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土高原在晉西北,在長城與黃河的交匯處,是我可愛的家鄉——偏關縣。偏關是山區,山川相間,溝豁縱橫。地勢東高西低最高海拔1850多米,最低870多米,平均海拔1370多米。正是這樣的原因,境內東西氣候節令差距很大,形成了種植各種雜糧的獨特農業氣候。
東部高寒地區,種植胡麻、莜麥、土豆、豌豆為主,其餘地區以穀子、糜子、黍子、玉米、土豆、黑豆為主。另外,全縣各地都不同數量地種植高粱、蕎麥、苦蕎麥、葵花、黃芥(黃芥籽是油料,可以榨油,可以做芥末)。在改革開放以前,在不能買到白面(小麥麵粉)的年代,所有的村子都要種植一部分小麥,以備逢年過節吃幾頓花卷、饃饃、包子餃子之類。現在因為小麥產量太低,買白面又很便宜,偏關人就不在種小麥了。夏天,站在山梁高處,可以看到方圓幾十公裡山川圪梁、坡地梯田綠茵茵的漫無邊際,十分壯觀。
在這漫無邊際的綠色海洋裡可以看到一片片不同的顏色。一片片藍色是胡麻開花了;一片片黃色是黃芥或葵花開花了;一片片白色是土豆?是豌豆?還是蕎麥?一片片紫色是什麼花開了?那是紫花土豆,也是紫皮土豆。
偏關雖然是一個偏遠的山區小縣,但是這裡的人們生活的很滋潤。偏關人吃飯花樣很多,比如午飯,可以在一個月內沒有重複。就拿主食來說吧,可以是以下各種:小米燜飯、小米土豆甜粥(偏關人的粥不同於外地,這裡的粥不是稀飯,更不是米湯,而是可以放在碗裡高高地堆起來的,用筷子可以一塊塊挑起來的)、小米土豆酸粥、糜米撈飯、糜米酸粥、糜米酸撈飯、糜米燜飯、莜麵河撈、莜麵窩窩(有的地方叫莜麵栲栳栳)、莜麵土豆丸子、莜麵塊壘(也有叫撥爛子)、莜麵蒸餃、素糕、油糕、涼糕、豆面河撈、豆面抿面、豆面圪墶、土豆抿面、蕎面河撈、蕎面圪坨兒、米麵窩窩、米麵攤黃兒(有的地方叫煎餅)、煎麻葉、玉米面窩窩,玉米面發糕、金裹銀、饅頭花卷、油餅、烙餅、餡兒餅、茄盒、餃子、包子、燙麵餃子、梢麥(有的叫燒麥、燒賣)、麵條、面片、白面河撈、燜面、刀削麵等等!
偏關人的副食也是很有特色的,主要副食是燴菜。由於條件的不同,燴菜的材料和質量也是千差萬別。上世紀50——70年代,偏關人也是很貧窮,燴菜裡油很少,主要材料就是土豆,單獨燴土豆;土豆燴茴子白;土豆燴豆腐;土豆、豆腐茴子白燴菜;土豆燴豆角;土豆燴葫蘆(葫蘆主要是指南瓜)。逢年過節吃的燴菜就比較高級了,豬肉、豆腐、土豆粉條燴菜;紅燒肉、油炸土豆、油煎豆腐、粉條、圓白菜、豆角燴菜。不吃葷的人吃素燴菜,每年農曆六月十九是觀音菩薩生日,偏關人這天吃素燴菜,就是用油炸土豆、油炸豆腐、豆角、南瓜、黃花菜、粉條燴在一起。隨著改革開放,偏關人的生活水平日漸提高,燴菜質量都是高品質的了,燴菜裡除土豆外,至少應該有別的幾樣材料,尤其是豆腐,是燴菜裡不可缺少的東西。
