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工作常用18種理論一網打盡

2022-01-31 青翼社會工作網

 

一、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稱「基本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於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將需求分為五種,象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另外兩種需要:求知需要和審美需要。這兩種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層次排列中,他認為這二者應居於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之間。還討論了需要層次理論的價值與應用等。

 

 二、社會學習理論

    班杜拉認為是探討個人的認知、行為與環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對人類行為的影響。按照班杜拉的觀點,以往的學習理論家一般都忽視了社會變量對人類行為的制約作用。他們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對動物進行實驗,並以此來建構他們的理論體系,這對於研究生活於社會之中的人的行為來說,似乎不具有科學的說服力。由於人總是生活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張要在自然的社會情境中而不是在實驗室裡研究人的行為。

 

 三、舒茨的人際需要理論

     社會心理學家舒茨提出人際需要的三維理論,舒茨認為,每一個個體在人際互動過程中,都有三種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這三種基本的人際需要決定了個體在人際交往中所採用的行為,以及如何描述、解釋和預測他人行為。三種基本需要的形成與個體的早期成長經驗密切相關。包容需要指個體想要與人接觸、交往、隸屬於某個群體。與他人建立並維持一種滿意的相互關係的需要。

 

 四、鏡中我理論

     由美國社會學家查爾斯•霍頓•庫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會組織》一書中提出。他認為,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自我的認識,而這種認識主要是通過與他人的社會互動形成的,他人對自己的評價、態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鏡子」,個人通過這面「鏡子」認識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過與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這種聯繫包括三個方面:  1、關於他人如何「認識」自己的想像;   2、關於別人如何「評價」自己的想像;  3、自己對他人的這些「認識」或「評價」的情感。

 

 五、貝塔朗菲的一般系統論

     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一般系統論和理論生物學創始人,50年代提出抗體系統論以及生物學和物理學中的系統論,並倡導系統、整體和計算機數學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開放系統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態系統、器官系統等層次的系統生物學研究。

 

 六、埃裡克森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埃裡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國著名精神病醫師,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所以這個理論可稱為"心理社會"階段理論。每一個階段都是不可忽視的。 

埃裡克森的人格終生發展論,為不同年齡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教育內容,任何年齡段的教育失誤,都會給一個人的終生發展造成障礙。它也告訴每個人你為什麼會成為現在這個樣子,你的心理品質哪些是積極的,哪些是消極的,多在哪個年齡段形成的,給你以反思的依據。

 1.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衝突

 2.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衝突

 3.學齡初期(3~5歲):主動對內疚的衝突

 4.學齡期(6~12歲),勤奮對自卑的衝突

 5.青春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亂的衝突

 6.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對孤獨的衝突

 7.成年期(25~65歲):生育對自我專注的衝突

 8.成熟期(65歲以上):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衝突

埃裡克森認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斷地發展。他提出了8個階段,認為每一個人都經歷這8個階段,每一個階段對人格發展都至關重要。

 (1)基本信任對不信任

 (2)自主性對羞愧和懷疑

 (3)主動性對內疚

 (4)勤奮對自卑

 (5)自我認同感對角色混亂

 (6)親密對孤獨

 (7)繁衍對停滯

 (8)自我整合對失望

 七: 九型人格理論

     九型人格(Enneagram),又名性格型態學、九種性格。是嬰兒時期人身上的九種氣質,包括活躍程度;規律性;主動性;適應性;感興趣的範圍;反應的強度;心景的素質;分心程度;專注力範圍/持久性。它是一個近年來倍受美國斯坦福等國際著名大學MBA學員推崇並成為現今最熱門的課程之一,近十幾年來已風行歐美學術界及工商界。全球500強企業的管理階層均有研習九型性格,並以此培訓員工,建立團隊,提高執行力。

    活躍程度;規律性;主動性;適應性;感興趣的範圍;反應的強度;心景的素質;分心程度;專注力範圍/持久性。 

戴維•丹尼爾斯(David Daniels)則發現這九種不同的氣質剛好和九型人格相配。 

九型人格不僅僅是一種精妙的性格分析工具,更主要的是為個人修養與自我提升、歷練提供深入的洞察力,與當今其它性格分類法不同,九型性格揭示了人們內在最深層的價值觀和注意力焦點,它不受表面的外在行為的變化所影響。 它可以讓人真正地知己知彼,可以幫助人明白自己的個性,從而完全接納自己的短處、活出自己的長處;可以讓人明白其它不同人的個性類型,從而懂得如何與不同的人交往溝通及融洽相處,與別人建立更真摯、和諧的合作夥伴關係。

 

 八、社會損害理論和社會重建理論

 社會損害理論著重討論的是,有時老年人一些正常的情緒反應會被他人視為病兆而作出過分的反應,從而對老人的自我認知帶來損害。例如,因患老年病而健康受損的老人,詢問子女自己是否應該搬過去與其同住。這種詢問就很可能被子女視為老人無能力再作處任何決定的表現,從此凡事處處為老人作決定。這種關心久而久之就會對老人產生一種消極暗示,讓老人覺得自己的確缺乏能力而把一切決定權都交給子女。也就是說,接受消極標誌的老人隨後會進入消極和依賴的地位,喪失原先的獨立自主能力。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案例表明,對老年人的過分關心導致老年人認為自己無用的錯誤認知,從而對老年人的身心帶來損害。這一理論對老年社會工作者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它至少告訴我們,有些所謂的老人問題大多是被標定的結果,也是老年人自己受消極暗示所產生的連鎖反應,因此,在幫助老年人的過程中,不僅要切實地幫助老人解決實際問題,同時也需要協助老人增強信心和提升能力。

