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爐之典型—馬槽爐

2021-03-01 古玩元素網

    點擊左上方古玩元素網可快速關注我們    

文房之爐

古代銅爐形 制依「天圓地方」之傳統觀念而製,其中又以取「天圓」者多,取「地方」者少。馬槽爐長方形狀,形似馬槽得名,實則爐中稜角方正者,不同於敬天圓爐,乃禮地方爐, 恰為宣爐一族添了陰陽平衡,存世量稀少。無論瓷器還是銅爐,方形器物的製作難度都遠遠大於圓形器物。圓是以曲線表達,以相對的方式呈現造型,曲折有度,順其自然,器型上的不完美可以被自然的過渡所掩飾;而方,是以直線條來呈現,直邊、直角、平面,是否周道,一眼即可看出。馬槽製作不易,能配上合適的底座更是考驗功力,克服銅液高溫澆鑄的變形收縮,四足在一個平面上,需要高超的工藝。好的馬槽爐, 寬長合度,高低適中,雙耳諧稱,四足規矩,體現出一種拙中帶剛、方正耿直的氣度。馬槽爐是方爐中的經典,也是很多愛爐人最中意的爐型,對於鑄爐人來講,馬槽爐也是顯示功力的作品。究其原因,傳統手工藝行業,無論瓷器還是銅爐,方形器物的製作難度都遠遠大於圓形器物。從爐型上看要達到:體型方正,平口直腹,四足而立,雙出戟耳,壁稍厚實;皮殼標準是:通體光素,包漿自然,色澤古雅;上手判斷要:手感沉重,音質渾然;爐的氣質要:端正規矩,平穩方正,拙中帶剛,遒勁有力。馬槽爐本已難做,更難上加難的,是要原配底座,與爐體契合好。方爐的腳和底都是四足,而要讓四個點都保持在同一平面,就是複雜數倍的技藝了。關於馬槽爐器型還有另一種看法:這種略微收底,上寬下窄的方爐,好像傳統的計量器「鬥」。這種「鬥」型器天生帶有了五穀豐登的富足寓意。
說明:大清康熙年制燕臺施氏精造 款
重 3003g
《抵京景物略》謂宣爐之後「有北鑄,嘉靖初之學道,近之施家。……有南鑄,蘇(州)蔡家,南(京)甘家」。沈子《宣爐小志》又有「施家過厚,甘家過薄」之說。此爐極厚重。「燕臺」知為北鑄。「精造」知為鑄家款識。「康熙年制」記時在《景物略》刊後數十年。蓋施家業此者不止一代。綜上所述,此爐亦可視為標準施爐。
李卿丈舊藏,1951年2月28日購自龐敦敏。
─摘自王世襄著《自珍集》
馬槽爐為十七世紀所鑄,「大清康熙年制燕臺施氏精造」十字篆書刻款。字跡工整,刀筆勁健,前六字嚴謹節度,後六字稍嫌疏朗,尤以末兩字過疏。原銅包漿,年久溫養,為自然天成之臘茶色,赤色蘊黃,潔銀藏紫,赤銅也。文房之爐,多細精小,馬槽之爐,歷來為文人崇尚,訂製如此大器者,必為大家之用也。細察斯爐,寬長合度,高低適中,雙耳諧稱,四足規矩,以十四公分之馬槽大器,能如此皆美者,當為罕器。以《鐘鼎茗香》之「雅玩」款馬槽相較,頗具興味。前者為施家北鑄,後者當為南鑄蔡家焉。
馬槽爐為方正耿直之器,一般宣爐均取「天圓」,唯馬槽爐則依「地方」,恰為宣爐一族添了陰陽平衡。此馬槽爐之形、色、款、質、工藝、相品可謂全矣,尤以「兩名合一法」成款,則為宣爐之中罕見之器也。
說明:款識:宣德年制
長方口,直腹,造型方正,兩側置戟耳,相互對稱,底出四矮足。底中鑄刻「宣德年制」四字篆書款。配紅木底座、爐蓋。皮色紅慄泛紫,有鷓鴣斑。年久溫養,呈現鏡面光澤,妙不可言。銅質細縝,壓手感強。
古代銅爐形制依「天圓地方」之傳統觀念而制,其中以取「天圓」者多,取「地方」者少。馬槽爐長方形貌,形似馬槽得名,實則爐中稜角方正者,不同於敬天圓爐,乃禮地方爐,存世量較之前者稀少。此類爐用於文房,文人撫琴讀書時伴之左右,添仙香兩柱,嫋繞閒情,是何等雅致情懷。
