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碧雞坊下遊人如織。記者周密攝
美編王麗娜/製圖
「現在我們所站的位置,就是昆明市地標金馬碧雞坊。這裡每60年就會出現『金碧交輝』的奇景,是著名的『昆明八景』之一。」導遊趙娜領著一群來自哈爾濱的遊客來到金碧廣場,為這個有17個成員的旅遊團作講解,大家聽得津津有味,連連點頭。
趙娜講的主要是街坊傳說。事實上,金馬碧雞坊並非「昆明八景」之一,「金碧交輝」也只是傳說。從1998年奠基重建至今,金馬碧雞坊這20年間的芳華歲月,大家都比較清楚,但之前幾百年間的那些「城中舊事」,別說遊客,就是土生土長的老昆明人,也不一定說得上來。
始建
或與先民信仰有關
「有句廣告詞叫『大寶天天見』,其實,我與金馬碧雞坊才是真正的『天天見』。」在昆明市第一人民醫院工作近30年的李女士,對金馬碧雞坊有著深切的感情。她住在順城商圈附近,每天上下班都會路過金碧廣場,見證了金馬碧雞坊的最近一次「重生」。
不過她也只了解金馬碧雞坊這20年的變遷,對於之前那些遙遠的歷史,她也是通過網絡略知一二。「都說金馬碧雞坊是昆明的象徵,但是熟知兩坊往事的人卻不多。即便像我這樣的老昆明人,也說不清楚。」坊下遊人如織,撫摸著金馬坊的畫棟,李女士有點不好意思地說。
「金馬碧雞坊不是古建築,而是在原址根據資料還原重建的仿古建築,因此不屬於文物。」為還原兩坊歷史,記者諮詢了文管部門的相關專家,得到這樣的答覆。那麼兩坊的過往傳奇,就只能在古文獻中找尋了。
關於金馬、碧雞兩坊始建時間,古文獻裡說法不一。《新滇志》記載為明初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老滇志》則稱兩坊於明宣德年間(公元1426年—公元1435年)建造,這也是如今史學家比較認可的建造時間。按照後者計,兩坊歷史迄今已近600年。
由於戰亂等原因,歷史上金馬碧雞坊曾多次被毀。1997年,為迎接昆明世博會,昆明市政府決定在改造擴寬金碧路的同時,恢復重建金馬碧雞坊,由昆明市園林規劃設計院設計方案,製作模型,反覆論證。方案經審定後,由昆明市園林建築工程處負責施工,昆明社會各界衷心擁護,踴躍獻計捐資,積極參與重建。1998年12月19日,金馬碧雞坊舉行重建工程奠基儀式,次年建成開放,供遊人參觀,成為昆明地標性建築物之一。
如今的金馬坊、碧雞坊,高12米,寬18米,雕梁畫棟精美絕倫,與忠愛坊合稱「品字三坊」。它們所在的三市街與金碧路交叉口,成為外地遊客來昆明的「打卡」之地。
「品字三坊」中,忠愛坊的由來已為人所皆知。《雲南文史博覽》中對此有詳細描述:元代賽典赤·贍思丁主滇六年,功勳卓著,成績斐然。賽典赤體貼民情,造福於民,得到百姓愛戴。元十六年(1279年),賽典赤死在任上,「百姓巷哭」,而忠愛坊,就是為了紀念賽典赤而建造的。
而金馬碧雞兩坊的建造緣由,卻眾說紛紜。民族學家及史學家偏向於圖騰崇拜一說。
金馬碧雞的傳說源遠流長,在公元前的西漢就在民間有流傳。《漢書》記載,漢宣帝曾封王褒為諫議大夫前往雲南祭祀金馬碧雞之神,王褒因故沒有到達,寫了一篇《移金馬碧雞頌》進行遙祭。
《後漢書·西南夷傳》載:「此郡(益州郡,今昆明)河土平敞,多出鸚鵡、孔雀。」各種飛禽成群生活在山林溪谷之間,深受少數民族先民的喜愛和崇拜,認為是吉祥美好的象徵。檀萃《滇海虞衡志》則載:「馬產幾遍於滇,而志載某郡與某某郡出馬,何其褊也。」「南中民俗,以牲畜為富,故馬獨多。」正因為馬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少數民族先民賦予了馬許多神奇傳說。《華陽國志·南中志》有關金馬碧雞的記述,表明了當時各少數民族先民居住的南中地區可能已出現了動物圖騰崇拜的信仰。而圖騰崇拜的故事則被人們編織出來,產生了一個個神話傳說。
