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暉:有國王的共和國

2021-02-20 秦川雁塔

不僅是英國「光榮革命」沒有改朝換代,「封建」制下的「王朝」幾乎都是如此。如北歐的挪威,本來長期屬於丹麥和瑞典這兩個「王國」,1905年爭取到了獨立和民主,卻仍願意找個「虛君」。但挪威人大家都是自由公民,誰為君誰是臣啊?於是只好找到他們剛剛擺脫的瑞典,請瑞典「借」個王子來做我們的國王。瑞典人說你們不是鬧分家不願跟我們過了嗎,我們懶得管你們的閒事!

 

挪威人只好又去找百年前的主人丹麥,丹麥還好,送了個卡爾王子到挪威,成了挪威國王哈康七世。挪威人民「忠君不二」,至今仍然擁戴這丹麥人的子孫為王。他當然什麼實權也沒有,誰都知道挪威就是個民煮國家。但大家還就願意供著這家帥男俊女作為國家的體面,在莊重而並不過分豪華的王宮中錦衣玉食,無論社會主義者還是自由主義者都不會去算計他,更不會有人覬覦他的王位。

 

哈康七世加冕典禮

奧斯陸皇宮

再如東歐的波蘭,歷史上只有皮亞斯特(960-1386年)和雅蓋洛(1386-1668年)兩個「王朝」,而兩者間「改朝換代」的方式是皮亞斯特王朝末代女王雅德維嘉嫁給立陶宛王雅蓋洛,從而實現了「波-立合併」。以後的雅蓋洛王朝諸王都是這位皮亞斯特王朝女王的子孫。

 

其實說「嫁給」是按中國的習慣,與歐洲中世紀很多政治婚姻一樣,更確切的說法是雅蓋洛入贅波蘭,他不僅定居波蘭成為波蘭國王,而且放棄立陶宛傳統多神教,皈依了波蘭傳統的天主教。換句話說,無論在血緣上還是政治-宗教上雅蓋洛王朝都是皮亞斯特王朝的延續,只是王徽從母系換到了父系而已。

 

在雅蓋洛王朝時期,波蘭的「封建」越來越甚,王權越來越小,最後發展成貴族共和國,國王由議會選舉產生,完全不論家族。雅蓋洛王朝就這樣被「自由選王時期(1573-1795)」取代。但有趣的是:自由選王實行兩屆後,第三、第四、第五三屆國王當選的都是雅蓋洛家族的人,此後就再沒有該家族的人當選了。所以通常雅蓋洛「王朝」被認為延續到1668年,與自由選王的貴族共和國有將近百年的重疊。

 

在這個時期雅蓋洛王室的國王完全按共和制原則選舉出任,而且與非王室的人交叉當選。換言之,波蘭不僅兩個王朝的「改朝換代」波瀾不驚,從王朝到共和也是個自然演進的過程,不僅沒有「革命」,連「改良」的痕跡也不明顯。你甚至不能說波蘭搞的是「君主立-陷」,因為它的國王並非「虛君」,他由選舉產生,實際等於總統。但他又絕非「實君」,實權操於議會。只能說這時的波蘭是個「有國王的共和國」。

 

拉斯基約規插畫:國王與參議院

如果換成我們中國的概念:明朝滅亡後朱家皇室子孫不僅安然無恙,還可以通過選舉多次「復闢」,這樣的事可以想像嗎?

 

關於這一點,我們還可以比較一下地理位置處於中國與西方之間、傳統制度也具有「半亞細亞半帝制」特點的俄羅斯。

 

俄國歷史的早期也是完全「封建」的。她的第一個「王朝」留裡克王朝延續了736年之久(862-1598),期間經歷帝國分裂、蒙古入侵、實際霸權在諾夫哥羅德、基輔、弗拉基米爾、莫斯科之間多次轉移,但王公與1547年大公改稱沙皇后的統治者一直是留裡克家族的人。直到末王費多爾死後無嗣,王朝才告終。經過15年混亂後,貴族會議選舉留裡克王室的親戚16歲的米哈伊爾為新沙皇,建立了羅曼諾夫王朝。這個王朝一直延續到1917年被俄國革命推翻。因此俄國在一千多年歷史中也只有一次因國王無嗣導致的「改朝換代」,而且前後兩個王室仍有親戚關係。

 

