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願行動為什麼失靈?|讀秦暉《政府與企業以外的現代化》

2020-12-23 南都觀察

在《政府與企業以外的現代化》一書中,歷史學家秦暉以志願和強制,私益與公益為元素,闡釋了國家、市場和第三部門的區別——市場是以志願(自由交易)方式滿足私人利益的機制;國家是以強制(權力運作)的方式滿足公共利益的機制;第三部門則是是一種自由公民的公益社團,以民間組織為形式、以志願為方式,滿足公共利益。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民間組織有不同的目標,在傳統社會中,民間組織以提供公共物品為己任;在傳統社會與發展中社會裡,是為現代化目標而努力,建設現代社會;到了現代社會中,則以「可持續發展」等「後現代」目標而努力。秦暉還認為,現代公益制度以現代社會為基礎,現代社會則以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為基本制度,這消除了過去專制政治產生的弊端——由指令經濟所造成的「以強制產生私益」。

▌擺脫傳統共同體?

積極主動的志願行為不僅需要道德上的感召,還需要行動者投入時間或財富。如果說前者尚能靠個人「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後兩者的投入則會受各種限制——如果一個人本身就沒有自由,或者依然在為個人生計而奔波,便難以再去關照他人。因此,獨立人格、個性自由和個人權利便顯得尤為重要,這些又需要公民擺脫傳統共同體的束縛。

秦暉將共同體分「大共同體」(如秦朝開創的一元化統治)和「小共同體」(如村社、教區、家族公社等)。西歐傳統社會在近代化之前經歷過漫長的「小共同體本位」的社會,近代化啟蒙和個性解放思潮所針對的,則是「小共同體」社會下的中世紀傳統。在缺少中央集權專制政體的西方,阻礙人的個性發展的,主要來自於教會、村社、宗族等小共同體,為了突破這一桎梏,「公民可以與王權攜起手來反對領主權力與村社陳規,而在依附型小共同體的廢墟上建立起現代社會的基礎——公司、協會、社團、自治社區等。隨著這些基礎的建立,公民權利成長起來後,才轉而向王權及其所代表的『大共同體』發起挑戰,用民主憲政的公民國家取代『王朝國家』」。

在古代,還存在另一種王權強勢、小共同體和人民均羸弱的社會形態,在這種大共同體一元化的傳統下,皇權(以及完全附屬於皇權的吏權)剝奪了每個國民的個人權利,並且不允許家族、村社或領主截留這些權利而形成隔在皇權與國民個人之間的自治社區。此種背景下,如果要擺脫傳統共同體的束縛進而建設現代社會,則可能需要以「公民與小共同體的聯盟」作為中介。

及至近代,西方關於民族國家和國家主義的思潮興起,並於兩次世界大戰期間進入「國家主義的黃金時代」,此一思潮影響了東方諸國,「更近一步加劇了只反宗族主義而不反國家主義的傾向」。「個性解放的新文化運動在反對宗族主義的旗號下走向了國家主義。當時批評的主流只是把傳統專制當作皇帝個人或皇帝家族的『家天下』來反對,而缺乏對大共同體扼殺公民權利(甚至也扼殺小共同體權利)的批判。」

回到現代社會裡三種組織制度的產生,在逐步擺脫共同體束縛的過程中,實現公民個人經濟權利,並通過自由交易提供私人物品的市場化進程,產生了現代企業制度;實現公民個人政治權利,授權公益代理人,由他在法定範圍內行使權力並提供公共物品的民主化進程,產生了現代政府制度;實現個人社會權利,並通過志願行動形成自由人聯合體,不經代理環節而直接提供公共物品的自治化過程,產生了現代第三部門。

不同維度的權利在經確認並受保護的前提下,更可能激發出利他行為,秦暉認為,「道德是以權利為基礎的,只有人們明白自己『可以做什麼』,他才能真正知道什麼『應該做』。只有人們有選擇時,他才可能作出善的選擇。」「今天的人們未必比以前的人們更少行善,區別只在於他們是以全權自由公民的身份更『志願』地作出選擇。公益的基礎從身份性義務轉向公民權利,這是各種文化中,傳統公益組織到現代第三部門的共同本質。

▌有益無害的烏託邦?

