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掤)勁」者,「棉裡藏針,棉裡裹鐵」,此乃真正太極拳之謂也。

2020-09-05 真知趣

三年練拳一勁難求

俗話說「三年練拳,一勁難求」,太極拳所謂的「一勁」,其實就是「(掤)勁」。

又如「練拳容易,找勁難」,這難找的勁依然是太極拳的「(掤)勁」。

「(掤)勁」是太極拳的專用術語,與太極拳八法之「(掤)」既有聯繫又有區別,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我們認識、理解「(掤)勁」乃至運用,絕不能望字猜義,僅僅從字面去理解,光做文字文章,玩文字遊戲。

「(掤)」字本身的讀音其實並不重要,但「(掤)」在太極拳中卻是非常重要的,無論其讀音和功能都是特定的,儘管我們可以從文字學的源頭去考究其讀音、來歷及其用意,但絕不能僅憑文字的一般字義和原始意義去生搬硬套,務須弄明其在太極拳中的特殊含義。

中國人造字雖然有章法,但亦有特例,除象形、指事、會意、假借、引伸、轉注等貫穿整個造字過程的始終外,文字學還有一個重要的規律就是約定俗成,只要大家都能明白、理解和認可就行了,特別是行業專用語,延用就是道理。

至於「(掤)」的原始讀音是捧還是冰, 是靶心還是箭筒蓋, 它已不再對太極拳中之「(掤)」(peng)具有約束力,抑或在太極拳中應該用「(掤)」還是用「繃」(bēng)等等,對於拳學實證並無實質意義。

「(掤)」或「(掤)勁」在太極拳中已經解脫了原始的禁錮並有了其固定的讀音和特定的含義,約定俗成,早已在圈內成規,人所共知。

所以,我們今天討論太極拳,研究「(掤)」或「(掤)勁」的實質,其實沒有必要只從文字學的角度去回歸復原「(掤)」的本意和其讀音,更何況太極拳在「(掤)」之後又加了「勁」呢?我們所要做的,只是用心去感悟,用實踐去體悟「(掤)」及「(掤)勁」在拳中的真正內含及其獨特功效,這才是最有意義的,也是最現實、最實在、最真實的,而不是改變其讀音或改寫其字。

我們要研究和求得太極拳中的「(掤)勁」,首先要弄明白「(掤)勁」與太極八法之首的「(掤)」的內在聯繫和區別。

二者在太極拳中雖有聯繫,但卻有本質的不同。

八法之「(掤)」乃是一種技法,只是單一的技術動作,在拳中向上託架(當然要做到不頂不抗的要求),

無論單手雙手,用手或不用手皆為「(掤)」;但「(掤)勁」則不同,「(掤)勁」是太極拳的基本勁,或稱之為太極拳的母勁,其勁是太極拳功夫的一種表現,可隱可顯,隨變而變。

「(掤)勁」實際上就是一種整體的內外撐合的圓潤勁、膨脹勁、剛柔相濟的彈性勁,也即中定勁,是一種無力點、無力源的所謂「混元勁」,在楊氏老譜中稱之為「橫豎勁」。如果說得再透徹通俗一點,「(掤)勁」就是拳者在經過訓練得到的一種高度自律協調的自然撐合力。

拳論中雖有「用意不用力」之說,也有「似松非松」(似緊非緊,不緊不松)之論,也就是說,只有做到了自然態的鬆緊融合,即不松不緊、有松有緊的自然協調狀態,才能做到任意鬆緊、隨意鬆緊,才能顯現出太極拳中所要求的真正的「(掤)勁」。

太極拳者,「(掤)勁」貫穿始終,也就是說,拳中之「(掤)勁」可與任何技法融合、配合。換句話說,太極拳任何技法都離不開「(掤)勁」,也不能離開「(掤)勁」。

太極拳一旦離開「(掤)勁」而專研技法、技巧,落人旁門不說,即便是苦練終生,精研一世,亦不能明了太極拳之精奧,有形而無實,不過無魂之體,無魄之屍,精進難為。

可見,「(掤)勁」與太極拳關係之重要。太極拳之「(掤)勁」者,不僵不滯,內外合一,一氣貫穿,勁力渾圓,混然一體,觸之即應,應對自如,自然之中,不僅渾厚沉實、輕盈靈動,且彈性力自顯。