但有趣的是:俄國後期三百年裡逐漸由「封建」向中央集-全的沙皇磚-制演變,貴族政治沒落,皇權官僚政治興起,王室外的人們乃至平民以武力爭奪皇權的「群雄逐鹿」現象也隨之發生。這一時期的斯捷潘. 拉辛和普加喬夫這些「民變」領袖都曾有「問鼎」之志。而這是「封建」制下的西歐和俄國前期從未有過的現象。

 

但是處於「半封建半官僚制」下的沙皇俄國與基本上是官僚制集-全帝國的中國仍有區別:斯捷潘. 拉辛和普加喬夫這些皇權覬覦者只是假冒羅曼諾夫家族的人,自稱擁有真沙皇,而反指莫斯科的沙皇為魚目混珠,但他們從來沒有否定羅曼諾夫王朝的權威而追求「改朝換代」的。而在中國,從陳勝吳廣到太平天國,外加安祿山、吳三桂者流,更不用說成功了的劉邦朱元璋等等,無論成王敗寇,哪個不是「皇帝輪流做,如今到我家」?

 

《拉辛在伏爾加河上》

到了近代,俄羅斯也一度有過和平的君主立-陷機遇,尤其在1905年,沙皇和維特首相,乃至民間主要的反對派力量、「既能說服莊稼漢,又能說服小市民」的立-陷民主黨人,都在朝著這個方向努力,而「革命派」按他們自己的說法,還是既難說服莊稼漢,又難說服小市民的。當時沙皇-維特的立-陷計劃實際上是「半英國式的」,與立-陷民主黨的計劃雖有距離,但比清末朝廷的「次於日本式立-陷」和民間立-陷派「英國式立-陷」的距離要小。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雙方談判破裂,磚-制政府進行鎮壓,陷-正進程出現逆轉。雖然此後這一進程又緩慢啟動,但時機已失,更遭遇第一次世界大戰,無論莊稼漢還是小市民都失去了耐心,革命大潮於是席捲而來,和平立-陷的機會喪失了。

 

經歷了流血無數的「改朝換代」和更嚴酷的古拉格時代之後,俄國度過了70多年,終於又走出了極權制度,總體上還算是和平的。雖然有8.19政變、有1993年的炮打白宮事件,乃至車臣那樣的局部戰爭,但是無論與沙俄帝國崩潰後死亡數1300萬的慘烈內戰,還是與大清帝國垮臺後的民初動亂相比,蘇維埃帝國的解體後遺症應該說是輕得多。

 

至今20多年來俄羅斯的陷-正民-煮之路坎坷曲折,可以說從近代以來,這個進程在俄羅斯就比中東歐國家、更不用說西歐更坎坷,但比在中國的仍有不同。這個現象並不是「宿命」的,但無疑,俄羅斯的「亞細亞」傳統介乎西歐與中國之間,使這個現象有很大的出現機率。

 

與那些「封建」文明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秦以後中國歷史的明顯特徵就是它的大盛大衰。承平之時「秦制」不像「封建」那樣領主林立多內耗,因而可以多次取得「大國崛起」的成就。今天流傳甚廣的麥迪森說法「鴉片戰爭前中國GDP佔到世界的三分之一」我以為難以置信,但至少在明初以前,即馬可波羅和鄭和的時代,總體上中國的王朝盛世比當時的歐洲繁榮,應該是可信的。

 

然而我們歷史的一大特點是始終無法擺脫「治亂循環」,即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而且中國秦以後歷代王朝的壽命不但比「封建」時代的周「王朝」和歐洲、日本的宗主王系(不是dynasty)短很多,其「改朝換代」的巨大破壞性更幾乎是人類歷史上獨有的。

西方的羅馬帝國極盛時人口據說達到一億,帝國崩潰後原領土上的居民估計還有七千多萬。在整個中世紀「封建」時代,歐洲的經濟社會發展也是有起有伏,時進時退。但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瘟疫與氣候,而不是政治與戰爭。六、七世紀之交與14世紀的兩次黑死病大流行都造成嚴重的人口下降,涉及地區的人口少則有說減少四分之一,多則說減了三分之一,並由於生產破壞引發了社會失序和動亂。

 

黑死病

但這兩次大衰退與「改朝換代」和政治變故並沒有什麼關係:那裡的「盛世」並無秦皇漢武,「末世」亦無漢獻唐昭。黑死病之災後,又有以三十年戰爭為谷底的16-17世紀危機,據說使戰爭波及地區人口損失三分之一。根據如今學者的研究,這次危機是「小冰河期」宏觀氣候異常導致的。而所有這幾次「封建」歐洲史上的大難,都與「改朝換代」無關。

 

當然,像「小冰河期」這樣的氣候災變是全球性的,但是西方中世紀的盛衰與中國傳統時代的治亂明顯不同步。西方於六、七世紀之交第一次鼠疫大災難時,中國卻出現「貞觀之治」,14-15世紀更大的黑死病之災時,中國卻又出現永樂、宣德「盛世」。而中國兩漢之際大亂時,西方卻正值繁榮的「羅馬和平」時期。全球性的小冰河期怎麼能同時解釋這些相反的事實?

