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界傳聲|基層農業科研人員頻繁被借調面臨諸多問題

2020-12-27 澎湃新聞

科界傳聲|基層農業科研人員頻繁被借調面臨諸多問題

2020-12-22 21: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近年來,借調變得越來越普遍,基層農業科研人員被借調的人數越來越多,借調時間越來越長,借調形式各種各樣。雖然借調在一定程度上對促進人才交流、提升自身工作業務能力等具有積極意義,但頻繁的被借調到上級部門,借調歸期不定,有的甚至被借調十幾年,使得基層農業科技人才減少的同時,也制約了被借調人員的發展。以本站點為例,在調查中發現被借調人員面臨諸多困境,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借調歸期不定,身份略顯尷尬和沒有歸屬感。借調往往來自上級部門的通知,具有說走就得走的性質,極少有拒絕的現象。有的單位借調之初約定只需要一年,但當到期時卻又以工作太忙仍需人手為由把人留下,一再延期,實在無法預估工作人員的歸期。以本單位為例,現今仍在借調中的科研人員共有10人,其中兩人已被借調近10年,其他人借調時長從半年到幾年不等,超過半數人員不能確定自己的借調歸期。由於長期借調在外,他們既不是真正的農業科研技術員,也不是公務員的「務工員」,身份略顯尷尬。與此同時,對於被借調的人來說,因為編制仍在原單位,自己只是暫時過來幫忙,在現單位就像一個外人,人事關係並不屬於現單位,最後終歸要回到原本的工作崗位,因此,很難對原單位和現單位產生歸屬感。

第二,對本職工作生疏,降低科研敏銳度。借調後的工作往往是繁雜的行政工作,大多數與農業科研工作關聯性不大,甚至有的與本職工作脫鉤。長期以往,會降低被借調人的科研敏銳度,專業技術也因長久得不到鍛鍊、打磨而變得生疏,從另一方面來講是對農業科技人才的浪費。此外,由於借調脫離原本的工作崗位,自身的工作便落到了其他同事身上,無形中增加了同事的工作量,不利於原部門的工作開展。

第三,同工不同酬,心裡落差大。科研人員被借調到上級部門,工作繁多,加班更是常有的事,但當發放福利、評獎評優時卻往往因編制不同而無法享受。同在一個辦公室同樣的工作量,但工資和福利待遇與其他人員存在差距,被借調人員心裡難免會有落差。

第四,容易被遺忘,無緣原單位一些重要機會。上級部門尤為喜歡借調新進單位的年輕人,且強調優先碩士研究生,很多青年人才剛報到入職便被借調到上級部門,短則半年,多則幾年。長時間脫離原工作崗位,他們與原單位的工作接觸少,與同事交流少,容易產生陌生感,也往往容易被原單位同事領導遺忘,無緣評優評先,同時也無緣原單位一些重要的機會。

第五,無法直接參與課題研究,職稱評定困難。農業科研單位實行的是職稱制度,工資與職稱掛鈎,但被借調的科研人員因為無法直接參與課題研究,因此無成果、獎項、論文等產出,直接導致職稱晉升困難,因此被借調的科研人員常出現「工作沒少幹,職稱評不了,工資上不去」的問題。被借調人員的編制、級別、考核、工資等都在原單位,而工作卻在另一個單位,短時間借調問題不大,但如果是長期借調,對被借調人的發展限制較大。

來源:廣西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站點《廣西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站點信息摘報》第0379期

