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為進攻山東, 國軍成立了20萬人的大兵團! 為何只維持了60天?

2021-03-05 唯美小情調

通常看來,一個國軍兵團人數在6萬人以上,就是頗具實力的作戰力量了;若超過10萬人,毫無疑問是王牌大兵團,比如2/7/9/12兵團,每兵團都有4個軍以上,並且裡面包含至少一支王牌軍;若是20萬人以上規模的兵團,在國軍歷史上一共就出現過一個:1947年進攻山東的湯恩伯第一兵團。這個兵團下轄8個軍(整編師),同樣是令人咋舌的歷史紀錄。然而這麼強悍的一個20萬人級的軍事集團,為何僅僅成立60天就以解散收場?我們來了解一下。

其實在47年,國軍還不流行大規模建立兵團建制。但為了攻擊我軍實力較強大的山東根據地,必須集中一批裝備精良且人數龐大的作戰部隊,這才有了大兵團建制。其中1兵團就是攻擊山東的骨幹力量,國軍任命了名將湯恩伯當司令官,親自率領國民黨的頭號王牌第74師,以及83、65、25、28、57、48師(以上均為整編師,相當於軍)和第7軍,共8支軍級部隊,20萬人馬浩浩蕩蕩向山東我軍進發。8個軍當中,數74、25、7和48四支部隊最強,對於這樣的一大股攻擊部隊,國軍高層非常自信,認為能夠蕩滌山東,但湯恩伯本人卻覺得不是那麼穩妥。

問題出在部隊的構成上。紙面看來第74師在國軍當中幾乎無敵,誰有了這樣的部隊相當於吃了定心丸,而黃百韜的25師也是一支虎狼之師,在國軍內部同樣排得上號。但是除了這兩個王牌之外,其他矛盾還是很多的:7軍和整48師雖強,但卻是廣西老部隊,在其內部稱為桂系王牌,某種程度上講,這兩支部隊很難說到底是不是中央軍的友軍;而另外一支較強的83師,雖是地道的中央系,但部隊主官李天霞和74師淵源太深,此時正和張靈甫之間鬧矛盾。

再剩下的幾支部隊不具備挑大梁的實力。這樣看來,要捏合這20萬人也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最適合出任司令官的不是湯恩伯,因為這裡面竟然沒有一支他能直接調動的嫡系!說來也是可笑。當然,即便換了在山東勢力最大的王耀武,也很難支使得了桂系軍隊。

這其實就是該兵團進展受創,迅速解散的內因。他們的核心部隊74師就是因為不聽兵團號令,獨自冒進導致被5倍於己的華野縱隊圍住,無法脫身而被殲滅,其他部隊因為私下矛盾和自保的因素,都不聽湯的調動,錯失了營救張靈甫的時機。在王牌軍被消滅後,其實1兵團仍然有十餘萬大軍,但是膽已被嚇破,無法發起有效攻擊了;並且南京方面意識到了部隊裡的派系問題,繼續進攻可能會被進一步擊潰,便下決心撤換了不稱職的湯恩伯,並於5月份取消了1兵團建制。這個大兵團,只存在了60天時間。