說明:重7615.5g
說明:香爐直口直身,雙耳清秀規矩,銅質精純細膩,手感沉穩,通體呈現棗紅皮色,紅豔溫潤,點點小的金銅灑落在紅皮之下,十分華美,原配香爐方形底座,線條流暢挺拔,束腰,拋牙,捲雲型足,以細小的裝飾與上身簡約素雅的銅爐搭配妥帖,靜宜凝重,包漿溫潤,十分典雅。
參閱:《金玉青煙》楊炳禎先生珍藏明清銅爐P280,238號藏品。
尺寸:髙6.9cm;口長10.7cm;口寛8.1cm;
說明:赤雲隱躍窮雕磨
燕邸施制款銅馬槽爐小賞
張炎
此清早期燕邸施制款銅製馬槽爐凝練沉穩,端正肅穆,高6.9釐米,口長10.7釐米,口寬8.1釐米,重1770克,盈手可握。紅皮膩潤,寶光內含;私款精鐫,存世珍罕,出版於《金玉青煙—楊炳禎先生珍藏明清銅爐》一書,為楊炳禎先生舊藏,傳承有據。
說明:湛氏之爐 款
重 1743g
爐奇重,滲金散若雲霞多奇姿。湛氏名人不多,其為甘泉先生湛若水之爐歟?
1950年李卿丈所賜十爐之一。 ─摘自王世襄著《自珍集》
十五~十六世紀所鑄之方爐(馬槽爐),「湛氏之爐」為姓氏私款,訂製作器也,四字篆書體,其工藝為爐鑄成之後,以塹、刀剔刻而成。字峻底平,稚正章均,精妙之款也。爐之線性平直,整飭精確,凡角根、耳足底之處合規中矩,實乃公正佳器精品也。歷來方爐多為著色,色多三種:一為棗紅、二為慄殼、三為茄紫。
可照《鐘鼎茗香》,此爐則為臘茶色,經王世襄先生愛養,帕裹火煉,嘗以雲霓其上,萬星金暈形容之。爐之銅質黃亮發赤,赤中泛青,密實細膩,沉而不重,當為黃銅、紅銅加適量重金屬精煉之銅也。縱觀此爐,深查文史,此爐實為明早之上佳珍器也。
說明:爐由爐體及爐座兩件構成。紫銅質。爐及座周身均布滿雪花紛飛般的點金斑。其中爐作鬥形,為民間所稱典型「馬槽爐」器,平口,直身,兩側鑄飾方耳,腹至底減收,平底,底面中央鑄「宣德年制」四字,四角連體鑄「L」形四足。爐座作束腰幾形,面之四角鑄有「L」形內凹以置爐。底中央同鑄「宣德年制」款。此爐造型方正,鑄造飽滿,稜角分明,通體「雪花」飛舞,分布錯落有致,發出絢麗奪目的紅霞金星色澤,可謂良材精工,形色俱美,於剛勁挺拔的形體線條間透出錚錚剛陽肅穆之氣,不僅彰顯出華貴非凡之氣質,也完美的詮釋了明代鑄銅工藝的精髓所在,明代加之通體包漿濃鬱,氣韻沉穩冷靜,莊嚴肅穆,可為千古難求之器也。說明:「璽藏」款,爐器造型方正,具陽剛肅穆之氣;爐款邊角銳利,整飭精工,與爐形渾然一體。馬槽爐樣式,系由《宣德彝器圖譜》之臺幾爐式衍化而成,按照「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方爐為禮地之器,後世去臺幾爐型之繁複,遂成此器之形。
說明:「南州高士算中氏制」篆書款
規格:耳距約十二點五釐米
款識:「南州高氏算中氏制」,八字篆書,爐成後刻,鏨剔刀刻,冷峻硬朗,甚為精緻。
皮色:紅慄泛紫,恰似秋深慄熟,斜陽半醉,楓葉落霜,妙不可言。
安置:雅室,文房,精舍,藏玩。
釋器:馬槽一制,剛正方圓,儀規森然,足耳對稱,流線平行,對銅質及工藝要求極高。其形分三類:一為長方略扁,一為長方偏高,一為雙耳出戟,此爐屬前者。關於款識,當可斟酌,「南州高氏」,查無出處,「中氏」製作,亦難考證,但就其涵義,必為高貴,乞願後來或可得之。
小結:宣爐之中,形制尤多,唯馬槽爐者佳器難得,多為私款,此爐之款,既有「算」者,又有「藏」者,較四字或六字官器,亦當勝出。
