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爐」的演變,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代,當時已有燒炭取暖及烹煮食物的容器,稱為「銅爐」。「爐」字,其義為盛火之器,最早見於《周禮.天官冢宰第一》的記載:「宮人掌王之六寢之修,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惡臭,共王之沐浴。凡寢中之事,埽除、執燭、共爐炭,凡勞事。四方之舍事,亦如之。」「爐炭」,即為銅爐。「香」,則為室內薰香之用。燃香之器,名為「薰爐」。薰爐的材質多為陶製的豆形爐,所以在當時所使用的「爐」,還不能稱為香爐。
古人在祭祀的時候,並沒有焚香及拈香之舉,所以佛法傳入以前都沒有所謂的香爐出現,隨著佛教的興盛與弘揚,香爐逐漸轉變為佛教的供養物,是禮拜、迎請諸佛菩薩所使用之盛香器具。
虔誠的善男信女於寺院中持一炷清香禮敬供佛的同時,身心頓時寧靜。而傳統家庭中,香爐裡的香,象徵著綿延不絕、薪火相傳的家族宗脈傳承。
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融入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儒釋道三家形成華夏文化的主流,香爐的發展亦深受中國文化、社會風俗、工藝技術及生活方式的影響,舉凡敬佛、祭祀或文人雅士的賞玩,已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香爐的作用,是盛載香支,以作日常供奉神明之用。香爐亦分兩大類,一是瓷器造的香爐,另一種是銅造的香爐,兩者作用略有不同。瓷器的香妒,因為是土器製品,較適宜與地界作溝通可供奉地界神明之用,譬如供奉祖先或土地、地主財神等、宜用瓷器制的香爐,這一種爐卻不宜用於供奉天界的神祗。天界與地界宜分清楚,因為天界上的是天神,佛菩薩,是具有無上的威力。而地界所供奉的卻是陰靈,不可與天界的神祗混而為一,兩者要有區別。
香爐,佛教中稱它寶鼎,除了方形的香爐外;圓形的香爐,都有三足,一足在前,兩足在後,是如法的放置;常以之譬喻佛教中的三寶,缺一不可。
一、常見的香爐的種類: (一)手爐,是可握在手中或隨身提帶(帶有提梁)的小燻爐,用於取暖,也可薰香。
(二)香鬥,又稱長柄手爐,是帶有長長的握柄的小香爐,多用於供佛。柄頭常雕飾蓮花或瑞獸,常薰燒香粉或香丸。唐代即已流行。
(三)香筒,是豎直燻燒線香的香具,又稱「香籠」(以區別於插香用的小筒)。造型多為長而直的圓筒,上有平頂蓋,下有扁平的承座,外壁鏤空成各種花樣,筒內設有小插管,以便於安插線香。
(四)臥爐,用於橫向點燃線香,也稱橫式香燻。類似於香筒,但橫豎方向不同。
(五)薰球,又稱香球,呈圓球狀,帶有長鏈,球體鏤空並分成上下兩半,兩半球之間以卡榫連接。內套數層小球,皆以承軸懸掛於外層,最內層設有焚香的小「杯」,無論薰球如何轉動,小杯始終能保持水平,杯內香品也不會傾倒出來。其設計精巧,即使把薰球放到被子裡也不會傾覆熄滅,故也稱「被中香爐」,其原理與現代的陀螺儀相似。
(六)香插,是用於插放線香(或棒香)的帶有插孔的基座。基座高度、插孔大小、插孔數量有各種款式,以適用於不同規格的線香。
(七)香盤,是焚香用的扁平承盤,多以木料或金屬製成。
(八)香盒,用於放置香品,又稱香筥、香合、香函、香箱等。形狀多為扁平的圓形或方型,多以木、銅、鋁等製成,大小不等。既是容器,也是香案、居室的飾物。
常規來說,香爐的選擇主要是從是用途、材質、造型、製做工藝等方面考慮。供爐一般尺寸要大一些,以防香灰掉落爐外,二是通過爐蓋可以過濾香菸,使部分煙塵吸附於爐蓋之上,減少煙塵對空氣、佛像或房屋的汙染。 室內用爐最好選擇有蓋的、造型精美的燻爐或臥香爐,以便使用篆香、盤香或線香臥燒,燃燒時間也比較持久,又可減少煙氣、減少汙染,使室內更加潔淨。
香爐的養護要注意如下事項:
1.一隻新爐購回後要先進行精心的擦拭,擦拭時最好用比較細膩的棉布,把香爐內外的油漬、灰塵擦拭乾淨;
2.選擇好的香灰裝入爐中,香灰可用松針、柏葉、荷葉等煅燒而成,也可選擇傳統香焚燒獲得的香灰;
3.用好香養護。新爐第一次使用要儘量多裝一些好香,點燃後蓋上爐蓋,使爐溫增高,香氣慢慢浸入爐體並化於爐外,多養護幾次後爐具好像有了生命、有了靈氣(香爐需要經常的養護才能保持這種靈氣的存在,長久不用光澤靈氣就會慢慢退去);
4.香爐、香具要經常擦拭,保持潔淨以增加美感,不失莊重。爐面上灰塵也會吸附香爐的靈氣與光澤。所以無論哪種材質的香具,保持潔淨是十分重要的;
5.爐具的移動要輕拿輕放,以免碰撞損傷。爐具表面要防止酸性、鹼性物質的損傷,不論哪種材質的爐具被酸鹼性物質侵害後都會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不常用的爐具要放在乾燥通風架上或經常可以看到得地方,以便提醒自己及時養護。
希望我們的分享可以切實的支持到您的靜心和愛的增長!
【普賢菩薩十大行願 】
一者禮敬諸佛 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恆順眾生 十者普皆回向
普賢道場峨眉山恭迎海內外高僧大德、
四方賓客,有緣相聚,共沐佛光!
長按二維碼,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精彩內容。
點擊閱讀原文獲得更多展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