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極拳 必須學會整體發力
整體發力的過程:其實就是,用腰胯的力量把身體甩出去,同時用腰胯的力量把手臂甩出去。不該發力的地方發力了,還有該撐得沒有撐住! 人從字面理解整體發力,肯定會認為是全身同時收縮舒張,而事實恰恰相反。你的支撐腿,仍然要撐住,胯發力,另一條腿只是被拋射出去,這就是腿整體發力。 說白了也就是腰胯勁,腰胯勁主要有兩種,束展和開合。
-
虛領頂勁的奧秘?沒想到練拳多年,居然練錯
虛領頂勁在練習時,我們總能聽到要求:頭向上頂,但頸部肌肉不要僵直,頭部動作應與身體位置和方向的轉換自然協調一致。虛領頂勁,在太極拳之中被稱之為「十要」之首。很多練拳人都聽說過這個名詞,也都知道其中的要求。但就是做不到!這是為什麼呢?
-
太極拳小架的 "勁"
小架拳的勁是非常隱蔽的,不明白就不知如何技擊基本上手臂是不會自己用力的,什麼時候把丹田練鬆了,練空了。那麼力量就出來了,它是由內而外的。一個基本功就是松腰松胯,腳掌內側吃上勁,這樣全身才能發出整勁。如果腳掌內側吃不上勁,撇著八字腳,這樣身體的整個勁路就變了,根本不可能以小架中的精髓——螺旋纏絲勁運動。
-
練拳光練勁不行,要練內在感覺
北京晉僖太極養生館張晉僖老師教學拳照練太極拳不是練姿勢,不是練打法、不是練發力、練的也不是拳腳。要以內為主,練拳時不要多想定式我腿舉的多高、下式有多低、要感知、體悟、「意大於形」的身心分離,練拳練的是內動摧動外動的勁,有這麼一點意念,就離能練出功夫來不遠了。因為武術不是表演,拳練出功夫不是以風格來評說,拳法練的剛猛或含蓄,都還離得到真正的拳意太遠了。
-
力、勁、功
,如何把車的性能發揮到最好。而一般人說到力就只會想到大小,這很正常,因為他們不練拳。光有力還遠遠不夠,要想把力有效地發揮作用,還得有一個「合力為勁」的過程,勁是組織起來的力。一個系統如果自組織能力強,可以讓系統的總體功能大於各個分系統功能的代數和,即出現1+1>2的效果。局部的力、簡單的力和明顯的力都是容易察覺、容易防範、容易化解的。
-
形意拳丹田功法真諦,整體運化發力,龐恆國老師肺腑之言
什麼是整勁兒呢?過去講的是丹田功,用現代話就是腰胯的力量。練崩拳的時候,一定是用腰胯的勁,而不是單純的手的肢體這麼局部的運動,一定是整體的走。如下動圖2所示抓住的時候一定有化再出,這個動作呢打身上不大合適,有點勁,確實大了點。
-
【理論】練拳筆記:各種勁解\不懂勁白費功\八字秘訣
(三)源動腰脊,勁貫四梢,以腰為軸主宰於腰,內力發動於腰脊,六成勁上行於膀臂達於指端,四成勁下行於腿踝,達於趾端,形成一氣貫串的整體勁。(四)輕柔勻緩,柔中寓剛。動作如行雲流水,風吹楊柳,珠滾玉盤。所謂柔中寓剛恰似水銀既沉重又流動輕靈。(五)連貫協調,虛實分明。練拳走架,連綿不斷,轉接和順,摺疊轉換自然,處處分清虛實,保持重心穩定,變轉靈活。
-
我眼中的傳統武術之尺寸勁的秘密
我眼中的傳統武術之尺寸勁的秘密尺寸勁,也叫寸勁,要接觸後發力,才可以體會到尺寸勁。接觸到物體後,感覺到物體的勁路,接實了,把自己的發力點和物體的勁路聯通,瞬間發力,在外表看來沒有移動什麼距離,全靠身體內部的撐筋拔骨聯通地面發力。
-
「虛靈挺拔勁」及修煉方法
人體在練拳中就有了立體勁,且能協調好上下一體勁,然後才能發展好人體前後左右的勁路,這樣在拳術應用中,人體就能上下相應如同長蛇陣「擊首尾應,擊尾首應,擊中間首尾相應」。練拳能有進步,必須找準核心,抓住主體來練,等到有了一定基礎後,才能順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法歸一的自然大法,功夫才能一步一步提高。練拳術必須搞通人體上下相引又相爭的力學原理,利用人體鼓蕩力從脊發出才是真正的拳勁。
-
八極拳發力原理和特點是什麼?八極拳如何發力?
八極拳發力八極拳的發力雖然剛猛暴烈,但在練習和應用時都講究「勁到頭髮」,也就是通常練武術講的「寸勁」、「爆發力」,但八極拳所發出的是督透之勁,不是抖彈之勁。八極拳發力的全過程可分為前期動作的運動過程(發力的準備過程)和發力過程,發力動作的運動過程要放鬆,要達到松而不懈、快而不僵的要求,以便在節省體力、理順筋脈的前提下快速完成動作過程,當動作運行到指定位置時,再突然發力。所以八極拳的發力過程要領總結起來就是:發力前的過程要放鬆、要快速,快速到位,到位發力。這既是練習時的要求,也是應用時的要領。
-
太極拳中「勁」與「力」有沒有區別?增長「內勁」有什麼辦法?
