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工作:中國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構建方向

2021-12-27 社工觀察

來源:《社會工作》(南昌)2018年第4期 作者:張威

 

作者簡介:張威,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德國開姆尼茨科技大學博士

內容提要:在中國,社會工作雖然一直被稱為一門學科、一種職業,卻面臨著雙重不承認的尷尬:即尚未被認可為一門學科,也尚未被公眾普遍認可的職業。除此之外,社會工作的科學化、專業化和職業化之間還存在相互衝突和矛盾。在這一背景下,本文嘗試提出現代社會工作概念,從全新的角度闡釋社會工作學科和職業的屬性、功能定位,從三大質量特徵和反思性專業性的角度闡釋現代社會工作對專業性和質量的理解。現代社會工作思想為中國未來構建社會工作學科和職業,尤其是為建設社會工作基礎理論和提高社會工作實踐質量提供了一個寶貴的思考框架。

關鍵詞:現代社會工作/社會工作基礎理論/反思性專業性/社會工作實踐質量/社會工作職業化

與西方社會工作發展脈絡不同的是,中國的社會工作不是「自下而上地生長出來」,也不是「先有實踐、後有教育、再有理論」,而是「自上而下地推行出來」,「先有教育、實踐滯後、理論薄弱」。從社會工作科學(理論、研究)、社會工作實踐(實務、服務)、社會工作教育(教學、人才培養)這決定著社會工作作為學科和職業發展樣態的三大領域來看,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脈絡與西方發達工業國迥然不同。

中國目前的社會工作學科和社會工作職業現狀如何?在短暫的40年裡已取得了哪些成就和發展。同時還存在著哪些問題?在社會工作科學化、職業化、專業化、本土化議題或口號的背後,究竟隱含著哪些更深層次的問題?中國社會工作學科和社會工作職業的未來發展方向究竟是什麼?

本文嘗試對目前中國社會工作學科和職業的現狀與問題進行分析,並在此基礎上提出現代社會工作概念,並對這一概念進行界定和理論闡釋,之後從現代社會工作的視角重新定位中國社會工作學科與職業的功能定位,最後嘗試從反思性專業性的角度闡釋未來中國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構建方向。

一、為什麼要提出現代社會工作——中國社會工作學科與職業的現狀與問題

談及社會工作,通常涉及三大領域:社會工作科學(理論、研究)、社會工作實踐(實務、服務)、社會工作教育(教學、人才培養),這三大領域共同的任務是預防和解決社會問題。社會工作理論是在反思層面回應社會問題,社會工作實踐是在行動層面應對社會問題,而社會工作教育是培養既能分析和解釋社會問題、又具有應對社會問題行動能力的專業人才。當三個領域朝著一個共同的方向發展時,便會形成社會工作學科和社會工作職業。

那麼,中國社會工作三大領域的發展現狀如何?其現狀又導致中國擁有怎樣的社會工作學科和社會工作職業?換言之,在中國,社會工作能否被稱為一門學科?社會工作是否已成為一種職業?

首先觀察一下社會工作學科。學科與專業不盡相同。社會工作雖然已成為中國380所高校的一門專業,因而已進入專業化①階段,但它能否成為一門有著鮮明自我身份認同、能夠區分於其他專業的科學,即它是否已進入科學化②階段,還有待於深入討論。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學科或科學的發展主要體現於科學研究和理論建設。在三大領域中,中國社會工作科學(理論、研究)最為薄弱。談到社會工作理論,人們通常想到的是借用於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理論流派和模式(包括家庭治療和心理療法)。而對於闡釋社會問題如何形成、闡釋社會工作功能定位的另一種社會工作理論,中國大陸較為陌生。前一類理論主要來自英美國家,後一類理論主要形成和發展於歐洲大陸德語國家。在歐洲大陸國家,前者被視為社會工作行動和操作層面的理論基礎和模式(亦被稱為特殊性社會工作理論),主要在社會工作方法範疇內被傳授,後者被視為闡釋社會工作功能、任務與方向的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工作理論(亦被稱為普遍性社會工作理論)(張威2017b)。兩種理論中,後者尚為空缺。社會工作是一種應對社會問題的學科和職業,而闡釋社會問題如何形成、社會工作功能與任務的理論,目前處於缺失狀態。在缺少明確功能定位和任務方向的前提下,任何行動和操作層面的「方法和模式」都可能是盲目的。

其次,上述兩類理論均來自於西方發達工業國,它們的形成和發展基於這些國家歷史進程中特定的社會問題,即這些理論是對這些特定問題的一種反思性和行動性回應。因而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出現了:在中國,社會工作作為一門學科,它究竟如何闡釋社會問題的形成、如何闡釋社會工作的功能定位?換而言之,中國的社會工作學科擁有能夠清晰闡釋社會問題形成原因、社會工作功能定位的普遍性社會工作理論嗎?假如沒有,社會工作如何能被稱為一門學科?如何在科學體系中確立自己的地位?假如沒有,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和人才培養如何確立自己清晰的方向?

很顯然,目前的中國社會工作很難被稱為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它只是在形式上成為高校的一門專業。在學科發展和科學研究極其薄弱的背景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必然受到局限。這一局限主要體現於以下幾點:一是缺少對社會問題形成原因的系統性闡釋,進而缺少對社會工作功能定位的清晰界定。接受專業教育的學生除了會喊「助人自助」的口號外,不具備從宏觀層面解釋和分析社會問題的能力,更不清楚社會工作在國家和社會層面所承擔的功能與任務。二是視角聚焦於「個體」,社會工作被等同於「臨床治療」,其功能演變為「修理個人腦袋」。因缺少宏觀性系統性分析視角,社會問題被個體化,服務對象被病理化,社會工作的任務演變為「促使有病的個人適應健康的社會」。三是視角聚焦於理論模式和方法技巧層面,並將其置於專業教育的核心地位,而與其相連的各種內部和外部結構性因素以及社會工作職業的整體框架條件被嚴重忽略。無論是社會工作理論課,還是社會工作方法課,抑或社會工作實務課,都在傳授借用於其他學科(如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和操作模式(包括家庭治療和心理療法),各類課程之間的界限並不明顯。在傳授模式和方法的同時,缺乏對這些模式和方法形成環境和歷史背景的闡釋,缺乏引導學生思考與其相連的框架條件,比如,在西方發達工業國,社會工作的整體職業環境以及與其相連的立法、財政、機構、人員等框架已經較為成熟。忽略的結果是學生不具備在社會環境框架下觀察模式和方法的意識和能力、只會孤立機械地套用相關理論。四是將知識和方法絕對化和核心化,缺乏對學生反思意識和反思能力的培養,尤其忽視培養學生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的能力。當然,做到這點的前提是教師自身除了教書和傳授知識,還需要具備社會工作職業領域的實踐經驗以及反思能力。上述這些局限與受英美國家影響有關,實用主義的思想和方法至上的傳統佔據主導。模式和方法被視為理論的替代品,而闡釋社會問題成因、社會工作功能定位的普遍性社會工作理論(即社會工作基礎理論)的缺失,進一步加劇了這一趨勢。這樣被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既不善於觀察和分析社會環境和社會問題,也不清楚社會工作的功能定位,也不具備在社會環境下觀察專業行動的能力,更不具備將知識轉化為適宜於具體情境的行動之能力……這種所謂的專業人才只會嘗試將理論套用於實踐,不停地尋找各種先進方法,而當先進方法不管用、邯鄲學步失敗時,他們便會高喊「不適應性」「水土不服」和「本土化」。但需要深入思考的是,難道只是來自國外的理論模式不管用這麼簡單?或者問題的根源難道真的僅在於本土化嗎?