這種富有彈性的「力」,毫無主觀用意,卻能隨心所欲,剛柔瞬變,隱顯無跡,遇力則應,因變而變,隨變而變,不變自變,被動而主動,是謂「無為而為」,即拳論「因敵變化示神奇」之謂。太極拳凡具備「(掤)勁」者,無論單雙臂自然撐合,均有「推之不癟,拉之不開,挑之不起,壓之不下」的功力,且彈性靈動,渾厚沉實而不死,毫無僵滯之感。

太極拳者,「(掤)勁」備而「五弓」成,混元一氣內外通。所以說,太極拳修煉,只有具備了真正的、內在的「(掤)勁」,才能真正明剛柔之變、鬆緊之妙、虛實之奧,發力(勁)才會冷、脆、驚、彈、爆,其勁如閃電,似炸雷,瞬發瞬收,不蓄而發,勁無斷續,皆本自然而為,恰如拳論說「運勁如抽絲,發勁似放箭」。

太極拳有了「(掤)勁」,一切來得輕鬆,去得容易,也即拳論所謂的「用意不用力」,毫無較勁努力憋氣之為,終達「無形無意而顯真意」之為。「(掤)勁」者,柔而不軟,剛而不硬,陰陽和合,中正不偏。中正、中定、中和、中空,虛懷若谷,依中而行,和中而濟,本中而運,由中而發是謂真正太極。「(掤)勁」者,「棉裡藏針,棉裡裹鐵」,此乃真正太極拳之謂也。


「(掤)勁」的訓練,是太極拳修煉的關鍵,所以,前人有「練拳容易,找勁難」之說。

找勁雖說難,然難亦不難,俗話說「大道至簡至易」,

越是初級的東西越是真實的,越能練出高級的功夫。

因此,王薌齋先生也就有了「跌世蒼桑方覺曉,掉過頭來學當初」的慨悟,要求拳者「拳拳服膺」。

所謂「服膺」,也就是牢牢記在心裡,與太極拳論「在內不在外」乃是一理。

太極拳唯求心態中正平和,不急不躁,靜如山嶽,動若雷霆。

拳者若要求得拳學真諦,首先要明理;其次要有科學正確的方法。

最關鍵的,還是要躬身實踐,悉心體悟,若離此,將終無所成。

練太極拳若能「(掤)勁」上身,什麼黏粘連隨、聽勁、化勁、放勁則易如反掌,而後自能漸階神明,難亦不難。

「(掤)勁」訓練,必須正確掌握太極拳的基本要領,

即必須做到「骨撐、筋伸、肉鬆、勁縮、意張、氣順、神舒」。

更要做到頭領足蹬臂懸撐,松肩肘沉必起胸(含胸拔背),

井(肩井穴)塌膝頂尾閭中,坐胯縮肛踝自擰,襠圓胯縮臀內裹,

氣勢擰拔合神形,神意合一「(掤)勁」成。

練太極拳只要「(掤)勁」不丟就是太極真功。

神形合一自能一氣貫穿,周身一家;雙臂撐合自能感悟胸中腰間開合;縮胯起胸自感丹田力足,內氣鼓蕩;頭領足蹬神意自行,身拔勁沉腳下自生其根。

「(掤)勁」訓練的關鍵處全在「開肩」,肩不開則勁不撐,不撐勁亦不「(掤)」,

所以說,撐即是「(掤)」,「(掤)」亦是撐,「(掤)勁」開肩為要。

欲求「(掤)勁」,雙臂松要撐,圓要沉,松撐圓沉自為「弓」,也可以說「擁勁」備而「五弓」成,「五弓」成則拳藝精。所以說,肩不開永不為「弓」,肩開「弓」自成,惟「弓」成才能勁整,彈、抖、震、顫,靈機一動勁如箭。