 社會重建理論就是意在改變老年人生存的客觀環境以幫助老年人重建自信心。社會重建理論的基本模式是:第一階段:讓老人了解到社會上現存的對老年人之偏見及錯誤觀念。第二階段:改善老年人的客觀環境,通過提倡政府資助的服務來解決老年人的住房、醫療、貧困等問題。第三階段:鼓勵老人的自我計劃、自我決定,增強老人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

 

九、社會支持網絡

一)發展

社會支持源自鮑爾拜的依附理論,20世紀60年代社會支持網絡開始用於精神病學的臨床治療。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社會支持計劃推進了社會支持網絡的應用。

(二)基本假設

人,無法自絕於社會而存在!

人類生存需要與他人共同合作,以及仰賴他人協助。

人類生命發展歷程都會遭遇一些可預期和不可預期的生活事件。

遭遇生活事件時,需要資源以因應問題。資源分為內在與外在兩種。

社會支持網絡為外在資源之一種,可分為有形與無形兩類。

(三)定義

A.一組由個人接觸所構成的關係網,透過這些關係網個人得以維持其認同,並獲得情緒支持、物質援助、服務、訊息、新的社會接觸等。

B.由各種有形的和無形的支持構建起來的支持體系就是社會支持網絡

(四)分類

    社會支持網絡按不同的標準有不同的分法,如按內涵分,可以分為工具性支持和表達性支持;按主/客觀來分,可以分為實際支持和主觀感受。另外一種分法是我個人覺得比較容易理解的,分為有形的支持和無形的支持,其中有形的支持保括物質或金錢的支持和援助,而無形的支持多半屬於心理、精神上的,如鼓勵、安慰、噓寒問暖、愛及情緒上的支持等。

(五)功能

A.社會支持的增加,會使人們的心理及心理健康顯著提高;

B.支持適時介入到有壓力的環境中,可以預防或者減少危機的發生;

C.適當的支持可以介入壓力的處理,解決問題,減少壓力所造成的不良影響。

(六)社會支持程度之影響因素

A. 發展因素: 個人過去經驗對其社會生活之影響。

B. 個人因素:   如堅毅的性格、自尊、學識等。

C. 環境因素:物理與社會環境影響

(七)應用

    社會工作需要對服務對象的社會支持網絡在個人和社區不同的層面進行評估,從而擬定工作計劃。正是從這個角度看,社會工作的任務是一方面幫助服務對象運動網絡中的資源解決基本問題;另一方面是幫助服務對象彌補和拓展其社會支持網絡,使他們提升掌握建立和運用社會支持網絡的能力,從而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十、優勢視角理論

     「優勢視角」是社會工作學領域的一個基本範疇、基本原理,是指「社會工作者所應該做的一切,在某種程度上要立足於發現、尋求、探索及利用案主的優勢和資源,協助他們達到自己的目標,實現他們的夢想,並面對他們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會主流的控制。這一視角強調人類精神的內在智慧,強調即便是最可憐的、被社會所遺棄的人都具有內在的轉變能力」。概括地說,「優勢視角」就是著眼於個人的優勢,以利用和開發人的潛能為出發點,協助其從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掙脫出來,最終達到其目標、實現其理想的一種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

    優勢視角超越了社會工作的傳統理論模式,其關注點在於個案的優勢、潛能和成績,這一突破在社工領域具有「範式革命」的意義。它首先由美國堪薩斯大學社會福利學院教授Dennis Saleebey在《優勢視角:社會工作實踐的新模式》一書中提出。社會工作的優勢視角反對將服務對象問題化,認為問題的標籤對服務對象「具有蠶食效應,重複的次數多了之後,就改變了案主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和周圍人對他們的看法。長遠來看,這些變化融入了個人對他們的自我認同(越來越沒有自信心)」。

    塞勒伯明確提出:「優勢視角是對傳統社會工作實踐的一次戲劇性飛躍。優勢視角取向的實踐意味著:作為社工所應該做的一切,在某種程度上要立足於發現和尋求、探索和利用案主的優勢和資源,協助他們達到自己的目標,實現他們的夢想,並面對他們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會主流的控制。」塞勒伯認為,在一段時間內,我們在發揮案主的優勢方面做得不夠。「優勢視角的實踐要求我們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案主、他們的環境和他們的現狀,不再是鼓勵地或專注地集中於問題,而把眼光投向可能性。在創傷、痛苦和苦難的荊棘之中,你能看到希望和轉變的種子。其實這個公式很簡單:動員案主的力量(天才、知識、能力和資源)來達到他們自己的目標和願望,這樣案主將會有更好的生活質量」。

    優勢視角的基本信念包括:(1)賦權(empowerment)。西門(Barbara Levy Simon)將賦權的概念建立於五個理念之上:與案主和委託人之間的合作夥伴關係;對擴大案主能力和優勢的強調;關注個人或家庭與環境;將案主視為積極的能動主體;將個人的精神指向一直受到剝奪和壓制的人群(Simon,1994,轉引自Saleebey,2004);(2)成員資格 (membership)。優勢取向從承認我們服務的所有人如同我們自己一樣,是一個種類的成員,並享有與成員身份隨之而來的自尊、尊嚴和責任。成為成員和市民,享有參與權和責任,保證和安全等特徵是賦權的第一步。成員資格的另外一個意義在於人們必須走到一起,讓他們的聲音被聽到,需要得到滿足,不公平受到重視,從而實現他們的夢想;(3)抗逆力(resilience)。越來越多的研究和實踐正在使得人類的這樣一個規則清晰可見——人們在遭遇嚴重麻煩時會反彈,個人和社區可以超越和克服嚴重麻煩的負面事件。它是一種面對磨難而抗爭的能力;(4)對話與合作 (dialogue and cooperation)。在對話中,我們確認別人的重要並開始彌合個人、他人和制度之間的裂縫。