原標題:《科界傳聲|基層農業科研人員頻繁被借調面臨諸多問題》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科界傳聲|地方農業系統事業單位技術人員面臨諸多問題
    科界傳聲|地方農業系統事業單位技術人員面臨諸多問題 2020-12-30 2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界傳聲】高職院校編外人員參與科研積極性不高
    【科界傳聲】高職院校編外人員參與科研積極性不高 2020-10-12 18: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界傳聲|地方科研人員發明專利申請積極性不高問題待重視
    科界傳聲|地方科研人員發明專利申請積極性不高問題待重視 2020-12-28 18: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界傳聲|高校優秀科研團隊建設亟待重視
    科界傳聲|高校優秀科研團隊建設亟待重視 2020-12-24 19: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界傳聲|全面二孩政策下兒科醫生離職傾向加重問題亟待解決
    科界傳聲|全面二孩政策下兒科醫生離職傾向加重問題亟待解決 2021-01-07 19:0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借調基層幹部要把握好「度」
    上級部門因事情多借調基層幹部幹活,基層幹部想要通過借調實現工作調動,使得基層工作普遍存在借調現象。半月談記者調研發現,被借調的工作人員大部分是基層骨幹力量,但常常因為編制問題處於一種「兩頭懸空」的狀態——調入單位如果一時解決不了編制,就留不下,需要長時間等待;調出單位被佔了編制,進不了人,還要給不幹活的人發工資。(1月4日 半月談網)<br><br>  針對借調這一普遍現象,很多人持反對意見,認為在一定程度上打亂了原有工作單位的工作節奏,不利於基層工作整體推進。
  • 科界傳聲|城區農技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待解決
    科界傳聲|城區農技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待解決 2020-12-29 18: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界傳聲|地方高校科技創新平臺服務區域經濟建設有待加強
    科界傳聲|地方高校科技創新平臺服務區域經濟建設有待加強 2020-12-17 19: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界傳聲|地級市醫院陷「人才荒」困境
    科界傳聲|地級市醫院陷「人才荒」困境 2020-12-15 18: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注」為什麼機關的借調多是「套路」?
    借調,或以借調之名行「免費」用人之實的現象,在機關事業單位非常普遍。雖然近年來國家在自上而下整治借調亂象,但由於機關單位,尤其是基層單位人員編制較少、業務量較大等原因,這一現象仍然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如何清理借調亂象及其帶來的不良影響,本文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分析和參考。01 細數機關借調亂象借調,對機關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來說,可謂再熟悉不過了。
  • 湖口縣農業農村局組織基層農技人員赴彭澤縣凱瑞現代農業示範園...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提高湖口縣廣大農技人員的技能水平,增強基層農技推廣體系為農服務能力,12月23日,湖口縣農業農村局組織基層農技人員赴彭澤縣凱瑞現代農業示範園參觀學習,50餘名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人員參加實訓。
  • 健全農業科技推廣體系 應對農業供給側改革
    從實踐看,一主與多元還沒有配置好,沒有形成整體效益的最大化,表現在:省、市級農業科研機構與推廣機構設置不合理,「兩張皮」現象突出;基層推廣體系布局分散,業務能力弱,效率低下。為此,建議:一、省、市、縣官辦科研機構要建立垂直管理和業務關聯繫統,人員編制、預算和業務由省級農科院統一管理。
  • 拯救生物多樣性,亟需農業的改變
    人類依靠農業生存,農業活動在全球三分之一的陸地上進行。但它也對全球62%的瀕危物種產生了威脅。農業景觀能夠支持生物多樣性的發展,但只有通過向農業生態生產的全球過渡才能實現。過度依賴殺蟲劑和化肥的集約化農業活動方式,對生物多樣性有負面影響。研究人員認為,農業景觀可以為生物多樣性提供棲息地,促進保護區之間的聯繫,並增強物種應對環境威脅的能力。這項研究的議程包括加強全球研究網絡、擴大技術創新和改善交流,強調了與農民、原住民和當地社區合作的重要性。
  • 體制內借調要不要去?這些利弊你要知道
    在機關和事業單位,會有很多借調人員,這些人員一般都是上級單位向下級單位借人協助工作的,借調上去後他們的編制還在原單位,福利待遇也是由原單位發放,相當於是自帶乾糧幹活了。01借調的人員,有的藉助借調的機會把編制調到了上級單位,有的則還在借調的路上苦苦掙扎。那如果有借調的機會,要不要去?有什麼利弊。
  • 培育農業科技「最強大腦」——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培養計劃實施成效...
    我國是香蕉生產和消費大國,但多年來香蕉種植也面臨枯萎病、經濟效益不穩定等問題。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易幹軍表示,發展香蕉產業必須延伸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我國香蕉產業加工比例不足1%,缺乏適合加工的品種是重要原因之一。
  • 四川農業大學2021年國家基金項目申報啟動會召開
    目前,學校基金項目立項總數與辦學實力、辦學水平基本相當,但與部屬院校及其他一流農業大學相比,需要從辦學觀念的轉變、學術隊伍的優化、學術氛圍的營造、學術平臺條件建設、學術管理、學術成果6個方面尋找差距。  吳德強調,我們首先要改變辦學觀念,走開放辦學的路子。學校長期以自主培養的人才為主體,導師與外界學術交流少,進入專家庫內各類層次人員少。
  • 借調、抽調、上掛、跟班這幾種借用人員方式,你知道區別嗎?
    借調。這是有關部門借用人員中比較正式的方式,也是體制內用的比較多的一種借用方式,有正式調動的機會。一般情況下,平級部門之間、上級部門都可以進行借調,借調是一種比較正式的借用人員的行為,一般要通過組織人事部門正式下發文件,明確借調的時間、期限,借調到期之後,要麼退回原單位、要麼繼續借調,但繼續借調有時間限制,當然也可以正式調動。
  • 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出走」
    來源:中國經營網原標題: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出走」本報記者 郝嘉奇 合肥報導近期,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多名科研人員集體出走,其中大多數是博士畢業,並擁有事業編制。這在中科院系統內引起廣泛關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坐落在一個美麗的半島上,得名「科學島」。
  •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成立60周年
    60年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成立(下稱「省農科院」)成立,當時僅有七系二組一室、200多名研究人員;如今,省農科院已發展成為綜合性省級農業科研機構,綜合科技實力位居全國省級農科院前列。建院以來取得科技成果近兩千項六十載春華秋實,一代又一代農科人刻苦鑽研、勇攀高峰,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在農業科研諸多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充分發揮了我省農業科技創新主力軍作用,為廣東以及華南地區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作出了重要貢獻。
  • 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 滿足農業發展新階段的科技需求
    2020年7月,科技部、農業農村部等七部門聯合發文《關於加強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加快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是科技支撐農業現代化建設、創新驅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然而,當前我國農業科技服務體系建設尚面臨著諸多挑戰。從農業科技服務需求方面看,雖然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比重不斷上升,但「大國小農」仍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