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量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成就慈悲喜舍眾生來生其國;】
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慈、悲、喜、舍,這四字可是很重要。慈,慈就是予樂,二十四小時裡,都只想讓眾生快樂,大慈就是彌勒菩薩,所以,我們要學彌勒菩薩的肚大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光是這個慈就學不來,悲更難了,拔眾生的痛苦,不但給他快樂,他若有痛苦要拔掉,悲,大悲觀世音菩薩,專門除掉眾生的痛苦的菩薩,叫做大悲觀世音菩薩。所以,人家講佛教很悲觀,對!佛教很悲觀,是拔眾生的苦的觀,而不是悲哀觀。喜,喜就又更難了,喜就是二十四小時裡面,充滿法喜,而忘記了仇視,喜就是沒有敵對,內心平等、無相、空,人若無相到畢竟空,都在喜悅當中,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什麼叫做禪悅為食?禪悅就是內心保持歡喜,就法喜充滿,所以,這個喜字,我們的身體如果要健康,我們不造業,統統要靠歡喜心。比如說,有一次,有一個在家居士來,他靠近某個地方,他看到一位比丘,有一點點,感覺不太對勁,來到我這裡:「慧律法師!某某比丘怎樣、怎樣..,他怎會這樣呢?」我就告訴他:「菩薩!你是聖人嗎?」他說:「我不是。」我說:「我們若不是聖人,我們怎麼知道他是不是聖人?我們若不是聖人,我們就無法講別人,我們要講自己,他是一個比丘,即使他有一點點缺點,年輕人能剃度出家,也已經不得了了。」他聽一聽:嗯!有理!後來,他都用歡喜心來看這些比丘、比丘尼。所以,我才告訴諸位!出家也是凡夫,你不要用聖人的角度來衡量,出家並不是他沒有缺點。我們到寺廟,親近三寶,第一點要用歡喜心,人家若講三寶的不是,我們要趕快告訴他,能出家已經比我們在家好的太多了,用歡喜心轉變,不要講三寶的過失,也不造業。所以,歡喜心是學佛的根,就像甘露一樣,歡喜心又不造業。歡喜心也就是說看別人,不要對他用聖人的角度來看,自己的缺點倒是要看得清楚。二十四小時都把別人當成是菩薩,哇!別人比我們還行,我們用歡喜心向他學習,如果說,我們比較行,我慢心起,煩惱就起來,歡喜心就沒了。
四無量心,這個喜字是最難的,最後一個叫做舍,舍,剛才已經講過了,舍就是布施外面的財富,內在的貪、嗔、痴統統要舍,四無量心就是慈悲喜舍。
【四攝法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來生其國;】
在這裡要注意!四攝法就是普渡眾生的方式,而解脫是四攝法的果報,四攝法是因,解脫是果,所以,你在四攝法旁邊寫:因,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解脫所攝眾生,解脫就是所攝眾生,所攝就是用四攝法去攝受的眾生,只要他得到解脫,都會來生其國。解脫是指四攝法收到效果,什麼叫做四攝法?
第一是布施,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學佛的人要用兩種布施,用財物布施救他色身的生命,用法的布施救他的法身慧命。所以,我們兩種都要布施,學佛的人要儘量把佛法擴大到任何一個團體中去。
二者愛語,以愛心故,好言隨彼所攝。愛語就是柔軟的意思,愛語就是關懷,用一顆愛心、慈悲心去講他喜歡聽的話。但是要注意,關懷不能讓他產生執著,要是關懷讓他產生執著,就產生了異性的愛,那愛語就變成痛苦。所以,愛語以法的真理為主,你用愛語安慰他,是要讓他解脫,而不是要讓他對我們執著。所以說,我們要注意自己的行為,學佛的人跟人說法,我們所說的法要與解脫、自在符合,如果增加他的執著,愛語變成造業。愛語沒有一個範圍,簡單講就是講關心的話,但是,要保持一段距離。
三叫做利行,利行就是說利益他,只要對方能夠得利,我就幫助他叫做利行,利行就是說只要對他有利,我統統幫忙他。
第四叫做同事,同事就是站在他的立場上考慮,碰到惡的,跟他一樣惡,而斷其惡,遇惡同惡而斷其惡,遇善同善而盡其善,這個叫做同事的定義。事理兩端,就是說遇到惡的,跟他同樣惡,但是要斷他的惡,不可跟他同惡;若遇到善,要跟他同善,遇善同善而盡其善,要增加他的善做勉勵,就變成四攝法最後的結果,就是解脫。