    優勢視角強調每個個人、團體、家庭和社區都有優勢(財富、資源、智慧、知識等);創傷和虐待、疾病和抗爭具有傷害性,但它們也可能是挑戰和機遇(那些為麵包、工作和住房而抗爭的人們是具有抗逆力和具有資源的,即便在痛苦之中,他們也期望取得成就);與案主合作,我們可以最好地服務於案主;所有環境都充滿資源;注重關懷、照顧和脈絡。以優勢和資產為本的取向可以激發案主和工作者的樂觀情緒、希望和動機。(Saleebey,2004)

    優勢視角貫穿於整個生命周期,並貫穿於評估、幹預和評價的整個助人過程中。它強調人的能力、價值、利益、信念、資源、任務完成和願望。

一、優勢視角的原則(Saleebey)

1.每個個人,團體、家庭和社區都有優勢;

2.創傷和虐待、疾病和抗爭具有傷害性,但它們也可能是挑戰和機遇;

3.與案主合作,我們可以最好的服務於案主;

4.所有的環境都充滿資源

5.關懷,照顧和脈絡。

二、優勢詞典

1.「賦權」(empowerment)

賦權意味著幫助個人,小組,家庭,以及社區在其內部或周圍探求和擴展其資源與手段的意圖和過程。

    Barbara Levy Simon賦權五理念:與案主和委託人之間的合作夥伴關係;對擴大案主能力和優勢的強調;關注個人或家庭與環境;將案主視為積極的能動主體;將個人的精神指向一直受到剝奪和壓制的人群。

2.「成員資格」(membership)

人們需要成為市民,為他們的社區負責,成為有價值的成員。

3.「抗逆力」(resilience)

一、抗逆力(Resilience)是當代國際社會工作領域理論研究與實務探索的熱點問題, 它從優勢視角挖掘案主的內在潛能,強調人在面對壓力,挫折時的潛能激發和自我超越。個體在經歷痛苦和危機時可能伴隨著成長,個體面對的困難甚至創傷性事件導致個體具有更大的信心或者處理逆境的能力的提升,逆境可以促使一個人反省自己的適應生活的方法、態度和原則,從而作出必要的調整,進而改進個人的生活方式,當困擾出現時,個體會發現以前所不知的來自於他人的資源並意識到自己的脆弱性,這就成為改變的動力基礎。二、優勢視角與抗逆力 

    優勢視角的概念框架是基於對缺陷模式的反思而建構起來,它的核心是對案主的優勢和資源的洞察,「優勢(strength)」與「抗逆力」(Resilience)近年來成為西方社會工作領域中運用得越來越頻繁的詞語,其實它們都是對案主所具有的特徵進行積極的、正面的描述。這概念最早見於堪薩斯大學社會工作學院的Weick, Rapp,Sullivan和Kisthard於1989年發表的《社會工作實踐的優勢視角》(A Strengths Perspective for Social Practice)一文, 它是從批評現存的主流的病態或缺陷模式開始,並立足於積極心理學、抗逆力、社會建構和敘事治療。優勢視角已經成為社會工作實踐的一種範式,將「優勢視角 (strength perspective)」運用於不同的人群和各種社會工作實務領域中, 優勢視角為指導的實踐意味著作為社會工作者所應該做的一切都要從發現,開發和利用案主的優勢和資源出發,協助他們達到自己的目標,實現他們的夢想和面對他們生命中的挫折和不幸,抗拒社會主流話語的控制。抗逆力的基本思想就是個人或者家庭雖然面臨比正常情況要嚴重的問題和危險,但是過上了比預想的要好的生活,或者是能夠很好的適應所面臨的危機狀態。「抗逆力」的概念被視作是人類天生的一種潛能,抗逆力是從積極心理學視角挖掘求助者的內在潛能,不再單純關注問題的負面影響,而是強調人在面對壓力、逆境時的潛能激發和自我超越。抗逆力研究發現,每個人都有抗擊逆境的潛質,人在面對危機和困境時,潛質被喚醒,生成為應對困難的力量。越來越多的研究和實踐正在使得人類的這樣一個規則清晰可見——人們在遭遇嚴重麻煩時會反彈,個人和社區可以超越和克服嚴重麻煩的負面事件。它是一種面對磨難而抗爭的能力;它使人在遇到挑戰甚至危險和非常嚴重的危機後仍然能順利地反彈復原的能力,其臨床使用領域主要包括邊緣青少年、家庭治療和精神病人等領域。家庭在成員遭遇到不幸事件時仍能夠發揮比較好的功能;那些有過創傷經歷的人能夠有一定程度的恢復。三、病態視角的假設 