其次,來觀察一下社會工作職業。需要首先澄清的是,社會工作在中國已經成為一種職業嗎?拋開社會工作,職業與行業和短工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面:一是知識體系,二是行動自主性。短工(Job)不需要專門的知識體系,只需基於經驗之上。不需要行動自主性,只需要服從安排、遵守規定即可;一個行業(Occupation)則能自主制定規則、較為系統地開展工作、相對獨立、擁有一定知識體系;一種職業(Profession)則擁有較高的行動自主性、獨立的知識體系、能自我負責,能與其他職業競爭(Otto 2018)(見圖1)。單從職業與行業和短工的區別來看,中國的社會工作似乎界於短工和行業之間,尚未成為一種職業。

圖1:短工、行業、職業的區別(資料來源:Otto 2018)

通常,可以從以下幾個維度分析社會工作作為職業狀況:一是國家層面,是否有社會工作立法、社會工作法律體系,以確保社會工作的法律依據和財政來源?或者政府是否出臺了可以解讀社會工作的政策或文件?二是社會層面,是否從社會環境和社會發展角度明確定位了社會工作的功能和任務,是否澄清了社會工作與社會的關係?三是機構層面,社會工作是否擁有自己的組織機構、管理機制?包括官方和非官方的機構組織。四是知識體系層面,社會工作是否擁有獨立的知識體系、能向社會提供重要的服務(比如應對貧困、失業或疾病)、並能反思性地分析自身的知識體系?(Otto 2018)。五是行動自主性層面社會工作者是否擁有較高的行動自主性,能否相對獨立地組織開展自己的工作,無須受制於行政指令或自由經濟市場的影響?六是社會認可度和薪酬水平層面,百姓和政府是否熟知或認可社會工作,社會工作者是否擁有較為滿意、相對穩定的工資收入?

那麼,中國的社會工作作為一種職業,其現狀如何呢?首先在國家層面。政府雖然近幾年出臺了諸多與社會工作相關的文件,並大力推行社會工作,但這些文件大多停留在倡導社會工作在社會治理中發揮作用的描述層面,而能確立社會工作法律依據、確保社會工作財政來源、保障社會工作落地實施的社會工作立法至今尚為空缺。在法律依據層面,比如,社會工作要在關愛農村留守兒童中發揮作用,而當社會工作者涉及具體案例,需要做出抉擇和行動時,社會工作者有哪些法律依據、允許做出哪些幹預,便模糊不清了,再比如,某兒童的父母一方是精神病患者,另一方在監獄中服刑。在財政來源層面,目前幾乎所有社會工作機構完全依賴於項目制生存,這種機制雖然可以確保政府資金用於基層組織,但它與其他所有管理機制一樣,根植於中央集中管理型國家模式下,可能成為一種被權利和關系所操控的資源,決定國家資金流向的不是百姓需求和社會工作機構的專業性,而是行政管理體制中的利益交換和資源爭奪。在落地實施層面,還決定了社會工作被自上而下推行的發展方式。這種通過各級政府逐級推行的方式,一方面力度較大,利於快速推行(這也是西方國家所不具備的);另一方面,當國家的各類重大社會工作戰略部署,被一級一級地下達到地方政府和基層單位時,能夠真正實施到何種程度,取決於眾多不確定因素。同時,這種被自上而下推行的發展方式帶有極強的行政任務色彩,它決定了中國社會工作根植於行政管理機制的生長特徵(有別於西方社會工作自下而上出現、根植於百姓需求的生長特徵)。第二是社會層面。從國家出臺的與社會工作相關的文件描述來看,在社會發展、經濟發展、生態發展、文化發展的均衡發展中,社會工作起著重要作用,但是,社會工作的功能和作用究竟與社會層面有何關聯,這點並不清晰。人們只會喊「助人自助」,而這一口號只涉及社會工作面對個體的功能。第三是機構層面。如上所述,行政任務是自上而下的,百姓需求是自下而上的,當兩種方向發生衝突時,社會工作為了自保,會偏向行政職能。以非官方機構為例,在法律依據和財政來源無法保障的前提下,社會工作機構只能先保命、在利益交換和資源爭奪的夾縫中求生存。為了生存,很多社會工作機構甚至演變為一種行政管理工具,他們的任務只是跑項目,一些社會工作機構演變成項目包工頭,只要能申請到經費什麼都做,項目結束後什麼都不做。跑項目成為核心任務。主觀設計的項目被稱為作品、品牌,完成項目的過程淪為一種活動秀、照片收集、數字統計。似乎社會工作變成任何問題都可以插手,但同時又變成任何人都可以替代之。因為與百姓需求脫節,很多社會工作者不得不用發禮品,引導服務對象參加設計好的活動。這種機構層面的社會工作異化現象,與社會工作機構所處的位置和處境直接相關,社會工作機構界於國家(政府)和百姓之間。理想情況下,社會工作機構應該在兩者之間承擔著雙重功能,而在中國,它們迫於生存壓力,單方面地倒向資助方,甚至淪為行政工具,即只向上仰視,而百姓需求被置於次要地位、甚至被完全無視。這種社會工作異化現象直接產生了第四、第五、第六層面的問題:社會工作者的工作重心和精力並不在百姓需求和應對社會問題上,知識體系本身成為擺設或者紙上談兵;迫於生存,必須依附於體制、甚至淪為行政工具,使得社會工作者很難擁有行動自主性;追求表面政績、將社會工作標準化、流程化、指標化、數位化傾向日益嚴重,工作流於表面、薪酬低下、崗位不穩定、人才流失嚴重,一線社會工作者對社會工作充滿失望和不滿。這種社會工作異化現象的後果是顯然的:百姓不清楚社會工作是幹什麼的、對其毫無興趣、更談不上認可。看不到真正意義上的效果,政府一樣很難認可社會工作。