說明:爐作方口、鬥形,斜直腹,漸收至足,兩側鑄飾方耳,下出戟,爐底四角連體鑄「L」形四足,中央開框鏨刻「菊庵清玩」四字柳葉篆書款,鐫字清晰,頓挫有力。爐器造型方正,具陽剛肅穆之氣。馬槽爐樣式,系由《宣德彝器圖譜》之臺幾爐式衍化而成,按照「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方爐為禮地之器,後世去臺幾爐型之繁複,遂成此器之形。馬槽爐歷來被認為是方正耿直之器,因此除作禮器之用外也備受文人崇尚,多用作文房清供,而其中品質精工者耗費頗奢,多為官宦富貴人家的定造之物,故有「馬槽多私款,私款多佳器」之說。此爐底鐫私款,便是一例,定製之人,尚待研究考證。私款銅爐往往不惜工本,精益求精,故不論銅質、款識、皮色、形制,較一般銅爐尤更精絕,並多為孤品,可見其珍罕之程度。此外,馬槽爐多見清初制器,入明者罕見。此件造型方正,平直精確,沉穩凝練,銅質精細,皮色精明隱映,款識靜逸古茂,致持之墜手,叩之音清脆亮,顫越悠揚,細密厚實,實為精銅所制。
說明:此爐馬槽式,長方形口,直壁,兩側方形戟耳,四角下承折稜矮足。底部陽文四字篆書款「宣德年制」,款識字體端莊。質地厚重,造型方正,稜角分明,穩重大方,持之壓手。銅製精煉,色澤凝重,呈慄紅褐。無繁縟紋飾,以器形、皮殼、取勝。
爐造型依「天圓地方」之說,銅爐多圓形以「敬天」,方爐不多見。明代宣德年間,為滿足皇帝玩賞香爐的嗜好,御匠參照宮廷內藏的定、汝、哥、鈞等名窯瓷器款式以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典籍,設計和監製銅爐。此器由《宣德彝器圖譜》之臺幾爐簡化衍變而成。
4304g
說明:爐作鬥形,斜直腹,漸收至足,兩側鑄飾方耳,下出戟,爐底四角連體鑄「L」形四足,中央開框鏨刻「啟懷堂家藏」減地陽文篆書款,鐫字清晰,頓挫有力。爐器造型方正,具陽剛肅穆之氣。馬槽爐樣式,系由《宣德彝器圖譜》之臺幾爐式衍化而成,按照「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方爐為禮地之器,後世去臺幾爐型之繁複,遂成此器之形。
馬槽爐歷來被認為是方正耿直之器,因此除作禮器之用外也備受文人崇尚,多用作文房清供,而其中品質精工者耗費頗奢,多為官宦富貴人家的定造之物,故有「馬槽多私款,私款多佳器」之說。此爐底鐫私款,便是一例,定製之人,尚待研究考證。
私款銅爐往往不惜工本,精益求精,故不論銅質、款識、皮色、形制,較一般銅爐尤更精絕,並多為孤品,可見其珍罕之程度。此外,馬槽爐多見清初制器,入明者罕見。此件造型平直精確,沉穩凝練,銅質精細,皮色精明隱映,款識靜逸古茂,致持之墜手,叩之音清脆亮,顫越悠揚,細密厚實,實為精銅所制。
說明:出版:《金玉青煙
—楊炳禎先生珍藏明清銅爐》
國立歷史博物館出版
中華民國八十五年二月
P282 lot242
說明:精銅為材,入手厚重,皮色金黃,而精光內蘊,將金玉之美集於一爐。造型設計取材於古代常見的馬槽形式,是明季以來比較流行的一種款式,形制簡潔,線條明快,相應雙耳亦簡練勁挺。外底署「曼珠沙室」四字二行陽文篆書款。原配紫檀束腰四方臺座。這款香爐,雖形制常見,而用材極精,製作極工,尤其是底部銘款,更是少見,可稱三絕。
重1024.7克
