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芮城的美食,就不得不說泡泡油糕。驅車繞過一圈又一圈的盤山路,來到大禹渡黃河風景區,這裡依山傍水,林木蔥鬱,風景宜人。這裡的母親河不像壺口瀑布那樣磅礴壯觀,她平靜而祥和,當陽光照向她的時候,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反而多了一絲田園風光的味道,仿佛依稀可以看到遠古的祖先曾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勞作的身影。在景區的濱河大酒店裡,記者見到了酒店總廚王文革,他便是芮城泡泡油糕製作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風靡河東的泡泡油糕正是他與幾代師傅的心血凝結而成。
王文革說,聽師傅講,泡泡油糕曾是宮廷小吃。當年,慈禧太后路過風陵渡時,隨從的御廚將泡泡油糕的製作技藝傳給了當地的一個官廚,而官廚又將這一手藝傳給了他的徒弟,代代相傳,就一直到了他這一代。有趣的是,每一代的技藝傳承人都是縣招待所的廚師長,從縣大禮堂到招待所再到政府賓館、大酒店,泡泡油糕一直都是官方小吃。從前,泡泡油糕只有縣裡的貴賓才能吃到,因為製作難度大,過程繁瑣,會者寥寥。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一技術有了更多傳承者,這一特色小吃也被更多人熟知,其獨特的風味也受到大家的追捧。
製作泡泡油糕,食材簡單,只需白面、水、豬板油、砂糖即可。但簡單的配料用起來卻大有講究,選用的水是「四季水」,即不同季節、不同溫度的水;油一定要選上等豬板油,且時令不同,油溫也要不同,天熱了一斤面配多少油,天冷了又該配多少,這其中都是學問。王文革說,平陸、臨猗、聞喜等各地有重要宴會都會請他去做菜。
一次,新絳縣開大會,他被請去做菜,在做泡泡油糕時,效果卻怎麼都不盡人意。想起出門前師傅讓他從芮城帶的水,他馬上換水重新燙麵,泡泡油糕這才做成功。此後,只要到外地做泡泡油糕,他就一定要帶上些芮城的水。平日裡,其他地方的廚師也會常常跟他交流,明明都學得差不多了,可回到當地做出來的油糕卻總是不太一樣,這就是水質不同的原因。
不同於黍面油糕,芮城泡泡油糕選用的是精製小麥麵粉,所以兩者的口感也大不相同。黍面油糕黏性大,軟糯有韌性,而白面泡泡油糕,表層酥脆,糕質細膩,入口即化,加上特製的餡料,就形成了其不同於其他地方的特色美味。
1.燙麵:取豬板油加熱溫鍋(鍋要用燙麵的專用鍋),邊加熱邊攪拌;同時,另起鍋加水燒開;等油熱後倒出少許,倒入麵粉翻炒;分三次加入開水,改微火炒勻攪成團(燙好的面松鬆軟軟,光滑不粘);將麵團倒在案板上,攤開晾涼。
2.制餡:取白糖、紅糖、芝麻、果仁、果汁等適量,根據個人口味進行調配。傳統的餡料即紅糖、白糖,後來隨著人們飲食的變化,師傅們不斷創新,又有了果仁餡和果汁餡。果汁餡是濱河大酒店的獨創,用秘制的鳳梨汁配白糖、芝麻,做出來的泡泡油糕有一種清新的果香。
3.包製:將晾涼的熟面重新揉成團,然後揪出大小適中的小劑子,用掌心壓成中間厚四邊薄的面片,包入餡料,包成圓球形,最後用手指壓扁即可。
4.油炸:取大量豬板油倒入鍋中,將油加溫至八成,然後把油糕放入鍋中炸制,不翻面,不斷往上淋油,等其起泡成熟。
製作泡泡油糕一人很難獨立完成,至少需要兩三個人配合,熟練的師傅們常常是一人包一人炸,等油溫合適,先包好一個下鍋炸,看是否起泡,泡泡的大小、形狀等是否好看。泡泡油糕的製作過程看著簡單,但只要上手試試就知曉其中的難度了,單是燙麵、和面就是一大關鍵,況且在不同季節,添加豬油的比例、油溫、水溫也有不同。
製作成功的泡泡油糕,顏色雪白,尤其是上面的泡泡,晶瑩透亮,薄如蟬翼。遠遠看去,像一朵蘑菇雲,又如綻放的菊花;近看則如輕紗、似蟬翼,仿若銀絲絮網。泡泡油糕趁熱吃才能體味到它的美妙之處,一口咬下去,泡泡酥脆可口,油糕口感細膩,餡料裡的糖香、芝麻香、果仁香,再加上清新的鳳梨果香,不同層次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十分和諧,給人的味蕾帶來極大享受。
芮城泡泡油糕製作技藝傳承人王文革(中)與他的兩個徒弟王明(左)、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