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練拳一勁難求
俗話說「三年練拳,一勁難求」,太極拳所謂的「一勁」,其實就是「(掤)勁」。
又如「練拳容易,找勁難」,這難找的勁依然是太極拳的「(掤)勁」。
「(掤)勁」是太極拳的專用術語,與太極拳八法之「(掤)」既有聯繫又有區別,二者不可?混為一談。
我們認識、理解「(掤)勁」乃至運用,絕不能望字猜義,僅僅從字面去理解,光做文字文章,玩文字遊戲。
「(掤)」字本身的讀音其實並不重要,但「(掤)」在太極拳中卻是非常重要的,無論其讀音和功能都是特定的,儘管我們可以從文字學的源頭去考究其讀音、來歷及其用意,但絕不能僅憑文字的一般字義和原始意義去生搬硬套,務須弄明其在太極拳中的特殊含義。
中國人造字雖然有章法,但亦有特例,除象形、指事、會意、假借、引伸、轉注等貫穿整個造字過程的始終外,文字學還有一個重要的規律就是約定俗成,只要大家都能明白、理解和認可就行了,特別是行業專用語,延用就是道理。
至於「(掤)」的原始讀音是捧還是冰, 是靶心還是箭筒蓋, 它已不再對太極拳中之「(掤)」(peng)具有約束力,抑或在太極拳中應該用「(掤)」還是用「繃」(bēng)等等,對於拳學實證並無實質意義。
「(掤)」或「(掤)勁」在太極拳中已經解脫了原始的禁錮並有了其固定的讀音和特定的含義,約定俗成,早已在圈內成規,人所共知。
所以,我們今天討論太極拳,研究「(掤)」或「(掤)勁」的實質,其實沒有必要只從文字學的角度去回歸復原「(掤)」的本意和其讀音,更何況太極拳在「(掤)」之後又加了「勁」呢?我們所要做的,只是用心去感悟,用實踐去體悟「(掤)」及「(掤)勁」在拳中的真正內含及其獨特功效,這才是最有意義的,也是最現實、最實在、最真實的,而不是改變其讀音或改寫其字。
我們要研究和求得太極拳中的「(掤)勁」,首先要弄明白「(掤)勁」與太極八法之首的「(掤)」的內在聯繫和區別。
二者在太極拳中雖有聯繫,但卻有本質的不同。
八法之「(掤)」乃是一種技法,只是單一的技術動作,在拳中向上託架(當然要做到不頂不抗的要求),
無論單手雙手,用手或不用手皆為「(掤)」;但「(掤)勁」則不同,「(掤)勁」是太極拳的基本勁,或稱之為太極拳的母勁,其勁是太極拳功夫的一種表現,可隱可顯,隨變而變。
「(掤)勁」實際上就是一種整體的內外撐合的圓潤勁、膨脹勁、剛柔相濟的彈性勁,也即中定勁,是一種無力點、無力源的所謂「混元勁」,在楊氏老譜中稱之為「橫豎勁」。如果說得再透徹通俗一點,「(掤)勁」就是拳者在經過訓練得到的一種高度自律協調的自然撐合力。
拳論中雖有「用意不用力」之說,也有「似松非松」(似緊非緊,不緊不松)之論,也就是說,只有做到了自然態的鬆緊融合,即不松不緊、有松有緊的自然協調狀態,才能做到任意鬆緊、隨意鬆緊,才能顯現出太極拳中所要求的真正的「(掤)勁」。
太極拳者,「(掤)勁」貫穿始終,也就是說,拳中之「(掤)勁」可與任何技法融合、配合。換句話說,太極拳任何技法都離不開「(掤)勁」,也不能離開「(掤)勁」。
太極拳一旦離開「(掤)勁」而專研技法、技巧,落人旁門不說,即便是苦練終生,精研一世,亦不能明了太極拳之精奧,有形而無實,不過無魂之體,無魄之屍,精進難為。
可見,「(掤)勁」與太極拳關係之重要。太極拳之「(掤)勁」者,不僵不滯,內外合一,一氣貫穿,勁力渾圓,混然一體,觸之即應,應對自如,自然之中,不僅渾厚沉實、輕盈靈動,且彈性力自顯。
這種富有彈性的「力」,毫無主觀用意,卻能隨心所欲,剛柔瞬變,隱顯無跡,遇力則應,因變而變,隨變而變,不變自變,被動而主動,是謂「無為而為」,即拳論「因敵變化示神奇」之謂。太極拳凡具備「(掤)勁」者,無論單雙臂自然撐合,均有「推之不癟,拉之不開,挑之不起,壓之不下」的功力,且彈性靈動,渾厚沉實而不死,毫無僵滯之感。
太極拳者,「(掤)勁」備而「五弓」成,混元一氣內外通。所以說,太極拳修煉,只有具備了真正的、內在的「(掤)勁」,才能真正明剛柔之變、鬆緊之妙、虛實之奧,發力(勁)才會冷、脆、驚、彈、爆,其勁如閃電,似炸雷,瞬發瞬收,不蓄而發,勁無斷續,皆本自然而為,恰如拳論說「運勁如抽絲,發勁似放箭」。
