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帝國總共發動了三次西徵,第一次西徵是在成吉思汗時期;第二次西徵,也叫太子西徵,是窩闊臺汗時期,四個黃金家族的四個太子全都派到前線去西徵去建功立業,這一次西徵打到了多瑙河畔,掃平基督教世界的歐洲已經指日可待了,是蒙古國最大規模的一次擴張,但這次西徵卻戛然而止,因為窩闊臺汗死了,所有的西徵的太子都要回來,回到蒙古高原腹地去召開忽裡臺大會,選舉新的大汗,這可是比開疆拓土重要得多的事。因此所有在外徵戰的黃金家族的子孫都會奮勇爭先地趕回蒙古高原來開忽裡臺大會。
這次和之後一次的忽裡臺大會上,二次西徵的兩位統帥,窩闊臺的兒子貴由和託雷的兒子蒙哥先後被推選為蒙古大汗。蒙哥汗繼位後,汗位就轉移到了成吉思汗幼子託雷家族手中。
託雷家族有四個兒子,分別是蒙哥,忽必烈,旭烈兀,阿里不哥,這四個人後來都當過大汗,在黃金家族中是獨此一家的。當然,親兄弟之間也發生了激烈的汗位爭奪。
蒙哥汗即位以後繼續蒙古帝國的擴張。他派兩個弟弟出去建功立業,其中忽必烈去徵討南宋,另一個弟弟旭烈兀從中亞出發,向西發動了第三次西徵,這一次一直打到敘利亞,眼看就要徵服埃及和耶路撒冷了。
南宋是很難攻打的,忽必烈採用迂迴戰略,先徵伐大理國,就是現在雲南的大理這一帶,然後從大理再去攻打南宋,忽必烈徵討大理立了大功,蒙哥汗就御駕親徵也是跑到西南一帶,跟忽必烈一起準備發動對南宋的戰爭。
忽必烈遠徵大理
蒙哥汗就到了現在重慶邊上的合川,有個釣魚城的地方。既然忽必烈進展順利,蒙哥汗為什麼還要親自披掛上陣,從蒙古高原一直跑到重慶這個地方?
說白了就是他對弟弟忽必烈不放心,因為忽必烈一直掌管漠南漢地事物,他不是一個特別勇武的武將,卻能運用文韜武略,手下有不少漢人謀臣,尤其是他在滅掉大理國時一人沒殺,而以前蒙古人都是經常屠城的,以殘暴著稱,所以忽必烈有了很高的威望。蒙哥不太放心就跑到了釣魚城來,結果沒想到竟死在了釣魚城。
大汗一死,又要召開忽裡臺大會,又要推舉大汗,正在如火如荼的徵伐大業又都停止,掉頭就往回跑,忽必烈從鄂州一帶返回蒙古高原,旭烈兀從敘利亞往回趕。想想這是多麼遙遠的路程,沒有高鐵,沒有飛機,全靠騎馬走路,還得帶著大隊軍馬往回撤,這是要爭奪汗位的,單槍匹馬趕回去,無異於狼入虎口。這個時候還有個小弟弟阿里不哥,作為託雷的幼子,他是留守在漠北的哈拉和林的,留在首都。
忽必烈和旭烈烏都往回跑,跑到一半情況發生變化了。忽必烈回到自己的地盤,在金朝的時候叫金蓮川,他曾在此建起了一個都城叫開平,現在錫林郭勒盟境內。在手下謀臣的建議下,也不趕回去參加忽裡臺大會了,就在開平稱汗。
此時阿里不哥也在哈拉和林自立為汗。隨後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就爆發了激烈的戰爭,旭烈兀離得最遠,跑到一半就得知兩個兄弟都稱了汗,還打起來了,回去已沒有意義,此時忽必烈派來使者,表示希望雙方聯手,換取條件是旭烈兀在打下來的中亞西亞建立獨立的汗國。
旭烈兀同意條件,就在今天伊朗伊拉克這一帶,建立了伊兒汗國,並支持忽必烈當上蒙古大汗,忽必烈與阿里不哥打了四年戰爭,把阿里不哥打敗了,忽必烈奪取了汗位,這一次不是忽裡臺大會上推選的大汗了,而是靠實力,兄弟間拼搶得來的,這就成了蒙古大帝國分裂的一個最標誌性的事件。
此後各個蒙古汗國,只是名義上歸屬大汗統領,實際各自為政,甚至有時還發生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