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文史叢刊』(001-148)已出版書目(1962-2015)

2021-02-19 中古史研究資訊

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文史叢刊』(001-148)

已出版書目(1962-2015)

 

按: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半個多世紀以來,有將學生優秀碩博士論文加以甄選,以「文史叢刊」名義出版之傳統,迄今已有148種之多。其中多有經典、名家之作,而難以一一收羅齊備。此書目經周驚濤兄提示,轉載自臺大歷史學系網站,希能存以備覽。編輯時,刪去出版年份、頁數等信息,保留編號、作者、書名、導師四項信息,以省篇幅。末附原網址鏈接,可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核對。

 

148  林正慧:臺灣客家的形塑歷程——清代至戰後的追索◆黃富三

147  沈凡玉:六朝同題詩歌研究◆王國瓔、齊益壽

146  鄭雅如:親恩難報——唐代士人的孝道實踐及其體制化◆李貞德、甘懷真

145  蘇德昌:《漢書·五行志》研究◆李偉泰

144  王安泰:再造封建——魏晉南北朝的爵制與政治秩序◆陳弱水、甘懷真

143  楊佳嫻:懸崖上的花園:太平洋戰爭時期上海文學場域(1942-1945)◆梅家玲

142  張文昌:制禮以教天下——唐宋禮書與國家社會◆高明士

141  塗清雲:蒙元統治下的士人及其經學發展◆何澤恆

140  廖宜方:唐代的歷史記憶◆陳弱水、甘懷真

139  曾守仁:王夫之詩學理論重構:思文∕幽明∕天人之際的儒門詩教觀◆鄭毓瑜

138  呂世浩: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阮芝生

137  邴尚白:葛陵楚簡研究◆周鳳五

136  王仁祥:人倫鑒識起源的學術史考察(魏晉以前)◆阮芝生

135  簡良如:《文心雕龍》研究——個體智術之人文圖象◆方瑜

134  汪正晟:以軍令興內政——徵兵制與國府建國之策略與實際(1928-1945)◆陳永發

133  劉欣寧: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論漢初的繼承制度◆邢義田

132  紀志昌:兩晉佛教居士研究◆林麗真

131  李文鈺:宋詞中的神話特質與運用◆方瑜

130  黃子寧:天主教在屏東萬金的生根發展(1861-1962)◆許雪姬

129  張藝曦:社群、家族與王學的鄉裡實踐──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兩縣為例◆王汎森