太極拳有了「(掤)勁」,一切來得輕鬆,去得容易,也即拳論所謂的「用意不用力」,毫無較勁努力憋氣之為,終達「無形無意而顯真意」之為。「(掤)勁」者,柔而不軟,剛而不硬,陰陽和合,中正不偏。中正、中定、中和、中空,虛懷若谷,依中而行,和中而濟,本中而運,由中而發是謂真正太極。「(掤)勁」者,「棉裡藏針,棉裡裹鐵」,此乃真正太極拳之謂也。
「(掤)勁」的訓練,是太極拳修煉的關鍵,所以,前人有「練拳容易,找勁難」之說。
找勁雖說難,然難亦不難,俗話說「大道至簡至易」,
越是初級的東西越是真實的,越能練出高級的功夫。
因此,王薌齋先生也就有了「跌世蒼桑方覺曉,掉過頭來學當初」的慨悟,要求拳者「拳拳服膺」。
所謂「服膺」,也就是牢牢記在心裡,與太極拳論「在內不在外」乃是一理。
太極拳唯求心態中正平和,不急不躁,靜如山嶽,動若雷霆。
拳者若要求得拳學真諦,首先要明理;其次要有科學正確的方法。
最關鍵的,還是要躬身實踐,悉心體悟,若離此,將終無所成。
練太極拳若能「(掤)勁」上身,什麼黏粘連隨、聽勁、化勁、放勁則易如反掌,而後自能漸階神明,難亦不難。
「(掤)勁」訓練,必須正確掌握太極拳的基本要領,
即必須做到「骨撐、筋伸、肉鬆、勁縮、意張、氣順、神舒」。
更要做到頭領足蹬臂懸撐,松肩肘沉必起胸(含胸拔背),
井(肩井穴)塌膝頂尾閭中,坐胯縮肛踝自擰,襠圓胯縮臀內裹,
氣勢擰拔合神形,神意合一「(掤)勁」成。
練太極拳只要「(掤)勁」不丟就是太極真功。
神形合一自能一氣貫穿,周身一家;雙臂撐合自能感悟胸中腰間開合;縮胯起胸自感丹田力足,內氣鼓蕩;頭領足蹬神意自行,身拔勁沉腳下自生其根。
「(掤)勁」訓練的關鍵處全在「開肩」,肩不開則勁不撐,不撐勁亦不「(掤)」,
所以說,撐即是「(掤)」,「(掤)」亦是撐,「(掤)勁」開肩為要。
欲求「(掤)勁」,雙臂松要撐,圓要沉,松撐圓沉自為「弓」,也可以說「擁勁」備而「五弓」成,「五弓」成則拳藝精。所以說,肩不開永不為「弓」,肩開「弓」自成,惟「弓」成才能勁整,彈、抖、震、顫,靈機一動勁如箭。
凡習太極拳者,只要掌握了拳中要求的「掤勁」,什麼「驚炸力、爆炸力、寸勁、機(激)靈勁、混元勁、渾圓勁」等等,一點即悟。
太極拳只有真正的「(掤)勁」上身,才能剛柔瞬變,虛實不定,因敵而變,遇隙而發,不發而發。所以說,太極拳「(掤)勁」得功乃成。
「(掤)勁」並不玄虛,也不神秘,訓練更沒有什麼特殊的方法,太極拳中的每一招每一式,都能訓練出拳中所要求的「(掤)勁」來,只是有些動作姿勢掌握起來快點,有些動作掌握慢點而已。
太極拳雖融樁於拳,一式一樁,卻連綿不斷,循環無端,所謂「太極無定式」。
太極拳練拳「招招不用,卻又招招在用」,所謂「練拳無人似有人」。
為使初學太極拳的朋友儘快入門並求得真功、真技,
筆者不揣冒昧,依據本人三十多年躬身探研之體會,
下面將實踐中歸納的「(掤)勁」簡易實用訓練三法簡而述之,以饗太極同好並與之共研。
雙臂撐圓、松沉內抱。主要訓練雙臂的外撐內抱之力,臂要有懸垂灌鉛之感,全身勁意膨脹,即要有內意的鼓蕩與開合。
雙臂松垂提抱,沉肩提肘,指勁下插,形如抱物提物狀,抱物沉勁,插勁提物。通過雙臂上下左右內外的微動,體悟內在勁意的爭合和提插之力感。
雙臂圓撐過頂,掌心向上,松肩託掌,撐臂開胸,俗稱力託千斤,抑或稱霸王舉鼎。此法易於松肩、張脅、拔脊,對日後發力訓練亦有較好輔助作用。亦可雙臂圓撐,掌心相對,由腹前託起平撐,待掌心向上齊胸時,慢慢翻轉掌心,向內向下向外,圓撐前推,掌指相對,撐意脹滿,再雙掌外化,撐臂下按,回腹前還原往復。
練熟後自然可以變出多種變化,但要注意順其自然,
千萬不要把感悟放在所謂的氣上,亦不要意念過重,所謂「勿忘勿助」,重點要放在體悟上,
即悉心感悟周身勁意的整體縮合與膨脹的微妙變化,呼吸自然而為,很快便能自然過渡到逆腹式呼吸,通過腹腔壓力的變化,自感內氣鼓蕩開合之意境,
所謂「不氣而氣,不力而力」,久之妙境自知,拳中要求的「棚勁」自成,拳者亦可自然步入太極拳真功妙境的神聖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