    優勢視角是對病態模式的反思和批評,認為在病態學模式背後有一系列假設,這些 假設反過來為案主刻畫出一幅並不可愛的圖畫,主要有以下假設1)貼上問題或病態的標籤,認為案主有已命名的問題或病態。對於各種類型的診斷的標籤很快成為案主的「主要身份」,被貼上標籤的人的社會身份或地位將會貶低,成為「異 類」;(2)悲觀主義和懷疑主義傾向。強化案主的問題導致一系列對案主,案主環境,案主應對環境的能力的悲觀期望和預測,對 案主的看法經過多次重複,就改變了案主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和周圍人對他們的看法,認為自己的無力感,這些看法會融入他們個人對自己的社會認同,也使得他們自己對應付逆境能力產生懷疑,產生悲觀主義和負面的思想,產生對他人的依賴。(3)案主問題的個人化,導致問題評估中環境的抽離。以問題為本的評估鼓勵對案主個人式的而非生態式的解釋,忽視案主生活的重要要素(文化,社會,政治和經濟),以及忽略這些要素如何導致和影響一個人的失敗或錯誤;(4)假設所有的障礙都由疾病導致,於是假定問題的解決之道必在於此。認為在原因與治療直接存在線性簡單關係的理念,忽略了案主情況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把個人,家庭,朋友,社區這些可能帶來改變的能力和資源拋在一邊,妨礙對案主應對逆境可能應變能力的探究,以及缺乏對案主問題,需要,可能性的了解,對案主問題進行簡單的歸因。四、優勢視角的核心信念 

(1)優勢。Saleebey認為幾乎所有的事情在某種特定的條件下都可以視為一種優勢,包括體驗,個人品德,天賦, 感悟,故事,靈性和社區資源。人們在創傷,疾病,困惑,壓迫之中掙扎和抗爭時,人們能夠從自己,他人和周圍世界獲得東西,獲益於困難和失望的經驗,人們在經歷痛苦和危難之後可能伴隨著成長,因為曾經面對的困難甚至創傷性事件導致遇到另外的挑戰之時具有更大的信心或者處理逆境的能力的提升;當困擾浮現時,人們會發現以前所不知的來自他人的資源並意識到自己的脆弱性,這就為改變提供了動力基礎;

(2)賦權(empowerment)。認為探求人們內部的力量就「必須推翻和拋棄歧視性的標籤;為家庭,機構和社區資源的連接提供機會,讓受害者遠離自己的思維定式,確信人們的夢想」。 

(3)成員資格 (membership)。優勢取向要求社會工作人員承認所有的服務對象與自己一樣,是一類成員,並享有與身份隨之而來的自尊,尊重和責任,而不是將其身份邊緣化和異化。成員資格的另外一個意義在於人們必須走到一起,讓他們的聲音被聽到,需要得到滿足,不公平受到重視,從而實現他們的夢想;

(4)抗逆力(resilience)。它是一種面對磨難而抗爭的能力。研究和實踐證明,人們在遭遇不幸與磨難時會反彈,會努力去克服和超越不幸與磨難帶來的負面效應(Saleebey,2004)。

4.「治癒和整合」(healing&wholeness)

5.「對話與合作」

6.「懸置懷疑」

 

 十一、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

    人格結構理論即社會化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結構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組成。 

由於對弗洛伊德的許多學說仍有很大爭議,因此很難估計出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他有創立新學說的傑出才賦,是一位先驅者和帶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學說與達爾文和巴斯德的不同,從未贏得過科學界的普遍承認,所以很難說出他的學說中有百分之幾最終會被認為是正確的。 

儘管對弗洛伊德的學說一直存在著爭論,他仍不愧為是人類思想史上的一位極其偉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學觀點使我們對人類思想的觀念發生了徹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術語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戀母情緒(Oedipus complex)和死亡衝動(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衝動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樂原則行事,它不理會社會道德、外在的行為規範,它唯一的要求是獲得快樂,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標乃是求得個體的舒適,生存及繁殖,它是無意識的,不被個體所覺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識到的執行思考、感覺、判斷或記憶的部分,自我的機能是尋求「本我」衝動得以滿足,而同時保護整個機體不受傷害,它遵循的是「現實原則」,為本我服務。 

超我,是人格結構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個體在成長過程中通過內化道德規範,內化社會及文化環境的價值觀念而形成,其機能主要在監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為,超我的特點是追求完美,所以它與本我一樣是非現實的,超我大部分也是無意識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會可接受的方式去滿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則」。 

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要想保持心理健康,三個部分必須始終是和諧的。

 

十二、 生態系統理論

    許多傳統的理論認為,人進入了老年期應該以享受為生活目標而不再需要社會化了,傳統社會的老年人具有天然的教化權位,他只對別人施行教化,而自己則決不會重新面對社會化的問題。然而,現代社會發展證明,老年人仍然需要繼續社會化,主要的理由之一在於角色的轉換,這種轉換及影響表現為:(1)勞動角色轉換為供養角色,這容易使老年人產生經濟危機感;(2)決策角色轉換為平民角色(在家庭中,由「家長」角色轉換為被動接受照顧的角色),它容易使老年人產生「被拋棄感」和寂寞感;(3)工具角色轉換為感情角色。工具角色是指人們肩負著一定的社會公職,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佔據著主體地位,他們所扮演的角色是為了某種特殊的目的,如職業上的角色。情感角色是為滿足身心情感的角色,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子女間的角色。這樣角色的轉換使老年人常常碰到性別角色模糊問題以及伴隨而產生的老年夫妻之間的衝突。(4)父母角色轉換為祖父母角色。除了角色轉換外,老年人還將遭遇多重「突然失去」的威脅,如子女情感支持的突然失去(子女成家分居,老年人進入「空巢」家庭)、健全身體的突然失去(疾病並可能面臨肢殘或死亡)、配偶的突然失去(喪偶並帶來心理健康上的問題)。所有這一切對老年人而言都使將要面臨的新的問題,都需要通過繼續社會化、加強學習、提高修養和不斷自我調整來予以解決。