 

明成祖朱棣

其次,如果說到「人口周期率」,那麼中國與西方的不同步就更明顯。西方的人口下降主要表現為瘟疫,次數比中國少,下降的幅度也沒有中國大,而更重要的是中國的人口下降通常都表現為殘酷的戰亂,與政治上的「改朝換代」高度重疊。如果說西方的瘟疫不管「偶然」「必然」,表面上總還是一種自然現象,那麼中國的人口下降就直接表現為「人禍」了。

----

每更一圖:艾森豪

金雁/插畫


(打賞請長按識並別二維碼,謝謝支持)

 

點擊標題索引,閱讀更多精彩文章

秦暉:為什麼「革命」沒有改朝換代?

秦暉:相比以前的冷戰,新冷戰可能更像冷戰

秦暉:洪災反思答客難

秦暉:「荊軻刺孔子」與「子路頌秦王」

秦暉:清末法律改革中的「禮法之爭」

秦暉:陽朔洪災反思

秦暉:陽朔歷險記

秦暉:被無視的「華盛頓會議」

秦暉:日本「二傳手」的作用

秦暉:晚清的留日浪潮

奇蹟與危機:中國經濟兩百年 |秦暉講座預告

秦暉:被忽略的第一次啟蒙

秦暉:民國時期的邊疆問題

秦暉:民國外交的努力

秦暉:「奇蹟的由來」——中國經濟史的五大轉折

秦暉:我的治學之路(四)

秦暉:我的治學之路(三)

秦暉:我的治學之路(二)

秦暉:我的治學之路

秦暉:萊特之謎(9)——黨魁之路

秦暉:萊特之謎(8)—— 「第三國際代表」

秦暉:疫情之後的全球化危機|萊特(7)

秦暉:萊特之謎(6)——真真假假

秦暉:萊特之謎(5) ——誰檢舉了萊特?

秦暉:萊特之謎(4)——高漲的「援越情結」

秦暉:萊特之謎(3)——陽光東如是說

秦暉:萊特之謎(2)

秦暉:萊特之謎(一)

秦暉:問責與感恩(二)

秦暉:問責與感恩(一)

秦暉:斯洛伐克民族主義的兩端

秦暉:從「偽斯洛伐克國」到新斯洛伐克(三)

秦暉:從「偽斯洛伐克國」到新斯洛伐克(二)

秦暉:捐贈者權利問題

秦暉:什麼是正常的民族主義

秦暉:輿論尖都與「有錯推定」

秦暉:從「偽斯洛伐克國」到新斯洛伐克(一)

秦暉:斯洛伐克災難

秦暉:冰原下的先驅與士兵

秦暉:「獨立先驅」還是屠夫罪人

秦暉:一日總統沃羅申(下)

秦暉:「一日總統」沃羅申(上)

秦暉:「人民法庭」質疑

秦暉講座:評東歐的極右民族主義

秦暉:「人民法庭」斷頭臺下的一對冤家

秦暉:保加利亞的「菲洛夫爭論」

秦暉:匈牙利的「霍爾蒂現象」

秦暉:從安東尼斯庫到齊奧塞斯庫

秦暉:「自主屠猶」與驅逐德裔

秦暉:安東尼斯庫不是曼納海姆

微信ID:qhjy_gzh

(長按二維碼,歡迎關注秦川雁塔)