需要強調的是,一方面上述六個層面的分析只涉及社會工作領域的局部狀況,而非全部。另一方面中國的區域性差異很大,它只能代表某些區域的狀況,而非全國。但從中國社會工作的整體發展現狀來看,社會工作在中國尚未成為一種公眾普遍認可的職業。筆者認為,在中國,社會工作充其量處於職業化發展的初級階段。

上文所分析的中國社會工作學科和職業的發展現狀和困境,也可被描述為社會工作「科學(理論、研究)、實踐(實務、服務)、教育(教學、人才培養)」之間的不均衡發展,三者之間相互妨礙和制約,或者說,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科學化之間相互矛盾和相互衝突。這種衝突體現在每一個領域中。比如,社會工作教育中學生的論文和答辯環節,尤其映射出這種衝突和矛盾③。「專業化」「職業化」「科學化」之間的矛盾和衝突也直接體現在職業現狀中、政府對社會工作的印象和理解以及百姓對社會工作的印象和理解中。這種矛盾,也是社會工作初級發展階段的必然現象。但問題在於:該如何彌補與應對?或者說,到底缺少了什麼,導致出現這種衝突和矛盾?筆者認為,妨礙和制約中國社會工作學科與職業發展、或者說社會工作三大領域的核心原因在於:中國社會工作的基礎性問題和方向性問題沒有得以澄清和闡釋。比如社會工作的學科和職業屬性有何特徵?社會工作的功能定位是什麼?社會工作的專業性和質量體現在何處?在還不清楚「往哪兒走」「在哪條路上走」的情況下,中國社會工作就興致勃勃地討論「如何走」,帶著一堆「借來的工具」、匆匆迷失在「方法技巧」的叢林中。當拿著這些工具無法使用時,又提出要「本土化」。假如本土化是指國外的理論模式無法適應中國國情的話,「本土化」本身顯然不是解決之道。因為在其背後隱含著更深層次的問題有待討論,其中,最為緊迫的任務是:澄清中國社會工作的方向。而澄清中國社會工作基礎問題和基本方向,需要發展社會工作基礎理論。

社會工作基礎理論亦稱普遍性社會工作理論,有別於目前國內熟知的社會工作實踐理論(亦稱特殊性社會工作理論),即主要來自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理論。社會工作實踐理論為社會工作的行動操作提供理論依據和模式,而社會工作基礎理論來自本學科,其任務是闡釋社會問題如何形成、社會工作的社會功能與任務,該理論系列在歐洲大陸德語國家已發展得非常成熟(張威,2012)。本文的任務不是介紹社會工作基礎理論,而是在歐洲大陸社會工作基礎理論的框架之上,針對中國社會工作的未來構建方向,提出一個思考框架。嘗試提出現代社會工作概念,嘗試在這一概念和思想下梳理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的框架因素,嘗試思考中國社會工作在未來究竟能朝或該朝哪個方向走。

二、概念界定:什麼是現代社會工作?

現代社會工作中的現代與當代一詞關聯不大,並非指當今時代下的社會工作。筆者更多是相對於傳統社會工作提出現代社會工作概念,也就是說,現代一詞的側重點更多在特徵和思想上,而不在時間維度上。既然如此,筆者需要首先界定傳統社會工作的特徵。

本文中的傳統社會工作是指截至目前學者和實踐工作者對社會工作學科屬性和職業定位的認識和理解,其主要特徵體現在:一對社會工作學科屬性的理解。在英美國家和中國,社會工作被定為社會學一級學科之下的二級學科,即社會工作更多被理解為社會學的一個分支領域,如應用社會學。這種理解的前提是,社會工作學科與社會學學科的性質類似。誠然,社會工作是一種跨多學科的交叉應用型學科,社會學是社會工作最為重要的相關學科,但對於兩者的本質區別,人們缺乏深入的探討和闡釋。因缺乏對社會工作學科屬性的探討,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中缺乏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工作基礎理論,借用於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理論被視為社會工作理論的替代品,因而也導致以模式和方法為中心的思維方式。二是對社會工作職業定位的認識。無論是國家文件,還是專業教材,都充斥著助人自助的口號,似乎社會工作只承擔著面向個體服務的單一功能。此外,目前的社會工作職業領域存在兩種極端現象,一種是將社會問題個體化、面向個體「修理個人腦袋」,目的是讓有病的個人適應健康的社會。「將社會工作治療化」便屬於這種傾向:另一種是無視百姓需求,為了機構生存依附於體制,淪為行政工具,「將社會工作異化」便屬於這種傾向。社會工作職業究竟承擔著什麼樣的社會功能?社會工作者的任務究竟是什麼?顯然,這些基礎性問題是模糊的。三是對社會工作專業性和質量的理解。目前社會工作領域對專業性和質量的理解主要基於「專業知識」之上,即受過專業教育(本科、碩士、博士)、獲得職業資格證書(初級、中級、高級社會工作師)便是專業人才。這一理解的前提是,社會工作職業與技術性行業一樣,可以憑藉運用知識和技術到達工作目的。由此,知識和技術被置於核心地位。然而,事實的確如此嗎?很顯然,人們對社會工作職業特徵和專業性的理解,也是模糊不清的。

針對上述傳統社會工作對社會工作學科、職業、專業性的理解,筆者提出現代社會工作的概念。此概念的提出,一方面基於以下兩種社會工作基礎理論思想,即替爾施(Hans Thiersch)的以生活世界為本的社會工作理論、奧託(Hans-Uwe Otto)的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另一方面基於筆者對中國國家模式和中國社會工作現狀的思考。現代社會工作從全新的角度闡釋社會工作學科、職業、專業性和質量的特徵(見表1)。

首先,在社會工作學科和職業屬性層面。社會工作既是一門職業化反思科學,也是一種反思性職業。奧託認為,社會工作作為一門科學,有別於「常規科學」,社會工作理論有別於常規的「科學理論」。常規科學體系中的科學理論(如社會學理論),是從外部立場闡述其客體,因此可以忽略外部觀察者。而在「反思理論」中(如教育學理論),不存在外部觀察者的立場,它屬於體系內部觀察(在歐洲大陸德語國家,社會工作隸屬於教育學)。兩者的區別顯示出:為什麼反思理論比常規的科學理論具有更多的不確定性(Dewe/Otto,2005b)。從社會工作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社會工作不是一種純粹的常規科學,而是具有極強的職業化反思科學的結構特徵(Dewe/Otto 2005a:184)。

