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奪取後周政權後,怎麼處置柴榮幾個兒子的?沒一個活過20歲

2021-01-09 歷史鑑賞者

趙匡胤這哥們做兄弟忒不仗義了,周世宗柴榮身為後周老闆,把他當兄弟,不僅給他高官厚祿,甚至還分配股權給他。

可是趙匡胤在老闆柴榮去世以後,果斷篡奪了後周的江山,甚至連集團的名字都給改了。那麼周世宗柴榮的繼承人,柴宗訓啥下場呢?

當時來看,柴宗訓是安然無恙地活了下來。可是他被降為鄭王,弄到了房州居住。房州是啥地方?唐朝的時候,專門流放貴族的地方。結果柴宗訓20歲就無緣無故去世了。

趙匡胤搶了人家的大位,還很有姿態地表示,以後老柴家和咱們老趙家一樣,後世子孫不準虧待人家老柴家的人!那麼柴榮的幾個兒子都是啥下場呢?

一、柴榮的兒子們,基本都沒啥好下場。

柴榮一共有7個兒子,他跟著自己的姑父郭威打江山的時候,前面三個兒子全都被北漢的皇帝給宰了,沒辦法你造反了,我不株連你全家才怪。

所以說柴榮到了臨死之前,活著的兒子裡,年紀最大的柴宗訓,也只不過才7歲而已。少年天子無法在亂世存活,這是基本常識。所以說趙匡胤合理地奪取了老柴家的江山。

柴宗訓的下場我們都知道,被降為鄭王,弄到了房山小別墅裡關押著,20歲就沒了。那麼柴宗訓的3個弟弟都是什麼下場呢?

很可惜這3個弟弟的下場,未必就能超過柴宗訓。其中柴熙讓,在柴宗訓登基以後,被封為曹王,趙匡胤篡位以後,這孩子就消失不見了。

柴熙謹在後周時期被封為紀王,由於年紀太小,在趙匡胤篡位以後,將他交給了手下大將潘美撫養,可惜沒兩年時間,這孩子也無端去世了。

最小的孩子柴熙誨,在後周被封為蘄王。這個孩子按照正史來說,其實也消失不見了,後面我們會講到他們的傳說。

總之柴榮的這幾個兒子,在正史上,都沒能活過20歲。所以說各處流傳柴榮這幾個孩子的後裔身份,其實是存疑的。

後十日而世宗崩,梁王即位,是為恭皇帝。其年八月,宗讓更名熙讓,封曹王。熙謹、熙誨皆前未封爵,遂拜熙謹右武衛大將軍,封紀王;熙誨左領軍衛大將軍,蘄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謹卒。熙讓、熙誨,不知其所終。---《新五代史》

想想也能知道,趙匡胤是篡位奪權,他可不是什麼慈善家,你讓他善待這幾個將來會惹出禍端的人,那不是在侮辱趙匡胤的智商嗎?

二、這些孩子們的下場,都有不同的傳說。

柴宗訓是必死無疑的,這是肯定的。誰讓你真的做過皇帝呢?就算你不想謀反,也會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打著你的旗號去謀反。最初趙匡胤可能腦門一熱,覺得對不起柴榮,所以放過柴宗訓,但是回過味來的他,還能這麼衝動嗎?

那麼柴榮的其他幾個兒子,可都沒有做過皇帝,趙匡胤為啥還要對他們下手呢?正史裡這幾個孩子沒有好下場,但是在傳說和野史中,這幾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結果。

1、柴熙讓。曹王柴熙讓,他是趙匡胤的第五個兒子,他的四哥柴宗訓當時才7歲大,那說明他還沒有7歲大。這麼個孩子,在正史上說他失蹤了,你覺得會有什麼好下場嗎?

在正史上的確沒有他的記載了,但是在柴道琳的《後周曹王柴熙讓後代居洪洞》中,講述了柴熙讓的後代,居然長期居住在山西省臨汾市一帶。

這就比較有意思了,在正史中,柴熙讓未必能活過7歲,可是臨汾市卻大量存在柴熙讓的後代。我們無法準確判斷真假,畢竟連萬眾矚目的孔夫子後人,到了元朝都分成了那麼多派系,更別說老柴家了。

