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各朝香爐文化發展之爐蓋的巧思

2020-12-26 香木堂

塵世喧囂,你讓自己靜下來的方法是哪一種?

有的人獨飲品茗就能使身心安寧,

有的人行書創作也能讓內心平和,

也有人選擇避世江湖寄情山水,

而有的人則喜歡焚一縷馨香,讓身心得以平靜。

香爐是最常見的焚香器具,外形各式各樣。

爐蓋、爐耳、爐身、爐腿、爐座等不同的搭配,都有其深刻的意義,僅爐蓋,這其中的學問就已經很深。

古人用的香爐大多都是有爐蓋的,為的是讓香氣在爐內能有一個迴轉的過程。

這個過程可以使香氣在爐內充分融合,而現在大多數人焚香,為了方便,就直接用香插或者簡易香器焚香,雖然也能達到靜心的效果,但整體來說少了很多講究。

漢代·博山爐

爐蓋的一切要從漢代開始說起。

漢代開始,爐蓋就已經有了明確的規制,香爐鼻祖博山爐,它蓋高而尖,鏤空,利用山勢的層層交疊出煙,孔則開在爐蓋的曲折隱蔽處,平視是看不見空隙的。

當爐腹內燃燒香料時,煙氣就會從鏤空的山形蓋子上縈繞盤旋散出,仙氣繚繞,給人置身仙境的感覺。

唐李白《楊叛兒》詩云:「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記述的都是博山爐薰香時香菸繚繞的迷人意境。

博山爐精雕細鏤,藏著不少古人的巧思,當時的制爐技藝就已經可以說是登峰造極了。

唐代·金屬香爐

唐代的香爐較之宋代已有很大不同,爐蓋多變成了穹窿式圓頂,有雍容華貴之態。

各種花草紋飾圖案,蓋頂有瑞獸等裝飾,即便與爐身各為一體也氣勢十足,組合在一起更是錦上添花。

唐代金屬香爐多用於佛教活動中,此作蓋鈕就是以蓮花形態,象徵不垢淨土,蓋身裝飾鏤空如意雲紋,寓意吉祥如意。

宋代·香獸

在宋朝,宋代的薰香器具在繼承前朝的基礎上更加豐富多彩,常有創新。

當時比較流行鴨、獸造型的燻爐,多以金屬製造,稱為「獸爐」,亦稱「香獸」。

獸形香爐也被指作 「香獸」狻猊、麒麟、鳧鴨、麋鹿之類,都是吉祥的動物。

焚香時,煙霧從香獸的嘴部和腳邊的孔中緩緩飄出,似有家中守護瑞獸之感,宋人的香事有許多意境和靈動的趣味。

明代·宣德爐

宣德爐是明朝宣德年間官鑄的一種銅香爐,是宮廷焚香供記神佛的專用香爐。

宣德爐一般都是無蓋的,爐型造型簡潔,銅質精純,不附著,不贅飾。

宣德爐包括鬲式爐、衝耳爐、橋耳爐、魚耳爐、馬槽爐、蚰龍耳爐、戟耳爐、板耳爐、筒式爐等。

宣德爐使用極難得的風磨銅,加一些金銀等貴重金屬,經過多次反覆精煉而成。

明爐重韻,色彩奇妙,即便是長時間放在火上或扔在汙泥中,拭去泥汙,也與從前—樣。

各朝代在香爐設計上都有著精緻和繁複的小心思,靜心體味總有不一樣的理解。

想了解更多香道知識嗎?歡迎關注我,每天學習更多靠譜、專業知識!

