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021-03-03 每天陪你讀詩詞

這首《虞美人》是李煜的絕命之詞,當作於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是時李煜幽囚汴京已近三年。相傳李煜於七月七日生日當晚,在寓所命故妓作樂唱此詞,宋太宗聞知而命秦王趙廷美賜牽機藥將他毒死。宋代王銍《默記》云:「後主在賜第,因七夕,命故妓作樂,聲聞於外。太宗聞之,大怒。又傳『小樓昨夜又東風』及『一江春水向東流』之句,並坐之,遂被禍。」據這些記載可知,宋太宗一直對李煜心存懷疑,殺之而後快之心由來已久,這首詞是導致李煜被毒死的直接原因。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闌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春花年年開放,秋月年年明亮,時光什麼時候才能了結呢?在過去的歲月裡,有太多令人傷心難過的往事。小樓昨夜又有東風吹來,登樓望月又忍不住回首故國。

舊日金陵城裡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還都在吧,只不過裡面住的人已經換了。要問心中的愁恨有多少,大概就像東流的滔滔春水一樣,無窮無盡。

全詞以問起,以答結;由問天、問人而到自問,通過悽楚中不無激越的音調和曲折迴旋、流走自如的藝術結構,使詞人沛然莫御的愁思貫穿始終,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應。

誠然,李煜的故國之思也許並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離不開「雕欄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宮闈秘事。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作,在藝術上確有獨到之處:

「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詞人卻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卻;小樓「東風」帶來春天的信息,卻反而引起詞人「不堪回首」的嗟嘆,因為它們都勾發了詞人物是人非的悵觸,跌襯出他的囚居異邦之愁,用以描寫由珠圍翠繞,烹金饌玉的江南國主一變而為長歌當哭的階下囚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歷歷在目。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結句「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顯示出愁思的長流不斷,無窮無盡。同它相比,劉禹錫的《竹枝調》「水流無限似儂愁」,稍嫌直率,而秦觀《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又說得過盡,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說,李煜此詞所以能引起廣泛的共鳴,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賴於結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徵性的比喻,將愁思寫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詞人並沒有明確寫出其愁思的真實內涵——懷念昔日紙醉金迷的享樂生活,而僅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態——「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樣人們就很容易從中取得某種心靈上的呼應,並借用它來抒發自已類似的情感。因為人們的愁思雖然內涵各異,卻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外部形態。由於「形象往往大於思想」,李煜此詞便能在廣泛的範圍內產生共鳴而得以千古傳誦了。

