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看來,一個國軍兵團人數在6萬人以上,就是頗具實力的作戰力量了;若超過10萬人,毫無疑問是王牌大兵團,比如2/7/9/12兵團,每兵團都有4個軍以上,並且裡面包含至少一支王牌軍;若是20萬人以上規模的兵團,在國軍歷史上一共就出現過一個:1947年進攻山東的湯恩伯第一兵團。這個兵團下轄8個軍(整編師),同樣是令人咋舌的歷史紀錄。然而這麼強悍的一個20萬人級的軍事集團,為何僅僅成立60天就以解散收場?我們來了解一下。
其實在47年,國軍還不流行大規模建立兵團建制。但為了攻擊我軍實力較強大的山東根據地,必須集中一批裝備精良且人數龐大的作戰部隊,這才有了大兵團建制。其中1兵團就是攻擊山東的骨幹力量,國軍任命了名將湯恩伯當司令官,親自率領國民黨的頭號王牌第74師,以及83、65、25、28、57、48師(以上均為整編師,相當於軍)和第7軍,共8支軍級部隊,20萬人馬浩浩蕩蕩向山東我軍進發。8個軍當中,數74、25、7和48四支部隊最強,對於這樣的一大股攻擊部隊,國軍高層非常自信,認為能夠蕩滌山東,但湯恩伯本人卻覺得不是那麼穩妥。
問題出在部隊的構成上。紙面看來第74師在國軍當中幾乎無敵,誰有了這樣的部隊相當於吃了定心丸,而黃百韜的25師也是一支虎狼之師,在國軍內部同樣排得上號。但是除了這兩個王牌之外,其他矛盾還是很多的:7軍和整48師雖強,但卻是廣西老部隊,在其內部稱為桂系王牌,某種程度上講,這兩支部隊很難說到底是不是中央軍的友軍;而另外一支較強的83師,雖是地道的中央系,但部隊主官李天霞和74師淵源太深,此時正和張靈甫之間鬧矛盾。
再剩下的幾支部隊不具備挑大梁的實力。這樣看來,要捏合這20萬人也不是什麼容易的事,最適合出任司令官的不是湯恩伯,因為這裡面竟然沒有一支他能直接調動的嫡系!說來也是可笑。當然,即便換了在山東勢力最大的王耀武,也很難支使得了桂系軍隊。
這其實就是該兵團進展受創,迅速解散的內因。他們的核心部隊74師就是因為不聽兵團號令,獨自冒進導致被5倍於己的華野縱隊圍住,無法脫身而被殲滅,其他部隊因為私下矛盾和自保的因素,都不聽湯的調動,錯失了營救張靈甫的時機。在王牌軍被消滅後,其實1兵團仍然有十餘萬大軍,但是膽已被嚇破,無法發起有效攻擊了;並且南京方面意識到了部隊裡的派系問題,繼續進攻可能會被進一步擊潰,便下決心撤換了不稱職的湯恩伯,並於5月份取消了1兵團建制。這個大兵團,只存在了60天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