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是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的詞作。下面就對該詞進行一下賞析
《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的原文: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注釋
、相見歡:詞牌名又名「烏夜啼」「憶真妃」「月上瓜州」等。共三十六字,上片三平韻,下片兩仄韻兩平韻。相見歡最初是唐教坊曲名
、胭脂淚: 形容林花帶雨的嬌豔欲滴的樣子,本來有份靈動的美、但此處不免令人憐惜!
胭脂淚原本是指女子的眼淚,女子臉上搽有胭脂,淚水流經臉頰時沾上胭脂的紅色,所以稱為胭脂淚。
、相留醉: 相互留戀
、幾時重: 何時再度重逢。
譯文
春天林間盛開的花兒轉眼間已經凋謝,這大好春光的逝去實在是太匆忙了!無奈啊、這些嬌美的花兒,怎經得起早晚間悽風苦雨的摧殘!林花帶雨嬌豔欲滴的樣子美的令人不忍離去、令人嘆惜、令人流連忘返!花與人這般互相留戀陶醉著,這一離去什麼時候才能再度重相逢,才能再度看見你們呢?人生令人嘆息的事實在太多了,就像這滾滾東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無盡頭!
李煜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從嘉,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漢族,生於金陵(今江蘇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蘇徐州銅山區),南唐最後一位國君。
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
《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的創作背景
歷史上的南唐從建國到滅亡(937年到975年)共經歷了近39年的時間。這首詞創作於李煜投降北宋,南唐滅亡之後,是李煜被俘做了宋朝的階下囚時寫出的一首詞
賞析
唐後主李煜的這首《相見歡》很短,只寥寥的36個字,開首便是「林花謝了春紅」,人間最美的春光已過,已經到了落紅的時節!然後呢?後邊緊跟三個字「太匆匆」而這三個字中的個「太」字更加強調並加重了匆匆的程度和過程,仿佛那個「匆匆」快的,都容不得人嘆息!這還不夠,後面再跟「無奈」二字,那麼又無奈什麼呢?悲憤、鬱悶的無奈!無奈「早來寒雨晚來風」就這七個字對於嬌弱無比的花來說,該是怎樣一番致命的摧殘!早晨的寒雨還沒歇息、夜晚的勁風又到了!這一波一波的外在惡勢力,一直就沒中斷過對花的摧殘。詞讀到這裡,看似在寫花開花落、似寫世事匆匆的自然之態,然而…!
再看林中之花是怎樣的美,「胭脂淚」,那盛開的林花在風雨中嬌美的如同流淚的美人一般!嬌弱又無助,多麼令人憐惜疼愛的花兒啊。這還不夠,賞花人留戀著這林花帶雨的美,花兒也牽絆著人!於是後面又跟了一句「幾時重」!這看似傷春的詞句,難道真是在表達春光已逝,在問何時能夠再與這花重逢,能夠再見到這花之情?
一個人心情好時,面對晚春的花又怎會發出如此感慨!該是對夏花的期冀與秋韻的憧憬,特別是對於一位曾身為國君又滿腹經綸的詞人而言。然而這是一個國破家亡、被淪為階下囚的國君。對他來說那種思念故國的情愫就在這「淚」這「太匆匆」以及「無奈」幾個字裡深種。
整首詞通篇來看文筆流利仿佛信手拈來,一直在寫春花易逝、春光易失。但仔細揣摩該詞唯一能直言情愫的大概就是最後九個字「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長恨」、「長東」「早來」「晚來」這四個詞的妙用再加上「太匆匆」三字,不但顯示了詞人前後呼應的獨具匠心的妙筆,也抒發了詞人此刻悲憤、鬱悶,思念故國的心情。三千裡江山頃刻間不復存在,一代亡國之君面對林花謝了春紅,那種轉瞬即逝的美好,豈是一般人所能領略到的美好時光如過眼煙雲般的「太匆匆」!這看似隨手拈來之筆,實則是詞人真實感情的自然傾訴!
註:此文為原創杜絕抄襲
另本文用圖來源網絡,若不妥請聯繫刪除
#原創詩文圖片##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