128  高鬱雅:國民黨的新聞宣傳與戰後中國政局變動(1945-1949)◆胡平生、林能士

127  周玟慧:從中古音方言層重探《切韻》性質——《切韻》、《玄應音義》、《慧琳音義》的比較研究◆梅廣

126  吳俊德: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辭研究◆許進雄

125  陳淑娟:桃園大牛欄方言的語音變化與語言轉移◆楊秀芳、江文瑜

124  朱開宇:科舉社會、地域秩序與宗族發展——宋明間的徽州(1100-1644)◆梁庚堯

123  顧立誠:走向南方——唐宋之際自北向南的移民與其影響◆王德毅

122  孟淑慧:朱熹及其門人的教化理念與實踐◆梁庚堯

121  羅因:「空」、「有」與「有」、「無」——玄學與般若學交會問題之研究◆林麗真

120  卓清芬:清末四大家詞學及詞作研究◆吳宏一

119  盧桂珍:慧遠、僧肇聖人學研究◆林麗真

118  唐立宗:在「盜區」與「政區」之間——明代閩粵贛湘交界的秩序變動與地方行政演化◆徐泓

117  陳致宏:德國史家朵伊森(J. G. Droysen)的歷史思想與現實意識——以《希臘化時代史》為研究對象◆周樑楷

116  黃金文:方言接觸與閩北方言演變◆龔煌城

115  謝明陽:明遺民的莊子定位論題◆何澤恆

114  鄭雅如:情感與制度:魏晉時代的母子關係◆李貞德

113  盧明瑜:三李神話詩歌之研究◆方瑜

112  黃文斐:維科《新科學》之中古性◆楊肅獻

111  黃煜文:傅柯的思維取向——另類的歷史書寫◆周樑楷

110  莊明興:中國中古的地藏信仰◆陳弱水

109  賀廣如:魏默深思想探究——以傳統經典的詮說為討論中心◆古清美

108  許子漢:明傳奇排場三要素發展歷程之研究◆曾永義

107  謝佩芬:北宋詩學中「寫意」課題研究◆黃啟方

106  費絲言:由典範到規範:從明代貞節烈女的辨識與流傳看貞節觀念的嚴格化◆徐泓

105  張維屏:紀昀與乾嘉學術◆王汎森

104  陳元朋: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王德毅

103  彭美玲:古代禮俗左右之辨研究——以三禮為中心◆葉國良

102  蔡璧名:身體與自然——以《黃帝內經素問》為中心論古代思想傳統中的身體觀◆林麗真

101  陳翠英:世情小說之價值觀探論——以婚姻為定位的考察◆樂蘅軍、張亨

100  周敘琪:一九一〇~一九二〇年代都會新婦女生活風貌——以《婦女雜誌》為分析實例◆黃進興

99    黃玫茵:唐代江西地區開發研究◆高明士

98    王仁祥:先秦兩漢的隱逸◆阮芝生

97    劉少雄:南宋姜吳典雅詞派相關詞學論題之探討◆吳宏一

96    洪淑苓:關公民間造型之研究——以關公傳說為重心的考察◆曾永義

95    康韻梅:中國古代死亡觀之探究◆葉慶炳、樂蘅軍

94    王鴻泰:「三言二拍」的精神史研究◆李永熾

93    劉馨珺:南宋荊湖南路的變亂之研究◆王德毅

92    李君山:為政略殉——論抗戰初期京滬地區作戰◆李守孔

91    曾陽晴:無善無惡的理想道德主義◆張亨

90    李惠綿:王驥德曲論研究◆曾永義

89    張素卿:左傳稱詩研究◆張以仁

88    李訓詳:先秦的兵家◆阮芝生

87    張隆志:族群關係與鄉村臺灣——一個清代臺灣平埔族群史的重建和理解◆曹永和

86    邱澎生:十八、十九世紀蘇州城的新興工商業團體◆徐泓

85    蔡瑜:高棣詩學研究◆吳宏一

84    江淑惠:齊國彝銘彙考◆龍宇純

83    徐芳敏:釋名研究◆杜其容

82    王世宗:南宋高宗朝變亂之研究◆王德毅

81    李榮泰:湘鄉曾氏研究◆李守孔

80    簡惠美:韋伯論中國——《中國的宗教》初探◆李永熾、黃俊傑

79    鄭毓瑜:六朝文氣論探究◆齊益壽

78    李隆獻:晉文公復國定霸考◆張以仁

77    楊儒賓:先秦道家「道」的觀念的發展◆張亨

76    王健文:戰國諸子的古聖王傳說及其思想史意義◆黃俊傑

75    呂春盛:北齊政治史研究——北齊衰亡原因之考察◆鄭欽仁

74    翁佳音:臺灣漢人武裝抗日史研究(1895-1902)◆徐先堯、黃富三

73    沈冬:南管音樂體制及歷史初探◆曾永義

72    蔣秋華:宋人洪範學◆程元敏

71    張蓓蓓:東漢士風及其轉變◆何佑森

70    吳慧蓮:東晉劉宋時期之北府◆鄭欽仁

69    黃福得:邁涅克的國家觀念◆徐先堯

68    沈松僑: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李守孔、侯健

67    魏岫明:國語演變之研究◆丁邦新

66    洪國樑:王國維之詩書學◆程元敏

65    陳芳英:目連救母故事之演進及其有關文學之研究◆張敬