其次,在社會工作功能定位層面。現代社會工作認為,人的塑形和最終發展狀態是各種社會因素綜合作用所產生的結果,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這種影響因素可能不同,比如,在西方國家,種族、性別、階層、年齡、身體、移民、宗教、地理環境等因素可能起著較大的作用。而在中國,過去30-40年的社會經濟變遷與城鄉環境變化對個體和家庭的生活世界影響巨大,很多社會性壓力被傳遞到家庭中。社會不平等性永遠不是某個單一因素所致結果,而是社會分層、權利關係、權利體驗交叉影響所產出的一種結果(Otto,2018)。現代社會工作是一種界於個體和環境之間,通過促進個體能力建設和改善環境條件而促成個體發展和個性形成進而緩解和應對社會問題和減少社會不平等的有組織有計劃的過程。由此,現代社會工作被置於個體的生活世界以及客觀社會環境與體系世界兩者之間的位置。如哈貝馬斯(Habermas)所說,在生活世界中價值理性佔主導,在體系世界中目的理性佔主導。兩種世界中,體系世界確立規則,侵入個體的生活世界,影響、控制著個體的生活世界。現實中,很多人選擇屈服於體系世界(張威,2017d)。社會工作的任務是在兩者之間進行均衡(張威,2018)(見圖2)。一方面社會工作需要與來自體系世界的巨大影響抗衡,另一方面社會工作本身也屬於體系世界的組成部分,正因為如此,社會工作存在著一定難度(張威2017d)。

 

圖2:現代社會工作的功能定位:界於生活世界與體系世界之間

(資料來源:張威2018;Otto 2018)

從這一理解出發,在實際工作中,雖說社會工作者總是與個體、家庭或某群體工作,以協助其處理和應對其日常生活世界中的問題,但個體的問題或困境總是與其所處環境相連、甚至可能是社會發展的產物,因此除了個體層面的問題成因,社會工作者也需要反思環境因素。現代社會工作的任務在於兩方面:一方面,以個體的生活世界為本、促進個體的個性發展和日常生活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在社會環境和政策框架層面反思,如何創造或改善有利於個體發展、有利於生活世界的最優化客觀社會條件。比如,如何從宏觀層面改善社會環境、改變社會結構,如何改革和完善教育體制、勞動就業政策、住房政策、醫療衛生政策、其他社會政策(包括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助)(Thiersch 1992)。現實中第二個層面通常不被重視。假如現代社會工作能夠在個體和環境之間完成平衡兩者這一任務、使其協調一致,或者說,如果環境能夠提供一定的條件,那麼就能最大程度地促使個體發揮其個性、使其成為一個擁有獨立能力的人。從這一定位來看現代社會工作具有助人與監督的雙重職能。助人是指面向個體提供支持、助其自助,監督是指接受國家的委託、監督社會風險因素、促進社會穩定。雙重職能的目的在於治理和減少社會不平等效應。社會團結或社會凝聚力(Solidarity)(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認可)成為社會工作實現這一功能的前提基礎。

第三,在社會工作專業性和質量層面。社會工作既是職業化反思科學又是反思性職業的雙重特徵決定了社會工作處於理論與實踐的辨證關係中,這一特徵尤其對社會工作者的反思性專業性和職業能力提出一定要求。現代社會工作從反思性專業性和社會工作整體職業結構和框架條件的角度,重新理解和闡釋社會工作的專業性和質量。

綜上所述,現代社會工作將社會工作學科理解為一種職業化反思科學,將社會工作職業理解為一種反思性職業,它是一種有別於傳統社會工作,從助人與監督的雙重職能以及個體與環境的雙重視角應對個體性問題和社會性問題的有計劃有組織的過程。

三、現代社會工作的核心要素:三大質量特徵與反思性專業性

現代社會工作認為,處於社會工作職業核心地位的不是專業知識,而是專業行動,而專業行動有賴於專業知識和行動能力,並且受制於各種內部和外部結構性條件,因此要求社會工作者能夠辯證地理解理論與實踐之間的關係,相對地看待知識與能力的關係,並在各種結構性框架條件下觀察自己的專業行動。因而專業性只能體現於具體的行動中、具體的案例中、具體的情境下。現代社會工作對專業性的理解,主要具有以下三個質量特徵:

(一)結構性或社會結構性質量特徵④:亦稱民主理性⑤

民主理性作為一種結構性質量特徵,與專業性的政治使命密切相連。其核心思想是,通過在國家層面和社會層面改善社會環境和社會結構,為案主的生活重塑和能力建設提供所需的社會條件、創造有利的發展機會以及物質性和文化性生活基礎(Dewe & Otto,2018)。結構性質量特徵表明,現代社會工作絕不只是一種面向個人的生命影響生命的行為,亦是一種政治性行為。

(二)分析性質量特徵⑥:亦稱相對關係化⑦

該特徵分兩個層面。一個是(相對)關係化原則,該原則作為一種專業理性涉及行動層面,它將科學知識、職業實踐能力、日常生活經驗置於一種系統性相對關係之中。科學知識遵循可檢驗、儘可能客觀或符合真理的邏輯,職業實踐能力、日常生活經驗則需要實用、有效、適宜於特定狀況和資源(Peters,2010),在專業行動中兩者必須被置於一種相對關係中⑧。第二個層面涉及(相對)關係化原則的運用,即在具體的案例中,在專業知識與案主的日常經驗和解讀方式之間,存在著一種對話式交流(Dewe & Otto,2018)。換而言之,社會工作者有能力將科學知識(專業知識)、解釋問題的能力、實踐經驗、日常情境相連接。如貧困問題,當社會工作者面臨一個具體案例時,他不僅有能力在眾多理論的基礎上、從自己的角度解釋貧困,並且有能力在自身的專業知識以及案主的日常經驗之間進行對話式交流和融合。分析性質量特徵表明,現代社會工作所理解的專業性絕不是將理論模式和方法套用於實踐,而是將專業知識、實踐能力、日常經驗和現實情境等因素相對化,並將其置於一種對話式交流狀態中⑨。

(三)系統性質量特徵⑩:亦稱反思性(11)

