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了,孩子反而表現不佳,通過三個小故事理解孩子的「兩面性」

2021-01-19 天津人民出版社

01

今天,頡米的小表姐來我家做客。兩個孩子見面後,都顯得非常開心。這一整天,無論是在生活自理方面,包括吃飯、穿衣、收拾玩具,還是溝通交流、社會交往等方面,兩個孩子都表現得非常棒!與平時獨自生活時完全不一樣。這讓我們看到了他們的另一種「樣子」。

這大概就是我們常常聽到和看到的現象:「為什麼孩子在家和在幼兒園表現不一樣?」「為什麼孩子在家和去別人家做客不一樣?」這種現象被稱之為孩子的「兩面性」。

博士後媽媽有話說:

其實,我們需要理解這種「兩面性」的實質。這背後潛藏著孩子的社會性意識水平以及自尊心。

家是孩子覺得最安全的地方,也是可以任意依戀和任意耍性子的地方,他知道自己完全沒有競爭對手,進而也就會顯得隨意、任性一些。尤其是在獨生子女家庭,孩子會更嬌氣一點兒。然而,換個環境,進入學校後,孩子就變成了眾多孩子中的一員。他意識到,自己需要表現好才能獲得更多的關愛,也很清楚自己要遵守規則才能獲得認可。於是,孩子就表現得更加自立、自強。

這樣看來,「兩面性」並不一定是壞事,家長不必過於焦慮。這是其一。另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將孩子在家中的表現與學校的表現,或者把孩子的多面性表現溝通起來,讓這些表現綜合起來形成促進孩子健康發展的動力要素,可能是我們應該做的。

02

今日有朋友諮詢我,她家女兒跟我家孩子差不多大,平時很乖巧,而過年人多時卻表現不佳,霸道野蠻無禮、固執逆反,無論做什麼事總是要花費很多口舌去講道理才會聽話去做……這讓朋友感到很苦惱,也感到筋疲力盡,想尋求幫助。

有些孩子在過年時,也表現出了一些類似的情況:平時很會打招呼,但過年時,忽然到了一群親戚中間,也有不想張口打招呼的時候。

為了預防這種情況在頡米身上出現,我提前做了點兒功課。

預想到過年時,孩子見到的親戚朋友多,所以我提前教孩子識別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我告訴孩子,凡是跟爺爺奶奶長得差不多年齡的,就叫爺爺奶奶,跟媽媽長得差不多年齡的,就叫叔叔阿姨,這些孩子還是能夠分清楚的,因此也不感到太困難。同時,教孩子說幾句吉祥的話語:「恭喜恭喜!」「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有了準備,孩子在過年時就不會感到不適應,所謂的差異性表現就不會那麼明顯了。

博士後媽媽有話說:

過年時,在孩子身上很容易爆發「牛不喝水強摁頭」的現象,所以我希望家長們能夠儘量去避免。「強摁頭」的內容一般包括:一連串兒的長輩稱謂;當全家人的面兒說吉祥話;秀一秀新才藝。如果孩子沒有做到,家長心裡很難受,也讓孩子很尷尬。而孩子之所以不夠配合,並不是孩子不聽話或耍脾氣,更有可能是一些心理上的預習家長沒有做到位。有三點小小的建議:

1. 能夠提前做練習。我們能預知到會有怎樣的場景時,可以提前給孩子先做練習,預演一下,這樣讓孩子不至於太措手不及。2. 父母要做「破冰」之人。不管是什麼親戚朋友,初次見面時總是有點「尷尬」,就是我們說的「隔膜」,人際交往間的「隔膜」可以由父母來打破,這就叫作「破冰」。比方說,見到陌生親戚,孩子不願意打招呼或者親近對方,家長主動打個招呼,而後主動介紹自己家孩子,這也是不錯的方法;面對親戚家的孩子,家長直接拿出玩具,很快孩子們之間的尷尬就消失了,剩下的就是他們一起玩兒了。3. 孩子若表示出不願意,家長不要「強摁頭」,這一點是我自己一直堅持的基本原則,因為我相信自己的孩子,在必要的時候,他能表現得很好。

