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是個精細活兒

2020-09-05 身心性

「撐筋拔骨」是技術不是技巧,它的存在是為了改變人體的結構,增強運動能力,使「速度跟勁力」得到同步提升,讓打擊變得迅猛而不費體力,且動作的連續性得到極大提升,似乎整個人就是一個「彈簧」,充滿了彈力,可以在任何部位崩發勁力。

傳統武術講「丹田」,其實人身處處是「丹田」,講八面撐勁,身體做到「整體如簧」,處處是撐勁。「開關節」令身體變得挺拔,似乎是人體重組,將每一個關節重新「拼接」使其具備更大的活動範圍。如同在每個關節內部加置「彈簧」,使關節變得有彈力,整個人變得充滿活力,人體運動呈現出「半自動」的狀態,甚至連走路都變得輕靈,如「貓」般的邁步,身體變得異常協調。甚至「內臟」跟身體之動也變得默契,由內而外,滲透至身體的每一處細節。習之日久,可表現出如動物般的「靈動」,絲毫的「風吹草動」都可以使「毛髮如戩」,拳譜中用「靈勁上身天地翻」來形容此把勁力的霸道。用「靜如處子,動如脫兔」來形容,恰到好處!

由於腰襠、跨、肘、手,不在一個平面,而是立體的,由於練拳時要求,腰胯不松、手不動,那麼,腰胯的一旋轉,往上帶動手臂的旋轉,從而形成一個立體的螺旋,如同一個彈簧圈一樣往上旋轉出去的。「橫向加縱向」的勁力,即是螺旋,包含了「起落、擰裹」。

大到身體軀幹,小到旁梢末節,往往可以用肢節的動,帶動整個身體的動,細節決定成敗。所以練拳是個「精細的活兒」,身體的每一寸,都需要用心去感受,特別是「筋骨、關節」。

整個人如同一根巨大的「皮筋」,我們要做的,就是讓身體的皮筋不松,始終保持「擰裹」的狀態,這樣才可以使動力源源不斷。

所以打拳時,步法的路徑也是相當的重要,想要保持動作的連續性,就得使「胯、肩」處於擰裹中,這是「由下及上」,同理,我們也可以藉助手上的動作,使勁力存在不丟,這是「由上及下」。當然,隨著身體自控能力的增強,又可以「由中間及兩邊」,做到這一點,身體如「彈簧」,始終可以保持發勁的狀態,令勁力連續不斷!

自古就有「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的說法,說明實戰的最大籌碼在於步法。在我們想像當中,步是走出來的,但是我們觀察貓在捕食或者奔跑時的狀態就知道,腿的作用不是蹬地發力,而是支撐!一隻貓在運動中,腿是保持好固定的角度不變的,就如同用竹竿撐船,外力作用於竹竿,推至河底,藉助反作用力,使船往前行進的。

貓在撲進,捕食時候的發力模式也是這樣的,身體快速後縮,快速坐胯,將身體的重量壓於腿,而腿保持張力,藉助地面的反彈快速竄出,前提條件是「身如彈簧」!這樣的模式可以做到整體而進,「球體打人」的效果,是「步法」的秘訣所在!拳譜記載薛顛身如鬼魅,相信如果靠腿去走出來,他跟普通人一樣,永遠達不到那個效果,他是「彈」出來,說到底還是「身法」!

傳統拳的魅力在於「整體勁」,定步發勁不難,但在快速運動過程中還要保證身體的整體勁,則不是容易的事。練拳不但要開發筋骨,更要能開步。

然而,言「步」,其實質又不在步,用腳走出的第一步,實際上已經破壞了整體!「出手似箭,出腿如鑽」,其根基不在於梢,而在於身,身如彈簧是關鍵,我們要能夠形成整體前竄的勁力,首先要具備身如彈簧的功力。

所謂「彈簧」,就是胯要能彈,肋要能折,肩要能按,胯要能坐,節節貫穿,起於梢節而落於根節,而後節節反彈,猛然竄進,身體如炮彈出膛般彈射而出,充分體現出硬打硬進的實戰風格!在實戰技術中表現出來,則能夠實現「球體打人」的效果!