凡習太極拳者,只要掌握了拳中要求的「掤勁」,什麼「驚炸力、爆炸力、寸勁、機(激)靈勁、混元勁、渾圓勁」等等,一點即悟。

太極拳只有真正的「(掤)勁」上身,才能剛柔瞬變,虛實不定,因敵而變,遇隙而發,不發而發。所以說,太極拳「(掤)勁」得功乃成。

「(掤)勁」並不玄虛,也不神秘,訓練更沒有什麼特殊的方法,太極拳中的每一招每一式,都能訓練出拳中所要求的「(掤)勁」來,只是有些動作姿勢掌握起來快點,有些動作掌握慢點而已。

太極拳雖融樁於拳,一式一樁,卻連綿不斷,循環無端,所謂「太極無定式」。

太極拳練拳「招招不用,卻又招招在用」,所謂「練拳無人似有人」。

為使初學太極拳的朋友儘快入門並求得真功、真技,

筆者不揣冒昧,依據本人三十多年躬身探研之體會,

下面將實踐中歸納的「(掤)勁」簡易實用訓練三法簡而述之,以饗太極同好並與之共研。

一、撐抱力訓練。樁法以混元樁為主,亦可自變。

雙臂撐圓、松沉內抱。主要訓練雙臂的外撐內抱之力,臂要有懸垂灌鉛之感,全身勁意膨脹,即要有內意的鼓蕩與開合。

二、提插力訓練。樁法以弓步樁為主,成熟後亦可自變。

雙臂松垂提抱,沉肩提肘,指勁下插,形如抱物提物狀,抱物沉勁,插勁提物。通過雙臂上下左右內外的微動,體悟內在勁意的爭合和提插之力感。

三、推託力訓練。樁法以馬步樁為主,亦可弓步或坐步。

雙臂圓撐過頂,掌心向上,松肩託掌,撐臂開胸,俗稱力託千斤,抑或稱霸王舉鼎。此法易於松肩、張脅、拔脊,對日後發力訓練亦有較好輔助作用。亦可雙臂圓撐,掌心相對,由腹前託起平撐,待掌心向上齊胸時,慢慢翻轉掌心,向內向下向外,圓撐前推,掌指相對,撐意脹滿,再雙掌外化,撐臂下按,回腹前還原往復。

