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文史叢刊』(001-148)
已出版書目(1962-2015)
按: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半個多世紀以來,有將學生優秀碩博士論文加以甄選,以「文史叢刊」名義出版之傳統,迄今已有148種之多。其中多有經典、名家之作,而難以一一收羅齊備。此書目經周驚濤兄提示,轉載自臺大歷史學系網站,希能存以備覽。編輯時,刪去出版年份、頁數等信息,保留編號、作者、書名、導師四項信息,以省篇幅。末附原網址鏈接,可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核對。
148 林正慧: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黃富三
147 沈凡玉:六朝同題詩歌研究◆王國瓔、齊益壽
146 鄭雅如:親恩難報——唐代士人的孝道實踐及其體制化◆李貞德、甘懷真
145 蘇德昌:《漢書·五行志》研究◆李偉泰
144 王安泰:再造封建——魏晉南北朝的爵制與政治秩序◆陳弱水、甘懷真
143 楊佳嫻:懸崖上的花園: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文學場域(1942-1945)◆梅家玲
142 張文昌:制禮以教天下——唐宋禮書與國家社會◆高明士
141 塗清雲:蒙元統治下的士人及其經學發展◆何澤恆
140 廖宜方:唐代的歷史記憶◆陳弱水、甘懷真
139 曾守仁:王夫之詩學理論重構:思文∕幽明∕天人之際的儒門詩教觀◆鄭毓瑜
138 呂世浩: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阮芝生
137 邴尚白:葛陵楚簡研究◆周鳳五
136 王仁祥:人倫鑒識起源的學術史考察(魏晉以前)◆阮芝生
135 簡良如:《文心雕龍》研究——個體智術之人文圖象◆方瑜
134 汪正晟:以軍令興內政——徵兵制與國府建國之策略與實際(1928-1945)◆陳永發
133 劉欣寧: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論漢初的繼承制度◆邢義田
132 紀志昌:兩晉佛教居士研究◆林麗真
131 李文鈺:宋詞中的神話特質與運用◆方瑜
130 黃子寧:天主教在屏東萬金的生根發展(1861-1962)◆許雪姬
129 張藝曦:社群、家族與王學的鄉裡實踐──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兩縣為例◆王汎森
128 高鬱雅:國民黨的新聞宣傳與戰後中國政局變動(1945-1949)◆胡平生、林能士
127 周玟慧:從中古音方言層重探《切韻》性質——《切韻》、《玄應音義》、《慧琳音義》的比較研究◆梅廣
126 吳俊德: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辭研究◆許進雄
125 陳淑娟:桃園大牛欄方言的語音變化與語言轉移◆楊秀芳、江文瑜
124 朱開宇:科舉社會、地域秩序與宗族發展——宋明間的徽州(1100-1644)◆梁庚堯
123 顧立誠:走向南方——唐宋之際自北向南的移民與其影響◆王德毅
122 孟淑慧: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梁庚堯
121 羅因:「空」、「有」與「有」、「無」——玄學與般若學交會問題之研究◆林麗真
120 卓清芬:清末四大家詞學及詞作研究◆吳宏一
119 盧桂珍:慧遠、僧肇聖人學研究◆林麗真
118 唐立宗:在「盜區」與「政區」之間——明代閩粵贛湘交界的秩序變動與地方行政演化◆徐泓
117 陳致宏:德國史家朵伊森(J. G. Droysen)的歷史思想與現實意識——以《希臘化時代史》為研究對象◆周樑楷
116 黃金文:方言接觸與閩北方言演變◆龔煌城
115 謝明陽:明遺民的莊子定位論題◆何澤恆
114 鄭雅如: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李貞德
113 盧明瑜:三李神話詩歌之研究◆方瑜
112 黃文斐:維科《新科學》之中古性◆楊肅獻
111 黃煜文:傅柯的思維取向——另類的歷史書寫◆周樑楷
110 莊明興: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陳弱水
109 賀廣如:魏默深思想探究——以傳統經典的詮說為討論中心◆古清美
108 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曾永義
107 謝佩芬:北宋詩學中「寫意」課題研究◆黃啟方
106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徐泓
105 張維屏:紀昀與乾嘉學術◆王汎森
104 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王德毅
103 彭美玲:古代禮俗左右之辨研究——以三禮為中心◆葉國良
102 蔡璧名: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林麗真
101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樂蘅軍、張亨
100 周敘琪:一九一〇~一九二〇年代都會新婦女生活風貌——以《婦女雜誌》為分析實例◆黃進興
99 黃玫茵:唐代江西地區開發研究◆高明士
98 王仁祥:先秦兩漢的隱逸◆阮芝生
97 劉少雄: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詞學論題之探討◆吳宏一
96 洪淑苓: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以關公傳說為重心的考察◆曾永義