說明:「適菴」一詞,最早見諸先秦時代《詩經》一書。其中有《採薇歌》一首,傳為叔齊、伯夷二人所作。其為商朝屬國孤竹君墨脫初之長子和幼子,由於不滿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避入山西首陽山中,以植物為生,寧可餓死在山中,也決絕不吃周朝的糧食,表達了崇高的人格與氣節,歷來為後世崇敬。詩曰:「登彼西山兮採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吾適安歸矣?籲嗟徂兮,命之衰矣!」《採薇歌》誕生之際,中原尚未統一,史稱先秦。正值春秋戰國,諸侯紛爭,戰亂不已,民不聊生。人們對於「適和與安定」的生活渴望至極。其中,「適菴」一詞,便寄託了此等願望。此爐款識之高意,即由此中所取。似此等高格雅品之意趣,遠非尋常人等所能為也。
後世亦多有引「適安」為文、為名、為號者。民國年間,地處皇城的琉璃廠得天獨厚,為沒落的晚清一族提供了倒賣皇家珍寶的古玩市場,使之成為世界上最為著名的藝術品市場。當時大藏家黃伯川先生藏銅爐三十多具,其中有一馬槽爐,款式即為「適安」者,由交通總長葉恭綽處獲得。二人過往甚密,而葉恭綽又是民國時期宣德爐的著名藏家,曾經藏爐三百具,欲著書立說。可惜為了保護「毛公鼎」,被日本人追殺,書未能成就,爐亦散去,不知所蹤也。據琉璃廠與傅大卣相善的趙老先生回憶:「此爐當是焉。只是人去物轉,百年以來,不知又落誰手?」
斯爐形制,尤其獨特,方長之型,正底角足,平薄之口,雙耳值戟,當為明代中期以前了。與《儷松居遺珍——王世襄先生舊藏銅爐》之「諶氏之爐」同形,然「湛氏之爐」,四壁較厚,梯形稍闊,是為康熙一朝遺物。
爐之款識,甚為精緻,二字篆書,工整方正,深峻硬朗,鑄後剔鏨。此等工藝,當為明中期以前常見工藝與樣式也。
斯爐皮色,紫嫩其底,慄色通體,綠翠鏽色,斑駁韻古,似秋深蒼山,紫蘊煙嵐,恰水岸清冽,山高水長。吾欲去鏽,以燒瑩潤,幾次下手,不忍而止。
更有上佳精銅,赤腴而細潤,微紅有寶光,密膩膩如膏似脂。沉甸甸良金墜手,聽其聲如高山流水,悠悠然沁心怡情,精銅也。
品相完美,整器秀雅,皮色原韻,藏賞皆備。「適菴」私款,寓意清雅,林泉高致,或為唯一也。珍稀高貴,足可高閣入藏焉!
說明:「司堃珍藏」四字篆書款
展覽:臺灣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
馬槽爐為方正耿直之器,歷來為文人崇尚,一般宣爐均取「天圓」,唯馬槽爐則依「地方」,且佳器難得。
此馬槽爐較常見者體量略小,不多見,盈手可握,賞玩皆宜。造型方正,兩側置戟耳,底出四矮足。寬長合度,高低適中,雙耳諧稱,四足規矩。皮色紅慄泛紫,年久溫養,呈現鏡面光澤,妙不可言。銅質細縝,壓手感強。爐底鏨刻「司堃珍藏」篆書款,極富金石風,鏨剔刀刻,冷俊硬朗,甚為精緻。
馬槽爐多見清初制器,入明者極為罕見。入清後,足有漸高趨勢。此爐四足較一般所見者矮。又款識鏨剔有力,書風遒勁,靜逸古茂,乃晚明款識特徵。綜上可證,此爐年份入明,極為可貴。整器整飭精湛,沈穩凝練,可堪精品。
重量:約1247克
說明:馬槽爐體型碩大,長方口,直腹,平底沿邊四角高起成四足支撐,底中落「宣德年制」四字單行鑄刻篆書款。戟耳左右各一,相互對稱。古代銅爐形制依「天圓地方」之傳統觀念而制,其中又以取「天圓」者多,取「地方」者少。馬槽爐長方形,形似馬槽得名,實則爐中稜角方正者,不同於敬天圓爐,乃禮地方爐,存世量較之前者稀少。此類爐用於文房,文人撫琴讀書時伴之左右,添仙香兩柱,嫋繞閒情,是何等雅致情懷。此爐形端體正,線條剛勁,銅澤金黃陳潤,聞聲清脆悅耳,且其體型較一般馬槽爐而言,十分碩大,較為罕見。
來源:楊炳禎舊藏
展覽:1、金玉清煙—楊炳禎先生珍藏明清銅爐,臺灣歷史博物館,1996年;