相關焦點

  • 粟裕的封神之戰:3萬對戰國軍12萬,為何屢屢獲勝
    1946年6月,國軍和人民軍隊開始了內戰。國軍大舉進攻中原解放區,而粟裕所在的蘇中解放區距離老蔣政府的首都南京很近。為了消滅華中野戰軍,國軍悍將李默庵出場了,李默庵所部五個整編師總兵力12萬人。而粟裕的華中野戰軍只有3萬人。兵力如此懸殊,然而讓人出乎意料的是,粟裕以小博大,以弱勝強。
  • 國軍的兵團是什麼級別戰術單位?多的超過20萬人,少的還不到2萬
    如果是解放戰爭後期我軍建制中的兵團,兵力規模通常在10-20萬人之間,四大野戰軍相對平均。但是國民黨軍這邊有些混亂,情況不一而足,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國軍正式組建22個有番號的主力兵團,是在1948年三大戰役前夕,但國軍的兵團卻不是這個時候才有的產物:解放戰爭早期國民黨軍就組建過以作戰任務為導向的大規模兵團,此時的兵團數量少卻規模龐大。
  • 76年前,國軍1.7萬人血戰10萬日軍,奉命守城10天,卻打了47天
    緊接著,日軍於1944年6月22日開始轟炸衡陽,同時調集五個師團、十萬多兵力大舉進攻。戰鬥在6月23日打響。守衛衡陽的是抗戰名將方先覺率領的國軍第十軍。方先覺在臺兒莊會戰和長沙會戰中戰功赫赫。強將手下無弱兵,第十軍的將士作戰英勇,日軍早就見識過他們的厲害。不過當時的第十軍由於前期作戰消耗不小,可參戰的只有17000多兵力,敵我力量懸殊之大,前所未有。
  • 淮海戰役:國軍一戰損失55萬人,打不過為何不跑?原因是這樣
    48年國軍投入華東戰場將近80萬人,戰敗後只撤走約25萬,有55萬部隊就這樣損失掉了。其實這是一個很不正常的比例,戰役固然有勝負兩種結局,但是不意外著戰敗的一方會把本錢輸個底掉,打不過可以跑,先保住有生力量日後再說。可為什麼國軍一打大仗,不光打不贏,還總是出現兵力盡失的結果呢?
  • 平津戰役中,唯一喪命的國軍軍長,臨死前質問傅作義:為何不救我
    1948年11月,東北國民黨軍衛立煌集團幾乎遭到我軍東北野戰軍全殲,兩個月內損兵47萬人(包含有兩大王牌軍的廖耀湘第9兵團),徹底丟掉東北。與東北相鄰的華北地區,原本傅作義集團佔據兵力和實力的雙重優勢,60萬大軍一直壓制著30萬華北解放軍;而隨著東北的全境解放,華北形勢也驟然逆轉,一旦百萬東野大軍入關作戰,華北國軍很有可能在短時間內變成第二個衛立煌集團。
  • 解放戰爭時期為什麼國軍只打陣地戰,不打遊擊戰、運動戰?
    1947年2月20日到1947年2月23日,山東萊蕪戰役,斃傷國民黨軍一萬人,俘虜4.68萬人。氣得當時的國民黨名將、山東省主席王耀武大罵:「就是五萬頭豬,三天也抓不完啊......」
  • 解放戰爭:國軍4個10萬人級的主力兵團,為何有3個戰績拿不出手?
    兵團這一級單位,在解放戰爭時的國民黨部隊中長期存在,但規模化使用則是1948年以後,所以下面不討論1947年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的3個兵團。48年之後的國民黨兵團,公認實力最強的是第9、第12、第2和第7兵團,四個兵團沒有一個規模小於10萬人,堪稱國軍當時的戰力精華。不過這其中僅有第7兵團整體表現還算突出,其他3個的戰績基本拿不出手。為什麼會這樣呢?
  • 1945年初,國軍各大戰區兵力分布:胡宗南部規模最龐大
    國軍最初劃分的戰區只有5個,分別是以河北和山東北部為作戰區域的第一戰區,以山西和察哈爾為作戰區域的第二戰區,以滬寧杭為作戰區域的第三戰區,以廣東和福建為作戰區域的第四戰區,以山東南部及江蘇北部為作戰區域的第五戰區。
  • 國軍四大「剿總」是什麼時間成立的?首任總司令分別是哪4位大佬
    國軍「剿總」這個詞,常看戰爭劇的朋友應該並不陌生,但具體概念可能不甚清楚,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解放戰爭時期,國軍為了和我軍作戰,把主力部隊按全國區域進行了劃分,地區級的最高指揮部就叫「剿總」。國軍先後成立了4大剿總,分別是東北剿總、徐州剿總、華北剿總和華中剿總。南方地區則沒有設立,因為交戰區在49年之前全部集中在長江以北。一個剿總少則40萬兵力,可以說是極為重要的軍事力量。四大剿總是何時成立的呢?
  • 國軍十位抗日名將,為何只有三位黃埔生,有資格入選
    國軍抗日十大名將,有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第5軍軍長杜聿明,新38師師長孫立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衛立煌,第八戰區副司令長官傅作義,第五軍200師師長戴安瀾,第74軍軍長王耀武,第132師師長趙登禹。