 

 十三、社會化理論

    許多傳統的理論認為,人進入了老年期應該以享受為生活目標而不再需要社會化了,傳統社會的老年人具有天然的教化權位,他只對別人施行教化,而自己則決不會重新面對社會化的問題。然而,現代社會發展證明,老年人仍然需要繼續社會化,主要的理由之一在於角色的轉換,這種轉換及影響表現為:(1)勞動角色轉換為供養角色,這容易使老年人產生經濟危機感;(2)決策角色轉換為平民角色(在家庭中,由「家長」角色轉換為被動接受照顧的角色),它容易使老年人產生「被拋棄感」和寂寞感;(3)工具角色轉換為感情角色。工具角色是指人們肩負著一定的社會公職,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各領域佔據著主體地位,他們所扮演的角色是為了某種特殊的目的,如職業上的角色。情感角色是為滿足身心情感的角色,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子女間的角色。這樣角色的轉換使老年人常常碰到性別角色模糊問題以及伴隨而產生的老年夫妻之間的衝突。(4)父母角色轉換為祖父母角色。除了角色轉換外,老年人還將遭遇多重「突然失去」的威脅,如子女情感支持的突然失去(子女成家分居,老年人進入「空巢」家庭)、健全身體的突然失去(疾病並可能面臨肢殘或死亡)、配偶的突然失去(喪偶並帶來心理健康上的問題)。所有這一切對老年人而言都使將要面臨的新的問題,都需要通過繼續社會化、加強學習、提高修養和不斷自我調整來予以解決。

 

 十四、活動理論

    活動理論針對社會撤離理論所提出的老年人因活動能力下降和生活中角色的喪失而願意自動地脫離社會的觀點,認為:

1、活動水平高的老年人比活動水平低的老年人更容易感到生活滿意和更能夠適應社會;

2、老年人應該儘可能長久地保持中年人的生活方式以否定老年的存在,用新的角來取代因喪偶或退休而失去角色,從而把自身與社會的距離縮小到最低限度。

    活動理論對老年社會工作的意義在於,無論從醫學和生物學的角度,還是從日常生活觀察表明,「用進廢退」基本是生物界的一個規律,因此,社會工作者不僅要在態度和價值取向上鼓勵老年人積極參與他們力所能及的一切社會活動,而且更需要為老年人的社會參與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條件。

   不過,對於活動理論也有人提出一些質疑:第一,怎樣界定活動?退休以後在家並不參加社區工作而只是在家種花養鳥或者習字繪畫,這是不是活動?第二,晚年生活的滿意與否除了活動因素外,是否還和經濟收入、生活方式、家庭關糸、機體健康等多個因素有關?第三,一味強調活動是否忽視了老年人個性因素的存在?正因為如此,一些研究者提出了重視個性因素在衰老過程中的起重要作用的連續性理論

 

 十五、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活動的能量來源於本能,本能是推動個體行為的內在動力。人類最基本的本能有兩類:一類是生的本能,另一類是死亡本能或攻擊本能,生的本能包括性慾本能與個體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種族的繁衍與個體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論者,在他的眼裡,性慾有著廣義的含意,是指人們一切追求快樂的欲望,性本能衝動是人一切心理活動的內在動力,當這種能量(弗洛伊德稱之為力必多)積聚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機體的緊張,機體就要尋求途徑釋放能量。弗洛伊德將人的性心理發展劃分為5個階段:①口欲期;②肛門期;③性蕾欲期;④潛伏期;⑤生殖期。剛生下來的嬰兒就懂得吸乳,乳頭摩擦口唇黏膜引起快感,叫做口欲期性慾。1歲半以後學會自己大小便,糞塊摩擦直腸肛門黏膜產生快感,叫做肛門期性慾。兒童到3歲以後懂得了兩性的區別,開始對異性父母眷戀,對同性父母嫉恨,這一階段叫性蕾欲期,其間充滿複雜的矛盾和衝突,兒童會體驗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結(或稱為戀母情節)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結(或稱為戀父情節),這種感情更具性的意義,不過還只是心理上的性愛而非生理上的性愛。只有經過潛伏期到達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性慾。成年人成熟的性慾以生殖器性交為最高滿足形式,兼具繁衍後代的功能,這就進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認為成人人格的基本組成部分在前三個發展階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兒童的早年環境、早期經歷對其成年後的人格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許多成人的變態心理、心理衝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創傷性經歷和壓抑的情結。 

弗洛伊德在後期對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納託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類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狀態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終結,是生命的最後穩定狀態,生命只有在這時才不再需要為滿足生理欲望而鬥爭。只有在此時,生命不再有焦慮和抑鬱,所以所有生命的最終目標是死亡。死亡本能派生出攻擊、破壞、戰爭等一切毀滅行為。當它轉向機體內部時,導致個體的自責,甚至自傷自殺,當它轉向外部世界時,導致對他人的攻擊、仇恨、謀殺等。 