2、柴熙謹。紀王柴熙謹,的確是趙匡胤登基兩年後去世的,但是這哥們在皇宮被發現的時候,趙匡胤並沒有立刻殺掉他,而是將他交給了自己的部將潘美撫養。

美其名曰,讓潘美成為他的養父,從此讓柴熙謹跟著潘美姓。可實際上,我認為是趙匡胤自己不願意承擔惡名,把除掉柴熙謹的任務交給了潘美。

你潘美是趙匡胤的手下,現在送了一個隨時對趙匡胤的江山有威脅的人給你,你該怎麼辦,還要領導說嗎?如果這點覺悟都沒有的話,那潘美也不要在官場混了。

但是潘美也不能立刻就殺掉柴熙謹,為啥?因為立刻殺掉,到了後世,還是會有人污衊這是趙匡胤指使的,所以兩年後再下手,似乎非常合理。

3、柴熙誨。作為柴榮最小的一個兒子,蘄王柴熙誨在正史中也消失不見了。但是在劉清泉編寫的《盧姓史話》中,講述了一個傳奇的故事。

在趙匡胤滅了後周以後,他手下的大將盧琰將柴熙誨給收留在了自己身邊。為了掩人耳目,盧琰甚至將柴熙誨更名換姓,改成了盧璇,收為自己的養子。

後來盧琰更是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柴熙誨。因此柴熙誨既是盧琰的乾兒子,也是盧琰的女婿。這種情況在歷史上很正常,一般家裡沒有兒子只有女兒的,也會收養一個兒子,隨後讓這個兒子給自己做上門女婿,繼承家族香火。

可問題是,盧琰家裡已經有8個親生兒子了,再加上柴熙誨,那就是9個兒子了。所以說盧琰這麼做,不存在招上門女婿的問題,純粹就是為了保住柴熙誨的小命。

總結:傳說裡,柴熙誨是命最大的一個,可惜改了姓。

盧琰退休以後,柴熙誨就跟著他一起在浙江隱居。盧琰去世後,柴熙誨還給他守孝十年,此後才出來擔任殿前防禦使,而此時已經到了宋真宗時代。

雖說老盧家這一支的後裔人數是最多的,但是大家對盧璇的身份,卻產生了懷疑。很多人認為盧璇就是柴熙誨,可是正史中找不到任何資料可以證明這一點。

就算盧璇真的是柴熙誨,其實也失去了意義。因為他不能再姓柴,只能姓盧。從這一點也能看得出,其實老趙家對柴家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好,如果真的那麼好,那柴熙誨長大了,怎麼可能不恢復柴姓呢?畢竟那可是皇族待遇,還不是怕惹麻煩上身嘛!