記住,在類似於春節這樣的特殊時期,作為家長,不是去炫耀自己的孩子,更應該做孩子的支持者,適當時候給孩子遞上輔助之手,幫助孩子成功克服各種交往困境。

03

晚飯後,我們一家人出去散步。孩子騎著新買的滑板車,十分開心地在小區裡穿行。恰好遇到了小夥伴,更是興奮。於是,頡米提出來一起比賽,小夥伴騎自行車,頡米騎滑板車,因為滑板車輕便快速,所以頡米很快就超過了小夥伴。兩個人正比得津津有味時,又來了一個小夥伴(以下簡稱「新夥伴」)。

故事也就從這時開始了。因為路上人多,兩個騎自行車的小夥伴撞到了一塊兒,這時,新夥伴就伸出手打人了,當然我們的老夥伴也不甘示弱,兩個男孩扭打在一塊,我立刻出手制止。還好,事情沒有進一步發展。頡米見到孩子們打架,就悄悄地離開了。兩個男孩的母親在後面慢慢跟上來,見到這情形,也沒有怎麼處理孩子,安慰下孩子們就直接隨我們來到了遊樂場。

在遊樂場,我們一起玩「貓捉老鼠」的遊戲,孩子們也都十分興奮。一開始,我當貓,大家當小老鼠,但我們的遊戲規則是被抓到的老鼠要表演唱歌,接著就變成了貓。頡米正好被我抓到了,他大聲地唱完一首歌后,變成了小貓,開始抓老鼠。經過一輪的挑戰,頡米恰好就抓到了那個新夥伴。誰知,頡米還沒說完「我抓到老鼠了」,就被那個新夥伴一頓亂打。

此時,我立刻拉開頡米,並告訴小頡米:「這隻小老鼠還不懂規則,它這是在反抗呢!」頡米也很大方,就繼續去玩他的遊戲了。

博士後媽媽有話說:

說回「新夥伴」,我家大姨在路上就告訴我:「這個孩子經常會『打人』,每次下去玩都會碰到他『打人』。」這也讓我明白,為什麼孩子們打架時,母親們會無動於衷,可能就是因為他們見得多了。

但是,我倒是想告訴孩子父母,愛「打人」的孩子,如果不正確引導的話,是會對孩子的社交帶來一定影響的。像今晚的遊戲,後來其他的孩子就直接把他排除在外了,因為他違反規則。經常這樣的話,就會對孩子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所以,我建議,我們還是要認真對待和分析孩子「打人」行為背後的原因,幫助孩子更好地與人交往,促進良好社會情緒和認知能力的發展。

「打人」的原因是多種的,有的孩子是因為在交往中,自己不會表達自己的想法,一著急就打人;有的孩子是因為自我意識萌芽,簡單說很多時候打人是因為過度防衛,可能別人沒有侵犯他,但他以為是,於是就打人(今晚的遊戲環節就是這個原因);還有的孩子是因為模仿電視或者父母造成的……原因多樣。

了解分析孩子後,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建議在最初出現這種打人現象時,家長能嚴肅地對待這個問題,儘早將錯誤行為消滅在萌芽期。