當一些資本主義國家逐步發展為現代福利國家時,傳統慈善中的扶貧濟困由政府行為所覆蓋,但志願服務依然有其效用。「福利國家制度應當由志願努力來補充,這不僅由於作為民間力量的志願組織可以作為壓力團體對國家構成『刺激、抑制和批判』,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幫國家的忙——志願部門不像政府衙門,它有自由去開展實驗,能成為開創性的先鋒,而國家可以接著幹——如果這種開創被證明有益的話。」

在「自由實驗」方面,私營企業也有極強的創新動力,但其產出的是私營物品,對社會問題的解決路徑更多是在市場交易中完成,常常無法照顧到最弱勢群體。不像政府或第三部門,可以直接以弱勢群體為服務對象,直接轉移支付或傳授其生存技能。

再者,相較「以強制滿足公益」的政府,「以志願滿足公益」的第三部門對志願者和受助者都不具有強制性,且活動範圍常常不廣,即使其實驗失敗,多不至於造成嚴重的社會後果。但如果以強制的形式大搞實驗,便可能因此釀成災難。因此秦暉認為,第三部門再不濟,頂多成為「有益無害的烏託邦」。

2003年非典期間,陝西婦女研究會曾印製傳染病防治相關的宣傳畫,主題包括個人防護動員、關心醫護人員等,「這幾幅宣傳畫幾乎成為西安市民萬眾一心抗擊非典的象徵,多次出現在報紙、電視、包括全省抗擊非典的大型文藝晚會上」。隨後又關注到防疫薄弱的農村的地區,向貧困地區提供宣傳品、消毒與防護用品。當時的負責人高小賢總結民間組織在突發公共危機中所扮演的角色,認為在面對非常態的事件時,民間組織沒有嚴格的決策程序,這種靈活度能讓它們快速做出反應;同時民間組織是多元、平等參與、相互獨立的,能到達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細節,顧及到公共政策在緊急狀態下短時間內可能無法關注到的角落,尤其在對於弱勢人群的服務上。

但也因為資源來自於志願,因此第三部門對外界的依賴性極強,其資金要麼來自於企業或公眾的捐贈,要麼來自於政府部門——將第三部門的行動作為公共服務的一種補充,以「採購服務」的形式滿足公共利益。

無論是過於依賴企業、富豪捐款,還是指望著政府資金,籌款來源單一的第三部門組織都會被質疑、批評為獨立性不足,更糟糕的是,一旦對方停止資助,機構本身都無以為繼。無論過於依賴於哪一方,在行動上都可能受其控制。

此外,由企業或富豪家族創立的公益基金會越來越活躍,將其私人財產投入至公益服務之中,批評者對此的憂慮在於,這一方面模糊了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間的區別,使得不斷集中的私人財富變得正當化,另一方面,這在彌補政府部門提供公共服務不足的同時,也讓政府部門擺脫了其本身的部分義務。經濟權利、政治權利、社會權利,這些不同的要素本來可以由一個個具體的公民在經濟、政治、社會活動中不斷積累,卻逐漸聚集至不同領域的「寡頭」和代理人手上,權力一點點讓渡出去,權利卻難再一點點爭取回來。

▌現代的問題是什麼問題?