除了燴菜,偏關的另一特色美食就是燉羊肉!這樣的美食過去是不可能經常吃到的。現在人們吃燉羊肉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稀罕事了。村裡的人們在不太忙得時候,常在一起聊天。有人就會提議說,「今天晚上咱們燉羊肉打平夥吧」,大家響應,於是就從羊群裡挑一隻肥羊,一般都是山羯羊,馬上宰掉,一隻羊連骨帶肉剁成塊,在一口大鍋裡燉上,大約2小時就熟了。燉羊肉有講究,一隻羊的肉,只需要添2碗水,先大火燒開,馬上變小火,鍋裡的水似滾非滾,蓋好鍋蓋,慢火燜著。另外一開始不能放鹽,等肉顏色變過來才能放鹽,否則肉就會老。作料只需要鹽、花椒、蔥,有人也少許放幾個辣椒,而且在肉熟了後再放蔥。現在偏關人招待客人或請客,燉羊肉是必不可少的。
外地人來偏關工作的,都驚訝地發現,偏關人太會吃了!下面重點介紹幾種偏關的特色食品:
1.油糕和酸飯
偏關的雜糧裡,有糜子和黍子,在地裡種起來的苗子很難分辨,秋收回來,在場面裡碾出來的顆粒也非常相似。在碾子上推出米來就略有不同,這就是糜米和黃米。這兩種米就相當於大米和糯米,一個是硬的,一個是軟的(粘的)。
糜米可以做撈飯、燜飯、甜粥、酸粥、酸撈飯、酸稀飯,磨麵後可以做米麵窩窩、發糕,與白面搭配可以做麻葉子。黃米可以做涼糕、包粽子,黃米麵就是做糕。糕可以是油炸的,我們叫油糕;不油炸的叫素糕。
現在就先說一下酸飯吧。小米和糜米都可以做酸飯。過程是這樣的:先把米放在槳米罐子裡,熱水泡上,加入酸漿(發酵變酸的引子,相當於酵母),放在熱處。冬天燒火炕,槳米罐子就放在鍋頭上,一般第二天就酸了。然後用這酸米可以做酸稀飯、酸粥、酸撈飯。偏關人的早餐幾乎都是土豆酸粥,就的是酸菜。酸菜多數是用白蘿蔔、胡蘿蔔、芹菜、茴子白醃製而成。夏天人們吃酸撈飯多。就是做酸飯時候,添水多一些,米熟了,用笊籬把米撈出來,鍋裡就是酸米湯了。夏天熱,人們勞動後又熱又餓又渴,喝一碗帶算米湯的酸撈飯,那是很爽的啊!許多外地人,去偏關工作,開始對酸飯不習慣,時間長了,他們習慣了,甚至有的外地人也喜歡是酸飯了。北京知青學會做酸飯,回北京後,還經常做得吃,並且在北京傳播開了。
酸飯容易消化,據說有美容的功效。偏關及鄰近的河曲縣都吃酸飯,這裡的姑娘們婦女們皮膚都很好很白淨,人們說可能與吃酸飯有關。此說是否科學,有待於考證。
再說一下油糕吧。黃米麵(也叫糕面)用水和的時候,不能水多,少兩的水把黃米麵拌成塊壘狀,用手搓均勻,就可以蒸了。蒸糕不能一下把糕面放的厚了,要薄的一層,熟了後再撒一層,再過一會兒再揭開鍋蓋,再撒一層。這樣才能熟透。蒸熟後放入大一點的盆子裡,趁熱用手捶糕,這是需要功夫的,因為很燙手。捶好的糕,就像和好的面一樣,結結實實的一塊,金黃色,香噴噴,這就是素糕了。素糕蘸糖糊糊吃是很好吃的,不過偏關人在吃燉羊肉的時候,總要蒸一塊素糕,吃了肉、啃了骨頭,再吃羊肉湯湯蘸素糕。過去人們窮,覺得這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所以有人開玩笑說,毛主席每天吃什麼?不過於就是個羊肉蘸糕吧?