在老昆明的傳說中,流傳較廣的一個是:昆明城曾遭遇大旱,民不聊生。後來天降祥瑞,一隻碧雞展開巨羽為昆明遮住烈日,自己承受烈日烘烤。遠方又跑來一匹金馬,搭救碧雞,卻被雷電擊中。金馬碧雞最終倒下,在安葬它們的地方,湧出泉水,從此解除了昆明地區的乾旱。人們為了紀念兩隻祥物,建造了金馬碧雞坊,在寄託哀思的同時祈求風調雨順。
滄桑
三毀三建見證歷史
歷史上,金馬、碧雞兩坊幾次被毀,又幾次重建,見證著數百年來老昆明的興衰變遷。
關於金馬碧雞坊的興廢,清代文獻有著詳細的記錄。最初的金馬坊、碧雞坊,毀於明清更迭之際的1637年,即清順治四年、明永曆元年。後又在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重建。道光九年(1829年)布政使王楚堂重修。鹹豐七年(1857年)與忠愛坊同時被毀。時至光緒九年(1883年),雲貴總督岑毓英奉命重修東西寺塔,並一同重修了忠愛、金馬、碧雞三坊,也就是現在的「品字三坊」的原型。
鑲嵌在東寺塔茶花園東北角牆壁上的《重建東寺文筆塔暨忠愛金碧三坊碑記》中,詳細記載了光緒九年(1883年)至十三年(1887年),岑毓英主持修建東寺塔及忠愛、金馬、碧雞三坊的經過。碑文由吏部揀選知縣、昆明人金漢青所作。碑文中將當年鄉賢、富賈所捐贈錢財一一列出,詳細記錄了興修一塔三坊的捐贈與支出情況,對於史學家研究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非常大的參考作用。
金馬碧雞坊在近代也承載了昆明的歷史滄桑,在沉默中見證了時代變遷。二十世紀初,護國起義軍從坊下出徵討袁;40年代滇軍出徵臺兒莊、赴越南受降,後民主運動興起,群眾示威遊行,均行進於坊下。 50年代初,解放軍更從兩坊進入昆明。此後,幾經油漆修飾,兩坊煥然一新。後在十年動亂時期,金馬碧雞坊毀於一旦,「金馬碧雞蕩銷盡,千載勝跡無處尋」。
1997年,昆明市委召開常委會幾次討論決定,請來古建專家恢復重建金馬碧雞坊,根據老昆明圖片及記載,「原址原樣原貌」進行恢復。1998年,由民間集資,昆明市園林局設計復原建造。除了柱子採用鋼筋混凝土材料外,其餘完全按原作的大小尺寸及樣式建成。1999年3月,金馬碧雞坊建成,昆明市政府落石碑有文:「重建金馬、碧雞二坊,其柱、梁、椽,均採用鋼混構件,選取優質木材製作其鬥拱、匾、額。『金馬』『碧雞』坊名,沿用呈貢孫清彥原書字跡複製,妥帖金箔,上下之款,仍落舊題,由當今書家趙翼榮以楷補書,旨求重建如初,再現昔日景觀。重建工程於公元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九日奠基,公元一九九九年三月竣工落成,世人復以重睹金馬、碧雞二坊之巍峨雄姿,感受我中華滇文化之無窮魅力。」
考證
不屬八景勝似八景
在老昆明傳說中,每到乙酉年,如果當年的中秋節合著秋分,這天的傍晚,太陽的餘暉從西邊照射碧雞坊,倒影投到東面街上;同時,月亮從東方升起後,銀色的光芒照射金馬坊,倒影投到西邊街上。兩個牌坊的影子,漸移漸近,最後互相交接,這就是每60年才出現一次的「金碧交輝」。關於這一奇景,在《雲南風物誌》《昆明風物誌》等書裡都有記載:「相傳清道光十七年,恰逢中秋日在秋分節令,是日天氣晴和,昆明百姓聚集於三市街口。酉正初刻二分,日月正對,兩光相射,日照碧雞,坊影清晰,倒地東進;月照金馬,坊影稍淡,貼地西行。兩影漸湊漸近,初距兩丈,不到兩分鐘,就前移相交,結合之後,倒影即漸消逝。清光緒二十三年,中秋又遇秋分,城中百姓又聚於坊前觀景,兩坊倒影漸漸趨近。不料相距僅一尺之遙,光影忽然消逝,功虧一簣,交輝未成,觀者無不搓手嘆息……」