2、館藏牙雕暨明清銅爐特展,日本熊本市立博物館,1997年。
重約5.2kg
說明:款:輿衛家藏
爐作鬥形,斜直腹,漸收至足,兩側鑄飾方耳,下出戟,爐底四角連體鑄「L」形四足,中央開框鏨刻「輿衛家藏」減地陽文篆書款。爐器造型方正,具陽剛肅穆之氣;爐款邊角銳利,整飭精工,與爐形渾然一體。馬槽爐樣式,系由《宣德彝器圖譜》之臺幾爐式衍化而成,按照「天圓地方」的宇宙觀,方爐為禮地之器,後世去臺幾爐型之繁複,遂成此器之形。
馬槽爐歷來被認為是方正耿直之器,因此除作禮器之用外也備受文人崇尚,多用作文房清供,而其中品質精工者耗費頗奢,其擁有者多為達官顯貴,故有「馬槽多私款,私款多佳器」之說。此類精工之作器形莊重,皮色妙麗,款識獨特,銅質精良,存世較少,為藏家所珍,如王世襄舊藏「湛氏之爐」款馬槽爐即為一例。此爐體量略小,雙耳、四足與器身諧稱和洽,銅質極佳,手感沉墜,叩之金聲玉振。「輿衛家藏」篆款,極富金石氣,為私款,可知該爐為私人訂製器。造型平直精確,沉穩凝練,款識工正,頗難得。
馬槽爐多見清初制器,入明者極為罕見。相較清代馬槽爐而言,明爐更富敦厚古拙之氣韻。此爐四足沉穩,敦實厚重而不失比例精準,款識靜逸古茂,皮色精明隱映,具晚明之特徵。
《沈氏宣爐小志》載:「古無香爐,古尚氣臭,焚蕭艾,故無專爐焚香。凡食器用鼎,故制有三鼎、五鼎,今不用鼎供,而間以鼎焚香……明宣廟銅器甚精,制度亦雅,鑄爐不規,規三代,鼎鬲多取宋瓷爐式仿之,其制以百折、彝爐、乳足、戟耳……方圓鼎為上品。」馬槽爐在方爐之列,亦當為古人推崇之品。此方爐良材精工,形色俱美,呈現出有明一代鑄銅工藝之精髓,加之通體包漿濃鬱,雲霓蒸蔚,於沉穩之氣韻中透出靈動之美感,更彰顯出古代貴族文人的尚雅之風。
參閱:《自珍集》,王世襄著,北京:三聯書店,2003,25頁。
重量:1203g
說明:重1537克
古代銅爐形制依「天圓地方」之傳統觀念而制,其中又以取「天圓」者多,取「地方」者少也。馬槽爐多為長方形狀,形似馬槽而得名。整器稜角方正,不同於敬天圓爐,馬槽爐取「地方」之意,乃禮地方之爐也。古代鑄爐造鼎素來謹守「天圓地方」的原則,也就是說,祭天多用圓形爐,祭地當用方形爐。馬槽爐:爐形方正,被稱之為正義之器,因此受歷代文人雅士們所追捧。馬槽爐:有方足、圓足之分,基本都是四足。爐耳,多種不一。爐身長方型,直腹平底,足為方角式,耳為下戟式(即戟耳本為上下皆出,下出戟式則為上平下出戟,亦有上出戟式者,形反之;以上兩式為「方頭戟」。亦有「尖頭戟式」,分上下出戟式,下出戟式,或上,下皆出者)。爐譜中記載馬槽爐樣,為補鑄爐形。此類爐形不僅是宣爐家族的成員,而且是後人追鑄的品種之一,存世量較少。【形制】馬槽一制,剛正方圓,儀規森然,正儀之器,當為君子之求也。此爐厚壁齊口,整器方正有力,沿爐外壁自然直垂而下,足耳對稱,線條平直舒展,勻淨素雅,方正沉穩。此清素而又莊重之物,正符宋人、明人之美學意境,大小適手,文房書齋焚香品茗,伴琴把玩上佳。藏爐者曰:藏爐數百顆,唯獨馬槽、戟筒佳器難尋。藏爐者之願,馬槽、戟筒如遇佳器,得一足矣。在明清宣德爐系列中,常見爐形多以,沖天、蚰龍、鬲式、橋耳、壓經為常見爐形,筒式戟耳爐與馬槽爐相對少見,精品那就更加難尋了。馬槽精品者,多以文人私家款識為上佳,凡私款可查出處者必為精品好爐。此爐款識經考究後,乃明末清初浙江境內,浙西六家之一,著名文人【柘西精舍】主人,沈皡日訂製之爐。【款識考證】柘西精舍,四字篆書,鑄後修刻,書意甚濃,底部剔平,四字如嵌,精妙絕倫!