  • 南京保衛戰,唐生智手握15萬重兵,為何只守了10天就被日軍攻破?
    當時參加守城的部隊包括中央軍、粵軍、東北軍等總兵力約15萬人。學術上比較被認可的南京保衛戰時間範圍是:12月4日日軍開始攻擊南京外圍防線起,到12月13日破城結束,共計10天。南京衛戍司令唐生智手握15萬重兵,最終卻只守了10天,而且在最後階段,軍隊無組織撤退,完全失控,被日軍大量屠殺。人們不禁會問,南京保衛戰為何會在這樣短的時間內潰敗?
  • 國軍為什麼打不了運動戰、遊擊戰?
    這個是有史料支撐的,1947年2月20日到1947年2月23日這三天,山東萊蕪戰役,斃傷國民黨軍一萬人,俘虜4.68萬人。氣得當時的國民黨名將、山東省主席王耀武大罵:「就是五萬頭豬,三天也抓不完啊......」其實這在國民黨軍隊中,並不是什麼新鮮事兒,1948年淮海戰役中,國民黨著名的「飛將軍」孫元良(跑得快)的部隊,一夜之間發生「營嘯」,幾萬人一頓亂跑,忽然無影無蹤。
  • 這場戰役國軍以少勝多,震動了侵略者的朝野,促使此國的首相下臺
    但有一場戰役國軍卻以少勝多,震動了日本侵略者的朝野,促使當時的日本首相下臺。此戰就是衡陽保衛戰。作為長衡會戰的主戰場,衡陽保衛戰是抗戰史上中國軍隊正面交戰時間最長的城市攻防戰,被譽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當時,國軍第十軍以病憊之師抗擊了5.7倍於己的日軍,戰鬥整整持續了47天。
  • 47年孟良崮戰役,整編74師本想攻擊哪個戰略要地?為何又決定上山
    孟良崮戰役是解放戰爭中期的一場大捷,華野在我軍實力、地盤、心氣都還沒實現對國軍反超的情況下,硬生生吃下了國軍頭號王牌整編74師,成績之大自不必說。但是孟良崮是座山,一旦被圍就面臨絕境,張靈甫作戰經驗豐富又熟諳兵法,怎麼會非要把自己的部隊帶上山呢?他麼原來是想攻擊哪裡?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很多朋友提到整74師必談孟良崮。
  • 抗日戰爭血戰騰衝,前線國軍精疲力盡,蔣介石為何卻嚴令進攻?
    抗日戰爭時期,騰衝戰役是國軍部隊最著名的慘勝之戰,面對不足三千的守城日軍,負責進攻的國軍第二十集團軍付出了萬餘人的慘痛傷亡,騰衝城也成了一片瓦礫。1944年8月2日,國軍第二十集團軍下屬的闕漢騫第五十四軍開始向騰衝發起進攻,日軍指揮官藏重康美起初對於這支部隊並未在意。
  • 抗美援朝開戰在即,為何毛主席屬意粟裕掛帥,卻最終選了彭德懷?
    新中國成立後,朱德擔任解放軍總司令,在中央軍委工作中任務很大,不可能離開崗位去朝鮮指揮作戰。當然,朱德指揮大兵團作戰的經驗也是比較缺乏的。朱德唯一一次比較成功的大兵團作戰經驗,其實來自於中央蘇區第四次反圍剿作戰。當時毛主席已經被邊緣化,周總理從上海撤退到蘇區,與朱德一起指揮紅軍抵抗白軍。
  • 《八佰》背後不曾告訴你的殘酷:80萬國軍為什麼打不過20萬日軍?
    當時這場戰爭國軍投入兵力80萬,日軍20萬,結果以上海淪陷慘澹收場。如此兵力對比,國軍如此慘敗,不得不讓人聯想……從當時中日兩國對比不難得出中國和日本軍隊方面的差距是非常懸殊的,武器裝備上,日軍當時已經是半機械化部隊,裝備有大量坦克和裝甲車,機動力和火力都很強。
  • 蔣介石犧牲了三十萬國軍換來的一場慘敗,但卻贏得了世界尊重
    「七七事變」後37天,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發起了中國軍隊的第一次主動反擊戰。中日雙方共有約80萬軍隊投入戰鬥。
  • 國軍戰鬥力最強的二十個軍
    1947年8月,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將整11師(18軍)包圍於山東南麻,志在全吃,重現圍殲整74師的輝煌。總攻發起後,天降暴雨,彈藥受潮,部隊於泥濘水窪中苦戰四日不果,敵增援迫近,不得已撤出了戰鬥,打了一次不划算的消耗仗,戰役企圖破產。胡璉由此而聲名更噪。「南麻大捷」隨即被吹上了天,列為國民黨「十大武功之一」,後於臺北圓山忠烈祠,以浮雕壁畫作紀。
  • 1946年國軍兵力武器優勢,陳毅卻說:國軍美械化,害多利少!
    在巔峰時期,國軍陸軍200萬人,特種兵36萬人,非正規部隊74萬人,空軍16萬人,海軍3萬人,後勤、機關和院校101萬人。陸軍有36個軍、150個師(內54個整編師)、3個獨立旅,騎兵10個旅、3個獨立團,炮兵12個團(內美式榴彈炮5個團),工兵18個團,輜汽兵24個團、11個營,通信兵8個團、11個營,戰車兵3個團,鐵道兵3個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