反思性是在特定案例中對相對化原則的一種方法性運用。從這一角度講,反思性能體現專業性所達到或能達到的程度,而這種反思性總是因案例而異。在案主平等參與的框架下,將處理案主問題的過程視為一種代理性工作(同上)。換言之,社會工作者允許案主發言,案主可以自己解釋和描述問題,社會工作者有能力想像他的處境。目的在於,促使案主找到新的行動可能性,同時增強其自主性、增強其自我表達、擴展其自我發展的空間,並且這種新的可能性和發展空間適宜於案主的自身狀態和現有資源。在特定的行動過程中,反思性作為一種無法標準化、無法技術化的相對化原則運用方式,對社會工作者的專業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Otto,2018)。系統性質量特徵表明,現代社會工作所理解的專業行動絕不是社會工作者告知案主如何做的過程,而是社會工作者與案主平等合作、共同協商的過程(12)。因此它有別於標準化、技術化應對社會問題的方式。

奧託(Hans-Uwe Otto)在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中提出反思性專業性(13)概念,此概念不僅將上述三個質量特徵相連,也對其進行了進一步闡釋。因此筆者認為,反思性專業性亦構成現代社會工作的核心要素。在現代社會工作中,反思性被理解為專業行動能力的一個基本特徵。但使用該詞的風險在於,人們將其簡單地理解為「犯了錯誤之後的反省或針對某事的思考和回顧。本文中的反思性與此關聯不大。那麼,奧託所提出的反思性專業性究竟是指什麼,它具體體現於何處?

反思性專業性亦稱反思能力,它通常指社會工作者所具備的以下幾類能力,以系統性和結構性思維方式採取行動的能力、自我反思的能力(對自己的批判意識)、從他人角度理解問題的能力、從他人視角觀察自我的能力、即使在不確定因素存在的條件下也能處理案例的能力、允許不同觀點和不同解釋存在的能力、隨時準備好調整自己判斷的能力、藉助自身影響均衡或協調競爭規則的能力、將個人知識與社會環境相連的能力(Otto,2018)。可從以下幾方面進一步闡釋社會工作者的反思能力:

首先,具備在社會環境框架下解釋社會問題、系統性結構性理解案例的能力。社會工作者具備分析和解釋社會問題和社會發展的能力,並能對其進行批判性思考。這種能力體現在兩方面,一方面,在眾多(甚至看似散亂或矛盾的)理論觀點中(比如貧困問題),社會工作者有能力決定用哪一個理論分析解釋,並能闡釋自己的觀點是什麼;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能夠在社會環境的框架下觀察和理解具體的案例工作。清楚什麼是案例?案例的背後隱含著什麼?在面對具體案例時,他有能力超越個體觀察個體生活的環境,能從個體性問題和社會性問題的雙重角度作出判斷,能從個體和環境的雙重維度理解和分析案主的問題和處境,哪些因素與此案例有關、與此問題有關?比如個人、家庭等內部因素,或鄰居、學校、社區等外部因素,或城市、區域等社會因素(Otto,2018)。清楚社會工作的任務一方面是面向案主促進其能力建設,另一方面是為其創造必要的社會條件、擴展其生活空間,使他在社會上擁有實現自己生活方式的機會(見圖3)。社會工作者不僅有能力通過實證研究獲得知識,也有能力從社會現實的角度描述案例。他不僅具備自我反思的能力,也具備外部反思和批判反思的能力。

圖3:現代社會工作的反思性專業性之一——在個體和環境的雙重視角下理解案例工作:能力建設和空間擴展(資料來源:張威,2018;Otto,2018)

其次,具備創立第三邏輯的能力。在專業行動中社會工作者具備將科學世界(學術世界)與現實生活相連接的能力,能兼顧影響或制約專業行動的各種環境性和情景性框架條件。每個案例都不一樣,他能根據具體情景處理案例。換而言之,社會工作者能夠將自身的系統性知識與實踐經驗和現實環境相結合,能在專業行動中創立出自身邏輯,即所謂的第三邏輯。第一邏輯是學術邏輯,它來自學術領域的系統性科學知識(即專業知識)或學術思維;第二邏輯是實踐邏輯或經驗邏輯,它來自現實生活世界的實踐經驗、實際體驗或百姓思維。第三邏輯不能單單出自學術邏輯或實踐邏輯,而應界於兩者之間,它必須由社會工作者在專業行動中根據具體案例和情境創立出來(Otto,2018)。如圖4所示,在社會工作職業化的幾個步驟中,第三邏輯位於科學領域和實踐領域兩者之間的位置。在科學領域中,社會工作者首先擁有系統性、理論性科學知識或專業知識(擁有知識),其次能在此基礎上分析和解釋問題(理性分析能力)(如貧困);在實踐領域中,社會工作者首先能情境化理解案例,將理論與實踐相連(情境化能力),其次擁有運用技術、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的能力(轉化能力);第三邏輯立於科學領域和實踐領域之間,只有專業人員有能力將兩者相連(見圖4)。

圖4:現代社會工作的反思性專業性之二——在科學領域和實踐領域之間創立第三邏輯 (資料來源:張威2018;Otto 2018)

第三,具備與案主平等合作的能力。在與案主工作的行動層面,為了能夠協助案主認清問題,幫助其逐漸形成自主掌控生活的能力,社會工作者需要具備與案主合作的意識和能力。傳統的社會工作方式是家長作風,社會工作者認為:「我是專家、我知道你的問題在哪兒、我告訴你該怎麼做」,即社會工作者自上而下地要求或命令案主。這種直接告知案主的做法通常會遭遇失敗或無效,而這時社會工作者會認為「案主不配合、很頑固或無可救藥」。為了使工作產生效果,即為了使案主的思維方式或行為方式發生改變,或者為了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狀態或某個社會化環境發生改變,社會工作者除了具備理性分析問題的能力,還需要對服務對象產生影響,而能否對服務對象產生影響,主要取決於社會工作者的反思性行動能力。這種反思性行動能力是指,社會工作者能否在合作的意識下,與案主進入一種真正意義上的互動狀態,而這種互動狀態包括了以下三個環節或過程(見圖5):

圖5:現代社會工作的反思性專業性之三—與案主平等合作

(資料來源:張威2017c;Otto,2018)

環節一,社會工作者能夠做到暫時從內心進入案主的生活世界,或者「從上面下來」。它要求社會工作者避免先入為主的主觀判斷,有能力感知和感受案主的生活世界,並從他的現實環境角度(而不是從自己的角度)理解他所提出的問題,為此,社會工作者必須能做到從內心深處尊重和接受案主、將其視為有尊嚴的個體與其平等對話、允許他平等參與和從自身角度闡釋問題,並推動其情感表達或解除其情感封鎖(而不是要求甚至命令案主)。在此環節,社會工作者能否允許案主平等參與,是一個重要的質量標誌。