「按肩以練步」,古人關於某些練法的闡述,不可否認,他們對人體力學是下足了功夫,對身體的理解跟現代人的理解有很大不同,就如同中國的文字,同樣一句話,可以表現出很多的意思,對於拳訣,我們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就很難明白!

所謂「按肩以練步」,似乎「肩」跟「步」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如果真挑過擔的朋友,一定會知道,挑著擔的時候走得比平時快,那是因為扁擔的彈性使得,擔子的重量有節奏的下沉,然後又彈起。當擔子下墜,下墜力會一直延延伸到後面的腿。

有句話講「消息全憑後後腿蹬」,腿被動支撐,並未蹬地,但地面的反彈力,使人能夠快速向前竄進。打拳也是如此,「按肩坐胯」,進身必快,當然前提是要能做到「身如彈簧」!

相關焦點

  • 「這可是個精細活兒」非遺傳承人現場搓藥丸,講述安宮牛黃丸的故事
    做藥是救人的活兒,絲毫不容馬虎!」在服貿會公共衛生防疫專題展區同仁堂展位上,同仁堂安宮牛黃丸傳統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郭鳳華邊搓著藥丸,邊給觀眾講著安宮牛黃丸的故事。同仁堂展區,工作人員現場製作藥丸。 本報記者 武亦彬 攝小小一丸安宮牛黃丸的製作包含研配、合坨、打條、制丸、蘸蠟、打戳等許多工序。「打條」,即把合好的藥條左右粗細打均勻了,這可見功夫。
  • 在模仿還是在真的練拳?太極拳入門的標準
    因為絕大部分沒有入門,只是模仿練拳,自然不會出功夫!怎樣才算是入門了呢?很關鍵的一點,就是要知道判斷對錯的標準!關於對錯的標準,大家可能會想到很多,例如練拳時要沉肩墜肘,架肩架肘就錯了;要開胯圓襠,襠不圓就錯了;要氣沉丹田,氣上浮就錯了;要松活,僵滯就錯了,等等很多!
  • 武林前輩總結的練拳三十個心法(乾貨)
    二、練拳之時,須先心沉志穩,吐濁納清,氣行周身,布於四肢,聽其自然,不加壓迫,以免傷肺。三、練拳之時,氣行短促,可用鼻吸□噓,互相運動,不宜緊閉,務須隨其勢以運其氣。四、練拳之時,雖為個人獨習,但心目中必須以為有一敵人在場中與我格鬥,故一拳一腿,均不能隨意亂發。
  • 練拳是一種修行
    所謂拳品,就是說一個人學拳、練拳時所表現出來的舉止行為,包含精神面貌。因此,要認識一個人,較簡單的方法就是和他一起學拳、一起練拳,從他為什麼練拳、如何練拳,再到什麼時候練拳,以及練拳時的狀態和態度,大概可以知道他是怎樣的人。至於練什麼拳,是緣分的問題。
  • 「心得」~梅花拳練拳感悟
    2年了,功夫堅持下來總會有收穫,師兄們常說練拳是自己的,自身騙不了自己,不下苦功夫,難得驚人藝。練拳對我來說,最大的變化就是身體了,身體現在基本能保持放鬆狀態,很柔順靈活。因為梅花拳練時是大開大合,所以心態也變得很開朗,隨著練拳得深入,氣能自然下沉,走起路來身體也穩健了很多。練拳很磨練性子,比如說拉架子時,一拉就是半個小時左右,這需要沉下心來,把大腦放空放靜,身體放鬆才能自然的站下來,心態就這樣慢慢的一趟架子一趟架子的磨練出來了。
  • 練拳隨想錄
    同時人的重心由於在正確的位置,所以就不像把重心放在腳後跟的人,會挺著個肚子還有塌腰的樣子了。大多數人的重心都在腳後跟,為什麼?為什麼從一開始練武就要找個好老師,就是沒有水平的老師把壞的習慣教給自己。等到自己練到一定程度了,結果發現錯了,再想糾正,青春已經不在了。而很多人一輩子都是在錯誤的道路上前行,自己卻不知道。功力上不去,是因為錯的道路牽扯了太多的精力。