總結:《新五代史》、《舊五代史》、《宋史》

相關焦點

  • 趙匡胤篡位後周登基,為何後周政權沒有人起兵反對他?
    趙匡胤曾經是後周的一員大將,他很早就投奔了郭威,一直到郭威建立後周。不過趙匡胤真正的映入別人眼帘其實是柴榮時期。柴榮繼位後,對軍隊做了改革,提拔一批人才,其中就有趙匡胤。
  • 趙匡胤篡位後周,為何留下柴榮子孫?看他託孤給誰就懂了
    縱觀歷史,一個政權的滅亡,一定會伴隨其皇族的覆滅,古往今來從不例外,但趙匡胤卻是個奇蹟。他不但沒有殺了後周柴榮的子孫,還給他們找了「寄養家庭」,讓他們在北宋繁衍生息。 常說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趙匡胤不會不懂這個道理,他為什麼敢留下柴榮的子孫,就不怕他們報復嗎?
  • 後周世宗柴榮與北宋宋太祖趙匡胤相比,誰的能力更強?
    五代十國,直到後周代宋,仍舊存在著八個割據政權,即南平、武平、後蜀、南漢、南唐、平海軍、吳越、北漢等。另外兩個也不是柴榮平定的,前蜀是被後唐李存勖消滅的,後唐國滅,前蜀變後蜀。南楚是被南唐平定的,但平而復叛,北宋立國的時候還是割據勢力。
  • 從建立到覆滅,後周政權如何於亂世立足,又為何遭遇滅亡
    後周是五代時期最後的一個中原王朝,自從公元前951年,周太祖郭威滅掉後漢建立國家之後便正式開始了後周政權的統治。卻不料最終在公元960年後,周朝權臣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取締後周建立宋朝。因此在十八歲那年響應國家號召加入軍隊中,卻因為在這期間殺害他人被關入監獄中。好在後來遇到了貴人相助,覺得他頗有武力,便秘密放他逃跑,等到事情逐漸平靜下來後又將他叫來麾下任職。這郭威的一生都在沙場上度過,他也憑藉著自己的努力,逐漸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兵成為了大將軍,在劉知遠還是唐朝官員的時候就特別器重他,後來他調任其他官職時也將郭威帶在身邊。
  • 柴榮主張先解決契丹,為何趙匡胤不跟隨柴榮的步伐,而是先南後北
    周世宗柴榮也是一個如此可惜的人,他採納了王樸的《平邊策》並放出豪言:「十年平天下,十年養百姓,十年致太平」,他在位期間北挫契丹奪取十六州其中三州,往南又進一步打擊南唐的勢力,可以說趙匡胤之後的一切也是在柴榮的基礎上打造的。
  • 後周柴榮與趙匡胤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說柴榮是趙匡胤最崇拜的人?
    後周世宗柴榮五代時期後周第二位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是北宋開國皇帝,在悅史君看來,這兩個人的關係非常複雜,需要深入分析。柴榮,是後漢樞密使郭威的義子,十五歲時便隨著郭威徵戰殺場。趙匡胤,洛陽的軍人家庭出身,二十一歲離家,尋求建功立業之路。
  • 不一樣:趙匡胤為何輕易就篡奪了後周江山?只怪柴榮「機關算盡
    鏾斕宏島賹覄閬傡蔇埓黗哪稲蔢霑熄玆棡庾埽搰斖駹擲緢戔鷈憤弎諈浧擬靟浩鈔齏鷦贄繈雱赥湣鐟嫥雲鎡嶮聨聾掗經此一戰,柴榮威望大增,徹底坐穩了皇位,開始著手建立強大的後周帝國。蠱傶嗹鯧喧繕鄖鼒恱酨鼤槎輦蟣菉晲涕絨序軲容遖簙動秷荖項礌鄛撖豵發鶡溣稷祆錺躃旿濤膖佸鯫鶹琤乸豸願貶癴而之前默默無聞的趙匡胤一戰成名,開始發跡,成為後周重要的將領。
  • 如果他繼承了後周皇位,就沒有趙匡胤的北宋了
    三,後周皇親後周北漢與遼聯合,趁機侵犯後周。張永德隨柴榮前往抵禦,兩軍在高平大戰。周將樊愛能、何徽戰敗後退。張永德與趙匡胤毫不畏懼,率軍前進,大敗北漢。南唐將曹澄送給後周,請求停戰。柴榮將曹澄交給張永德,讓他報仇。張永德與趙匡胤率軍進攻紫金山,唐軍堅守不出。趙匡胤假裝戰敗撤退,唐軍出擊,張永德趁機偷襲,大敗南唐。南唐因為水軍佔據優勢,派水師支援壽春。張永德趁機發起火攻,南唐戰船多被燒毀,損失慘重。柴榮大喜,封張永德為殿前都點檢。顯德五年(959年),遼軍入侵後周。
  • 後周太祖郭威沒兒子,但有侄子和女婿,卻為何傳位沒血緣的柴榮?
    954年,後周太祖郭威駕崩,因無子,遺詔命養子柴榮繼皇帝位。有朋友可能想問,郭威為什麼會傳位給沒有血緣關係的柴榮,他沒有侄子嗎? 還真沒有,《舊五代史》記載,郭威的父親郭簡去世時,郭威只有幾歲,跟著母親前往潞州投奔親戚,並沒別的兄弟。
  • 柴榮突然病死,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成功上位 |宋朝史話連載01
    公元959年六月,正當壯年的周世宗柴榮突然病死,後周宰相範質受顧命扶助柴榮年僅五周歲的幼子柴宗訓繼立為帝。從公元907年朱溫滅唐,到周世宗病死,五代十國分裂割據的局面已經延續了半個世紀。在短短的53年中,中原的王朝已經換了五個朝代,有八姓、十三個皇帝登臺。
  • 趙匡胤稱帝:陳橋兵變前傳
    這個33歲的帝國禁軍大將,年紀之輕、手段之高、演技之精,堪稱人精、戲骨。 眼看著39歲的後周世宗已經病死,而新即位的後周恭帝柴宗訓,不過是個六七歲的小兒,所以,趙匡胤對於皇位,很是心動。 當時,作為柴榮的皇后,後周恭帝柴宗訓的母親,符太后還有一個身份,就是她有個親姐妹,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的妻子。 在符太后看來,趙匡胤是後黨、外戚成員,掌控禁軍,她心裡比較踏實;在趙匡胤一黨的攛掇運作下,不久,作為侍衛親軍司的最高統帥、始終效忠後周的侍衛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進,卻被外派到揚州,做了淮南節度使。