所以,菩薩是以解脫生死來攝受眾生,要記住這句話,凡夫是用恩愛、名利、王法,互相捆綁,這不一樣,完全不一樣。再講一遍,這句很重要,菩薩是以解脫生死來攝受眾生,凡是會增加眾生生死的,都不是菩薩法,菩薩傳給你的就是智慧、就是解脫,這才是真正的菩薩,才是真正愛眾生。若菩薩所做的,增加眾生的煩惱,增加眾生的情執,這不是菩薩的行為,這是世間的行為,世間恩恩愛愛,如膠似漆,愈來愈粘,如強力膠塗上去,拔不起來。所以說,情執不是菩薩所應該做的事情,菩薩是應該讓眾生解脫。所以,四攝法實行的時候,男女還是要有別。
【方便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於一切方便無礙眾生來生其國;】
方便就是善巧方便之智慧,就是度眾生用的。因為,菩薩只要能利益眾生,他什麼都做,所以,方便是菩薩的淨土。菩薩要度人,他用善巧方便,他可以用小的能力去做大的功德,善巧方便讓眾生精進、讓眾生入道,讓眾生不退轉,所以,度眾生也要有方便法門。
【三十七道品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念處正勤神足根力覺道眾生來生其國;】
念處就是四念處。佛要入涅槃時,比丘問:我們要如何修行?我們的心要安住在哪裡?佛答:安在四念處。念處就是說我們應該把念頭安在哪裡比較不會放逸,比較能夠精進,道業才會精進?第一要時時念這個色身是不清淨,噢!我們第一念若悟到色身不清淨,大便、小便、五臟六腑不清淨,這樣我們的我執才會破,我們了解色身不清淨,這樣就不會為這個身體而瞎忙活。
我們為了這個身體搞的忙,浸牛奶,貼檸檬,敷臉,花樣很多,進去一次要二、三個小時。最近我看電視,男孩子也敷臉,真不可思議,男孩子敷什麼!除非是歌星,像張菲的臉,我看,可能也有做,他的眉毛畫的黑黑的,若學佛的人就了解,這色身是不清淨,有一天會死亡。
接著,觀受是苦,觀照這世間,我們所有感受全都是痛苦,外也痛苦,地震、火災、水災,地、水、火、風,感冒,這些是身體上的痛苦;內也痛苦,煩惱。觀受:觀察一切感受,全都是苦的,無一處可樂。
第三就是觀心無常,觀照我們的心剎那間在變化,表示人是很容易改變的動物。色身沒有一個主宰,心也沒有一個主宰,剎那間在變化。
第四觀法無我,法就是一切物,包括我們的身體,杯子沒有一個我,桌子沒有一個我,牆壁沒有一個真正牆壁的名詞。觀法無我就是觀一切相,沒有真正的名相,所有的名相都是假設的。這個觀法無我,最主要是破相。觀法無我,你若解釋成,觀法沒有真正的我,不對!範圍太小了,觀法無我就是世間只有名相,沒有真實的體,沒有一個真實的我。比如說牆壁,你為什麼要講牆壁?把它敲開,那是磚塊,磚塊也是一個名詞,牆壁是集合磚塊變成一個牆壁,為什麼那是牆壁?那是磚塊?那是以沙、磚頭燒出來,一粒一粒沙,把它磨成粉末狀,又變成紅色的粉末狀,也沒有一個真正的磚塊相。沙,也沒有其沙,沙再把它切割,再分析,連沙都沒有,所以,只是名相而已,世間只有名相轉來轉去,沒有真實體。一切法無我,但是,不能解釋成:這個色身沒有一個我,不能這樣解釋,這樣解釋是小的範圍。這是四念處。
正勤就是精進,正確的精進,第一、已生惡令速斷,已經產生的惡趕快斷;第二、未生惡令不生,還未產生的惡,千萬不可產生;第三、未生善令生,還沒產生的善要趕快讓它產生;第四、已生善令增長,已經生出來的善,讓它增長。四正勤:四種正確的精進叫做四正勤,勤就是精進。
神足又名四如意足,四如意簡單講就是說修行修到一個階段時,一切都能滿他的願。第一個欲如意足,他想要行善就行善,他可以控制自己;第二念如意足,他的念頭都是好的;第三精進如意,修行有正確的方向,精進如意;第四慧如意足,四神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就是四神足。
五根,根就是樹根,樹若有根這棵樹才會活,學佛有五種根才會活。第一信根,你要堅持你的理念,不要受人影響,信到不可改變、不動搖;第二要精進根,要認真用功修行、聽經聞法,不然,生死不了;第三念根,要觀照每一個念頭;第四定根,定就是如如不動,保持一個安詳的心態;第五叫做慧根,信、進、念、定、慧,五根是學佛的根,就像是樹的根一樣不可缺少,樹木若無根就不能活。學佛若沒有信、精進、念、定、慧,我們無法學佛,很容易就被人改變。修行久了,到某種程度變成力量,五根就變成五種力量,信:信力,精進:精進力,念:念力,定:定力,慧:慧力。