秦暉、金雁原創文章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秦暉:中國的「天下觀」
    甚至由於本土貴族互不相下,那時還有專門請來「外族國王」的風氣:從斯拉夫羅斯人請諾曼人為王、波蘭請立陶宛人為王、英國請荷蘭人、德國人為王,到挪威請丹麥人為王。 但他們當然也不是什麼人都接受,對「文化」尤其是宗教的認同,他們是非常看重的。典型的如前面提到的英國「光榮革命」,新教的英格蘭人趕走了同族的天主教國王而從荷蘭迎請威廉三世。
  • 秦暉:駐奧公使給國內的一封匯報
    晚清以前最近的代表是明清之交的黃宗羲等人)固然流於烏託邦,有了這一參照,「秦制」的道德合法性就瓦解了。 不能不說這是有眼光的看法。自遊民煮社會承認子女自主,不等於教唆六親不認,維護公民權利,更不等於慫恿弒君謀反。恰恰相反,真孝子何須嚴苛父權來恐嚇,真敬君何必生殺予奪之主乃尊?在「父要子死不得不死」的威嚇下才作孝狀,能是真孝子嗎?在殺伐之威下才能尊君,君權一虛就牆倒眾人推,所謂有奶便是娘,有槍便是王,這到底是尊君崇道呢,還是尊「槍」畏權呢?
  • 秦暉:日本「二傳手」的作用
    中日雙方都有不少人把日本的變革比之為「西化」版的「周秦之變」。更有意思的是,與中國周秦時期的「儒法鬥爭」類似,日本在明治時代「脫亞入歐」之前也經歷過一場「脫儒入法」的江戶時代「新法家運動」。當時,荻生徂徠、太宰春臺、海保青陵相繼尊荀崇韓、存孔滅孟,宣稱「儒者盡蠢物也。」「王道」是「悖理之道」,而「霸道」才是「合理之道」。
  • 秦暉、閻步克、趙世瑜、羅新、張帆、劉蘇裡:宋元明時期的陝西,恰...
    有朋友建議秦暉,讓他將在《陝西通史》裡自己所寫的那部分合編起來重新出版。秦暉之所以採納了這個建議,是因為過去研究陝西史的學者大多側重於研究周秦漢唐時期的陝西以及現代的紅色陝北,大家對宋元明清「王氣黯然」之後的陝西沒那麼感興趣。而且,秦暉在《陝西通史》裡表達了一些很有創見的思想,值得為此再次出版。在秦暉寫《陝西通史》的時候,他的思想正處於逐漸變化的階段。
  • 秦暉、閻步克、趙世瑜、羅新:宋元明時的陝西,恰是中國社會縮影
    《王氣黯然》中有四分之一的篇幅來源於1997年出版的《陝西通史》中秦暉所寫部分的合集。這版《陝西通史》已經絕版了。有朋友建議秦暉,讓他將在《陝西通史》裡自己所寫的那部分合編起來重新出版。秦暉之所以採納了這個建議,是因為過去研究陝西史的學者大多側重於研究周秦漢唐時期的陝西以及現代的紅色陝北,大家對宋元明清「王氣黯然」之後的陝西沒那麼感興趣。
  • 秦暉:從陝西地方史窺探三個王朝
    秦暉在本書中結合他過往的一些經典理論,諸如「關中模式」及農民系列研究等,以紮實的史料、閎通的視野、可貴的問題意識,呈現出既有條幹史實,又有精要論述的整體面貌。雖是一地之史,卻兼含宋夏戰爭、北宋改革、宋金對峙、蒙元治理、明代體制、明末起義等重要議題,可謂「憑一隅窺王朝全景,以單地謀宏觀問題」。借該書出版之際,書鄉特為獨家專訪秦暉教授。
  • 剛果民主共和國獨立60周年,比利時國王為殖民歷史表示「遺憾」
    【環球時報駐比利時特派記者 牛瑞飛】6月30日是剛果民主共和國獨立60周年紀念日,比利時國王菲利普在致剛果民主共和國總統的信中表示,對在利奧波德二世時期和隨後比利時人在剛果的「暴力行為」和剛果人民遭受的「苦難」表示「最深切的遺憾」。
  • 法國為什麼曾有5個共和國?1958年10月4日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
    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法國為什麼曾有5個共和國?1958年10月4日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成立 很多朋友對於今天的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不了解,薩沙就來說一個流水帳。
  • 秦暉:中國的左派與右派需要一個共同的底線
    秦暉先生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了「共同的底線」說法。他論述這一問題的一系列文章,由於種種原因,在十年後才結集出版。不過,今天重溫,我們會發現「共同的底線」不但沒有過時,而且,捍衛「共同的底線」,同志仍需繼續努力,因為這種底線仍然在被不斷踐踏,環境甚至更加惡劣。
  • |讀秦暉《政府與企業以外的現代化》
    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民間組織有不同的目標,在傳統社會中,民間組織以提供公共物品為己任;在傳統社會與發展中社會裡,是為現代化目標而努力,建設現代社會;到了現代社會中,則以「可持續發展」等「後現代」目標而努力。