#香爐#

相關焦點

  • 香爐的爐耳都有什麼寓意?古人的智慧,讓人折服
    香道文化的品鑑過程是需要靜心與耐心的,心無雜念,才能調理心境並從中思考。浮於表面的圖個意境,實在是辜負了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的香道文化。當你了解了歷來香爐的設計巧思,定會由衷感嘆老祖宗的智慧。上期淺談了爐蓋的學問,漏看上期內容的香友,可以點這裡查看↓↓
  • 尋爐記——揭秘香爐歷史及其鑄造特點
    就材質而論,有銅香爐、陶香爐、瓷香爐等;就造型而論,在原有的基礎上,還出現了象耳爐、戟耳爐、簡爐、缽式爐等新樣式。明宣德皇帝自己本身是天分很高的藝術家,對色彩十分敏感,五彩、鬥彩瓷得到空前發展。唐宋是一個非常注重生活情調的歷史時期,因此,其文學作品有許多就是涉及薰香活動的,香爐往往成為文學作品所描繪的重要對象。當時,薰香爐的爐蓋或者整個爐身通常有兩類形狀,一是植物形狀的,蓮花形狀是主流;一是動物形狀的,狻猊、雁、鴨子等是主流。
  • 【佛教用品知識】香爐的種類及其作用
    「爐」字,其義為盛火之器,最早見於《周禮.天官冢宰第一》的記載:「宮人掌王之六寢之修,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惡臭,共王之沐浴。凡寢中之事,埽除、執燭、共爐炭,凡勞事。四方之舍事,亦如之。」「爐炭」,即為銅爐。「香」,則為室內薰香之用。燃香之器,名為「薰爐」。薰爐的材質多為陶製的豆形爐,所以在當時所使用的「爐」,還不能稱為香爐。
  • 銅香爐與保養
    是中國古代銅器一個獨特的品種,包括炭爐(又稱燎爐)、溫酒爐、燻爐、手爐等,這些銅製的爐基本上都是實用器具。銅香爐是盛放香料燃燒的薰香器具,我國在漢代曾鑄造過銅燻爐,俗稱「博山爐」。博山爐器形近似戰國時期的青銅豆,爐體呈半球形,上有鏤空的山形蓋,圓盤形底座,中有圓柱與爐體相接。後來又鑄造使用過一些鴨形銅燻爐。
  • 純銅香爐,文人必備
    焚香習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人焚香很多,所以香爐的用途很廣,最主要的有三種用處:第一,禮儀環境中用作燻衣。古代沒有香水,凡入朝覲見,或拜謁尊貴,必須將衣服薰香,方不失儀。第三,用於陵墓、寺廟及權勢之家燒香、拜佛、祭祖神。焚香用具早在東周時期就已經出現,漢唐隨著需求的增加,出現了由各種材料製作的香具。元末明初隨著銅器鑄造業的迅速發展,原先其他材料的香爐,逐漸被銅香爐所取代。
  • 三足香薰爐
    這是一件民國時期的三足香薰爐(見圖),長12.1釐米,寬9.7釐米,高10.6釐米,與常見的金屬或陶瓷香爐不同,這隻香爐是用竹根精心雕刻而成
  • 五代北宋龍泉青瓷香爐鑑賞與研究(下)
    北宋中晚期龍泉青瓷香爐,與五代末、北宋初期淡青釉蓮瓣爐一樣,目前尚未進入研究者的視野,引起人們足夠的注意,也沒有引起文博部門的重視,因此對於它們的研究還是一塊尚待開拓的處女地。近年來筆者在龍泉作青瓷文化考察時,陸續在當地藏家手中發現了一批具有以上北宋中晚期胎釉及裝飾工藝特徵的青黃釉青瓷香爐的標本與殘件。這一批香爐主要以仿青銅器的方形爐和鼎式爐為多。
  • 焚香撫琴,嫋嫋幽香——和田玉琴爐
    說起香爐,大家都比較熟悉,但是琴爐,則有不少人感覺陌生。其實,琴爐在文房用具中,也是一件不能缺少的物件。古代文人講究生活情趣,讀書時要燃香,所謂「紅袖添香夜讀書」;彈琴時也要燃香,所謂「高士焚香撫琴」。因此,琴爐便成為文房的重要用具,為彈琴時焚香所專用。
  • 博山爐:古代最「仙兒」的香爐.
    博山爐是漢代香爐的代表,是香爐史上至關重要的一環。宋人趙希鵠《洞天清錄集·古鐘鼎、彝器辨》「香爐條」中說,宋時香爐多為古時祭祀禮器漸演變而來,唯有博山爐是專門為焚香所制:古以蕭埃達神明而不焚香,故無香爐。今所謂香爐,皆以古人宗廟祭器為之。
  • 銅香爐——奢華的生活用具
    銅爐是中國明清時期最重要的文物門類之一,也是工藝美術史上的璀璨明珠。可以肯定的是,在青銅時代晚期,貴族的生活用具裡,已經出現了銅爐。到了秦漢時期,鐵器被廣泛運用於生產工具和兵器製造,銅器鑄造更多用於奢華的陳設品和生活用具,這對銅香爐的發展起到推動的作用。焚香習俗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人焚香很多,所以香爐的用途很廣,最主要的有三種用處:第一,禮儀環境中用作燻衣。
  • 器說:宣爐古事∣宣德爐最新分類法