環節二,與案主合作。社會工作者只有做到了「從上面下來」,才可能與案主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專業關係。這一過程中,社會工作者不僅允許案主表達不同觀點,而且也有能力理解他為什麼有不同觀點,並能學會利用不同觀點、將不同立場相連接。只有在此基礎上,當社會工作者基於科學知識之上從新的角度重新解釋問題時,案主才可能跟得上,社會工作者才能通過與其溝通協商和討論,發現和界定真正的問題,進而達成一致目標。在此環節,社會工作者能否在案主平等參與的過程中發現和界定問題,是一個重要的質量標誌。

環節三,社會工作者「推動案主從下面上來」。這一環節是所有工作中的關鍵,它既是目標,也是難點,「助人藝術」也最能體現於此。案主能否「從下面上來」,取決於多種因素:受助者,助人者,兩者的互動狀態等。其中受助者因素又包括他的學習能力(接受新思維方式和付諸行動的能力)、他所提出的問題的性質,成因與積累時間和程度,他所處的現實環境狀態和質量等。為了達到這一目標,社會工作者必須清楚,除了引導案主從新的角度看待和理解問題、擴展其視野和空間,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個環節是協助案主培養一種將新思維付諸日常行動的踐行能力。而「能力建設」是一個漫長、持續、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它不僅需要社會工作者的耐心以及長期的陪伴和支持,而且需要緊密圍繞服務對象的日常生活世界進行(即貼近日常生活)(張威,2017c)。當案主真正「從下面上來」時,他不僅掌握了新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亦能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這種方式,這時,作為案主的個體就轉變為作為(擁有獨立應對問題能力的)公民的個體(Otto,2018)。在此環節,社會工作者能否對案主產生影響力並推動其能力建設,是一個重要的質量標誌。

四、構建現代社會工作的意義與前提

現代社會工作概念及其核心思想為中國未來社會工作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思考框架和基本方向。從長遠角度講,它具有以下意義:

(一)防止社會工作學科陷入危機,進而防止社會工作專業教育陷入危機(比如專業被取消)、推動中國社會工作基礎理論建設。澄清中國社會工作的基礎性和方向性問題迫在眉睫,尤其是社會工作的學科屬性、社會工作的功能定位、社會工作的專業性和質量等議題。而澄清這些基本性問題的任務主要在於社會工作基礎理論建設。現代社會工作旨在拋磚引玉,為發展中國的社會工作基礎理論提供一個思考框架。尤其是個體與環境的雙重思考視角,旨在推動社會理論與行動理論的結合。

(二)防止社會工作職業陷入危機(比如職業被淘汰)、確保社會工作職業的專業性和質量。中國社會工作逐漸淪為行政工具、走向異化的趨勢,需要引起人們高度警惕,這種趨勢若繼續蔓延,會使社會工作在中國成為可有可無的領域、最終被淘汰。而社會工作的職業化發展,需要強有力的專業性和質量保障,現代社會工作的專業性和質量特徵,為未來中國發展高質量的社會工作職業,提供了清晰的思考方向。

(三)使得社會工作本土化討論的實質更加清晰化,從全新角度理解社會工作的學科和職業屬性。本土化的討論,恰恰是在傳統社會工作的框架下出現的,或者說,在對社會工作學科和職業屬性、專業性和質量的傳統理解方式下(如知識和方法代表專業性),本土化是必要的(如理論和方法的適應性)。現代社會工作從全新的角度闡釋社會工作學科和職業的屬性以及專業性和質量,尤其從三大質量特徵和反思性專業性的角度闡釋社會工作職業的核心能力,促使人們站在全新的角度重新觀察社會工作職業的整體框架和專業行動。假如社會工作者的專業行動能體現出上述質量特徵和反思性專業性,那麼他能夠智慧地觀察和思考自身的專業行動以及制約和影響其行動的各種內部和外部因素,包括中國特有的社會文化環境和國家治理模式,而無須藉助本土化的口號尋找答案。

但另一方面,從短期角度講,中國目前構建現代社會工作尚存在一定難度。現代社會工作思想的真正實現,需要一些前提條件。其一,澄清中央集中管理型的國家模式和行政管理體制下,社會工作的地位是怎樣的?社會工作與社會的關係是怎樣的?不僅需要學術論證,更體現在政治層面和立法層面。在某些西方國家,這兩點已通過社會立法得到清晰闡釋。假如無法澄清社會工作在社會中行動的意圖和功能,無法清晰定位其目標,就不可能構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社會工作。其二,在此基礎上,澄清在「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務」與「自下而上的百姓服務」兩者之間,社會工作能否確立自己的位置?尤其當兩者出現衝突和矛盾時,社會工作是否有能力均衡兩者?假如無法明確澄清社會工作的職業定位,則談不上專業行動,反思性專業性和質量更是無從談起。其三,澄清社會工作使用的價值觀是什麼?社會工作者在行動時,遵循著什麼樣的原則和價值觀?西方社會工作者的價值觀基於基督教教義(如與他人分擔痛苦)和中產階層價值觀(如尊重、平等),那麼中國呢?中國40年社會經濟變遷所帶來的消費優先和物質至上,導致傳統道德和價值觀步步退卻。在這種社會氛圍下,社會工作者在實際工作時遵循著哪些價值觀呢?另一個難點在於,現代社會工作的專業性和質量基於民主理性和平等尊重,只有在社會團結、社會凝聚力(人與人之間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認可)的氛圍下才可能發展現代社會工作,這些價值觀更多強調他人權利和他人視角並基於一定的社會氛圍,而中國社會工作者生活在一個更多強調義務和等級的現實環境中。在實際工作中,他能否自然而然地做到與他人平等對話和合作?在現代社會工作中,知識被視為一種社會構建,科學知識總是與價值觀相連並受其影響。

現代社會工作的構建有賴於諸多前提條件,亦需要社會工作三大領域的同步發展,尤其是長期的科學研究與理論建設,儘管如此,現代社會工作概念的提出及其核心思想,對中國建設社會工作基礎理論,提高社會工作實踐質量具有戰略意義。

注釋:

①本文中的「社會工作專業化」是指:社會工作已成為高等院校中的一門專業,該專業致力於為社會工作職業領域培養專業人才。而不是指所有從事一線社會工作的人員均接受過專業教育或專業訓練的狀態。