在秦暉看來,產生於西方現代社會背景下的第三部門,既是自由公民的聯合體,也必須是因為現代問題而出現的組織。「現代制度構架的最主要內容就是民主福利國家與規範市場經濟」。他認為凡是不能由這一組政治、經濟制度所解決的問題,就是現代問題。

全球化背景下的環境、難民、勞工等等新舊議題,並非政治光譜上的某一段代表所能解決,也絕非某單一的經濟政策能應對,雖然關於環境運動、難民政策、勞工就業的爭論聲四起,一些志願組織以抗議或建設的方式各自努力,但問題依舊持續。這也是第三部門所面臨的困境——作為一種組織形式,它得依附於其他的組織形式,雖然不斷有「美好的改變」發生,但改變的都是些成功的例子,而並非問題本身。

這些難題所涉範圍太寬廣,在迄今為止的人類文明上,民主作為最「不壞」的政治制度,市場作為最「不壞」的經濟制度,都還沒有將其解決,雖然第三部門被一些人寄以厚望,卻也還在艱難摸索。

一種關於第三部門興起的描述是,其發生於西方現代化進程完成以後,「民主福利國家與規範市場經濟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其局限性也充分展露,在那裡,所謂『政府失靈』實際是民主福利國家失靈,即『以強制求公益』的失靈;所謂『市場失靈』實際是規範化競爭失靈,即『以志願求私益』的失靈,而『以強制求私益』的問題、『傳統國家』和『傳統市場』的問題都已消失」。

如果第三部門的發展背景處於現代化改革的過程中,是在與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建設同步的環境下發生的,面臨的則是尚未建立的民主福利國家制度,以及還沒有成熟的規範市場經濟。秦暉認為這種背景下的「政府失靈」和「市場失靈」,都還主要是「傳統政府失靈」和「傳統市場失靈」,實際上也就是「以強制求私益」的問題。

而在大共同體依然強勢的歷史階段,尤其在突發危機面前,不同領域的「失靈」便可能陸續發生。

參考資料:

1.秦暉.政府與企業以外的現代化:中西公益事業史比較研究〔M〕.浙江大學出版社,1999.

2.高小賢.中國社會轉型:農村婦女研究〔M〕.陝西人民出版社,2006.

3.Linsey Mcgoey.The Philanthropic State: Market-state Hybrids in the Philanthrocapitalist turn〔J〕.Third World Quarterly,February 2014.

4.Marc-Olivier Déplaude & Nicolas Larchet.What are Philanthropic Organizations Hiding?〔OL〕.Books & Ideas.2017〔2020-02-27〕http://t.cn/A674ylvJ.

5.The Economist.Sins of the secular missionaries〔J〕.The Economist,Jan 29th 2000.