【沈皡日】(字融谷)號柘西,又號茶星。浙江平湖人。明崇禎十三年(一六四○)生。拔貢。清康熙十七年(一六七八),會龔翔麟於秦淮,唱和累月。復至京師,與朱彝尊、龔翔麟、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岸登等過從甚密。後以貢生授廣西來賓知縣,調大河,升辰州同知,卒於官。工詞,為「浙西六家」之一。有《柘西精舍集》。【結論】通過文獻記載考證後,此爐為明末清初著名文人沈皡日【柘西精舍.主人】私人訂製之爐,此爐通過爐界多位藏家及學者們討論後,年代被定為明末清初,年代正好與沈皡日【柘西精舍】文獻考證相符,得此爐實乃北郊堂之幸事也。此爐綜合品質上佳,款識出處明確,屬同類馬槽爐中的佼佼者。【皮色】黑漆古色,墨暈其上,漆古沉入,古香古色,亦顯貴氣,微撫即亮,微溫即潤,撫之光彩益顯。【銅質】其銅細潤密緻,黃中泛銀光,持之墜手,叩之音短而清脆,可見銅質之精密,器雖小,墜手十分,比之清中銅爐用銅精煉多矣,當為典型明末清初精銅。

【參閱】
1.《金玉青煙》281頁239圖;
2.《大明宣德爐總論》171頁181圖;
3.《雙清藏爐》124頁97-98圖;
4.《明清宣德爐》234頁130圖;
5.《鐘鼎銘香》156-157頁;
6. 北京匡時拍賣2010五周年秋季拍賣會《錦灰吉金—王世襄藏銅爐專場》LOT0004 號;
7. 北京保利拍賣2013年八周年春季拍賣會《千祥雲集—明清銅爐專場》LOT7914號;
8. 中國嘉德拍賣2015秋季拍賣會《逸廬—古器雅集專場》LOT4286號。
9. 沈皡日著《柘西精舍集》參閱圖片

更多相關閱讀:
銅手爐,最全資料
南宋龍泉窯簋式爐鑑析(實戰篇)
這件天價黃金蓋爐真的出自明代皇陵嗎?
圖賞丨流動的色彩——爐鈞釉
懷捧手爐聞碳香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自案上雲煙

  服務與合作  

請添加撥打 15201921803 或添加微信號 guwanyuansu



掃描或長按識別上方二維碼關注古玩元素網

相關焦點

  • 方爐之典型——馬槽爐
    馬槽爐取「地方」之意,乃禮地方之爐也。古代鑄爐造鼎素來謹守「天圓地方」的原則,也就是說,祭天多用圓形爐,祭地當用方形爐。該爐的裝飾並不取奢華富麗之物,而是運用具有東方美學神韻的獅耳做裝飾,從而使此爐變現硬朗,氣質突出,
  • 淺談各朝香爐文化發展之爐蓋的巧思
    爐蓋、爐耳、爐身、爐腿、爐座等不同的搭配,都有其深刻的意義,僅爐蓋,這其中的學問就已經很深。古人用的香爐大多都是有爐蓋的,為的是讓香氣在爐內能有一個迴轉的過程。漢代開始,爐蓋就已經有了明確的規制,香爐鼻祖博山爐,它蓋高而尖,鏤空,利用山勢的層層交疊出煙,孔則開在爐蓋的曲折隱蔽處,平視是看不見空隙的。當爐腹內燃燒香料時,煙氣就會從鏤空的山形蓋子上縈繞盤旋散出,仙氣繚繞,給人置身仙境的感覺。
  • 器說:宣爐古事∣宣德爐最新分類法
    宣爐就形制上而言,繼承了商周青銅器物、宋代五大窯之代表,少量借取戰漢之形,這種由瓷轉銅的變化,就如同由戰漢銅器轉化為宋瓷一般,傳承就是一種相續,一而三,三而一。如果說宋式爐器是由用到賞的初始,那宣爐則是賞之極致。宣爐的形成,有著偶然,也有必然。偶然者,在於材質,風磨銅當時非我朝所有之物;必然者,帝王好雅,冶銅工藝成熟,香爐使用普及等。如非幾重因緣聚合,也難有宣爐之顯。
  • 修煉必讀:丹道之中鼎爐到底是什麼?