  • 夏季正確的練拳方式
    隨著進入全年最熱的時段,練拳過程中有很多不同往日的感受,或者曾經看過的理論知識,經過實踐發現並不一樣。所以在這段特殊時期,有些問題還是需要注意的。今年格外炎熱,並且疫情沒有完全結束,先在這兒給各位拳友一些建議:氣溫高本身就容易影響空氣品質,再加上長時間戴口罩對呼吸系統不太好,所以儘量選擇室外且空氣好的地方練拳。剩下有關練拳時間、出汗、防護等問題,也是老生常談了,這次再回顧一遍。
  • 習武十年才懂的練拳捷徑
    說起傳拳,至今來說,是在山西太原傳播梅花拳的第七個年頭了唯有堅持練拳,研習拳理,勤練多悟,才是積累功夫的捷徑。所以我們練拳之初,就要求每一位學拳的人都踏踏實實練拳,不要走捷徑,師爺也常說,不下苦功夫,難得驚人藝!!這功夫就是一點一滴從拳法中練出來的,並不是腦子倆想想就能積累到身上的。但功夫要想提高,除了日積月累的練拳外,還需要拳理的支撐。師父說,先學理,後學藝,理不明,藝不精。我們在練拳的同時,還要勤修文理,也就是要多悟,多體會,並及時總結心得。文武合一,齊頭並進,才能相輔相成,有所進步。
  • 快樂練拳,才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
    所以要認真看書學習,不但學太極拳方面的書,同時應學哲學、易經、醫學方面的書,真正用太極理論指導練拳。快樂練拳,才是最健康的生活方式!太極拳,不僅是一門武術,也是極富中國特色的古老的東方文化,是一種民族精神,亦是一種資源,是支配自身能量的一種能力。
  • 練拳入門篇
    練拳六要, 明理,守靜,養正,象形,破困,有恆。 禪拳之法,在於身心俱修,踐行心意。練習拳法之時,明理最為關鍵,欲知禪拳生於廟堂服務於人類,非街頭雜耍,竄蹦跳躍之雜技也。所以習拳之人不能有在人前賣弄以彰顯自己之心。武功招式樸實無華,簡單實用,習練招式的同時乃應細細品味其中涵義而如何融入於自身。,反觀自我,蓋持靜則內無妄想,外無妄動,身心肅正,表裡一致。
  • 沒有場地和時間,行動坐臥皆練拳
    那麼問題來了,沒有場地,怎麼去練拳?難道就放棄嗎?以我多年練習梅花拳的經歷來說,我的練拳場地可謂是忽大忽小,忽東忽西,每天練拳的地方都不固定。這並沒有難倒我。有句話叫拳打臥牛之地,行動坐臥皆是拳。我是這麼理解的。以我練梅花拳為例,我們練的拳路是由樁步五勢和行步三法組合起來的。
  • 農村老人練拳30多年,說練拳是為了健身,不是為了打架
    有一次,我到農村調研,路過一片野地的時候,看見一個老人在練拳。說實話,對於武術,我是門外漢。我對武術的了解,只是通過影視劇。我走到距離老人大約10多米的地方停住了腳步,等到老人練完拳後,我走到了他的面前,然後對他說,我能和您聊聊嗎?他說,你是幹什麼的?我說,我是搞三農研究的,也是一名作家。他說,你想和我聊什麼?我說,您能告訴我,您剛才練的是什麼拳嗎?
  • 遊覽故宮其實是個體力活兒,這樣遊覽,才有意思!
    感受只有8000遊客的北京故宮博物院——遊覽故宮其實是個體力活兒,這樣遊覽,其實才有意思!此次遊覽故宮,由於遊客少,可以拍攝一些平時不容易拍到的畫面。因為故宮主體建築不管如何拍攝,基本千篇一律,而花絮是唯一的!圖一,紅裙女孩,現代與古老的融合。圖二,感覺要進宮見駕。