以上三法,法雖簡而效宏,

練熟後自然可以變出多種變化,但要注意順其自然,

千萬不要把感悟放在所謂的氣上,亦不要意念過重,所謂「勿忘勿助」,重點要放在體悟上,

即悉心感悟周身勁意的整體縮合與膨脹的微妙變化,呼吸自然而為,很快便能自然過渡到逆腹式呼吸,通過腹腔壓力的變化,自感內氣鼓蕩開合之意境,

所謂「不氣而氣,不力而力」,久之妙境自知,拳中要求的「棚勁」自成,拳者亦可自然步入太極拳真功妙境的神聖殿堂。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掤」與「掤勁」?
    我們認識、理解「掤勁」乃至運用,絕不能望字猜義,僅僅從字面去理解,光做文字文章,若此,儘管您的文字和理論水平再高,也終難入太極之門。和美太極我們所要做的,只是用心去感悟,用實踐去體悟「掤」及「掤勁」的真正內含及其在拳中的獨特功效才是最有意義的,也是最實在的和真實的,而不是改變其讀音或改寫其字。  研究太極的「掤勁」,首先要弄明白與太極八法之首的「掤」雖有內在聯繫,但卻有本質的不同。
  • 太極拳內功修煉綜述
    太極拳作為內家拳的典型代表,是非常注重內功訓練的。太極拳是功招合一的技藝,沒有肢體運動不成拳。但沒有內功的太極拳,亦不過肢體的運動而已。太極拳內功的表現是:「棉裡藏針,棉裡裹鐵,身如百鍊剛,發勁似放箭,無堅不摧。」有內功者,極柔軟然極堅剛。無內功的人,非軟即硬,失之於偏,而不能剛柔相濟。
  • 楊澄甫《論太極推手》
    《論太極推手》是楊澄甫先生三篇經典拳論之一,三篇為:《太極拳之練習談》、《太極拳術十要》以及《論太極推手》,都是楊澄甫口述,分別由張鴻奎、陳微明二人記錄。《論太極推手》是對楊式太極拳推手的論述,全文僅246字。字字珠璣,句句精粹,轉錄如下:世間練太極者,亦不在少數。宜知分別純雜,以其味不同也。純粹太極, 其臂如棉裹鐵,柔軟沉重。推手之時,可以分辨。
  • 太極八法詳解:掤
    掤勁義何解 如水負行舟 先實丹田氣 次要頂頭懸全體彈簧力 開合一定間 任有千斤重 飄浮亦不難所有太極拳練家和深研者,都諳熟太極八法的排頭功法,「掤」功。武式太極拳先賢李亦畲大師在《五字訣》「一曰心靜」中闡明,也是大家熟知的用意,不用力的名言,他寫道:「要刻刻留心,挨何處,心要用在何處,須向不丟不頂中討消息。從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勁。久之,則人為我制,我不為人制矣。」先賢講的拳理是拳之大道。太極拳體用,意行者得道,力行者失道,十年八載或更長的時間也難成正果。
  • 太極十三勢詳解
    內氣是內勁的基礎,通過內功樁法的修煉,可以氣滿丹田,布滿周身,猶如充滿氣得氣囊而掤勁自生。如果沒有內氣充足的掤勁,氣意鼓蕩也就不存在了。放鬆合引化就成了鬆散合軟弱,、擠、按、採、挒、肘、靠七大勁就不存在了。虛領頂勁是領起中氣,使精神貫注,是神氣的虛掤,擠按是向前掤,按勁是向下掤,勁是左右向後掤。
  • 【理論】劉培中《太極拳語錄》
    十三勢者,一炁之演練也。天下之武術,莫不存有此十三勢。    中定者,九宮也,為先天元炁之所藏。亦即真炁穴之位。上對夾脊,下對尾閭,與靈性湧泉呼應契合。    勢者,內含炁機,是活的;架者,則無生機,是死的。分者,拳勢之變化,屬演繹,目的在於走化黏隨;合者,勁炁之凝聚,屬歸納,目的在於攻人發放。拳勢之伸縮變化,步法之進退穿插,皆依元炁而升化。鼓蕩內斂者,一炁分合也。
  • 太極十三式詳解
    虛領頂勁是領起中氣,使精神貫注,是神氣的虛掤,擠按是向前掤,按勁是向下掤,勁是左右向後掤。、擠、按的實質是:用意氣向前上方的發動之謂掤勁,意氣平向前方發動之謂擠勁,意氣向左或右後方發動之謂勁,意氣向下的發動之謂按勁。掤、捋、擠、按四正勁,不僅僅手臂上體現的,主要渾身要有纏絲圈的掤勁。
  •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歌訣》《打手歌》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
  • 怎樣才能練好太極拳?
    根據本人數十年的練拳實踐,竊以為有以下五點:一、摹練時頭部不可偏側與俯仰,所謂要「頂頭懸」,似有物頂於頭上之意,切忌硬直,此乃「懸」字意義也;目光雖然向前平視,但當隨身法移轉時其眼神須空虛,此為眼法變化中緊要之動作,補身法手法之不足也;其口似開非開,似閉非閉,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當即咽入,勿吐棄之。
  • 武禹襄太極拳論
