喪膽的中國皇帝,他不死國土必達歐洲,不是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是一個非常傳奇的人物,無論中國史還是世界史都承認這點。《世界徵服者史》的作者甚至認為,即使亞歷山大大帝在世,也要拜成吉思汗做老師。成吉思汗及其子孫旭烈兀等人的西徵毫無疑問給封建時代的歐亞各國帶去了陰影,使他們對蒙古騎兵深感忌憚。
  • 【蒙古帝國雜談】成吉思汗的通商嘗試
    《世界歷史中的蒙古徵服》介紹:成吉思汗早年曾與幾位在草原上做生意的穆斯林商人建立起重要聯繫。幾乎自統一草原之時起,他對於恢復和推動商業發展的渴求就開始了。他的目的部分是搜集商人們所見的關於遙遠地域的知識,同時也認識到貿易對於他的新生王國的重要性。事實上,在1203年與克烈部交戰受挫後,成吉思汗在巴勒渚納湖重組政權。
  • 成吉思汗創造的世界奇蹟!
    這支通信兵訓練有素,直接由成吉思汗四狗之一者勒蔑指揮,他們靠沿途設的驛站,日行數百裡,遇有緊急情況,日夜兼程,換馬不換人,及時將大汗的命令傳達到所有部隊,又把前線的戰況轉呈到最高指揮部,從而保證了情報的及時傳遞和戰鬥的勝利。日本學者,《成吉思汗戰史》的作者仲小路彰說,當時「由裏海前線到蒙古的克魯倫河,只用了四十天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