素糕捏成圓片,可以包上糖,包上紅豆餡,包上土豆泥韭菜、豆腐丁韭菜,用胡油炸出來,就是油糕。胡油炸糕,十裡飄香,村子裡有一戶人家吃油糕,全村的人們都能聞到香味。特別是中午勞動回來快進村口,順風飄來油糕香氣,讓人不禁口水直流啊!不包餡的油糕叫單餅子油糕,人們多喜歡在油糕上撒白糖。過去,人們嚮往一頓好飯,其中黑糖包糕白糖撒糕,就是說起了就讓人流口水的東西。油糕過去、現在都是待客、過節,特別是過生日、婚禮宴會上不可缺少的美食。
2.莜麥和莜麥麵
莜麥是高寒作物,全縣境內都有不同程度的種植。但偏關縣的地勢東高西低,所以越往東,種植莜麥越多,同時種植糜谷越少。莜麥麵(莜麵)是偏關人有史以來的主要麵食。吃莜麵不是很容易。除了春種夏鋤秋收外,莜麥顆粒收回來到上餐桌,還需要三道工序。第一、淘莜麥。在較大的水盆裡放入莜麥,攪動淘洗,用笊籬撈出來,涼嗮半乾。第二、炒莜麥。把半乾的莜麥放入大鍋裡,燒火加熱翻炒,炒熟炒幹,但不讓顏色發紅更不能帶焦,而是略帶微黃色。第三、磨莜麥麵。炒熟的莜麥放涼了,就可以上磨加工成莜麵。第四、做莜麵河撈或莜麵窩窩(莜麵栲栳栳)。和莜麵要用剛燒開的開水。按照體積來看,在和面的盆子裡,一半莜麵一半開水。用筷子纏動攪拌一會兒,就用手去和,很燙手,需要技巧。莜麵和好以後,可以用河撈床子壓成河撈,平鋪在蒸籠會篦子上;也可以用推窩窩石頭(平整光滑的石頭板),用手將一小塊一小塊熱莜麵推成薄薄的莜麵皮,捲起來豎著一個一個靠著放到篦子或蒸籠裡。蒸莜麵也是有講究,一定要火好,蒸汽要大。大氣冒出來,5分鐘後就可以開鍋吃了。如果蒸的時間過長,莜麵就粘在蒸籠上,河撈就不是一根一根的,栲栳栳也不是一個個的了,整個黏在一起成為一塊了。吃莜麵也需要趁熱吃。有俗話說:「揭鍋莜麵三口香」。這熱莜麵可不是幹吃,一般夏天蘸菜湯,酸菜湯,黃瓜水蘿蔔湯,胡油熗蔥花、鹽、醋、辣椒;冬天莜麵蘸熱的湯,如羊肉臊子、豬肉臊子,沒有肉就土豆丁臊子也可以。莜麵蛋白質含量是所有糧食裡最高的,不易消化很抵餓。所以有俗話:「七十裡莜麵八十裡糕,三十裡豆面餓斷腰」。正因為莜麵不易消化,所以吃莜麵要放醋和辣椒,一方面為了好吃,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幫助消化。由於莜麵不易消化,吃多了容易發生脹肚子,故不能多吃,有俗話說得好:「莜麵吃個半飽,喝碗開水正好」。
莜麵除了以上主要吃法,還可以做成多種花樣。比如莜麵撥爛子(也叫塊壘),莜麵蒸餃,莜麵魚魚,莜麵土豆丸子等等。
莜麵塊壘又有多種做法。其中土豆塊壘為主。土豆塊壘又有2種,熟土豆塊壘和生土豆塊壘。土豆蒸熟,擦爛,拌上莜麵再蒸一下,然後用胡油炒,作料鹽和蔥。生土豆擦成短絲,拌莜麵,蒸熟,再用胡油、蔥炒,加鹽。
莜麥磨成莜麵,上面所說是主要吃法。另外在炒莜麥時候,讓莜麥徹底炒熟,顏色淡淡發紅了,我們叫紅莜麥,可以直接吃。過去,上世紀80年代以前,放羊的人因為中午不能回家吃飯,需要帶乾糧,紅莜麥就是一種主要的乾糧。紅莜麥磨成面,就是一種好炒麵。同樣在上世紀80年代前,孩子們離開家,到幾十裡以外的縣城上學,住在學校吃不飽,家裡都要給孩子帶炒麵。當時家庭條件好的學生,就帶莜麥炒麵,家庭條件不好的,就是谷槺和黑豆製作的炒麵。不同的地方的學生,所帶的炒麵質量大相逕庭。
現在,偏關莜麥產量很大,除了自己吃的,就賣給糧食販子了。據糧食販子說,他們收走的莜麥大部分做燕麥片了。
3.蕎麥和碗託
快到夏末時候,在偏關的田野,你會看見一種作物,紅根綠葉白花,結籽從哪面看都是三角形的。這就是蕎麥。蕎麥去皮,就是白白的蕎麥槮子。蕎麥槮子磨麵就是蕎面。偏關人吃蕎面主要是2種吃法。一個是蕎面河撈,一個是蕎面圪坨(貓耳朵)。二者都是煮的吃,撈出來用臊子調起來吃。最好的是羊肉臊子,還可以是豬肉臊子,豆腐、土豆臊子。沒有肉,也最好有豬油。羊肉臊子蕎面圪坨是偏關的特色美食。
如果蕎面槮子不磨麵,而是把蕎麥槮子用適量的水泡,泡到一定時候,用手指捏一粒就可以把槮子搓碎。這時候就用手在盆子裡連搓帶捶,把蕎面槮子捶成一塊麵團了。再用水洗這塊面,一遍又一遍地洗,直到這塊麵團全部和水混合成湯,再用蘿子過濾,去掉渣子。蘿子下面的湯裡就是蕎麥的精華了。把湯舀出來一碗一碗地放在蒸籠裡蒸,蒸熟後不再是湯了,已經凝固了,這就是著名的蕎麥碗託。涼了以後,可以把碗託切成不同形狀,塊、片、條,或用專用擦子擦碎,調上配好的以醋蒜為主的湯,就可以吃了。在當地這是宴席是的必備,也是酒鬼們下酒的好菜!