64    方惠芳:曹錕賄選之研究◆李守孔

63    賴惠敏:明代直隸賦稅制度的研究◆劉翠溶、徐泓

62    王碧華:王翬研究◆李霖燦

61    陳幸蕙:《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研究◆張健

60    賴芳伶:閱微草堂筆記研究◆葉慶炳

59    謝碧霞:水滸戲曲二十種研究◆張敬

58    鄒紀萬:兩漢土地問題研究◆傅樂成

57    曾華璧:民初時期的閻錫山(1912-1927)◆李守孔

56    林瑞明:晚清譴責小說的歷史意義◆侯健、楊友濂、李守孔

55    葉國良:宋人疑經改經考◆屈萬裡

54    何澤恆:歐陽修之經史學◆鄭騫

53    戴景賢:北宋周張二程思想之分析◆何佑森

52    陳華:捻亂之研究◆李守孔

51    康樂:唐代前期的邊防◆傅樂成

50    黃寬重:晚宋朝臣對國是的爭議——理宗時代的和戰、邊防與流民◆陶晉生、王德毅

49    古清美:黃梨洲之生平及其學術思想◆何佑森

48    夏長樸:兩漢儒學研究◆何佑森

47    林麗真:王弼及其易學◆戴君仁

46    梁庚堯:南宋的農地利用政策◆林瑞翰

45    黃清連:元代戶計制度研究◆陶晉生

44    胡平生:梁蔡師生與護國之役◆李守孔

43    李偉泰:兩漢尚書學及其對當時政治的影響◆屈萬裡

42    陳萬益:金聖歎的文學批評考述◆臺靜農

41    蕭璠:春秋至兩漢時期中國向南方的發展◆李宗侗

40    周學武:唐說齋研究◆戴君仁

39    姜公韜:王弇州的生平與著述◆夏德儀

38    林能士:清季湖南的新政運動◆李守孔

37    黃沛榮:周書周月篇著成的時代及有關三正問題的研究◆屈萬裡

36    李元貞:黃山谷的詩與詩論◆鄭騫

35    吳春山:陳同甫的思想◆戴君仁

34b 張光裕:先秦泉幣文字辨疑◆屈萬裡

34a  羅龍治:進士科與唐代的文學社會◆傅樂成

33b 邵紅:敦煌石室講經文研究◆臺靜農

33a  黃敏枝:唐代寺院經濟的研究◆傅樂成

32    莊吉發:師大學堂◆李守孔

31    施淑女:九歌天問二招的成立背景與楚辭文學精神的探討◆臺靜農

30    趙雅書:宋代的田賦制度與田賦收入狀況◆方豪

29    樂蘅軍:宋代話本研究◆張敬

28    阮芝生:從公羊學論春秋的性質◆許倬雲

27    王保珍:增補蘇東坡年譜會證◆臺靜農

26    許進雄: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的研究◆屈萬裡

25    齊益壽:陶淵明的政治立場與政治理想◆戴君仁

24    李永熾:福澤諭吉社會思想之研究◆陳固亭、許倬雲

23    黃然偉:殷禮考實◆屈萬裡

22    孫會文:梁啟超的民權與君憲思想◆夏德儀、李定一

21    張健:滄浪詩話研究◆臺靜農

20    陳文石:明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夏德儀

19    蕭啟慶:西域人與元初政治◆姚從吾

18    王貴苓:陶淵明及其詩的研究◆王叔岷

17    林文月:謝靈運及其詩◆鄭騫

16    莊因:話本楔子彙說◆臺靜農

15    鄭再發:蒙古字韻跟八思巴字有關的韻書◆董同龢

14    鄭欽仁:北魏中書省考◆餘又蓀

13    田宗堯:論衡校證◆王叔岷

12    張奕善:明代中國與馬來亞的關係◆夏德儀

11    楊承祖:張九齡年譜附論五種◆鄭騫

10    彭毅:錢牧齋箋註杜詩補◆臺靜農

9     王家儉:魏源對西方的認識及其海防思想

8     劉家駒:朝初期的八旗圈地◆李宗侗

7     陳捷先:滿洲叢考◆李宗侗、廣祿

6     周富美:墨子假借字集證◆王叔岷

5     陶晉生:金海陵帝的伐宋與採石戰役的考實◆姚從吾

4     張亨:荀子假借字譜◆戴君仁

3     孫同勛:拓拔氏的漢化

2     金嘉錫:說苑補正◆王叔岷

1     杜維運:清乾嘉時代之史學與史家◆李宗侗


相關焦點

  • 《臺灣大學圖書館典藏琉歌大觀(第一卷)》出版
    目次:序刊行の祝辭解題  一、『琉歌大観』総解説  二、『琉歌大観』(第壱輯、第弐輯、第參輯、第四輯)解題凡例 本文・現代日文語訳  一、琉歌大観 巻壱 序文 短歌及長歌編纂の大意 參考書目 作者姓名索引 歌詞解釈
  • 中正大學歷史系朱振宏教授榮任該系系主任,楊維真教授卸任