相關焦點

  •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但作為一個詞人,從他的真純的深摯的這種無所掩飾的投注和流露來說,他有他可愛的地方。」他是高高在上的帝王,他是風流倜儻的才子,他是個任性的孩子。王國維這樣評價李煜:詞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
  • 學詩計劃|《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
    【第82天】古代亡國之君大多遭到後世非議,但是有一位皇帝,亡國之後被後人提起時,人們卻往往是唏噓不已。他就是南唐後主李煜。李煜多才多藝,工書善畫,通音曉律,尤其以詞的成就最高,被譽為「千古詞帝」。他的詞,存世共有三十餘首,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今天要學習的就是他著名的《虞美人》。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李煜
  • 李煜:15年的「南唐後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在我國古代有許許多多的「奇葩」皇帝,有一心想當「陳浩南」的「齊廢帝蕭寶卷」;有熱衷於下象棋的唐肅宗李亨;有被妃子灌醉酒後謀殺的東晉孝武帝司馬曜;有喜歡打球的唐僖宗;還有喜歡書畫的宋徽宗;喜歡做木匠的明熹宗等等。這些「奇葩」皇帝,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談資,不過在歷史上還出現過一位「一目重瞳」的「特異」皇帝——南唐後主李煜。
  • 中華詩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煙波江上使人愁。2、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3、 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4、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5、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6、 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7、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8、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
  • 電影《一江春水向東流》、鄧麗君歌曲《幾多愁》所源自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鑑賞:這首詞是南唐滅亡後,李後主李煜到宋朝做俘虜後第二年正月的一個月夜裡寫的,一國之君淪為階下囚,其愁苦,其悲切,真非筆墨所能形容。電影描述了一對夫婦在國破家亡的抗戰中悲歡分離、男主人公張忠良由奮進青年墮落為拜金享樂捨身於權貴女人而拋棄自己結髮患難之妻素芬,致使在敵佔區等待企盼多年並迎來抗戰光復時的妻子投黃埔江而亡的悽慘故事,電影名稱取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一名句,更加烘託出故事的悽涼悲傷。
  • 問君能有幾多愁——南唐李煜
    李煜精書法、工繪畫、通音律,詩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派詞人的傳統,又受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語言明快、形象生動、用情真摯,風格鮮明,其亡國後詞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對後世詞壇影響深遠。
  • 一代帝王李煜25首經典詩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2、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3、一鉤初月臨妝鏡,蟬鬢鳳釵慵不整。重簾靜。層樓迥。惆悵落花風不定。柳堤芳草徑。
  • 《虞美人》李煜的失意與逍遙,啟示我們珍惜現在時光,不虛度年華
    據說,虞姬死後鮮血染了地上開出一朵鮮花,為了紀念她,人們便以「虞美人」來命名這花。後來唐朝無名氏將項羽和虞姬的悲情寫成了詩,便有了「虞美人」這個詞牌。《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是李煜的絕命之詞。為什麼寫了一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會把命丟了呢?讓我們先從《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這首詞說起吧。
  • 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才華絕代的薄命帝王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公元978年的七夕節,這一天是南唐後主李煜的生日,他在自己的庭院內命南唐歌妓吟唱這首自己的新作,然而這件事很快就傳到了宋太宗的耳朵裡,趙光義聽到後非常憤怒,對李煜數罪併罰,賜牽機藥毒殺了李煜。一代詞王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短短的一生。
  • 10首絕命詩詞: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呢?我要留一片愛國的丹心映照史冊。面臨生死,文天祥毫不猶豫地做出了自己的選擇。生命那樣可貴,可在有些人心中,有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首詩,是蘇軾去世前兩個月所作,是對他一生遭貶、坎坷流離的註解。這一生漂泊不定,好似無法拴系的小船。有人問我平生的功業在何方,那就是黃州、惠州和儋州。回首半生,竟是無限悵惘。
  • 《虞美人·李煜》賞析
    歌罷,從項羽腰間拔出佩劍,向頸一橫,頓時血流如注,香銷玉殞。這就是最為悽美悲壯的愛情故事之一——「霸王別姬」,傳頌千百年來,一直令人唏噓不已。後來,在虞姬的墓上長出了一種草,形狀象雞冠花,葉子對生,莖軟葉長,無風自動,似美人翩翩起舞,嬌媚可愛。民間傳說這是虞姬精誠所化,於是就把這種草稱為「虞美人草」,其花稱作「虞美人」。虞美人花朵上鮮豔的紅色,據說就是虞姬飛濺的鮮血染成。
  • 遇見丨最美古詩詞之李煜《虞美人》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東流。注釋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初詠項羽寵姬虞美人死後地下開出一朵鮮花,因以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壺水》、《巫山十二峰》等。②了:了結,完結。③砌:臺階。雕欄玉砌:指遠在金陵的南唐故宮。④應猶:一作「依然」。
  • 「千古詞帝」李煜的悲傷
    李煜雖不通政治,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精書法,善繪畫,通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千古傑作有《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等,被稱為「千古詞帝」,可惜生在帝王家。《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
  •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成就了李煜的盛名,造成了李煜的悲慘
    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這首詞處處透漏著一個字「愁」。寥寥幾個字,便將離愁寫得如此真切!「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這一句更是將愁苦具體化,這讓我想起了李清照的一句詞句,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 因一首詞,使自己丟了性命的李煜,究竟寫了什麼讓宋太宗如此震怒
    請繼續往下讀:一、解讀《虞美人》詞曰: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裡宮殿的雕欄玉砌應該還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變得憔悴了,倘若要問有多少愁苦,恰恰像一江春水向東流去,無窮無盡。詞人把難以說明的去國之思、失國之悲、亡國之恨,全部納入了一個愁字中。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真乃是千古絕唱。
  • 李煜的一首冷門《虞美人》,沒有名句,卻被譽為「神品」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首《虞美人》是一代詞帝、南唐後主李煜的絕命詞。此詞是李煜為思故國而作,以極富感染力和象徵性的比喻來表達內心的愁思。句句都是愁的形象,句句都堪為千古名句,引人共鳴。此詞語言明淨優美、節奏曲折婉轉、愁思感人肺腑,因而才能被譽為詞中「神品」,千百年間廣為流傳,成為人人能倒背如流的千古絕唱。
  • 我愛記詩歌|李煜《虞美人》
    君:作者自稱。能:或作「都」、「那」、「還」、「卻」。恰似:就像。4.全文意思春花秋月的美好時光什麼時候結束啊,以前的事情還記得多少!昨天夜裡小樓上又吹來了東風,在這皎潔的月光中怎能忍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精雕細琢的欄杆、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都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
  • 李煜臨死前寫下一首詞,寥寥數語道盡人生悲慘,讓人忍不住流淚
    李煜的作品具體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國破家亡前,李煜是個風流才子,他的詞很迷人,讓人如痴如醉,刻畫的是快樂的時光。國破家亡後,李煜的作品多了份悽美,多了份無助。李煜臨死時留下一首詞,寥寥數語道盡人生悲慘,使人忍不住流淚。《虞美人》南唐.李煜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李煜的經典之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之筆,此詞聲聞在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毒酒,將他弄死,好在這首廣為人知的哀歌,可以薪火相傳。
  • 李煜悔恨欲絕,在中秋節寫下一生最悲憤的詞,道盡人生悽苦!
    李煜登基後因缺乏治國能力,後期又整日和小周后飲酒作樂,南唐終於被北宋所滅。李煜也從一國之君變成了階下囚,在汴梁的囚徒生活終於讓李煜有所感悟,其詞風也大有轉變,哀婉悽涼,意境深遠,極富藝術感染力。公元978年的一個中秋,悔恨欲絕的李煜寫下了人生最後一首詞《虞美人》,這首詞既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煜的絕命詞。因為這首詞中有懷念故國的情感,因此宋太宗認為李煜有復國之念,於是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
  • 李煜死前最後一首詞,將人生痛苦寫到了極致,使人不禁落下眼淚
    歷史上有多少皇子因為爭奪皇位而喪命,明爭暗鬥就是為了那個高高在上的皇位,但是有這樣一位皇帝卻不想這個高高在上的高緯,如果他可以自己選擇人生的話,他會選擇成為一個詞人。他就是李煜。雖然他算不上是一個好皇帝,但是他的詞卻被後人誦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