  • 師父留下的太極拳練拳筆記
    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感悟講出來,與廣大太極同道特別是開始練拳時間不長的同道們共享本人認為,將默識揣摩作為一種練拳的方法,一是可以保證正脈傳承,二則默識揣摩本身就是一個達到明理的正途和捷徑。每次接受師傅的培訓期間,與同門師兄弟一起練拳,都會感覺特別好,立身中正安舒、連綿不斷、虛實分明、心靜體松,一兩趟拳走下來,整個人感覺特輕鬆、爽快。離開師傅之後,回家自己練拳的感覺就會略遜一籌,離開師傅再久一點,拳架、招勢就會慢慢的走形。師兄弟之間交流,大家都有這種感受。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 看到就一定要收藏起來:馮志強先生經典練拳理念四則
    :一代太極宗師馮志強先生的7個練拳理念,看完受益終生!(點擊查看文章)眼尖的朋友發現,馮志強先生曾公開發表過的這一套練拳理念,不止7個。是的,馮老先生總結的這一系列的練拳理念,一共有16個要點。但由於微信文章篇幅不宜過長,我們便將這套理念分為上、中、下三篇文章分享給大家。今天,我們給大家分享其中的第八~第十一點練拳理念,希望對各位同學的修煉、提升有所幫助。
  • 練拳,是一個長期的明理過程
    從一個門外漢到對太極拳有一定的認識和感悟,我很樂意將我習拳七年的一些粗淺的認識和感悟講出來,與廣大太極同道特別是開始練拳時間不長的同道們共享。本人認為,將默識揣摩作為一種練拳的方法,一是可以保證正脈傳承,二則默識揣摩本身就是一個達到明理的正途和捷徑。
  • 練拳莫主動,功至無息法自修
    初學太極拳的愛好者,由於對拳的特性學習認識不足,理解不夠,太注重「練」、「打」、「盤」,就是練拳多年和資深的太極拳師也沒有完全脫離練、打、盤。太極拳的特性不能主動,也就是練拳時有動意,完全不理解拳的特性而過於主動
  • 人練拳,拳練人,人拳合一
    形意拳宗師車毅齋之拳論,道出」人練拳,拳練人,人拳合一」三種境界之奧妙,太極拳亦然! 續讀《孫祿堂武學集注之形意述真》,形意拳宗師車毅齋之拳論,讓吾對內家拳「人練拳,拳練人,人拳合一」之三種境界,有了更深體悟。 師傅說,學成太極拳者,須經三種境界。
  • 意到、氣到、力到,才是練拳的關鍵
    人是有思想意識的,人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意識,練拳也如此。所以,老拳譜總講「在意不在氣,在氣則滯」,太極拳是意氣運動。混元太極拳的全稱就是陳式心意混元太極拳。這裡也強調了心意。 其次,練習太極拳要做到鬆柔緩慢,圓活自然,輕靈舒展。這裡,最重要的是要放鬆。不要用拙勁、僵勁練拳。
  • 內勁練拳的一點感受
    練拳一定要慢。仔細體會動作的運行路線,內勁的發勁源泉。快了,內勁就容易斷。大部分動作,是勁起於腳,卻又不是靠腳蹬地。而是靠身體的松沉,隨著動作,重心在兩腳間自動轉換,而不是人為地倒重心。比如:左右挑打(類似於太極野馬分鬃)抱球勢,右腳松沉左偏轉,內勁從右腳底生成,螺旋上升。重心自動逐步轉移到左腳。內勁到時達腰部後分成三股,一股向上走向左臂,推動左手向左前方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