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不僅是個軍事奇才,而且是個有故事的人,且不是一般故事,而是能發人深省、振聾發聵的成語故事。最讓人稱道的是,這類故事在他身上隨處可見,可謂是「一步一故事」的成語專業戶。比如早年受鄉霸欺凌誕生了「胯下之辱」;日後報答漂母賜食之恩又有了「一食千金」;蕭何所交口稱讚的「國士無雙」;感劉邦恩惠的「解衣推食」;自詡能力爆表的「多多益善」;圍殲項羽的「十面埋伏」等等,不一而足。
(韓信劇照)
上述成語均源於韓信生平事跡,而在他去世後,還誕生了兩個著名成語,足見他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一面。究竟是哪兩個成語呢?我們從韓信的一生說起。
初遇蕭何,走上成功之路,
韓信早年落魄,空有一腔志向,仗劍項梁軍後本想大展宏圖,但混跡數年,依然渾渾噩噩,毫無建樹。經一番思考,豁然明白,原來自己站錯了位置。因為項羽本身就是一個字符且能力超強的將軍,自然也不給韓信「拋頭露面」的機會,那怕是一次牛刀小試都不行。
窮則思變,人只有不斷尋找新的機會才能有更大的作為。因此,韓信鬱悶過後,決定「良禽擇木而棲」。而縱觀天下袞袞諸公,將來能成大器者也就是敢同項羽明爭暗鬥的劉邦。因此,當項羽於鹹陽封分諸侯東歸後,韓信選擇了同劉邦進入巴蜀之地。
秦漢時期的巴蜀邊陲還屬蠻荒之地,曾經同劉邦一起入關的那些關東兵士大都不願意再去「開荒」。所以,一路上開溜的人比比皆是。但是韓信的意志很是堅定,一路跟隨劉邦到達南鄭(今陝西西南)建都。
(夏侯嬰劇照)
到達南鄭不久,韓信就了犯錯,論罪當斬,幸虧太僕夏侯嬰(劉邦的趕車司機)及時將其救下。隨後,經一番深度溝通,夏侯嬰終於感覺到韓信絕非「池中之物」。於是請求劉邦重用韓信。
而劉邦雖然對夏侯嬰信任有加,但對韓信為人卻並不甚了解。為了不駁夏侯嬰的面子,劉邦乾脆給了韓信一個治粟都尉的官職。何謂治粟都尉?簡單說就是糧庫庫管。明顯,這是大材小用,韓信覺得自己被用錯了地方。但是抱怨歸抱怨,但韓信還是花一小點兒功夫把複雜的工作完成得井然有序。如此一來,韓信便引起了劉邦大總管蕭何的注意。
(蕭何劇照)
經蕭何暗中觀察發現,別人每天費九牛二虎之力、忙到焦頭爛額的工作,到韓信手裡盡然探囊取物一般輕鬆。因此,出於好奇,蕭何開始主動關注韓信。經過閒下交談,蕭何確信韓信絕對是不可多得的大才,遂決定向劉邦舉薦。但是還沒等蕭何去向劉邦開口,韓信就拎包開溜了,因為他看不到出頭之日,不願意就此埋沒一生。如此可急壞了蕭何。所以,蕭何也顧不上同劉邦打聲招呼,便匆匆去追韓信。
好在韓信沒走太遠,幾天後被蕭何趕上。蕭何向韓信保證,必在劉邦面前鼎力推薦,讓其統領千軍萬馬。韓信相信蕭何在劉邦心目中的地位,遂一起返回。劉邦當然不明白其中緣由,認為蕭何不辭而別,見面就是一頓臭罵。經蕭何解釋,劉邦還對韓信將信將疑,不肯委以重任,但蕭何願以身家性命作擔保。如此,劉邦才認為蕭何是認真的,並沒誆騙自己,於是決定給韓信封壇拜將。
(劉邦劇照)
事實證明,蕭何成就了韓信,而韓信成就了劉邦
公元前205年,項羽前往齊國平定田橫兄弟叛亂,劉邦趁機率軍殺出關中,直取項羽都城彭城,韓信則於「三津」一帶繼續圍剿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等人的殘部。劉邦彭城兵敗後,開始於滎陽、成皋、廣武與項羽展開對峙,而韓信則一路北上滅魏國、代國、趙國、挾迫燕國投降,然後吞併齊國,從而在戰略上掏空了項羽的大後方。
不僅如此,韓信還於澭水一戰全殲項羽20主力大軍,被項羽視為左膀右臂的龍且也殞命疆場,致使項羽只剩下10萬人馬的家當勉強應對劉邦。因此到目前為止,楚漢之爭的勝負已見分曉,項羽不得已做出讓步,同劉邦定下「鴻溝之約。」然後率軍東撤。顯然,劉邦認為這是消滅項羽的絕佳機會,於是命韓信南下布局,全殲項羽。
公元前202年秋,韓信率30萬大軍南下,並親自指揮劉邦、英布、劉賈、彭越、周殷等軍團作為策應,一張合圍項羽於垓下的大網鋪天蓋地而下。項羽苦戰數日,無奈回天乏術,於是自刎於烏江。項羽落幕,韓信功成名就於齊王。
鳥盡弓藏,身陷囹圄
然而,當韓信剛剛返回定陶大本營不久,劉邦便尾隨而至,並且趁韓信毫無覺察的時候奪了其將印,順便連齊王之位也一起擼下。好在劉邦就地稱帝,又封韓信為楚王,都下邳。
楚國雖是韓信故鄉,但於富庶廣袤的齊國自然不能同日而語,但於韓信還夠得上是心理安慰。於是,韓信怏怏不樂、衣錦還鄉。但是,還沒有等韓信在楚地「生根發芽,開枝展葉」,又被劉邦用陳平的「偽遊雲夢澤」之計抓到長安,再次貶為淮陰侯。
劉邦此舉並不是讓韓信坐享清福,而是如犯人一樣囚禁,所不同的是尚有一些人身自由。此時,韓信才知道自己被劉邦戴上了「緊箍咒」,越掙扎越緊,插翅難飛。但是韓信雖被「廢了武功」,而只要活著,於劉邦就是一種威脅。不光是韓信的能力讓劉邦忌憚,而且最現實的問題是自己垂垂老矣、行將就木,韓信則年富力強、生龍活虎。
所以,劉邦一旦去世,韓信極有可能衝出「牢籠」,甚至威脅到漢室江山的安全。而呂后對於這一切早已瞭然於心,並未雨綢繆。所當,劉邦於代國一帶平定國陳豨叛亂時,呂后遣蕭何將韓信誘騙到長樂宮,斬殺於長樂宮鍾室之中。
一代名將,軍事天才,意氣風發之年,沒有馬革裹屍於沙場,卻死於宮女的竹竿之下,其命運結局讓人唏噓不已。
兩個成語流傳後世
到此,韓信的人生結局可用兩個成語概括,即「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與「鍾室之禍」。顯然,如果沒有蕭何這個伯樂賞識,韓信這匹千裡馬極有可能一生默默無聞。但是,最終蕭何把韓信推向神壇,但又親手將其埋葬。因此才有流傳千古的「成於蕭何,敗於蕭何」的成語典故。
而鍾室之禍,更多的是對韓信命運多舛的一種惋惜。因為,他曾經為劉邦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打下半壁江山,本應該安享榮華富貴,但卻因功高震主、備受猜忌。最終,飛來橫禍,功敗垂成。同時,韓信的命運結局,也詮釋了司馬光大作中的一句名言: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感謝朋友們的點讚、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