相關焦點

  • 非常時期,父母給孩子講好這五個「過年故事」,孩子會獲益終生
    因此,在災難面前,在這個非常時期,父母與其苦口婆心阻止孩子們玩手機,不如抓住機會,給孩子講好五個過年故事,教會孩子如何面對挫折與困難,將讓TA獲益終生!細細想來,今中外感恩的小故事也不少——古有小黃香在寒冷冬天,用自己體溫暖幫父親暖床的故事。今朱總司令反哺母親,親自為媽媽洗腳的故事。還有居裡夫人不忘恩師,邀請恩師參加鐳研究所落成典禮,並把老師送上主席臺的故事。
  • 平常文靜的孩子,卻是「人來瘋」,原來是孩子需要被重視的表現
    「你家孩子在哪上的幼兒園?跳舞跳的真好看。」這些表揚,都是孩子在父母那裡得不到的,更多的時候,父母在教孩子學習,或者是寫字會有不耐煩的心理,而忘了孩子這些小的閃光點。家長應該怎麼做:平時多誇獎孩子,激起孩子的學習興趣,同樣讓孩子對這些誇獎習以為常。就像我們知道同一樣東西誇好多遍,大家經常這樣誇,孩子也就不那麼興奮了。
  • 小姑子帶孩子回娘家過年,嫂子做法很暖心:親情還需多包容
    有些女人面對被欺負時,即便臉上不表現,但也一直把這仇記在心裡,這麼一來仇恨的種子也就慢慢埋下了,一旦日後風吹草動,姑嫂之間吵起來也是分分鐘的事。 朵朵不僅不氣,還非常大度,對待小姑子小雅更是當自己的親妹妹一樣,有事也總是想著婆家,也正因為她的一心付出,最終也讓大雅慢慢接受並認可了她。
  • 孩子常聽故事好處多!掌握講故事的8個小技巧,孩子愛聽成長快
    每個寶寶都喜歡聽自己的爸爸媽媽講故事。我家若蘭最喜歡每天的睡前故事時間。每天晚上收拾完畢,躺在床上,若蘭都會對我說「媽媽,我還一點都不困,你能給我講個睡前故事嗎」?
  • 孩子理解能力差,成績很難提高,巧用三招提高孩子學習能力
    一開始鄰居還很有熱情,可是一段時間下來後,鄰居提到輔導孩子作用就頭疼。因為要顧及到孩子的自尊心,鄰居並沒有表現出來,但是當孩子不在身邊時,鄰居總得吐槽幾遍「這孩子太笨了,理解能力根本不行。」原來,在輔導孩子的時候,鄰居發現孩子對於題目的理解有問題。雖然題目的字孩子都認識,但是卻不明白問題究竟問的是什麼?這也就更加不用說要孩子理解出題者的意圖了。
  • 孩子說話沒條理?是缺乏邏輯思維能力的表現,試試這3個小妙招
    孩子缺乏邏輯思維能力的3個表現 表現一:詞彙量匱乏 對於事物的描述孩子多是採用單一的詞彙量,並且同樣的搭配表達出現的重複率極高。 例如,當孩子在形容樹的時候,詞彙量匱乏的孩子多會說"綠的""茂密的"。
  • 聰明的孩子往往很難帶,如果你家孩子有這些表現,就偷著樂吧
    這還不算啥,他還特喜歡拆玩具,每次給他買玩具,玩了一會就開始拆,拆得四分五裂。花幾百塊買的玩具瞬間就成了一堆零件。你說這氣不氣人!聽完閨蜜的抱怨,我可算理解她了,畢竟我家孩子也有同樣的破壞力啊,有過之而無不及。而且,搞事的熊娃並不是少數群體,幾乎每個家庭都有一個這樣的「神獸」。
  • 孩子說話支支吾吾,是邏輯能力差的表現,三步鍛鍊孩子大腦發育
    因為高級的學習方式是不需要機械記憶和重複練習的,而邏輯能力可以幫助孩子轉向更為高級的學習方式。對於邏輯能力強的孩子來說,他們的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會更強一些。 孩子邏輯能力差,連話都說不清楚。
  • 孩子膽子特別小,上課不敢發言,怎麼辦?三招讓孩子不再害怕
    最近小花收到了不少學員的諮詢,有很大一類都是同一個問題:孩子膽子小怎麼辦? 我整理出來了三個比較典型的案例分享給大家。 其實以上的三個案例非常普遍。孩子不敢在公眾面前表現自己,我們家長通常做的就是鼓勵、呵斥,實在不行就多訓練孩子,逼著孩子表現自己,但是往往結果都不盡如人意。
  •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意思怎麼理解?揭示了萬物的兩面性
    因為他在戰場上見識了戰爭帶來的太多的殘酷無情,一個個戰友瞬間就跟其他人生死兩重天,戰場就像一個巨大的黑洞,把一個個生命無情地吞噬掉。因此,他對戰爭產生了無以言狀的恐懼和反感,決定離開這裡,然後寫了那首詩。
  • 情商低的孩子大多會有這5個表現,父母別疏忽大意,會害了孩子