釋夢理論

弗洛伊德是一個心理決定論者,他認為人類的心理活動有著嚴格的因果關係,沒有一件事是偶然的,夢也不例外,絕不是偶然形成的聯想,而是願望的達成,在睡眠時,超我的檢查鬆懈,潛意識中的欲望繞過抵抗,並以偽裝的方式,乘機闖入意識而形成夢,可見夢是對清醒時被壓抑到潛意識中的欲望的一種委婉表達。夢是通向潛意識的一條秘密通道。通過對夢的分析可以窺見人的內部心理,探究其潛意識中的欲望和衝突。通過釋夢可以治療神經症。

 

 十六、心理防禦機制理論

    弗洛伊德的女兒安娜•弗洛伊德在其父親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心理防禦機制理論」。心理防禦機制是自我的一種防衛功能,很多時候,超我與原我之間,原我與現實之間,經常會有矛盾和衝突,這時人就會感到痛苦和焦慮,這時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覺之中,以某種方式,調整一個衝突雙方的關係,使超我的監察可以接受,同時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種形式的滿足,從而緩和焦慮,消除痛苦,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它包括壓抑、否認、投射,退化、隔離、抵消轉化、合理化、補償、升華、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種形式。人類在正常和病態情況下都在不自覺地運用,運用得當,可減輕痛苦,幫助度過心理難關,防止精神崩潰,運用過度就會表現出焦慮抑鬱等病態心理症狀。 

壓抑——當一個人的某種觀念、情感或衝動不能被超我接受時,就被潛抑到無意識中去,以使個體不再因之而產生焦慮、痛苦,這是一種不自覺的主動遺忘和抑制。如很多人寧願相信自己能中六合彩而不願想像自己出街時遇車禍的危險,其實後一種的概率遠比前者大,這是一種壓抑機制的不自覺運用,因為當人意識到每次出街都要面臨車禍的威脅時就會感到焦慮,人為了避免焦慮故意將其遺忘。 

否認——指有意或無意地拒絕承認那些不愉快的現實以保護自我的心理防禦機制。如有的人聽到親人突然死亡的消息,短期內否認有此事以減免突如其來的精神打擊。 

投射——指個體將自己不能容忍的衝動、欲望轉移到他人的身上,以免除自責的痛苦,如一個人性張力過大,做夢時都夢見另一個人與異性在發生性行為,這是自我為了逃避超我的責難,又要滿足自我的需要,將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別人的身上從而得到一種解脫的心理機制。 

退行——當人受到挫折無法應付時,即放棄已經學會的成熟態度和行為模式,使用以往較幼稚的方式來滿足自己的欲望,這叫退行。如某些性變態病人就是如此,成年人遇到性的挫折無法滿足時就用幼年性慾的方式來表達非常態的滿足,例如在異性面前暴露自己的生殖器等。 

隔離——將一些不快的事實或情感分隔於意識之外,以免引起精神上的不愉快,這種機制叫隔離,如人們來月經很多人都說成「來例假」人死了叫「仙逝」「歸天」,這樣說起來可以避免尷尬或悲哀。 

抵消——以象徵性的行為來抵消已往發生的痛苦事件,如強迫症病人固定的儀式動作常是用來抵消無意識中亂倫感情和其他痛苦體驗。 

轉化——指精神上的痛苦,焦慮轉化為軀體症狀表現出來,從而避開了心理焦慮和痛苦,如歇斯底裡病人的內心焦慮或心理衝突往往以軀體化的症狀表現出來,如癱瘓、失音、抽搐,暈厥、痙攣性斜頸等等,病者自己對此完全不知覺,轉化的動機完全是潛意識的,是病者意識不能承認的。 

補償——是指個體利用某種方法來彌補其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從而掩蓋自己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所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就是這種作用。 

合理化——是個體遭受挫折時用利於自己的理由來為自己辨解,將面臨的窘境加以文飾,以隱滿自己的真實動機,從而為自己進行解脫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如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 

升華——指被壓抑的不符合社會規範的原始衝動或欲望用符合社會要求的建設性方式表達出來的一種心理防禦機制,如用跳舞,繪畫,文學等形式來替代性本能衝動的發洩。 

幽默——是指以幽默的語言或行為來應付緊張的情境或表達潛意識的欲望。通過幽默來表達攻擊性或性慾望,可以不必擔心自我或超我的抵制,在人類的幽默中關於性愛,死亡、淘汰,攻擊等話題是最受人歡迎的,它們包含著大量的受壓抑的思想。 

固著——心理未完全成熟,停滯在某一性心理發展水平。即如果在性心理發展的某個階段得到「過分的滿足」或者「受到挫折」會導致固著,固著將導致無法正常地進入性心理發展的下一個階段。 

反向形式——自認為不符合社會道德規範的內心欲望或衝動會引起自我和超我的抵制,表現出來會被社會懲罰或引起內心焦慮,故朝相反的途徑釋放導致反向形式。如有些恐人症的病人內心是渴望接觸異性的,但卻偏偏表現出對異性恐懼。

 

 十七、社會系統理論

    社會系統學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巴納德認為組織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系統,應從社會學的觀點來分析和研究管理的問題。由於他把各類組織都作為協作的社會系統來研究,後人把由他開創的管理理論體系稱作社會系統學派。

   社會系統學派的主要內容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組織是一個是由個人組成的協作系統,個人只有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的社會關係下,同他人協作才能發揮作用。

    二、巴納德認為組織作為一個協作系統都包含三個基本要素:能夠互相進行信息交流的人們;這些人們願意做出貢獻;實現一個共同目的。因此,—個組織的要素是:信息交流;作貢獻的意願;共同的目的。