    丹道中有爐鼎之用,修煉自始至終皆不能離開,能知爐鼎,則藥物在此,火候在此,採取在此。故而鼎爐向來是真中之真。
  • 爐邊漫話之長河說古.西爐篇
    從西爐城池的興建、完善到維護,以及爐邊的交通通訊建設等,都下過一些功夫,建樹頗豐者當數清末之川滇邊務大臣趙爾豐。卻在他之前,已有提及將鐵路修到打箭爐,從再這裡修進西藏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鐵路已出現中國。法國駐昆明總領事方蘇雅1904年離任回國,選擇沿金沙江而下,由川赴滬,在上海登船而去。到了冤寧後轉至瀘定,特地來到進打箭爐。
  • 八字納音五行解析——爐中火
    爐中火五行算命中年命的一種,在六十甲子納音中,對應丙寅年、丁卯年。即生於丙寅年、丁卯年的人,都是「爐中火」命。
  • 鐵前「後浪」護爐「有方」
    鐵前「後浪」護爐「有方」 --記中國寶武青年先鋒示範崗馬鋼煉鐵總廠B號高爐核心作業區 2020-12-22 13:56:00
  • 爐甘石(歷代本草匯言)
    今之黃銅,皆此物點化也。《造化指南》云:爐甘石受黃金、白銀之氣薰陶,三十年方能結成。以大穢浸及砒煮過,皆可點化,不減三黃。崔昉《外丹本草》云:用銅一斤,爐甘石一斤,煉之即成鍮石一斤半。非石中物取出乎?真鍮石生波斯,如黃金,燒之赤而不黑。【修治】時珍曰:凡用爐甘石,以炭火煅紅,童子小便淬七次,水洗淨,研粉,水飛過,曬用。【氣味】甘,溫,無毒。
  • 【納音】丙寅丁卯爐中火
    此火炎上,喜得木生,惟平地之木為上,以丙寅見已亥,謂之天乙貴,見戊戌,謂之歸庫,故吉,丁卯次之。然丙寅火自生,無木庶幾,丁卯火自敗,若無木則兇,且此火以金為用,更得金來,方應化機,但丁卯無木而更遇金,主勞苦之命。夫寅見木多火,炎而無水制,主夭,卯見三、四木不妨,如庚寅辛卯就位相生,壬午癸未化為真火,寅見之多主兇暴或疾夭。若天地原有水制,亦主中壽,丁卯無妨。
  • 銅爐中的傳奇,至今各大博物館所藏之爐沒有一件被公認是宣德之爐
    有一個共識,所謂的「宣德爐」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明宣德年間所燒鑄的銅爐。這是一段近乎於傳說的奇事。據說宣德年間,朱瞻基下令參照宋代瓷器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用暹羅進貢的優質風磨銅,反覆提煉8次,乃至12次,鑄造出3000件銅爐,反覆煅燒12次的銅爐據說有珠玉般的寶光。
  • 「鄉」約窗口丨永嘉西爐和東爐,一山更比一山」皋」
    永嘉縣鶴盛鎮東爐村村黨支部書記周丐和站在村口,身旁是爛在枝頭,成風景的柿子林,遠眺是紅柿賣得火熱的西爐村:「我們的資源,可一點都不比西爐差,但事實上,我們的發展落在了西爐後頭。」在永嘉山區,曾經的東皋鄉,是遠近聞名的「紅柿之鄉」,西爐村則是「紅柿之村」。早在1996年,西爐村就是永嘉縣貧困山區脫貧致富的典型。
  • 【技術前沿】加熱爐智能化過程控制技術
    實現爐溫的智能優化設定是加熱爐系統智能化的核心,也是體現加熱爐過程控制技術的先進性所在。建立加熱爐爐膛及系統的能質平衡模型,根據加熱爐熱平衡測試數據分析加熱爐能耗與生產率、鋼種、規格、燃料狀況及其他爐況等參數的關聯關係, 建立客觀評價加熱爐能耗水平及節能改造效果的加熱爐能效評價體系。
  • 請說銅爐器,爐耳知氣韻
    該爐一直是中國香爐的經典款型,於宣德年間重製之後被賞賜給了,翰林院、國子監和附屬機構詹事府的臣下們。靈芝鈕朝冠耳燻爐 巧生制 [ 編號:70693 ]《宣德鼎彝譜》八卷本中明確記載,橋耳爐是賜予國子監祭酒所用的香爐,現在寓意人與人交流之間的橋梁之爐。