4.土豆
土豆產地很廣,但是山區的土豆最好吃。偏關的土豆既是副食,又是主食。偏關人一年三百六十天都離不開土豆。家庭主婦們說,沒有土豆就不會做飯了。在我的記憶裡,偏關過去蔬菜很少,尤其是漫長的冬天,基本上沒有什麼新鮮蔬菜。最多就是醃製的酸白菜,以及用白蘿蔔、胡蘿蔔、茴子白醃製的酸菜。由於土豆營養豐富,VC含量高而且不容易在烹飪過程中流失,所以在漫長的冬天,沒有新鮮蔬菜沒有水果,也沒有人會患壞血病。土豆吃法很多。秋天在地裡掏土豆時候,為了搶時間,人們中午不回家吃飯,就在地裡用柴火燒土豆吃了。偏關人早飯都是土豆酸粥,中午燴菜,不管什麼燴菜,都一定要有土豆。晚飯會喝土豆小米稀飯,或土豆條豆面拌湯(有的地方叫疙瘩湯)。
如前所述,偏關人吃油糕是,土豆泥韭菜做餡子,莜麵蒸餃也要土豆韭菜做餡子,在吃蒸莜麵河撈或莜麵窩窩時候,也要蒸幾個土豆片同時吃,各種燴菜都有土豆。另外的吃法不勝枚舉。比如油炸土豆、炒土豆絲,土豆烙餅、土豆莜麵丸子、土豆抿面、土豆粉條等等。現在先說一下土豆抿面吧。
偏關的抿面由來已久。抿面要從豆面抿面說起。豌豆面加水,用筷子纏起來,軟一點,用抿面床子抿到下面的開水鍋裡,水再次滾起來,就可以撈出來,加上臊子、醋、香菜調勻就開吃了。如果剩下一點,抿面床子不好使了,就做豆面撥股子(也叫剔尖)。豆面抿面也是偏關的特色美食。上世紀60年代,糧食不夠吃,米麵都不多。為了節約面,老百姓用摩擦子,把土豆磨成糊糊,加入豆面或莜麵或高粱面,或少量加入幾種不同的面,再用抿面床子抿下去,這樣也好吃,還節約了糧食。但是豆面抿面床子的窟窿眼較細,土豆抿面的面裡有頭都渣渣,抿不下去,人們就做了窟窿眼比較粗的抿面床子,專門做土豆抿面。這種做土豆抿面的面,同樣可以做成剔尖。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肥酒大肉也不稀罕了,偶爾吃一頓土豆抿面、土豆剔尖也是稀罕的。
土豆烙餅。熟土豆去皮,擦碎,加白面和鹽、蔥、花椒麵,和在一起,成為一個麵團,做成烙餅。土豆吃法太多了,蒸、煮、炸、燒、烤都好吃,和其他糧食、蔬菜或搭配或混合可以有無數組合。可以說土豆是萬能的食材。
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吃法,就是土豆粉條。偏關人吃粉條很多。這個粉面全是土豆粉面。偏關的農村,家家戶戶種土豆,家家戶戶在秋收之後要磨土豆。雪白雪白的粉面或在院子曬或在家裡的火炕上烘,家家戶戶都會自己壓粉條。如果土豆自己家吃不了,又賣不了,就必須磨成粉面,才不會造成損失.
我的家鄉偏關,是一個非常適合人類生存的好地方。首先這裡從來沒有嚴重自然災害。沒有洪澇、沒有地震、沒有颱風也沒有海嘯。唯一可能的自然災害就是乾旱。但是不要緊,偏關是雜糧產區,在天旱之年,各種作物有的受影響大,有的影響小。比如穀子、黑豆受影響就小。總的收成也足以保障人們糧食夠吃。特別應該提到的是,自從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多年,幾乎是年年豐收,家家戶戶糧食堆得像小山一樣。
我愛我的家鄉,每當夏天回去站在小時候常去的那個峁上,看看方圓幾十公裡綠色的山坡綠色的川,在藍天白雲下的天然氧吧,盡情地享受呼吸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