    三、組織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所組成的協作系統,管理者應在這個系統中處於相互聯繫的中心,並致力於獲得有效協作所必需的協調,因此,經理人員要招募和選擇那些能為組織目標的實現而做出最好貢獻並能協調地工作在一起的人員。為了使組織的成員能為組織目標的實現做出貢獻和進行有效地協調,巴納德認為應該採用「維持」的方法,包括「誘因」方案的維持和「威懾」方案的維持。「誘因」方案的維持是指採用各種報酬獎勵的方式來鼓勵組織成員為組織目標的實現做出他們的貢獻,「威懾」方案的維持是指採用監督、控制、檢驗、教育和訓練的方法來促使組織成員為組織目標的實現做出他們的貢獻。

    四、經理人員的作用就是在一個正式組織中充當系統運轉的中心,並對組織成員的活動進行協調,指導組織的運轉,實現組織的目標。根據組織的要素,巴納德認為,經理人員的主要職能有三個方面:⑴提供信息交流的體系;⑵促成必要的個人努力;⑶提出和制定目的。

 

 十八、場地理論

    黎溫以完形心理學的理念為基礎,發表場地論(field theory),此理論是用來解釋人的行為與周圍環境之間的交互關係。黎溫認為人類的行為表現是由整體環境中的各種可意識到的因素所決定,包括飢餓感、過往事件、某個情境或者是某個人等,凡是所有在環境可意識到的因素,都會與個體產生交互作用,進而影響個體的行為表現。 

    根據黎溫的說法,人類的一切行為,無一不受別人的影響,同時,我們個人的一切言行舉止,也隨時隨地都會影響別人,這個關係是互動的。簡單來說,個體無時無刻不受到周圍整體環境與個人交互作用的影響,這些影響有正面的,也有負面的。其中個人因素包括了遺傳、能力、情緒、動機等等,而環境因素則包括了社會的與自然的一切條件,當然也包括了人與人的互動。此一交互作用可用以下等式表示︰ B= f(P+E) 

B=behavior(行為) P=person(個體) E=environment(環境) F=function(函數)等式中的P+E代表個體與環境所形成的物理與心理空間,也就是整個的生活空間(life space)。這個生活空間並非靜止不變的,每當我們經驗到一個新的環境因素,都將可能使整個生活空間重整,因此,行為的影響因素是不斷在改變的,它是動態的。這個世界並非靜止不動的,人們生活在一個不停變化的環境中,而環境中所有的變動都可能會影響到存在這個環境中的任何人,這也是為什麼這個理論被稱為場地論的原因。

 

 

 