95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葉慶炳、樂蘅軍
94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李永熾
93 劉馨珺:南宋荊湖南路的變亂之研究◆王德毅
92 李君山:為政略殉——論抗戰初期京滬地區作戰◆李守孔
91 曾陽晴:無善無惡的理想道德主義◆張亨
90 李惠綿:王驥德曲論研究◆曾永義
89 張素卿:左傳稱詩研究◆張以仁
88 李訓詳:先秦的兵家◆阮芝生
87 張隆志:族群關係與鄉村臺灣——一個清代臺灣平埔族群史的重建和理解◆曹永和
86 邱澎生:十八、十九世紀蘇州城的新興工商業團體◆徐泓
85 蔡瑜:高棣詩學研究◆吳宏一
84 江淑惠:齊國彝銘彙考◆龍宇純
83 徐芳敏:釋名研究◆杜其容
82 王世宗:南宋高宗朝變亂之研究◆王德毅
81 李榮泰:湘鄉曾氏研究◆李守孔
80 簡惠美:韋伯論中國——《中國的宗教》初探◆李永熾、黃俊傑
79 鄭毓瑜:六朝文氣論探究◆齊益壽
78 李隆獻:晉文公復國定霸考◆張以仁
77 楊儒賓: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張亨
76 王健文:戰國諸子的古聖王傳說及其思想史意義◆黃俊傑
75 呂春盛:北齊政治史研究——北齊衰亡原因之考察◆鄭欽仁
74 翁佳音: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1895-1902)◆徐先堯、黃富三
73 沈冬:南管音樂體制及歷史初探◆曾永義
72 蔣秋華:宋人洪範學◆程元敏
71 張蓓蓓:東漢士風及其轉變◆何佑森
70 吳慧蓮:東晉劉宋時期之北府◆鄭欽仁
69 黃福得:邁涅克的國家觀念◆徐先堯
68 沈松僑: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李守孔、侯健
67 魏岫明:國語演變之研究◆丁邦新
66 洪國樑:王國維之詩書學◆程元敏
65 陳芳英:目連救母故事之演進及其有關文學之研究◆張敬
64 方惠芳:曹錕賄選之研究◆李守孔
63 賴惠敏:明代直隸賦稅制度的研究◆劉翠溶、徐泓
62 王碧華:王翬研究◆李霖燦
61 陳幸蕙:《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研究◆張健
60 賴芳伶:閱微草堂筆記研究◆葉慶炳
59 謝碧霞:水滸戲曲二十種研究◆張敬
58 鄒紀萬:兩漢土地問題研究◆傅樂成
57 曾華璧:民初時期的閻錫山(1912-1927)◆李守孔
56 林瑞明:晚清譴責小說的歷史意義◆侯健、楊友濂、李守孔
55 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屈萬裡
54 何澤恆:歐陽修之經史學◆鄭騫
53 戴景賢:北宋周張二程思想之分析◆何佑森
52 陳華:捻亂之研究◆李守孔
51 康樂:唐代前期的邊防◆傅樂成
50 黃寬重:晚宋朝臣對國是的爭議——理宗時代的和戰、邊防與流民◆陶晉生、王德毅
49 古清美:黃梨洲之生平及其學術思想◆何佑森
48 夏長樸:兩漢儒學研究◆何佑森
47 林麗真:王弼及其易學◆戴君仁
46 梁庚堯:南宋的農地利用政策◆林瑞翰
45 黃清連:元代戶計制度研究◆陶晉生
44 胡平生:梁蔡師生與護國之役◆李守孔
43 李偉泰:兩漢尚書學及其對當時政治的影響◆屈萬裡
42 陳萬益:金聖歎的文學批評考述◆臺靜農
41 蕭璠:春秋至兩漢時期中國向南方的發展◆李宗侗
40 周學武:唐說齋研究◆戴君仁
39 姜公韜:王弇州的生平與著述◆夏德儀
38 林能士:清季湖南的新政運動◆李守孔
37 黃沛榮:周書周月篇著成的時代及有關三正問題的研究◆屈萬裡
36 李元貞:黃山谷的詩與詩論◆鄭騫
35 吳春山:陳同甫的思想◆戴君仁
34b 張光裕:先秦泉幣文字辨疑◆屈萬裡
34a 羅龍治:進士科與唐代的文學社會◆傅樂成
33b 邵紅:敦煌石室講經文研究◆臺靜農
33a 黃敏枝:唐代寺院經濟的研究◆傅樂成
32 莊吉發:師大學堂◆李守孔
31 施淑女:九歌天問二招的成立背景與楚辭文學精神的探討◆臺靜農
30 趙雅書:宋代的田賦制度與田賦收入狀況◆方豪
29 樂蘅軍:宋代話本研究◆張敬
28 阮芝生: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許倬雲
27 王保珍:增補蘇東坡年譜會證◆臺靜農
26 許進雄: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屈萬裡
25 齊益壽:陶淵明的政治立場與政治理想◆戴君仁
24 李永熾:福澤諭吉社會思想之研究◆陳固亭、許倬雲
23 黃然偉:殷禮考實◆屈萬裡
22 孫會文:梁啟超的民權與君憲思想◆夏德儀、李定一
21 張健:滄浪詩話研究◆臺靜農
20 陳文石:明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夏德儀
19 蕭啟慶:西域人與元初政治◆姚從吾
18 王貴苓:陶淵明及其詩的研究◆王叔岷
17 林文月:謝靈運及其詩◆鄭騫
16 莊因:話本楔子彙說◆臺靜農
15 鄭再發:蒙古字韻跟八思巴字有關的韻書◆董同龢
14 鄭欽仁:北魏中書省考◆餘又蓀
13 田宗堯:論衡校證◆王叔岷
12 張奕善:明代中國與馬來亞的關係◆夏德儀
11 楊承祖:張九齡年譜附論五種◆鄭騫
10 彭毅:錢牧齋箋註杜詩補◆臺靜農
9 王家儉:魏源對西方的認識及其海防思想
8 劉家駒:朝初期的八旗圈地◆李宗侗
7 陳捷先:滿洲叢考◆李宗侗、廣祿
6 周富美:墨子假借字集證◆王叔岷
5 陶晉生:金海陵帝的伐宋與採石戰役的考實◆姚從吾
4 張亨:荀子假借字譜◆戴君仁
3 孫同勛:拓拔氏的漢化
2 金嘉錫:說苑補正◆王叔岷
1 杜維運:清乾嘉時代之史學與史家◆李宗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