去年恰逢農曆丁酉年,也就是說,傳說中60年一遇的奇景可能出現在9月底。但令人失望的是,許多市民翹首以盼的盛景並未出現。
雖然書中有記載,但用詞是「相傳」。「金碧交輝」真的存在嗎?
據天文學家介紹,由於日、月、地三者相互之間萬有引力的影響,運動方式非常複雜,不可能有一個60年重複的周期關係。月亮本身並不發光,之所以看到光亮是因為反射了太陽光。而滿月時月亮最亮的光線,即使在太陽已經落山後的一個短時間內,也不足以在地面上投射出影子來。更何況在太陽還照射著的時候,就更不可能投射出坊影了。因此,從天文學角度來看,「金碧交輝」現象幾乎不可能出現,這種現象更像是勞動人民對「天降祥瑞」的期待,及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寄託。
而由來已久的「昆明八景」一說,有著「元代昆明八景」和「明清昆明八景」兩種詮釋。
元代詩人王升在《滇池賦》中,讚美了元代昆明的繁盛之景。因曲中有「碧雞峭拔而岌嶪,金馬逶迤而玲瓏。」一句,因此人們把碧雞、金馬與玉案、商山、五華、三市、雙塔、一橋,並稱為「元代昆明八景」。在許多人心目中,碧雞與金馬指代的是如今的金馬碧雞兩坊,但金馬碧雞坊始建於明代,不可能出現在「元代昆明八景」的描述中。因此曲中的「金馬碧雞」,實際上指的是昆明東郊的金馬山,及滇池西岸的碧雞山(即今日西山),並非現在的金馬碧雞坊。而明清昆明八景指的是滇池夜月、雲津夜市、螺峰疊翠、商山樵唱、龍泉古梅、官渡漁燈、灞橋煙柳、蚩山倒影,沒有金馬碧雞的蹤影,更遑論金碧交輝之景了。
雖說如此,金馬碧雞坊在昆明人的心中仍是祥瑞的象徵:金馬與碧雞神聖而吉祥,護佑著昆明人民風調雨順、世代昌盛。
未來
坊下傳承非遺文化
如今的金碧廣場已經成為外地遊客觀光旅遊的必經之所。廣場上除了佇立的金馬碧雞兩坊,民族特色商品、特色美食小吃、服飾蠟染、花鳥魚蟲、茶葉茶藝、中草藥材、翡翠珠寶、白族銀器、古董古玩、高端會館、精品酒店應有盡有,以蓬勃的精神風貌迎接著遊客的到來。
1999年,隨著金馬碧雞坊對外開放參觀,雲南金馬碧雞旅遊商城股份有限公司便隨之應運而生,負責以上海城隍廟及南京夫子廟為藍本建造仿古建築群,也就是如今的金碧廣場。
公司主要負責人介紹,金碧廣場依託金馬碧雞坊為主要景點,同步建成的金馬碧雞旅遊商城大型古建築群,是國家商務部、國家步行街管理委員會冠名的特色商業步行街。
為進一步展現金馬碧雞夜景之美,2017年7月,昆明金馬碧雞廣場亮化提升維護施工全面開展,施工人員藉助升降搖臂設備,對金馬碧雞牌坊的照明燈具和線路進行更換維護。這是自1999年以來,第一次大規模對金馬碧雞廣場進行全面亮化改裝,亮化提升維護施工需要更換金馬碧雞廣場範圍的照明燈具3萬多個,其中金馬碧雞兩個牌坊的照明燈具1000餘個。每到夜晚,金馬坊與碧雞坊相映成輝,在夜晚點亮了昆明美景。
對於未來,雲南金馬碧雞旅遊商城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認為,目前旅遊景點存在的「同質化」過於嚴重。為防止「同質化」帶來的市場疲軟,下一步計劃引進雲南體驗式非遺文化門店,召集傳統非遺文化傳承人,向他們免費提供店鋪,將金碧廣場打造成為依託金馬碧雞坊景觀、獨一無二的非遺文化主題綜合步行街。
記者 任翊翔 (昆明日報)
隨評