相關焦點

  • 秦暉:中國的「天下觀」
    我也認為「民族國家」、尤其是通過強化王權控制社會來實現「民族國家建構」,是西方在從「封建制」走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問題意識。現代化價值觀應該是普世的,但「從封建制走向現代化」的道路未必是普遍的,尤其是通過強化王權來實現「民族國家建構」這種問題意識更不是普遍的。把這種問題意識誤置到「從走出秦制而走向現代化」的我們這裡,會帶來嚴重的副作用。
  • 秦暉:日本「二傳手」的作用
    早在20世紀初,嚴復就把傳統社會的現代化描述為「宗法社會」變成「軍國社會」的過程,在他看來,「周秦之變」就把這一過程完成了一半,現在要完成另一半。 當時留日革命派汪精衛、胡漢民、章太炎等與他辯論,但辯的主要是「排滿」革命並非出於「宗法」偏見,也無礙於乃至有助於追求「軍國主義」。換言之,在「軍國主義」值得追求這一點上,雙方並無異見。
  • 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從治理能力到全景治理能力
    同時,地方政府作為地方治理的基本主體,是地方治理中政策供給的主體,也是直接與社會組織、公眾等多元治理行動者開展合作行動的主體。「與傳統公共行政單一、集中的管理模式相比,地方治理模式從一開始就註定與分權化、地方民主治理、多中心治理、NGO等話語直接聯繫在一起,它依靠的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地方政府、公民及其組織、第三部門、企業組織治理網絡的構建,以及這些組織廣泛的、戰略性合作與參與。」
  • 秦暉:有國王的共和國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雙方談判破裂,磚-制政府進行鎮壓,陷-正進程出現逆轉。雖然此後這一進程又緩慢啟動,但時機已失,更遭遇第一次世界大戰,無論莊稼漢還是小市民都失去了耐心,革命大潮於是席捲而來,和平立-陷的機會喪失了。 經歷了流血無數的「改朝換代」和更嚴酷的古拉格時代之後,俄國度過了70多年,終於又走出了極權制度,總體上還算是和平的。
  • 秦暉:駐奧公使給國內的一封匯報
    顯然在他的眼裡,不僅這樣的官方(憲政政府)令人羨慕,這樣的反對派也令人羨慕。 楊晟只是一位清朝官員(並且是旗人),不僅並非革命派,甚至也不是政界所謂的立憲派。而他不是記日記,而是向國內上級發出這樣一份價值判斷鮮明的公文,顯示國內官場上這樣的看法也已經毫不「異端」。顯然,他們繼續維護「秦制」已經沒有了道義上的理由。
  • 失靈造句和解釋_失靈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失靈(shī líng)。不靈敏;失去效用。[徐遲《祁連山下》:「資源委員會那時確是沒有鑽探機,有幾臺破傢伙,早已失靈了。」,指揮失靈;藥物失靈。]失靈參考例句:1、後面來車因煞車失靈和前車碰撞在一起。2、根據警方調查,這起車禍系因煞車失靈所致。3、肇事車輛的煞車失靈,是導致這件車禍的主因。
  • 河南省生物工程學會開展科技志願服務
    近期,河南省生物工程學會科技志願服務分隊一行來到南陽市社旗縣、鎮平縣兩地,開展科技志願服務行動。這次科技志願服務行動是應社旗縣、鎮平縣兩地企業的邀請而開展的。科技志願服務分隊一行深入各企業生產現場,就特種蔬菜種植、果酒與果蔬飲料開發進行了現場指導,並與企業負責人召開座談會,為企業調整產業結構與產品結構把脈問診、獻計獻策。
  • 志願公益行動,在鄉村結出美麗的果實!
    ,開展主題分別為「義起行動,剪出愛心」公益活動、「夕陽紅,幸福家」踐行新時代文明精神的聯合公益活動,免費為鄉村老年人剪頭髮,免費為鄉村老年人照相及贈送現場製作精美相框一份。 禤村村支書鄺日健介紹說:「今天對於禤村老年人來說是個開心的日子,村文化廣場很久沒有這麼熱鬧了,有志願者免費剪頭髮,還有免費照相併贈送相框的的公益義舉,非常感謝政府和志願者們將這個惠民行動『開』到村裡來,我們老年人真的是太幸福感動了。」
  • 企業安全管理失靈怎麼辦?神探狄仁傑教你5個方法
    一個以人為本的生產經營企業一定會把安全管理放到首位。但是,即便安全管理做得再好,也會存在意外事故。企業安全管理為什麼會失靈?企業安全管理者如何向狄仁傑學習安全管理?一、企業安全管理失靈企業,特別是製造型企業,現在一般都會有安全管理機構,並且中央和地方政府也三令五申提出要加強安全管理,企業領導者和管理者們更是苦口婆心,持續加強安全培訓,從標準化作業,從隱患排查、違章巡檢、事故分析、處罰激勵分明,以及應急預案與演練,並通過信息化、智能化提升本質化安全措施,好像對安全管理涉及到的領域都做出了很好的安排
  • 讓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和弦共振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這一提法引發關注。「十四五」時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這一時期,政府與市場如何作為,極為關鍵。