②本文中的「社會工作科學化」是指:社會工作已成為一門「有著鮮明自我身份認同、能夠區分於其他專業」的「學科」,或者能夠被稱為一門「科學」,如「社會工作學」。

③社會工作教育中學生的論文和答辯環節中的專業化、職業化、科學化衝突和矛盾體現於以下幾方面:一是科學化缺失。因中國的社會工作科學化幾乎為零,社會工作學科沒有自身的理論體系,社會工作學生在撰寫論文時所引用的理論基礎幾乎都來自社會學或心理學(社會支持理論、需求理論等);因沒有自身的理論體系、對社會工作功能定位不清,學生只單一強調助人自助,而對社會工作助人與監督的雙重職能完全不清。比如在企業社會工作中,社會工作擁有助人與監督的功能,而學生的企業與國家的視角全無;因沒有自身的理論體系,學生對基本概念模糊不清(比如社區工作與個案工作的區別)。社會工作自身理論體系的缺失,導致學生對基礎問題和基本方向模糊不清。二是職業化處於初級階段。學生們在現實中、機構中所做的,要麼與社會工作無關(如環保工作、小學生課外補習),要麼是慈善工作(如義賣、義集),要麼是豐富業餘生活的文娛體育活動(被學生理解為社區工作、社區服務)。三是問題重重的專業化。書上教的、理論內容,又基本來自英美國家。因而,科學化缺失、職業化處於初級階段、專業化問題重重,三者完全不同步,處於矛盾之中。尤其是專業教育與職業化現狀完全脫節,體現在學生論文裡便是:理論基礎和國內外文獻綜述,全是書上的內容。實證研究或實踐分析是另外一套東西(社區工作、企業社會工作等)。最後結論處,又牽強地回到最前面的理論。論文前中後完全脫節。

④德語原文是der strukturelle bzw.gesellschaftsstrukturelle Qualittsmodus。

⑤德語原文是demokratische Rationalitt。

⑥德語原文是der analytische Qualittsmodus。

⑦德語原文是Relationierung。

⑧替爾施(Thiersch)曾這樣比喻:在古希臘傳說中,當大力神安泰俄斯站在大地上時,他就力大無比。但是當他被高高舉起、離開地面時,他就會失去力量、變得非常無助。「應對個體性和社會性危機的過程」亦是如此。單憑日常努力和生活經驗,與社會發展抗爭,顯然是無濟於事的。但是,如果將這種努力相對化(將各類知識和能力置於系統性相對關係中),那麼這種抗爭便是有必要的(「大力神」力大無比也是有可能被戰勝的)(Thiersch,1986)。

⑨因此,該質量標誌具有較強的辯證性特徵。

⑩德語原文是der systematische Qualittsmodus。

(11)德語原文是Reflexivitt。

(12)因此,該質量標誌具有較強的互動性和過程性特徵。

(13)德語原文是reflexive Professsionalitt。

參考文獻:

[1]張威,2012,《社會工作基礎理論探究——一個學科構建的新視角》,《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第九輯.

[2]張威,2017a,自編教學講義《社會工作理論》(尚未發表).

[3]張威,2017b,《社會工作者的「反思性專業性」與核心職業能力:對「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的解讀和思考》,《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3期.

[4]張威,2017c,《對「社會工作科學化」的探究——「反思性社會工作理論」的思想與啟示》,《社會工作》第3期.

[5]張威,2017d,《以生活世界為本的社會工作理論思想——兼論構建社會工作基礎理論的戰略意義》,《社會工作》第4期.

[6]張威,2018,《「反思性專業性」——社會工作作為「反思性職業和職業化反思科學」的靈魂》,《中國社會工作》第1期.

[7]Dewe,Bernd&Otto,Hans-Uwe 2005a,Reflexive Sozialpaedagogik.Grundstrukturen eines neuen Typs diestleistungensorientierten Professionshandelns.In:Thole,Werner(Hrsg.):Grundriss Soziale Arbeit.Ein einfuehrendes Handbuch.2.Auflage,Wiesbaden,S.179-198.

[8]Dewe,Bernd/Otto,2005b,Hans-Uwe:Wissenschaftstheorie.In:Otto,Hans-Uwe/Thiersch,Hans(Hrsg.):Handbuch Sozialarbeit/Sozialpdagogik.München,Basel,3.Aufl.S.1966-1979.

[9]Dewe,Bernd/Otto,Hans-Uwe:Professionalitt.In:Otto,Hans-Uwe/Thiersch,Hans/Treptow,Rainer/Ziegler,Holger(Hrsg.):Handbuch Soziale Arbeit.6.überarbeitete Auflage.Ernst Reinhardt Verlag München 2018.S.1203-1213.

[10]Engelke,Ernst/Borrmann,Stefan/Spatscheck,Christian:Theorien der Sozialen Arbeit.Eine Einführung.4.Auflage.Lambertus 2008.

[11]Engelke,Ernst/Spatscheck,Christian/Borrmann,Stefan:Die Wissenschaft Soziale Arbeit.Werdegang und Grundlagen.3.Auflage.Lambertus 2009.

[12]Lambers,Helmut:Theorien der Sozialen Arbeit.Ein Kompendium und Vergleich.2013.

[13]Otto,Hans-Uwe:Modern Social Work:Its necessity for professionality.Vortrag 2018.

[14]Peters,R.:Professionalitt und Handlungsethos.In.Hof,C./Ludwig,J./Schffer,B.(Hrsg.).Professionalitt zwischcn Praxis,Politik and Disziplin.Schneider Verlag Hohenghren,Baltmannsweiler 2010,S.74-85.

[15]Thiersch,Hans:Die Erfahrung der Wirklichkeit.Perspektiven einer alltagsorientierten Sozialpdagogok.Weinheim,Münchcn 1986.