    五、會議論文2018年07月 〈熾俟思敬墓誌研究〉,發表於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 主辦,第六屆「『漢化‧胡化‧洋化:多元文化的碰撞與交融』國際學術研討會」。2018年05月 〈今本《大唐創業起居注》成書時間小考〉,發表於中國唐代學會 主辦,第十三屆「唐代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 我們在臺灣推薦---臺灣人文與學術2019年年度推薦書目(一)
    >崔玲只剩38天,這一年即將過去如果你有未完成的計劃 未表白的心意 未說出的話語 請盡量去做 如果一切都已圓滿那麼和我們一起看看今年的好書因公眾號回家拜託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陳華秋學友聯繫各校學子共同推薦2019年我們讀過的好書他們有陸生有臺生
  • 蔡坤倫《唐代關防:以關中四面關為中心》出版(附:陳俊強、陳登武/序)
    作者簡介:蔡坤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現為國立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目  錄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叢書」出版緣起/陳惠芬推薦序一/陳俊強推薦序二/陳登武自序 回首來時路 第一章 緒論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意識第二節 研究成果述評
  • 新書:李佩蓁《地方的視角:清末條約體制下臺灣商人的對策》
    李佩蓁,高雄人,臺灣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清代臺灣社會經濟史。已發表論文見於《臺灣史研究》、《新史學》等一級學術期刊,並於2019年獲「第三十卷《新史學》論文獎」。
  • 臺灣民俗中有關鄭成功傳說──九豬十六羊、公雞碗
    其一,江日昇《臺灣外記》:「附紀:廈門鼓浪嶼當於萬曆甲辰三月初十日雷震一石,其文曰:『草雞夜鳴,長耳大尾。銜鼠幹頭,拍水而起。殺人如麻,血成海水。揚眉於東,傾陷馬耳。生女滅雞,十倍相倚。志在四方,一人也爾。庚小熙皞,太平伊始』。當時人多不解其意。今事後,方覺其『草雞夜鳴,長耳大尾』,湊來是鄭字,應在鄭芝龍也。『銜鼠幹頭』,天幹之頭是甲、銜鼠是子,成功是甲子年生也。
  • 陳水雲等丨「北派渡海」 ——跨海詞學家在臺灣大學的教學研究及其影響
    鄭騫(1906-1991)是20世紀30、40年代就已活躍在大陸詞壇的學者,早年求學於燕京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燕大中文系承襲的是北大傳統,「課程範圍、研究方向,以及純文學、文字聲韻、學術思想三方面的分配情形,大致與北大中文系相同」[6],北大文史名宿也多來燕大兼課。鄭騫還曾於1942年應周作人之邀,任北京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講授「詩選」、「詞選及詞史」、「古詩源」等課程。
  • 曾齡儀:《沙茶:戰後潮汕移民與臺灣飲食變遷》出版
    作者:曾齡儀出版社:前衛出版時間:2020-12頁數:208
  • ​郭明芳丨「國立臺灣圖書館」藏《八千卷樓藏書目》初稿複印本考述
    因又別擇詮次,略序源流,心寫心藏,名曰『善本』。概念伯氏已歸道山,此《目》編成,不及目見,而餘亦冉冉老矣。」[48] 從以上可以推知,從同治元(1863)年到光緒廿三(1897)年,丁氏曾將所藏萬餘卷圖書「既立簿錄,得所尋檢。」又有「又別擇詮次,略序源流,心寫心藏,名曰『善本』」者,可以知道除善本書外,並有藏書全錄之編。故筆者認為丁氏藏書總目完成不晚於此年度。
  • 我們在臺灣推薦---臺灣人文與學術2019年年度推薦書目(二)
    id=25648推薦人:陳華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生)説明:作者司馬薇( Hilary A. Smith)通過爬梳自公元4世紀到現代不同史料對「腳氣」的記載,從知識論的角度反思利用現代生物醫學回溯診斷(retrospective diagnosis)歷史文獻中各種疾病的現象。
  • 「北大」-臺灣國立臺北大學
    「臺北大學」簡稱北大,前身是1949年11月成立的臺灣省立行政專科學校,是為培養公務員而設的專門學校,後整併為臺灣省立中興大學,校本部設於臺中市
  • 臺灣師大歷史學報第63期出刊(2020.6)
    >陳健文(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關鍵詞:退避三舍 ; 行軍速度 ; 瑪撒該塔伊人 ; 戎狄 ; 農牧交錯帶 ; 內亞性    翁心存與晚清世局—以日常生活紀錄為中心唐屹軒(勤益科技大學基礎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關鍵詞:
  •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周鳳五先生逝世!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周鳳五先生學歷國家文學博士(1978)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1978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1974)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1970)經歷〈新出熹平石經《尚書》殘石研究〉,《幼獅學誌》,19卷3期,頁107-126,1987年5月。〈說巫〉,《臺大中文學報》,3期,頁269-291,1989年12月。〈「 睪命案文書」箋釋──包山楚簡司法文書研究之一〉,《文史哲學報》,41期,頁1-18,1994年6月。
  • 濮德培:《中國西徵:大清徵服中央歐亞與蒙古帝國的最後輓歌》出版
    Perdue)譯者:葉品岑,蔡偉傑,林文凱出版社:衛城出版出版時間:2021-01頁數:704裝幀:平裝定價:NT$900元ISBN:9789869938150   內容簡介: Perdue)   新清史重要領軍人物,過去曾任教於麻省理工學院,現為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博士畢業於哈佛大學歷史和東亞語言學系,研究領域為現代中國與日本社會經濟史、邊疆史與世界史。涉略與精通語言高達14種,包括中文、蒙文與滿文。著有《疲憊的大地:1500-1850年間國家與湖南的農民》。
  • 佛教唯識研究相關書目
    「唯識學之『識』與六朝神不滅論之『神』的比較」。碩士論文。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民89。▓雪廬(李炳南)編述;釋慧律資料整理。《唯識簡介》。初版。高雄市:慈慧印經處承印,民79。▓勝又俊教著。《佛教心識說研究》。日本東京都:山喜房佛書林,昭和36。▓景昌極著。《因果論與佛教唯識學說》。臺北市:大乘精舍印經會,民81。▓無能唱元著。
  • 【THCI】《臺大文史哲學報》徵稿簡約(附第九十三期目錄)
    二、本刊為半年刊,每年以出版兩期(五月及十一月)為原則,全年收件,園地公開,歡迎海內外學者投稿。來稿不得先以任何形式出版(電子期刊視同已出版),會議論文請先確認該會議無出版論文集計畫。凡有違反學術倫理情事者,如一稿多投或抄襲,往後不再接受投稿。本刊採雙匿名審查制,文稿中請勿留下作者相關資訊。通過審查之稿件,於刊登後將致贈作者當期期刊乙本及論文抽印本五十份,不另致酬。
  • 《成為臺灣人:殖民城市基隆下的民族形成(1880s-1950s)》出版
    作者:戴維理(Evan Dawley)譯者:堯嘉寧出版社:臺灣大學出版中心出版時間:2021
  • 【公眾史學&新文化史】《歷史學柑仔店 1》出版
    共筆作者以大學或研究機構任職的青壯輩為主,範疇涵蓋各主題專史,如醫療史、科學史、法律史、性別史、藝術史等,相當程度反映了臺灣史學界的現況。   編者簡介:許雅惠(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作者簡介(依文章次序排列):呂紹理(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李衣雲(政治大學臺灣史研究所副教授
  • 潘光哲等:《數位人文與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出版
    為讓更多關心者能參與,特將論壇之文集集結成冊出版系列專書,協助推動史料研究之創新學術發展。  作者簡介:   Donald Sturgeon(德龍),英國杜倫大學計算機科學學系助理教授,「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創辦人。
  • 我們在臺灣推薦---臺灣人文與學術2019年年度推薦書目(三)
    書目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E050021379推薦人:莊翔聿(政治大學歷史學系碩士,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準博士生)説明:近代中國的衰弱,是兩岸歷史學界的一個大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