    武禹襄學拳很下功夫,潛心專練。在楊氏大架和陳氏小架的基礎上演變成為現在的武氏太極拳。後傳其甥李亦畬(1832~1892),李再傳郝為真(1849~1920),郝傳其子月如、少如。月如以教拳為業,武氏太極拳始在外傳。其特點,動作輕靈,步法敏捷,緊湊纏綿。               十三勢行功要解以心行氣務沉著,乃能收斂入骨,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也。
  • 練習太極,你入門了麼?
    太極拳之所以被稱之為「太極拳」,是因其以太極理論為指導,取其形、用其意,畫圈、走圓、繞8字,勁由心,力走螺旋,柔化剛打,化打合,是謂太極拳也。 練太極拳要明理、人行、合道、悟道、得道。道者,道家理論,一陰一陽之謂也。又道理、道德、自然法則,規律是也。
  • 內家拳經 太極心訣秘要
    我見過很多練了幾十年「太極」的人,卻根本不知有練拳必須讀「拳經」一說。外家拳可以傻練,苦練;可是內家拳,既然叫做「內」,走了就是「心」路,學的就是「心訣」。只學外形,即使名字叫做「太極」,練出來的拳,最多也只是體操動作罷了,根本與「拳」無關;略有舒筋活血之效,但是離真正的「拳術」,以及「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太極健身養身境界相距甚遠。更談不上「以武入道」的太極精深境界了。
  • 太極十三式你真正了解多少?
    掤太極拳技擊中,向上向外之力為掤,用於化解或合力發人。太極拳技擊中,掤勁極為重要。掤,八卦為坎,方位正北。捋太極拳技擊中,向旁側橫力為捋,用於借力向後引動。對方進攻,我沾其腕肘,順其前進之勢而領向我身左或右側,即在對方勁力之上再略加向旁側的小力,使對方身體受到更大的旁側方向的合力,即捋勁。捋,八卦為離,方位正南。
  • 太極十三式的含義用法_
    掤捋擠按是大開大合,大動作。敵人在一臂距離以外,動作幅度大,這是練太極拳的人最初級的實踐,是基本功的訓練。只有在此階段把身形、步法做紮實,把動作做大,做足,做圓滿,順就是順,逆就是逆,該放的能放出去,放到極處,該收的能收回來,收到極處,才能真正體會到什麼是開,什麼是合,開合收放吞吐和它們之間的轉換是如何運勁兒的。
  • 太極剛柔本一體,專氣致柔是正途
    太極拳崇尚柔,講究「以柔克剛」,強調「柔弱勝剛強」,但並不代表太極拳沒有剛,不要剛。實際上,太極拳非常講究「積柔成剛",太極拳同樣是柔中有剛,剛中有柔,剛柔相濟,剛柔同體。練太極拳達到一定水平,太極拳的剛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
  • 太極論道 拳理傳真——《李雅軒拳學心法精論》之十
    上有虛靈之神,中有腰脊之勁,下有丹田之氣,三者合一,內外一體,動作無不適宜矣。然一切皆由自然中求之,不可在局部上找,若專想沉氣必為氣滯,如專想提神必為神拘,非大道自然之功矣。虛靈頂勁者,是身勢端正,穩靜舒適之後,虛靈之氣自然上升之謂,非頭部強力上頂之謂耳。
  • 張欽霖弟子、臺灣太極拳泰鬥王延年先生示範楊家秘傳太極拳十三勢
    太極拳最早以前不叫太極拳,而是分開來練的,例如有的人練氣,有的人練腿,是一種屬於道家,少林的工夫,到張三丰時,將道家及少林功夫合一,稱為「長拳」(連綿不斷之意),秘籍武林,講究陰陽虛實,後人因陰陽及太極,故而名之為「太極拳」。此拳盛行時,大多為知識分子,因為看到其中勁路之妙,知道不是一種普通的拳,因此極力提倡。而取太極之人,必是學問道德極高之人。
  • [名師講拳]武禹襄宗師太極拳理論綜合經典,練拳者所必需!
    【武式太極拳對身法八要的解釋】: 武式太極拳注重身法而不注重於招法,注重於氣勢不注重於形勢,武式太極拳身法八要即是:含胸、拔背、提頂、吊襠、裹襠、護肫、松肩、沉肘。   松肩沉肘:松肩就是肩部斜上肌與三角肌對拉,使雙肩大結節與小結節之間縫隙拉開,沉肘就是雙肘尖往下松沉,還要有外撐內合之意,松肩與沉肘是相對應的,有松肩就有沉肘,有沉肘就有松肩,松肩沉肘更容易使脊背的勁、意、氣血貫穿於手指梢節。 武禹襄《太極拳四字不傳密訣》  敷:敷者,運氣於已身,敷布彼勁之上,使不得動也。
  • 尋找新疆荒漠裡的綠色希望,大師鏡頭裡棉的故事
    本期凱德印象我們重回新疆,那片神奇土地上有一種植物,讓我們記憶深刻的生命之光,新疆沙漠裡的綠色奇蹟:棉。沒有嬌豔欲滴的外表,卻有一顆溫柔無比的內心。在如此艱苦的環境裡,卻孕育出充滿了美麗豐饒、無限喜悅的壯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