  • 三足香薰爐
    ,它的爐蓋為鏤空雕葉紋,一隻瑞獸趴於蓋頂,雙目炯炯,體態豐臃,盡顯祥和;香爐的兩耳被巧妙地雕作獸頭狀,與爐蓋的瑞獸及足部的三隻獸頭相互呼應,渾然一體;縱觀爐身外表,則布滿凹凸有致的浮雕,枝蓮纏繞,古樸典雅;就連香爐口也點綴以細密均勻的凸弦紋,無處不見其精美的雕工,令人驚嘆不已。
  • 古鬲香深 | 龍泉窯鬲式爐漫談
    今所用者皆古之祭器,鼎彛之屬,非香爐也。惟博山爐乃漢太子宮中所用香爐也,香爐之制始於此。       ——元末明初曹昭《格古要論》雲雷縈帶古文章,子子孫孫永奉常。辛苦勒銘成底事,如今流落管燒香。龍泉窯鬲式爐,俗稱鋼筋爐,歷來被視為龍泉窯經典器型之一。民國時,日本古董商爭相購之(日人呼為「袴腰香爐」,以其造型酷似日本傳統戲劇服裝),一度身價十倍。日本戰前知名古董店「繭山龍泉堂」創始人繭山松太郎,更憑一件南宋龍泉窯青瓷鬲式爐聲名鵲起,奠定基業,傳為藏界佳話。2003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一南宋龍泉窯粉青鬲式爐更以近340萬元人民幣高價成交,足見其收藏價值之高。
  • 酒精爐熱菜引火災,男孩淡定上網查找滅火方法
    酒精罐突然起火合肥這個男孩淡定上網查找滅火方法到底怎麼回事呢一起來看看視頻吧事件始末最近網上流傳一個視頻特別火,家裡大人不在家,小男孩自己用酒精爐熱菜2、很多酒精引發的火災,都發生在向酒精爐內添加酒精時!添加酒精時,要徹底熄滅爐中火後,方能加入。3、再換個說法說就是,當酒精爐還在燃燒時,嚴禁給酒精爐添加酒精燃料。4、熄滅酒精爐時,嚴禁用嘴吹滅爐火,要用燈蓋或石棉墊蓋滅。
  • 三界法寶之源,鴻鈞老祖的乾坤鼎,太上老君的八卦爐!
    仔細看完這本書,我們會發現天地間所有的法寶,它們都是來自鴻鈞老祖的乾坤鼎和太上老君的八卦爐。換句話說先天至寶,是在鴻鈞老祖的乾坤鼎中煉製出來,而後天功德至寶是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爐中煉製出來。在武王伐紂的路上,太上老君曾經提到鴻鈞傳寶的神話故事,也就是說鴻鈞老祖在分寶巖的時候,把各種各樣的法寶送給徒子徒孫,比如通天教主得到的誅仙陣。
  • 太上老君的煉丹爐
    他那個煉丹爐裡燒的是六丁神火,什麼東西進去都能燒成個小圓珠子!也就是孫大聖厲害,燒了四十九天出來還活蹦亂跳的。咱普通人就不行,拉界湖歷山火葬場那個小破爐子裡去,幾分鐘就成了石灰面,扔進太上老君爐裡燒,一剎就化成煙了!映旗山後還有個山,叫高柱山,兩山之間是條大峪。太上老君住在山前的尚庵寺,煉丹的爐子卻安山後峪內了。丹藥是他的命,寶貝得了不得,放這山旮旯了,別人偷吃不了。
  • 《魔獸世界懷舊服》暗爐鑰匙怎麼得 暗爐鑰匙在哪交
    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黑石深淵暗爐鑰匙任務攻略,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黑石深淵暗爐鑰匙任務攻略 這個暗爐鑰匙在... 魔獸世界懷舊服裡面關於黑石深淵暗爐鑰匙這個任務的暗爐鑰匙在哪裡交呢?這個任務怎麼完成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黑石深淵暗爐鑰匙任務攻略,大家一起來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