文化魅力 獨領風騷
一孔
每次走過金碧廣場,一種歷史厚重感油然而生。巍然的金馬碧雞坊,是歷史的見證者,也是歷史的展示者。它的過去,讓人津津樂道;未來,令人滿懷憧憬。講述金馬碧雞坊那些鮮為人知的事,根本目的就是要講述昆明好故事,傳播昆明好聲音,利用厚重的歷史文化引領發展,增強城市的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
金馬碧雞坊是昆明的著名地標,在昆明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多少動人的傳奇故事由此而生,多少重大的歷史事件在此上演。迄今約600年的兩坊,承載著昆明的歷史文化,見證著昆明的歷史變遷。從這裡,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原文化與邊疆區域文化、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中西文化的交融發展,可以重溫悠久的歷史、光榮的革命傳統。
文化魅力,獨領風騷。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一座城市的文化深度與底蘊,更是關係到城市的長遠競爭力和影響力,是文化讓一座城市在激烈的競爭之中脫穎而出,為世人所知,為歷史銘記。以金馬碧雞坊等為代表的眾多歷史文化載體所展現出來的文化魅力,對於全面提升歷史文化名城品牌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提升歷史文化名城品牌,堅持文化引領發展,昆明具有獨特的優勢。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塑造了昆明獨特的城市個性,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城市品質。正是這種文化的自信,為昆明的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對歷史文化,要認真傳承和弘揚,使得城市現代化與歷史文化遺產和諧共生,延續城市歷史、延伸城市文化、繁衍城市文明,讓文化直接站到舞臺中央,擔當主角,並貫穿始終,真正做到用文化引領城市發展,從而改變城市經濟的發展和增長模式,建設獨具魅力的共同家園。
提升歷史文化名城品牌,需要一大批像金馬碧雞坊一樣的文化載體支撐。盤點一下,這在昆明為數不少。以護國運動、抗戰文化等為代表的重要歷史節點和事件品牌,以雲南陸軍講武堂、西南聯大等為代表的重要歷史機構品牌,以鄭和、聶耳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名人品牌,以石龍壩水電站等為代表的近代工業遺產品牌,以筇竹寺五百羅漢等為代表的宗教建築品牌,以翠湖、金殿等為代表的文化景觀品牌……這些,都要讓其重新煥發生機,傳播昆明故事,展示昆明魅力。
文化興城市興,文化強城市強。提升昆明城市文化內涵、品位,增強昆明文化軟實力和城市美譽度,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目標,離不開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
兩座牌坊,就有這麼多的話可講,將來還會樂此不疲,魅力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