    因此越來越多的父母想要自家的孩子情商更高,但卻並不懂得如何分辨自家孩子的情商是不是很低。實際上,一般來說情商低的孩子大多會有以下這5個表現,父母千萬別疏忽大意,否則一不小心就會害了孩子。01低情商的孩子會有哪5個表現?
  • 別小瞧給孩子講故事,從小培養「故事思維」,提升孩子的競爭力
    孩子多聽故事有什麼好處?一、為什麼要給孩子"講故事"故事主要由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結果五個要素構成,這五個要素時間相互聯繫構成一件具有內核的事件,因此故事相對於讀小說更加緊湊,相對於讀繪本更加靈活。特別是兒童故事,讀起來的時候很能抓住孩子的心理,能夠很好地吸引孩子的眼球。
  • 孩子受到誇獎後,成績不升反而下降,誇獎沒有錯而是沒用對方法
    2、增強對父母的信任感孩子自出生就與父母建立了天然的親密關係,對父母的依賴感很強,當父母對孩子的優秀表現給予誇獎,孩子感受到來自最親近的家人的肯定,這種力量是其他人無法取代的,父母的誇獎會增加孩子對父母的信任感,與父母更親近,關係更融洽。
  • 光給孩子聽英文讀物為啥效果不佳?
    當然,這只是個大概數字,也會因人而異。成年人也許會需要更多時間,孩子也許會短些。學習語言的第一個黃金期是1-6歲,第二個黃金期是7-12歲。過了十二歲,學習第二語言時就會不自覺地基於第一語言作為基礎了。意思就是說,當聽到或看到一句外語時,會有一個先轉換為母語再進行理解的過程。這肯定沒有母語那種聽到就直接反應出結果的過程要快。這是不可避免地。
  • 小故事大道理,睡前給孩子講這幾個小故事,大有啟發
    如何給孩子灌輸人生道理?與其苦口婆心,不如用講故事的方法,這樣孩子記得又清楚,還更能受啟發。在孩子睡覺前,講講這幾個小故事,相信孩子能明白你的苦心。有一天,他問爺爺:「我也每天讀書,可我不能真正地理解它,那讀書有什麼用呢?」爺爺拿來一個裝煤的竹籃,讓孫子去打水,一趟,兩趟,三趟??孫子以最快的速度跑回家,可竹籃總是空空如也。「竹籃是不能打到水的!」孫子說,可爺爺讓他仔細看看籃子:原來黑乎乎、髒兮兮的竹籃變得潔淨如新了。
  • 小環絲雨 ▏過年的故事(三)
    處於繁華盛世,百姓過年都要穿上新衣服到處逛逛,看看熱鬧,會會親朋,圖個喜慶,便一直沿襲至今。我小時候天天盼過年,只想過年有餃子吃,有戲看,有年畫貼,有鞭炮放,還能穿上母親製作的新衣服。        五十年代的故鄉,生活條件很困難,只有過年才能穿新衣裳。為了讓我和姐姐過年能穿上新衣新鞋,母親也是費盡了心思,還要精打細算。
  • 孩子還小不「懂事」?錯了,四個方面從小要管嚴,將來情商高
    6、表達能力較差,很多時候不能表達清楚自己的想法,一句話說半天也講不清楚關鍵意思,或思維太跳躍,分不清講話的順序。父母應該了解,3~12歲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而且3~6歲能形成孩子85%的性格,7~12歲則是自我形象鞏固的階段。李玫瑾教授也說過,在4個方面努力管教孩子,管教得越嚴格,孩子的情商就可能越高。
  • 帶寶寶過年走親戚,別再要求孩子表演節目,樂了大人,傷了孩子
    過年是每個孩子都最喜歡的事情,卻也有一些小苦惱。瀾瀾今年六歲了,即將邁入小學,成為一名一年級新生。她非常喜歡過年,因為總有好吃的糖果、漂亮的新衣裳以及熱鬧的煙火,但是有一件事令她十分討厭,那就是媽媽總愛讓她在過年的時候,給家人表演節目。
  • 孩子發出「feifei」的聲音,你理解成什麼了?我想只有孩子媽才懂
    0~2歲的孩子,從咿咿呀呀會逐漸發展出只有養育者能夠理解的特定用語,即「嬰語」或「媽媽語」,如有些孩子的一些特定發音「feifei」,只有孩子媽媽才能理解那是要喝水的意思,這些獨創的發音或者詞彙,本身就是嬰幼兒創造力發展的體現。
  • 說教育:孩子理解能力不好的三個關鍵點
    文·艾特27前言:孩子成長過程中,經常會出現理解能力不好情況,這是非常值得警惕和重要的,很多家長容易忽視這個問題,這是非常錯誤的行為,孩子理解能力不好導致身心不好不但耽誤學習,甚至會讓孩子產生很多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