  • 秦暉、閻步克、趙世瑜、羅新、張帆、劉蘇裡:宋元明時期的陝西,恰...
    有朋友建議秦暉,讓他將在《陝西通史》裡自己所寫的那部分合編起來重新出版。秦暉之所以採納了這個建議,是因為過去研究陝西史的學者大多側重於研究周秦漢唐時期的陝西以及現代的紅色陝北,大家對宋元明清「王氣黯然」之後的陝西沒那麼感興趣。而且,秦暉在《陝西通史》裡表達了一些很有創見的思想,值得為此再次出版。在秦暉寫《陝西通史》的時候,他的思想正處於逐漸變化的階段。
  • 召之即來戰之能勝,珠海市強化應急志願服務隊伍建設顯實效
    颱風後清障同時,啟動「應急志願服務在行動」項目,動員更多的應急志願服務組織和應急志願者,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專業特長,進社區、進企業、進學校,開展形式多樣,富有教育意義的宣傳教育活動,使應急志願服務組織深入基層、服務基層
  • 秦暉、閻步克、趙世瑜、羅新:宋元明時的陝西,恰是中國社會縮影
    《王氣黯然》中有四分之一的篇幅來源於1997年出版的《陝西通史》中秦暉所寫部分的合集。這版《陝西通史》已經絕版了。有朋友建議秦暉,讓他將在《陝西通史》裡自己所寫的那部分合編起來重新出版。秦暉之所以採納了這個建議,是因為過去研究陝西史的學者大多側重於研究周秦漢唐時期的陝西以及現代的紅色陝北,大家對宋元明清「王氣黯然」之後的陝西沒那麼感興趣。
  • 作為服務平臺,志願匯如何打造「公益淘寶」?
    超過87萬名志願者參與了疫情防控志願行動。MID:志願匯平臺對多方都很有吸引力,既降低合作成本,又提高合作效率。平臺除了把各方信息打通以外,你覺得戰略上還有哪些可能舉措?王躍軍:志願匯是一個平臺,是一個生態系統。在生態系統當中,基本的參與方是三方面:志願者、志願服務組織和政府。
  • 完善要素市場,政府應該做什麼?
    ◆既要重視防範和化解市場失靈,也要重視防範和化解政府失靈◆建設高標準的現代市場經濟,基礎工作之一就是要建設完善的要素市場。不要政府干預的市場原教旨主義設想在現實中是行不通的,用政府干預取代市場同樣是行不通的。在我國,既要重視防範和化解市場失靈,也要重視防範和化解政府失靈。
  • 健全志願服務體系 提升參與社會治理能力
    新華社發  激發志願服務的社會治理潛力  作者:張 翼(中國志願服務研究中心主任)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為「十四五」時期與未來中國15年的中長期發展設計了明確的時間表、制定了務實的路線圖,開啟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也進一步強化了志願服務在社會發展與社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明確提出要「健全志願服務體系」「廣泛開展志願服務關愛行動
  • 秦暉:中國的左派與右派需要一個共同的底線
    秦暉先生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共同的底線」說法。他論述這一問題的一系列文章,由於種種原因,在十年後才結集出版。不過,今天重溫,我們會發現「共同的底線」不但沒有過時,而且,捍衛「共同的底線」,同志仍需繼續努力,因為這種底線仍然在被不斷踐踏,環境甚至更加惡劣。
  • 文明欽州,志願服務!欽州市網際網路志願服務大行動啟動
    6月30日,文明欽州•志願服務——欽州市網際網路志願服務大行動啟動暨欽州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網際網路志願服務基地揭牌儀式在白石湖舉行,這是我市以黨建引領促進網際網路行業發展的重要標誌。
  • 體育產業中政府與企業的互動機制之俄羅斯經驗
    這就是為什麼在體育產業中尋求新的機制(公私夥伴關係(PPP))來進行權力與業務結構之間建設性互動的重要性。 公私夥伴關係(PPP),它可以結合政府和企業的努力,而政府和企業通常具有自己獨特的資源和優勢。它們的結合使一起行動,可以在那些經濟失靈尤其明顯的市場失靈(例如,回報率低,投資回收期長等)或公共行政效率低下的那些經濟部門中獲得更好的結果,其中包括體育部門。
  • 秦暉:從陝西地方史窺探三個王朝
    近日,當代著名歷史學家秦暉教授的新作《王氣黯然:宋元明陝西史》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系大型地方性通史《陝西通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陝西通史》於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籌備、1998年全部出齊,共14卷,詳細記述了從遠古到當代陝西地區的歷史和人民生活,後來編委會又曾重擬體例、更新分卷、擴充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