    在博山爐上,我們看到了很多祈願的元素,而唐宋式樣的香爐上我們則能夠解讀到許多具有設計型的元素,其中尤以宋式更為突出,它既將瓷器為爐發揮到了極致,更是將宋代極簡的文化元素嵌入到了爐形之中,大器莊重,且又不失精緻。這種變化,應該就是物與物的傳承,從商周至漢的陶、銅製爐,到宋的瓷爐,再到明式宣爐,由禮器演變化為香爐,由使用變化為賞器。器物隨著文化的演變不斷變化。
  • 不同的方形石雕香爐的選擇
    香爐是寺廟,道觀必備的一種石雕作品,寺廟的石雕香爐有兩個用途,第一個用於燒紙,第二個,用於燒香,燒紙的香爐為煉丹爐款式,上面有鼎,而燒香的則不需要。而方形的石雕香爐一般就是用於燒香的,方形石雕香爐也有分帶蓋的和無蓋的,造型上也是有一定的不同。
  • 銅製香爐實用性最高
    宋代出現了瓷製的博山爐,但是它禁不住香粉的燒烤,很快就變成了文人的把玩之物。諸如此類,以後出現的玉質香爐、翡翠香爐等等,也都是一種用來陳設或者把玩的觀賞品。與實用性相比,銅製的薰香爐價值也許更高。宣德銅爐:據歷史記載,宣德三年,皇帝下旨鑄銅爐,合計一萬八千餘件,現竟然失落得幾乎無跡可尋,就連臺灣的故宮博物院,也僅收藏了四座。
  • 銅香爐的歷史劫難
    他就是宣德皇帝,既是一個有較高文化素質的皇帝,又是一個生活充滿情趣,熱愛書畫、喜歡射獵、鬥促織和戲遊無度的皇帝。他就是被後世譽為「太平天子」、「守成之君」的明宣宗,明朝「永宣盛世」的開創人。  宣宗繼位後,整個國家社會安定,經濟繁榮,風行追求物質享樂。宣德皇帝檢視宮內所有收藏品,總感慨遺失的太多,經常考慮要增加宮內的收藏物品。
  • 傳統香文化的溯源及發展淺談|虛窗兩叢竹,靜室一爐香
    傳統香文化的溯源及發展淺談|虛窗兩叢竹,靜室一爐香文:枯木香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融合了哲學、醫藥學、養生學、(灰陶豆形鏤孔燻爐蓋,遼西牛河梁紅山文化晚期遺址出土,距今約5000多年)從《詩經》、《尚書》、《禮記》、《周禮》、《左傳》、《楚辭》及《山海經》等典籍的相關記述可知,春秋戰國時,中國對香料植物已經有了廣泛的利用。由於地域所限,中土氣候溫涼,不太適宜香料植物的生長,所用香木香草的種類尚不如後世繁多。
  • 銅爐中的傳奇,至今各大博物館所藏之爐沒有一件被公認是宣德之爐
    有一個共識,所謂的「宣德爐」有兩種含義:一是指明宣德年間所燒鑄的銅爐。這是一段近乎於傳說的奇事。據說宣德年間,朱瞻基下令參照宋代瓷器款式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用暹羅進貢的優質風磨銅,反覆提煉8次,乃至12次,鑄造出3000件銅爐,反覆煅燒12次的銅爐據說有珠玉般的寶光。
  • 爐中沉香火 千年有餘韻 —— 巧奪天工的各種品香器具
    (現代香爐代表:酉圓工坊)爐香嫋嫋,既馨且逸,香的馥鬱芬芳來自感官體驗升騰而起的精神愉悅,發現並利用香料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社會生活,成為古代物質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用好香,勢必需要完備的器具。數千年來,中國古人對於香料除了直接以嗅覺品賞外,還致力於香器具的發明和製作。中國沉香文化的發展,同樣也一路伴隨著香具的發展和完善。筆者日前採訪了廣東省沉香協會的專家,請專家為讀者講解中國各種香具的獨特魅力。
  • 請說銅爐器,爐耳知氣韻
    爐耳造型的存在一方面豐富了爐身的造型,起到了美觀和裝飾的作用;另一方面,爐耳也有各不相同的寓意,從而從某個側面表明了這尊香爐主人的身份和地位。沖天耳,原先是皇家專用,用來顯示皇家氣度。衝耳爐一般多為乳足,衝耳立於爐口,雙耳沖天,故而得名。
  • 2017澳門中信專場【精品銅器】—獅鈕九龍紋三足燻爐
    隨著時間的過去與文化的禮儀。逐漸發展了各種個人樣器皿。薰香的歷史在我國由來已久,漢代著名的博山爐就是人們為薰香而設計的。薰香爐也叫香燻或者香爐,最初採用青銅為材料,漢代的博山爐就是青銅製成的。漢代以後,香爐的材質逐漸豐富起來。宋代出現了瓷製的博山爐,但是它禁不住香粉的燒烤,很快就變成了文人的把玩之物。元末明初隨著銅器鑄造業的迅速發展,原先其它材料的香爐,逐漸被銅香爐所取代,明代宣德年間是銅香爐製作的巔峰階段。
  • 香爐裡的工藝美術史 篆香盤
    為著出脫香印的方便,焚篆香的器具似以盤形的香爐為宜。劉攽《中山詩話》:「京師人貨香印者,皆擊鐵盤以示眾人。父老雲,以國初香印字逼近太祖諱,故託物默喻。」則盤為其「物」也。蘇子由生日,東坡贈以新合印香並銀篆盤一具;宋代劉子翬《次韻六四叔村居即事十二絕》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