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公眾號提供關鍵詞搜索功能,可通過回復關鍵詞查找鳳凰茶有關文章。例如想查找「宋種單叢茶」的有關介紹,只需回復「宋種」即可收到中國鳳凰茶公眾號為您收集的有關內容)
一、碗窯畲族村
碗窯畲族村位於鳳凰山脈南麓,距潮安縣城39.3公裡、歸湖鎮政府所在地9公裡,世居,雜居,含碗窯、粗坑(漢族)、粗坑口(漢族)3個自然村。碗窯村地處潮安縣北部山區,北面毗鄰廣東省萬峰山自然保護區,東面連接山犁畲族村。全村100戶,人口382人,其中畲族85戶,317人,藍姓。宋元時期住今歸湖陳吊王寨山下的下壩,明代遷移至此。
二、山犁畲族村
山犁畲族村地處潮安縣北部山區,鳳凰山南麓,距縣城40公裡、歸湖鎮政府所在地10公裡。北面與廣東省萬峰山自然保護區相連,東面與廣東省鳳凰山自然保護區相連。世居、雜居,全村76戶,317人,其中畲族70戶,282人,雷姓。據祖輩講,先祖在鳳凰山麓一帶輾轉遷徙,至宋明時期定居現廣東省鳳凰山自然保護區辦公址對面的鐮仔岱。
三、李工坑畲族村
李工坑畲族村地處潮安縣東北部山區,鳳凰山南麓。距縣城37.2公裡,距文祠鎮政府所在地4.4公裡。世居,雜居。內含李工坑、黃竹洋(藍姓畲族)、葵埕(漢族)3個自然村。全村157戶,581人,其中畲族130戶,507人。本村原為李氏所居(後李氏他遷),故稱為「李公坑」。1953年易名李工坑。據祖輩所傳,李工坑村雷姓畲族的先祖居於今鳳凰山鳳鳥髻山腳下的金湖(當地稱之為牛寮),後來漸次往下遷徙至此地。
四、石古坪村
石古坪村地處潮安縣東北部山區,在鳳凰山脈東側的大質山西側海拔870米的山腰上,東與饒平縣交界。距縣城37.2公裡,距文祠鎮政府所在地4.4公裡。世居,雜居。全村有69戶,278人,其中藍姓畲族61戶,234人。潮州有:「未有饒平縣,先有石古坪。」的諺語。值得注意的是,石古坪烏龍,也是比較有名的鳳凰單叢品種。
五、藍屋畲族村
藍屋畲族村,世居,地處饒平縣北部山區,在鳳凰山南麓東側,距縣城47.5公裡、饒洋鎮政府2.5公裡。全村82戶,353人。明代(1369年)從大埔湖寮遷至此地。因此地位於饒洋水口東面的半山坡,原名為水口楊梅山,水口東山坪,之後以藍姓命名為藍屋。
六、鳳坪畲族村
鳳坪畲族村是梅州市唯一的一個畲族村,位於鳳凰山北部山麓,豐順縣的正東方向,海拔高度840米。該村距縣城115公裡,距潭江鎮政府所在地20公裡。世居,雜居,全村共有115戶,712人,其中畲族72戶,470人。相傳,先祖從大隋五年(585年)一路漂流至此。
七、嶺腳自然村
嶺腳自然村,屬潮安縣歸湖鎮溪美村,距縣城35公裡、歸湖鎮政府所在地7公裡。該村位於碗窯、山犁兩畲族村南面的山腳下,故名。全村32戶,146人。清鹹豐年間(1851年)從碗窯遷至此。
八、雷厝山自然村
雷厝山自然村屬湘橋區意溪鎮,位於湘橋區東面山區,距潮州市區10公裡,距意溪鎮政府所在地8公裡。世居,以雷姓命名為雷厝。全村有8戶,58人。據祖輩講,唐、宋時期,該自然村先祖居於今鳳凰鎮鳳湖村寮下(舊時稱為白水湖),該地現有雷厝地、雷厝墳遺址。先祖宋末遷徙至此。
此外,湘橋區意溪鎮的荊山村也有雷姓畲族雜居於此,他們的先祖於清代從雷厝山遷來。俗稱「丁心洋」,後又有遷至白石、東段等自然村中。這部分共有7戶,人口40多人。同是意溪鎮的桂坑村也有藍姓畲族雜居其中,也有40多人。他們的先祖原居草嵐武(史稱南武)村,此地依山臨海,是畲族先民的聚居地,人口最多時達數百人,後因戰亂,饑荒,部分族親外遷,致使人口銳減。上個世紀50年代,因潮安縣人民政府在此地開辦林業學校動員村民搬遷,遂遷出並雜居於桂坑和錫美二村中。
訪問中國鳳凰茶微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