相關焦點

  • 現代社會工作:中國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構建方向
    談到社會工作理論,人們通常想到的是借用於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理論流派和模式(包括家庭治療和心理療法)。而對於闡釋社會問題如何形成、闡釋社會工作功能定位的另一種社會工作理論,中國大陸較為陌生。前一類理論主要來自英美國家,後一類理論主要形成和發展於歐洲大陸德語國家。
  • 中國古代社會演進三歷程理論析論
    「三部曲」是一個文學用語,並不十分適宜用來描述人類社會演進過程的規律。尤其是,蘇先生在進行理論創新時,忽略了一些基本的科學程序。這類問題嚴重影響了蘇秉琦社會演進理論的準確表達和有效傳播,有必要加以辨析和澄清。蘇先生理論的創立處於中華文明探源工作開展的早期階段,受到當時的思維方式與方法論等方面的限制。
  • 2000年10月份全國高教自考社會調查理論與方法真題
    ( )A、自填問卷 B、觀察 C、口頭交談 D、訪問問卷10.在社會調查研究中,收集審核是指:( )A、審核工作和收集工作同步進行B、收集工作完成後進行的審核工作C、先對資料審核再進行資料收集D、在收集資料後集中時間進行審核二、多項選擇題(在每小題列出的五個選項中有二至五個選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 社會選擇理論與社會衝突的治理之道
    但問題在於,社會選擇理論證明,「多數決」並不是集體決策的充分條件,即在很多情況下,單靠「多數決」,理性的集體決策無法達成;或者說,此種情況下達成多數贊同的決策可能存在著非理性的成分。因此,要達成理性的集體決策,必須在「多數決」之外附加一些其他的條件,而附加什麼條件,就構成了集體決策(或具體到本文討論的衝突管控)的不同治理模式。
  • 幾種常用一維碼支持的字符集長度限制
    條碼可分為一維碼和二維碼,每個條碼支持的字符以及長度都是有所區別,比如二維碼支持中文,而一維碼不支持中文,而且不同的一維碼也有區別,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幾種常用一維碼支持的字符和長度限制。常見的條形碼有:EAN-13商品條碼,Code128碼,EAN/Ucc128碼,UPC-A碼,ITF-14碼,交叉25碼(code 2of5 Interleaved),矩陣25碼(Code 2of5 Matrix),Codabar碼,Code93碼,SSCC-18碼等等。
  • 理論結合實際 家事社會工作培訓為社工「加油」!
    第三場培訓呂靜淑老師從家事調解介入技巧的分享與討論入手,從理論角度為大家介紹了家事調解的模式、衝突兩難之所在。在講解中,呂老師不斷邀請大家自問自答,考驗並澄清自身的價值觀念。講解到家事調解工作歷程、策略、技術的部分時,呂老師非常細緻地對每一點都做了案例分享,幫助社工們更好地理解在實際處理過程中如何具體實施,此外,呂老師還分享了其他工作站的實際做法供大家參考。理論只有結合實踐才能真正幫助實務工作發展,在培訓中呂老師設置了家事案例角色扮演環節。社工小夥伴們角色扮演再現日常案例中夫妻離異糾紛場景、「家事社工」貼心而巧妙地介入並參與調解。
  • 艾森伯格的親社會道德理論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關於「艾森伯格的親社會道德理論」是比較陌生的一個知識點,在這裡對此內容進行了簡單的梳理,希望對各位考生的備考能夠有所幫助!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艾森伯格在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基礎上,創立了親社會道德理論。主要包括:親社會兩難道德情境道德作為一個總的領域,包括許多不盡相同的具體方面。兒童對這些具體方面的判斷會有所不同。
  • 常用C型鋼理論重量表
    常用C型鋼理論重量表型號尺    寸(mm)截面積理論重量hbatcm2kg/mC8080C型鋼柃條按高度不同分為80、100、120、140、160五種規格,長度可根據工程設計確定,但考慮到運輸和安裝等條件,全長一般不超過12米。C型鋼都是由C型鋼成型機自動加工成型的。C型鋼成型機根據給定的C型鋼尺寸就可以自動完成C型鋼的成型工藝。
  • 幾種常用心率的解讀
    心率的幾種類型:基礎心率。安靜心率是我們日常用的比較多的,也可以替代基礎心率來評價當前自己的運動是否合適。因為對心臟的研究比較的深入,自然對心率的研究也多了,然後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得出一個估算最大心率的算式,就是我們常用的「220 — 年齡」,大部分人都可以用這個算式推算出自己的理論最大心率,並用來指導自己的日常健身。
  • 潘曉婷撞擊毒品,九球天后的一網打盡!
    潘曉婷撞擊毒品,九球天后的一網打盡! 2020-06-26 18: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18種常用香料的的用法用量!
    八角屬中有4個品種,其中2種有毒,即「莽草和厚皮」八角不可食用,產於我國長江下遊一些地區,其形狀類似食用八角,特點是角細瘦而頂端尖,一般稱「野八角」,果實小,色澤淺,呈土黃色,入口後,味苦,口舌發麻,角形不規格,呈多角形,每朵都在八個角以上,有的多達13個角,切勿混淆誤食!
  • 一網打盡檢驗科的各種染色法
    一網打盡檢驗科的各種染色法 2020-07-16 07: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常用音頻放大器的幾種類型
    常用音頻放大器的幾種類型音頻功率放大器種類繁多,常用的有A類、B類、AB類、C類、D類、E類、F類、G類、H類、S類等十餘種,但適合於音頻應用的只有A類、B類、AB類和D類等四種。由於它沒有靜態電流,因此效率較高,理論上,B類功放的最大效率可達78%。然而,當輸入信號接近零時,放大管存在臨界導通狀態,產生交越失真。AB類放大器AB類功放是在B類功放的輸入端插入兩個二極體,當輸入接近零時,放大管已經微導通,從而使每個放大管導通角大於180℃而小於360℃。
  • 數據分析的幾種常用方法概覽(之二)
    數據分析常用方法概覽(之二)上一篇,我們了解了數據分析時常用的對比分析法、分組分析法、結構分析法、交叉分析法、漏鬥圖分析法、矩陣分析法、綜合評價分析法等八種分析方法,今天我們繼續了解下上文提到的另外八種常見數據分析方法。
  • 2020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招聘擬聘公示
    2020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理論研究所招聘擬聘公示 2020-01-15 18:15:2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根據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有關規定,現將我單位擬聘用人員予以公示。
  • 吉利根的關懷道德理論和艾森伯格的親社會道德理論
    2019年下考察一道艾森伯格的親社會道德理論判斷題,出現觀點反選,故預測在未來的教師招聘考核中可能出現類似題型,所以下面就跟著老師來查漏補缺吧。一、吉利根的關懷道德理論在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產生了重大影響,並且得到了眾多研究的支持時,但是也有許多人對該理論提出一些異議,其中就有他的研究生及助手吉利根。
  • 關於兒童發展的幾種理論
    >18月齡: 036月齡 : 完全正確同樣,兒童語言隨著年齡逐步增加越加豐富。這些問題長期存在爭論並有種種不同理論。兒童發展觀是教育理論和方法的重要基礎。不同的兒童觀導致不同的教育觀,直接影響學前教育機構和家庭學前教育的任務、內容、方法以及實施。我國主要是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學前教育在兒童發展中的作用。
  • 淺談社會心理學中的破窗理論
    【摘 要】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的心理學分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奧爾波特在《社會心理學》一書中指出,社會心理學是「研究個體的社會行為和社會意識的科學」。作為社會心理學中一個重要概念,破窗理論對於解釋各種社會現象的產生、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 傳媒社會責任理論再思考
    60多年來,社會責任論在世界範圍內大行其道,成為新聞傳播領域的主流理論之一。當前,我國新聞出版產業正進入飛躍發展的關鍵時期,提高傳媒責任意識成為當務之急。因此,系統梳理傳媒社會責任論的理論建構,分析其理論與現實困境,探討其實現路徑就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2017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常用詞彙:中國社會
    2017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常用詞彙:中國社會   2017年6月英語四級翻譯常用詞彙匯總   多元文化論cultural pluralism   文化適應 acculturation   社會保障 social security   班車 shuttle bus   相定遷戶 a relocated unit or househo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