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名著大隋唐,老樂歪批道短長。對於眾多隋唐迷而言,秦瓊和羅成這對表兄弟,無論是書中地位,還是民間影響力,都絕對是數一數二的頂級英雄,而他們能夠彼此相認,並且聯手開啟一段波瀾壯闊的故事,少不了一個關鍵情節,那就是秦瓊發配北平府,二堂認親。由此可以說,小說中羅成的父親,秦瓊的姑父,鎮邊侯(不同版本,爵位稱呼不同,比如燕山公、北平王等等)羅藝算是隋唐小說的關鍵人物。也正是因此,在眾多隋唐系列的衍生作品中,以羅藝年輕時候的故事為主的相關小說也有不少,基本脈絡也都要符合主線小說的邏輯,講述羅藝是如何與隋朝為敵,最終又如何歸順隋朝,成就一番功業的。
在這些不同的作品中,儘管內容細節不一樣,但羅藝跟隋朝表面和睦,暗地互相提防的設定,基本沒有改變過。可是,這樣就出現了一個邏輯問題,既然羅藝不服隋朝,後來又無奈歸順了隋朝,直到最終又反對隋朝,是一個非常簡單清晰的線索,難道代表隋軍最高地位的靠山王楊林,就不懷疑羅藝嗎?難道身經百戰的靠山王,真的那麼天真?反過來說,如果楊林真的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話,羅藝如此反覆無常,縱然不是小說主角,可是作為羅成和秦瓊的長輩嫡親,難道不給英雄抹黑嗎?所以,這樣一個故事雖然可以滿足更多隋唐迷的需求,精彩好看,但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總有讓人無法信服的情節在其中。通俗點說,要麼楊林「傻」,要麼羅藝「壞」,如此兩個人,竟然代表了隋初兩大勢力的頂尖人物,這樣的故事本身就是失敗的。
因此,為了讓故事更合理,後世藝人不斷加工創造,給雙方帶來了更加符合人之常情的細節安排。首先,楊林的確想收服羅藝,一方面是跟他作戰消耗太嚴重,自己損失太大,有點吃不消,另一方面則是需要他為隋朝看住北邊門戶,對抗北番。所以,楊林在羅藝只要承認隋朝,就一切好商量的前提下,答應了對方自立為王,聽調不聽宣,有高度的自主權力等「苛刻條件」下,許以羅藝高官厚祿。並且為了進一步籠絡人心,還拉上了雙槍無敵將定彥平,潁川王楊義臣等名將,與羅藝義結金蘭,成為「肝膽相照」的異姓兄弟,讓羅藝再無反隋之心。
然而,如果故事就此為止的話,羅藝在後來的舉動,就顯得有些反覆無常,見利忘義了。所以,楊林對羅藝再好,也作出了三件事,讓羅藝非常不滿。首先,他提出了要走羅藝的一字長蛇陣陣圖,這個大陣可是羅藝的第一任嶽父送給他的兵法秘籍。隋唐迷都知道,羅藝之所以揚名天下,靠的就是他這位嶽父的幫助,因為老人是三國名將姜維的後代,無論是槍法還是韜略,都是三國後期的佼佼者,所以羅家將出自姜家槍,羅藝更有了諸葛亮到姜維,再到他本人一脈傳承的兵法精髓。但是,楊林卻以兄弟情誼加朝廷旨意的雙重理由,拿走了羅藝的寶貴財富,鎮邊侯只能是忍氣吞聲,敢怒不敢言。
其次,楊林在羅藝身邊,安插了伍奎伍亮兩兄弟,名義上是輔佐他守護邊境,實際上就是兩個耳目,時刻監視羅藝,這就是對這位邊地諸侯不信任的直接體現。在隋唐主線小說中,伍家兄弟最終也被秦瓊收拾掉,算是給羅藝出了一口氣,可是,雙方在這件事上的矛盾,卻也難以化解了。第三,楊林不僅監視羅藝,還把自己的心腹愛將來護兒,派到了羅藝的徒弟,鎮守濟南府的唐璧身邊,等於給羅藝裝上了雙重的「監控」——如此侮辱自己,羅藝不信任隋朝,最終反隋也就顯得合情合理了。
這就是隋唐兩大前輩高人,楊林和羅藝的簡單恩怨,雖然這些故事是在原本就虛構出來的小說中進一步添加的,只能當故事看,不屬於歷史史實。但是,虛構的故事背後,卻有著真實的道理,那就是人與人交往的信任和利益取捨問題。簡單地說,如果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好,只是停留在物質層面,而非真情實意的話,這種感情永遠不可能牢固,甚至是一個矛盾,就會抹殺掉之前所有的「好處」。因此,無論做人做事,要麼就真心付出,誠意滿滿,要麼就只談合作,少打感情牌,否則的話,虛情假意的以利誘人,遲早會出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