力與勁有沒有區別,歷來是拳家長期爭論的問題之一。太極拳主張「用意不用力」,但又主張運勁,使初學的人頗難理解。其實,勁與力大體是一致的,動作的完成沒有肌肉的收縮力是不行的,甚至姿勢的維持沒有肌肉的支撐力也是不可能的。
-
六面整體渾圓力
上肢不用力,但也不可打軟,《內功經》上叫「氣調而勻,勁松而緊」,「松肩以出勁」,是說出勁之時,肩井穴用極柔之意鬆開,勁力才能暢通無阻。只有肩關節鬆開,才能保證軀幹產生的力量可以順達梢節。唯有松之極才能緊之至。要用腰背的勁把手臂拿起來,再順著小臂的重力自然下落,要找出這種自然的慣性力,也叫做惰性力,只要胳膊不使勁,這種力非常容易練,只要慢慢把松沉勁(自然的慣性力)甩出來就行了。
-
太極拳之立身中正 對拉成勁
所以練拳中肯定會有手臂的伸縮、前進與後退、勁力的發放等,而導致身法有時會有歪斜、彎曲,而此時要保持立身中正,就必須做到「百會、中極、一氣貫通」的法則,即所謂「中正之偏」。 其實太極拳之所以成為太極拳,就因為它無論在架式、技擊法則,拳法拳理上處處體現著辯證的矛盾觀。
-
「(掤)勁」者,「棉裡藏針,棉裡裹鐵」,此乃真正太極拳之謂也。
三年練拳一勁難求 俗話說「三年練拳,一勁難求」,太極拳所謂的「一勁」,其實就是「(掤)勁」實際上就是一種整體的內外撐合的圓潤勁、膨脹勁、剛柔相濟的彈性勁,也即中定勁,是一種無力點、無力源的所謂「混元勁」,在楊氏老譜中稱之為「橫豎勁」。如果說得再透徹通俗一點,「(掤)勁」就是拳者在經過訓練得到的一種高度自律協調的自然撐合力。
-
內家拳發勁-胯勁 脊柱 內臟如何訓練?
「任何拳種雖然技擊風格不同,勁力的表現方式有異,但是發勁都必須遵循一個共同規律,那就是『勁從腳底發』。」「勁從腳底發」就是人們常說的「力從地起」、「勁從根發」。就是運用腳對地面的作用力而發勁。不管是什麼拳種,不管是內家拳,還是外家拳,不管是中國功夫,還是西洋拳擊,不管是泰國拳,還是日本的空手道,都必須遵守這個原則。
-
太極拳八勁法訣
在傳統太極拳的各種打手的後面加一個「勁」字,如「掤勁」、「捋勁」、「 擠勁」等等,只能解釋為凡練拳者都知道的術語,不能表示或代表什麼。這個勁字不能表示是太極拳內功。為什麼?「勁」字就是本力、拙力,人類以本人勁力顯示強健,力量顯示在競技體育中是舉重比賽。「勁」在任何環境中都是表示力量。我多年研習傳統太極拳,認為「勁」是拳技藝的一種術語。有人認為「勁」字代表太極拳功夫的一種勁。
-
搏擊術中「勁」是怎樣發出來的?
它是活化的力,具有高度的應變性和多方向性,即整體發力。拳訣「腿腰肩臂力要聚,出手不凡力自整」。說明正確的發力離不開全身各有關器官(骨骼、肌肉、肌腱、韌帶、關節等的配合)。而這些活動都是由中樞神經系統(大腦皮層)來統一支配的。
-
全身無處不丹田,什麼是丹田?如何丹田發力?
我們都知道練習太極拳或者內家拳,發力的時候有一種講法叫做丹田勁或者用丹田發力,勁才會發的比較大。 我們首先要知道到底什麼是丹田勁? 什麼是丹田氣? 到底丹田在哪兒? 這裡的丹田指的是哪一部分?如果不把這個搞明白, 我們永遠也不可能把這個丹田勁做對。
-
衝重抖透四勁淺說——童旭東
衝是最簡樸的發力,南北少林、心意六合、形意皆能體現此勁。這是基礎勁性,道理簡單,上身卻不是很容易。做出質量來,就更需明確規矩,下大功夫。其中的有體用,體之核心,在乎蹬縱、轉研、束展三者同步一致。用之核心,在乎突、疾、穩的啟動能力。每一項要求都有明確的合格標準,要想達標,即使知道了其中的規矩,也需要下一翻大功夫才有可能。衝法是運動戰的基礎。
-
練拳是個精細活兒
傳統武術講「丹田」,其實人身處處是「丹田」,講八面撐勁,身體做到「整體如簧」,處處是撐勁。由於腰襠、跨、肘、手,不在一個平面,而是立體的,由於練拳時要求,腰胯不松、手不動,那麼,腰胯的一旋轉,往上帶動手臂的旋轉,從而形成一個立體的螺旋,如同一個彈簧圈一樣往上旋轉出去的。「橫向加縱向」的勁力,即是螺旋,包含了「起落、擰裹」。大到身體軀幹,小到旁梢末節,往往可以用肢節的動,帶動整個身體的動,細節決定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