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依靠農業生存,農業活動在全球三分之一的陸地上進行。但它也對全球62%的瀕危物種產生了威脅。農業景觀能夠支持生物多樣性的發展,但只有通過向農業生態生產的全球過渡才能實現。
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和中國西湖大學的帶領下, 42個國家的360多名科學家呼籲將農業生態原則納入2020年後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並在第15屆締約方大會(COP15)上頒布。相關研究成果於7月20日發表在《自然生態與進化》雜誌中。
扭轉物種減少的趨勢對人類和地球都至關重要,這需要協調行動和可持續發展的農業。過度依賴殺蟲劑和化肥的集約化農業活動方式,對生物多樣性有負面影響。
研究人員認為,農業景觀可以為生物多樣性提供棲息地,促進保護區之間的聯繫,並增強物種應對環境威脅的能力。
這項研究的議程包括加強全球研究網絡、擴大技術創新和改善交流,強調了與農民、原住民和當地社區合作的重要性。此外,這些行動還可以支持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同時為所有人提供更有營養的健康食品。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COP15會議將推遲至2021年召開。這次會議將商定2020年後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旨在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而這項研究恰好闡述了農業生態原則如何實現這些目標。
論文第一作者、中國西湖大學和哥廷根大學的Thomas Cherico Wanger博士說:「農業生態學對於改變農業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已經得到許多頂級組織、科學界和從業人員的認可。在與COP15的代表進行積極的討論之後,我希望這篇文章能夠促進政策領域的討論,並對農業生產體系產生真正的影響。」
論文作者、哥廷根大學農業生態學研究組負責人Teja Tscharntke教授補充說:「農業生態學有可能改變人類『做農業』的方式。我們希望全面的研究議程將有助於繪製未來可持續、多樣化農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路徑。」
科界原創
編譯:花花
審稿:alone
責編:雷鑫宇
期刊來源:《自然·生態與進化》
期刊編號:2397-334X
原文連結: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0-07/uog-cif072020.php
版權聲明:本文由科界平臺原創編譯,中文內容僅供參考,一切內容以英文原版為準。轉載請註明來源科技工作者之家—科界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