  • 趙匡胤推翻後周時,為何沒人出來維護後周江山?
    只能說,支持趙匡胤者比不支持者佔據了更大的優勢。那麼,為何面對後周的滅亡,幾乎沒人維護呢?顯德七年(960),被部下們黃袍加身後的趙匡胤率領兵馬返回後周首都開封,而當時的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都和趙匡胤關係很好,他們樂於見到好友當皇帝,於是積極響應。只不過,趙匡胤也並非人人喜愛,像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就堅決要捍衛後周,倉促間連忙組織禁軍抵抗。
  • 先北後南的柴榮搞,趙匡胤先南後北,成敗誰對?
    千千萬萬的英雄都曾試圖實現這一夙願,但最終只有趙匡胤成功了,而那些先輩們都倒在了奮鬥的路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柴榮,個人認為他可能比趙匡胤更優秀,但遺憾的是他因為過早去世而失敗。但可惜可惜的是,他們當年的統一路線還是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柴榮選擇的是先幹掉北方再拿下南方,而趙匡胤的政策則是先幹掉南方再拿下北方。兩者的政策是截然相反的,但趙匡胤最終取得了成功。
  • 宋太祖趙匡胤的戎馬一生前傳:輔佐後周三代君王,最終取而代之
    他們分別是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而十國則是割據一方的十方勢力政權,如此稱為歷史上的五代十國,而結束五代十國的是誰?毫無疑問是北宋,而我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關於北宋的建立者趙匡胤的故事。
  • 周世宗柴榮:五代時期最有作為的明君
    當初在後漢滅亡之後,留守太原的劉崇,是劉知遠的弟弟,後漢被滅之後,劉崇建立了北漢政權,與後周對抗。為了對付後周,劉崇學習當年的大漢奸石敬瑭,拜遼國皇帝為「叔皇帝」,自稱 「侄皇帝」,在周太祖郭威時期他就曾聯合遼兵侵擾後周的邊境,均被郭威打敗。現在柴榮剛繼位,劉崇以為後周正是主少國疑,多事之秋,是滅周興漢的好機會。
  • 後周軍隊下轄4個主力軍,一個控鶴軍到底能擁有多少兵力?
    五代十國中,後周政權是繞不開的。後來的宋太祖趙匡胤就是後周將領出身,在後周世宗柴榮的領導下,後周的實力越來越強。當時,後周軍隊下轄4個主力軍,其中戰鬥力最強的控鶴軍,到底有多少兵力呢?後周世宗柴榮雖然在位時間比較短,但卻是一個繞不開的人物。如果柴榮沒有英年早逝,統一天下的任務也不會留給趙大和趙二。柴榮上臺之後,已經注意到了藩鎮力量太強的問題。
  • 郭威、柴榮、趙匡胤、趙光義歷四代才滅北漢,北漢為何如此強大?
    五代十國,是對我國唐宋之間歷史的一個約定俗成的稱謂。在五代之中,最後一個王朝是郭威和柴榮的,滅於公元960年;在十國之中,最後滅亡的政權是北漢,滅於公元979年。也就是說,北漢是五代十國之中最後一個滅亡的政權,為了滅掉北漢,郭威、柴榮、趙匡胤、趙光義四代英主都曾率大軍伐之,但北漢依然堅持了近三十年,北漢為何如此強大?北漢來自何方?
  • 偉大的後周世宗柴榮:歷史上不可忽視的皇帝!
    五代十國是指從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短短的五十四年間,中原地區相繼出現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         同時,在這五個朝代之外,還相繼出現了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北漢十個割據政權,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
  • 五代十國:朱溫開道,郭威墊後,開啟史上最糟糕時代,多虧趙匡胤
    朱溫李存勖-後唐朱溫雖死,可後梁並未亡,只是幾個兒子不成器,老子的真本領沒有學會,只學得床上功夫,當家人不行,後梁立馬不行了,被一個叫李存勖的人推翻了不過那是後來的事,一開始的南唐挺猛的,吊打後晉,石敬瑭或許是做了虧心事,心情一直不大好,得了抑鬱症後沒幾年開掛了。劉知遠-後漢石敬瑭一死,幾個兒子跑去找他爺爺契丹,覺得這些年很窩囊,所以決定不再認你們當祖宗了,言下之意,以後不會給你們上貢了,契丹人歷來都是白眼狼,眼睛一翻。
  • 趙匡胤黃袍加身,學的是前任老闆,先南後北、杯酒釋兵權居功至偉
    趙匡胤心中一震,方緩緩沉聲說:「娘,治世用文,亂世用武。當今世事紛擾,兵荒馬亂,兒願嫻習武事,留待後用。」他頓了頓,面容呈現出威嚴而豪邁的神色,目光如電,擲地有聲地說:「他日有機可乘,得能安邦定國,方不至虛此一生。」杜氏聽後大吃一驚,她細細端詳兒子,猛然發現兒子不知什麼時候已經長成一個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