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中有人用愛在校園中譜寫出民族團結的樂章;有人以「企業經營管理和民族團結」為根本,不斷推進企業發展;有人在退休後依然忘我工作,促進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
昨天,上海市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上海展覽中心友誼會堂舉行,部分優秀民族工作集體和個人做匯報,他們的先進事跡令人動容。
圖片來源:東方IC
「不是父母勝似父母」的老師
「不是父母勝似父母」是不少育才中學內高班學生和家長對李元老師的稱讚。
舉辦內高班是黨中央的一項重要戰略,關係到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和國家長治久安。育才中學2013年開始辦內地新疆高中班,目前在校學生247人,含維吾爾、哈薩克、漢、回等10個民族。李元作為副校長和新疆部主任,成為了內高班的「大管家」。
每年李元都會赴新疆家訪、接送學生,然而學生們有時乘坐的學生專列沒有空調、沒有熱水,條件比較艱苦,全程70多小時的路程,李元既當老師又當醫生,每次他都會事先準備好各類防中暑、防感冒、止腹瀉的藥品。他回憶說,曾經有一個學生在火車上發高燒到40℃,當時車上沒有醫生,於是李元便陪護了這名學生整整一晚,餵他吃藥,替他用冷毛巾敷額頭降溫。一夜過去,這名學生的燒終於退了。「孩子一醒來就說:『老師,你就像我的爸爸一樣。』聽到這話,作為老師的我特別欣慰和感動。」
即使學生們回到家,李元仍放不下自己對他們的關心,於是便首創了「網絡內高班」,通過QQ群和微信群把學生組織起來,和他們聯絡感情,指導他們假期學習和社會實踐,關心他們的生活,打通了家校工作的最後一公裡。
李元說,多年來,育才內高班辦學取得顯著成效。學生思想政治覺悟大大提高,「五個認同」「四個自信」和「做中國人」的驕傲感、自豪感大大增強。
輾轉10城調查蘋果枯枝病
為調查一根蘋果樹枯枝上發現的疑似病症,技術人員輾轉新疆10個城市進行調查,這聽起來似乎有些匪夷所思,然而這是上海海關動植物與食品檢驗檢疫技術中心技術人員的真實經歷。2016年,有技術人員在新疆伊犁技術交流時,在一根枯萎的蘋果樹枝條上發現疑似病症。為確定蘋果究竟得了什麼病,技術人員從南疆到北疆,走遍了10多個城市的50多個果園進行調查,終於成功鑑定該病害為蘋果枯枝病,並研製出免疫膠體金試紙條,指導果農現場檢測,有效地控制了病害擴散,減少了經濟損失。
上海海關動植物與食品檢驗檢疫技術中心是上海海關下設的事業單位,承擔著上海口岸進出境動植物及其產品、食品和化妝品的執法把關的技術支撐和技術保障工作。他們用實際行動,將與上海人民血肉相連的民族情誼帶到了邊疆。
2013年,食品中心派出兩位技術專家脫產半年支援新疆伊犁建設,之後又派遣了20多人次赴新疆、雲南、西藏、廣西等地區開展技術幫扶,在植物病害、昆蟲防治、動物疫情控制和食品安全等方面全方位幫助少數民族地區提升能力。除了技術幫扶和長效機制建設外,中心還開展了多領域多渠道的科研技術合作,通過多種形式提升邊疆與民族地區農業的發展和口岸防控能力。
做民族團結「護花人」
隨著上海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教育事業的發展,近年來,從全國各地到上海高校求學的少數民族學生越來越多,然而一部分學生家庭條件比較貧困,一定程度影響到他們正常的學習與生活。
為了幫助上海高校在校少數民族學生能順利完成學業,2007年,上海交通大學的哈薩克族教師田新民策劃發起「陽光育人」計劃公益活動,每年選撥18到20位在滬少數民族大學生,通過學生與導師結對,幫助其順利完成學業,實現更好的發展。截至目前,「陽光育人」計劃已舉辦了十三期,總募集助學資金500多萬元,有19所上海高校300餘位學生得到了項目支持,讓他們在陽光下健康快樂地成長。
今年10月28日,田新民還和「陽光育人」計劃推進小組、歷屆導師和企業家校友們前往新疆喀什開展公益行活動,向巴楚第六小學捐贈10臺電腦;向巴楚學生捐贈1000冊圖書,為孩子們架構起通往美好明天的知識橋梁……
田新民說他想做一名民族團結的「護花人」:「每培養一名合格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就是在民族地區播下了一顆民族團結的種子。做好這項工作,於國於學生都可以獲益不少。」
新民晚報記者 黃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