  • 秦暉:隨著科學的發展對歷史的解釋越來越豐富
    香港中文大學客座教授秦暉先生在「預見未來」峰會圓桌對話上表示,隨著科學的發展,隨著我們認識的深化,我們對歷史的解釋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解釋力。他表示:「比如說最簡單的就是分子遺傳學的發展對史前研究的解釋力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是對於預測未來好像是一直就沒有什麼,尤其是長時間的未來,我覺得基本上是不可預測的。」
  • 波蘭貴族共和國的衰亡
    1506年,齊格蒙特一世即位,這位國王在位42年,佔據了波蘭的盛世大部分時間,早在他即位之前一年,波蘭貴族已經通過「拉多姆議會」擴大了議會的權限,限制國王的權力,進入了貴族共和時期。」或「波蘭第一共和國」。
  • 荷蘭國歌《威廉頌》裡為什麼有效忠西班牙國王的歌詞?
    眾所周知,國歌是整個國家最重要的象徵,很少有國歌會專門提到某個人或者家族。如果國歌的歌詞中提到某個人或者家族,一般是本國的君主(如英國的《天佑女王》)或者是國家英雄(如波蘭國歌《波蘭沒有滅亡》),而不會是外國人。
  • 俄羅斯聯邦實際控制區-克裡米亞共和國
    克裡米亞共和國的北部和中部地區為有極少地表水的平坦乾草原,最東部的刻赤半島為低丘陵;南部則有由三排平行山組成的克裡米亞山脈,山脈全長150公裡,寬50公裡,大部分海拔為350-700米,最高峰羅曼-科什山海拔1545米,南面的一排山最高,北面的兩排山呈單面山形態
  • 英吉利共和國:英國歷史上唯一的共和國
    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1603年英格蘭女王伊莉莎白無嗣而終,其表侄孫蘇格蘭國王詹姆斯六世繼承英格蘭王位,成為英格蘭國王詹姆斯一世。議員們反對加稅並希望限制國王的權力。查理一世十分生氣,於是解散了議會。因為蘇格蘭叛亂越來越大,查理一世被迫於11月再次召開議會。議員們依然反對加稅並希望限制國王的權力。查理一世十分憤怒,甚至派軍隊闖入議會,逮捕反對他的議員。1642年查理一世宣布討伐議會,英國內戰爆發。
  • 法國現在是第五共和國,前四個哪兒去了?
    但是,法國的國名比較奇怪,叫「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既然法國的國名有「第五」,那麼有沒有法蘭西第一共和國,乃至法蘭西第四共和國呢?還真有。法國本來是個君主制國家,國王咱們都熟悉,就是「路易系列」,路易十五是路易十四的曾孫,路易十六又是路易十五的孫子。「路易家」的國王們在國內橫徵暴斂,老百姓被他們搜刮的都快喝西北風了。路易十五有句名言:「我死後,哪管洪水滔天!」
  • 《古羅馬千年史》羅馬共和國之共和國的建立
    羅馬共和國之共和國的建立 羅馬早期政治是王政時代,國王掌握絕對的權力。
  • 中國的皇帝、國王與歐洲的皇帝、國王有哪些區別?
    國王這個稱號對中國人來說相對要陌生一些,因為我們平時聽到的國王好像都是歐洲那邊。那麼中國有國王嗎?答案是肯定的。歐洲也有皇帝和國王,不過這兩者與中國的皇帝、國王有很大區別。歐洲皇帝的英文是Emperor,拉丁文中的最早的意思是指軍事統帥。歐洲國王的英文是King,代表世襲專制君主。
  • 法國歷史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共和國,你分得清楚嗎?
    前言,法國歷史有五個共和國在世界歷史上,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像法國那樣,不到兩百年時間就發生了多次政治制度的變動,在君主制度和共和制度兩者之間不斷易手,單單是共和制度,就實行過五次,形成了法國歷史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共和國,其正式國號都是「法蘭西共和國」,但是後世為了方便劃分和研究法國歷史,就命名為法蘭西第一、第二、
  • 剛果民主共和國迎來獨立60周年!!
    雖然並非所有人都在獨立日出席,但至少所有人都知道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這個歷史時期是什麼。 最近幾周,關於剛果民主共和國(又稱剛果或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談論很多。特別是它與比利時的聯繫,多年來它一直是比利時的殖民地。6月30日,剛果(金)將慶祝獨立60周年。 在19世紀末,非洲大陸的許多國家,充滿了天然財富,如橡膠或象牙,受到歐洲人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