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七月七日,中國人特有的愛情節日。七夕雖是一年一度,但有了網絡的加持,愛情好像無處不在。
在朋友圈、QQ空間、微博裡;
在遊戲、直播、交友軟體裡;
在知乎、網抑雲、豆瓣裡;
在直播時打的賞、表情包、刷的彈幕裡……
太多的愛情來得太快,太多的愛情謀求即時兌現,太多的愛情有了世俗的標準。
節日要送禮物,價格與真心成正比
戀愛得發圈告訴全世界,要不你就當我是備胎
結婚的彩禮嫁妝,是必不可少的博弈.....
當今時代,很多愛情都架構在物化的價值之上。愛不但繁榮地盛開在生活之中,同樣充斥在人們的幻想裡。大家期盼著愛,期盼著像流行歌曲、偶像劇、小紅書、B站裡描繪的愛情。男女要顏值高事業有成,故事發展要有戲劇性,要敢為愛情一擲千金勇闖天涯。
當我們被消費社會的標準牽著鼻子往前走的時候,我們也失去了對愛情的想像。
我們兜兜轉轉在世間尋覓的愛情,難道有一場固有模式的呈現?1000個哈姆雷特就有1000種不同的愛情體驗,每個人的情感體驗都非常私人。
不要害怕在「愛」的問題上作出選擇,尤其是做出跟別人不一樣的選擇。社會控制可以徹底被執行,情感生活可以隨便矇混過去,兩人也能湊活過一生。但人生總該有一場可以對別人細說的、難忘的、特別的愛。
愛情,隨時隨地無時不刻都在發生,我們中間有人正在愛,有人在談論愛,有人在等待愛。毋庸置疑,人與人間的情愫是一個永無休止的爭論,是一個人類永遠無法迴避的話題。
從古至今,很多作家都書寫了他們所理解的愛情,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視角,給了我們不同的愛情模樣。
在這個七夕,凡向書店精選為讀者挑選了5本書籍,5位不同風格的作家將會帶你一起探索愛情的酸甜苦辣,從而更好認識自己和自己的愛情。
《愛的藝術》
作者: [美] 艾·弗洛姆
出版社: 上海譯文出版社
在這本書中,弗洛姆認為,愛情不是一種與人的成熟程度無關,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弗洛姆進而提出,愛是一門藝術,要求想要掌握這門藝術的人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在這裡,愛不僅僅是狹隘的男女愛情,也並非通過磨練增進技巧即可獲得。愛是人格整體的展現,要發展愛的能力,就需要努力發展自己的人格,並朝著有益的目標邁進。
《我愛迪克》
作者: [美]克麗絲·克勞斯 (Chris Kraus)
出版社: 理想國丨上海三聯書店
女藝術家克麗絲,39歲、已婚、事業失敗,有一天瘋狂地愛上了她的丈夫、後現代理論家西爾維爾的同事迪克,並在丈夫的幫助下,開始給迪克寫長信。
「我愛迪克」是一句熾熱而坦蕩的單戀聲明,也是一場革新書信體的文學實驗,更是一份英勇的女性主義宣言——關於如何使用第一人稱來言說,以及女性如何重新生成她自己。
《第二性》
作者: [法] 西蒙娜·德·波伏娃
出版社: 中國書籍出版社
波伏娃的一生始終追求個體自由,她持續與社會固化的性別觀念作鬥爭,撰寫大量文章,其著作《第二性》被視為女權主義運動的精神指導,開啟了當代新女權運動的先河。
在愛情上,她身體力行,奉行平等、自由、互信的價值觀,與薩特的「契約式開放關係」糾纏一生,引起思想界的極大反響。
她是20世紀思想史上無法繞開的人物,影響了一個世紀的女性。
《霍亂時期的愛情》
作者: [哥倫比亞] 加西亞·馬爾克斯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哥倫比亞著名作家、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百年孤獨》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寫《霍亂時期的愛情》時他已經六十歲了,幾乎是把畢生的經歷都放在裡頭了。
本書講述了一段跨越半個多世紀的愛情史詩,窮盡了所有愛情的可能性:忠貞的、隱秘的、粗暴的、羞怯的、柏拉圖式的、放蕩的、轉瞬即逝的、生死相依的……再現了時光的無情流逝,被譽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愛情小說」。
《我們仨》
作者: 楊絳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我們仨》是錢鍾書夫人楊絳撰寫的家庭生活回憶錄。1998年,錢鍾書逝世,而他和楊絳唯一的女兒錢瑗已於此前(1997年)先他們而去。在人生的伴侶離去四年後,楊絳在92歲高齡的時候用心記述了他們這個特殊家庭63年的風風雨雨、點點滴滴,結成回憶錄《我們仨》。
這本書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中,作者以其一貫的慧心、獨特的筆法,用夢境的形式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第二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丈夫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