覺就是七菩提分叫做覺,所以,這個覺就是七菩提分的簡稱。七菩提分:第一念覺分,念頭隨時要覺悟叫做念覺;第二擇法覺分,擇法就是說你用智慧去選擇正法;第三精進,精進覺分,要念念精進;第四就是喜覺分,要保持這顆歡喜心;第五叫做輕安覺分,輕安就是說感覺很法喜,沒有時間煩惱;第六定覺分,心中有定;第七舍覺分,要施捨。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七菩提分。
道就是八正道的簡稱。第一正見,學佛首要的就是正知正見。親近三寶,要找的法師,也必須要正知正見。第二正語,所講出來的話都很有營養,都可以利益眾生,這叫做正語。第三正思惟,我們所想的全是淨的,沒有惡叫做正思惟。第四正業,所造的都是清淨的叫做正業。第五叫做正命,注意!用正當的職業來養活生命,這叫做正命。正業跟正命,很多人都分不清楚,身口意清淨叫做正業,正當的職業叫做正命。第六叫做正精進,有的人很精進,不過愈修遇愈不同、愈奇怪!盲修瞎煉不叫精進,精進一定要用智慧做指導,做正知正見的修行,不然,可能會走錯路,愈修問題愈嚴重。
有個輔大的修行人,他非常喜歡打坐,而且自認為很有修行。他一運氣起來全身顫抖,他每天打坐參禪,經過半年修行,左邊整個麻痺。來到我那裡,我打他,全身都不知不覺,沒知覺了。修錯了,沒有善知識的指導,修錯了。我告訴他:要停!第二要趕快吃中藥;第三針灸;第四推拿,靜養,不要再修了,再修下去不只半身不遂,會全身癱瘓,任督二脈的氣完全相反。靜養半年之後,慢慢會好起來。所以,精進若搞錯方向,變成下地獄,下三途、著魔、發狂。精進是很好,但是一定要有善知識,你好好執持佛號,念佛就好,修行為什麼要搞稀奇古怪的東西?你看高僧大的開示,《六祖壇經》也好,行住坐臥統統是道,聖者須臾不離道,正見觀照就是道,二十四小時觀照,把正念提起來就是道,無所住就是道,沒什麼稀奇古怪的事情,沒什麼不得了的事情。所以,我們修行要依法,按照高僧大德、大徹大悟者的開示,我們已經講過《大珠和尚》,講過《六祖壇經》,講過《金剛經》,講真的,你還邪知邪見,這也是命,不是正命,變成邪命,變成邪精進,愈精進愈悽慘。
大學時,有一次,道安法師到我們逢甲大學講禪坐,他對禪坐很有興趣,一坐就是幾個鐘頭,整個晚上都不睡覺。那時候我是負責逢甲大學的佛學社的副社長,要關懷他們,我告訴他:你這樣會很慘。他不相信,結果到大三的時候,開始神經衰弱。現在換他想睡,但身體不讓他睡,他痛苦不堪,徹夜不能眠。打坐不須要這樣子,所以,我們修行要按照正常的起居作息。廣欽老和尚開示,或是懺公開示,都是這樣,我們要修行,可以,精進要方向對。比如說,早點休息,第二天早點起來,我們要打坐,時間拉長,沒有關係,早課或者是早課結束時,可以坐一下,吃飽飯一個鐘頭以內不要打坐。所以,精進要有人指導,不是自己亂搞,搞到後來精神不正常,看起來是在學佛,不過,又像魔:魔相。
以前,有一個交通大學的,他修行修到怎樣?修到著魔,他也是親近懺公的,但是,他不聽高僧大德的勸告,自己修自己的,修到著魔,看到女人就拜,只要女人進來就跟她頂禮,說她是他夙世的母親。在電梯也是跪下去就拜。女人嚇得哇哇叫,啊!女人最會叫了,你也知道,拜她,就哇哇叫!
第七叫做正念,提起正念,提起正念。第八叫做正定。所以,都必須要加一個正,這個正的定義就是般若智慧,八正道若要用最簡單的定義就是說,要用般若智慧的正見,要用般若智慧的正語,要用般若智慧的正思惟,要用般若智慧的正業,要用般若智慧的正命,要用般若智慧的正精進,要用般若智慧的正念,要用般若智慧的正定。所以,還是以般若的智慧為指導,有了般若,八正道統統是正道,有了實相,有了大徹大悟,什麼道都是正。
【回向心是菩薩淨土,菩薩成佛時,得一切具足功德國土;】
注意聽,回向心就是不自私心,他所做的功德都給眾生,他就可以具足一切功德。經典比喻的非常好,他說回向就像什麼?回向就像拿一把火炬,凡是要來學佛的,都為他點燃一把火炬,就是教他心中有智慧,本身的火炬不但不滅,而且所有的火炬都點燃,更多的人更大的光明。一把火炬是個人的,師父弘法的智慧就像火炬,這火炬不自私,火把一點燃,照亮所有眾生,心中開出智慧。回向心就是不自私心,全部的發心都在利益眾生,回自私之心向著一切眾生,把它布施出去:回向心,所以,我們要修回向心,回向心是菩薩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