相關焦點

  • 構建社會工作的「六個發展」格局
    廣東省廣州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 何鏡清近年來,廣東省廣州市民政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和重要論述精神,緊緊圍繞構建「六個發展」格局,大力加強社會工作,基本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項目運作、專業服務、法治保障」的社會工作服務模式
  • 新時代中國社會治理的理論、制度和實踐創新
    這些理論、制度和實踐創新彰顯出中國之治的鮮明特色和顯著優勢,呈現出社會治理現代化的壯麗前景。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偉大進程中,社會治理領域發生了一系列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
    1964年,根據毛澤東同志的提議,周恩來同志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完整地提出了「四個現代化」建設目標和「兩步走」戰略,在20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社會主義強國。
  • 原創 | 趙紫晶:我的醫務社會工作實踐
    實習地點不再局限於石河子的各個社區,而是有更多的選擇。我們可以選擇去社區、養老院、醫院、烏魯木齊的社工機構與社區還有深圳的專業社工機構。第一次面臨這麼多的選擇時,我考慮了很久。我最初是想去養老院或者社區,但是我以前實踐觀察的地點中有這兩個地方,其實期待值並不是很大。我不是一個敢於嘗試的人,但是我急於尋找能讓我提升專業技能的機會。當我知道專業實習的事情後,我明白,機會來了。
  • 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論與和諧社會構建
    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於歷史唯物主義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在本質上是關於人的社會存在方式的科學理論,是回答人、社會、自然三者之間關係的理論,在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環境下,要實現人、社會、自然的和諧交往、和諧發展,必須回到馬克思恩格斯的交往理論,研究其當代價值,以更好地指導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更好地做到以人為本
  • ...史學理論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理論研究中心召開2020年度...
    2020年11月28-29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理論研究中心在北京召開2020年度工作會議,會議的主題為「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理論體系」。接著他指出,史學理論研究中心每年都會召開年度工作會議,就當年史學界最熱點的論題展開研討,今年的熱點論題無疑是三大體系建設,而三大體系建設的重中之重是史學理論體系的建設,所以今年我們選定的議題就是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理論體系。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史學理論體系所應遵從的原則和汲取的資源包括堅持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史學的優良傳統和借鑑西方史學的積極成果。
  • 社會工作常用18種理論一網打盡
    (三)定義A.一組由個人接觸所構成的關係網,透過這些關係網個人得以維持其認同,並獲得情緒支持、物質援助、服務、訊息、新的社會接觸等。概括地說,「優勢視角」就是著眼於個人的優勢,以利用和開發人的潛能為出發點,協助其從挫折和不幸的逆境中掙脫出來,最終達到其目標、實現其理想的一種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    優勢視角超越了社會工作的傳統理論模式,其關注點在於個案的優勢、潛能和成績,這一突破在社工領域具有「範式革命」的意義。
  • 謝伏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
    適值「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回顧和總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成果和實踐成果,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構建中國現代語言詩學理論體系
    這些成果或對單個詩論家、詩論命題、詩論範疇、詩論流派等展開微觀研究,偏重於描述或解析詩學理論和詩歌現象的思想性與社會性;或表現為詩潮史、批評史的歷史研究,對新詩中象徵主義、現代主義潮流進行歷史的發掘、描繪、審視與評價;或在中西維度和古今維度中展開詩學比較研究。這些研究構建出不同面向的中國現代詩學,豐富了現代詩學研究。
  • 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理論闡釋與地方實踐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加快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這一重要的理論課題和實踐命題。為推動相關領域的學術交流和探索實踐,9月26日,以「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為主題的第五屆地方治理青年論壇在杭州順利召開。
  • 少年司法社會工作的發展路徑與前景展望
    展望未來的少年司法社會工作,法治化、一體化、制度化、專業化、信息化、國際化應當是其發展的方向。一是法治化。我國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相關立法確定了專業社會工作者及其相關機構在社會調查、專家證人、合適成年人參與、社會觀護等制度中的權責,促進了社工專業與其他學科的跨專業合作,成效明顯,可資參照。
  • 立足實踐構建理論體系《新中國經濟學研究70年》出版
    在本書中,張卓元通過研究和觀察、以及他幾十年親身參與一些經濟學熱點問題討論的體會,概括出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經濟學主要是理論經濟學的八大進展: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所有制理論有重大突破;分配理論有重大創新;形成順應經濟全球化的對外開放理論;經濟增長與發展理論越來越受到重視並不斷創新;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四梁八柱」;經濟學方法重大革新。
  • 人民日報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構建國際關係理論的中國學派
    二是新時期中國外交不斷開創新局面,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逐漸形成了新型國際關係、人類命運共同體、親誠惠容的周邊外交、正確義利觀及國家總體安全觀等一系列重要理念,創造性地展開了「一帶一路」建設等重大外交實踐,為中國國際關係理論研究提供了新鮮中國經驗。三是中國學者構建中國學派的學術自信不斷增強。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小康社會」是鄧小平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規劃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藍圖時提出的戰略構想。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深入,其內涵和意義不斷地得到豐富和發展。請您談一談,「小康社會」思想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和實踐有著怎樣的意義?
  • 社會治理共同體建設與社會工作的促進作用
    原文載於《社會工作》2020年4月第二期作者:王思斌,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王思斌,著名社會學家、社會工作學家、農村問題研究專家。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會長。著有《社會工作本土化之路》、《走向社會的基礎結構》等。
  • 湖北紅安縣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工作獲團中央表彰
    中國發展網訊 近日,團中央青年發展部評選表彰2020年全國大中專學生志願者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集體和個人,共青團紅安縣委榜上有名,被評為獲評「優秀單位」,成為湖北省獲得此項榮譽的四個縣(市、區)單位之一。
  • 《中國社會科學報》整版刊發陝師大教師理論文章
    這一思想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彰顯著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品格,深蘊著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精神的交融共生,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歷史性飛躍,使馬克思主義在理論和實踐層面展現出更有說服力的真理力量,也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強大的親和力、吸引力、凝聚力,是馬克思主義的理想性和價值性的時代統一。
  • 我國社會政策的實踐特徵與社會政策體系建設
    (二)本文的研究視角  社會政策的研究視角問題主要表現為:是以發達國家社會政策的發展邏輯、政策內涵來分析中國的社會政策發展,還是參照國際經驗和基本共識來看待中國社會政策的發展進程。前者是運用國際上比較成熟的社會政策概念和理論來分析中國的社會政策,後者是參照國際社會政策的發展經驗來看待中國的社會政策發展進程。
  • 中國佛教協會發布《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五年工作規劃綱要(2019...
    堅持我國宗教中國化方向,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宗教工作的重要論述,是黨中央關於宗教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是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正確途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宗教理論的重要內容,是做好新時代宗教工作的根本指引,也是包括佛教在內的我國各宗教面臨的重要政治任務。
  • 開封市構建社會扶貧工作推進機制
    就構建社會扶貧工作推進機制,開封市建立健全組織。根據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開封市成立了社會扶貧硬仗指揮部。在此基礎上,又成立了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聯、市工商聯、市民政局等部門參與的社會扶貧工作指導協調辦公室。全市有脫貧攻堅任務的縣區也都成立了社會扶貧硬仗指揮部和社會扶貧工作指導協調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