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歲時節慶歷史悠久,以春節形成的年俗為例,大概有四千年以上歷史。在漫長的長河中有些年俗形成了比較固定的習俗。
年俗講究多,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年俗也在發生改進,適宜的保留傳承了下去,不適合的則被淘汰或替代。
一年中的年俗活動以臘月初八開始。
臘八原本是紀念佛祖釋迦牟尼。吃臘八粥有千年之久。
舊時鄉村,初七要堆雪人或打冰人,立於大門外糞堆上。雪人的五官讓玩童用驢糞蛋蛋來表示,又將冰坨紅粥湯放在雪人頭頂上,給雪人戴了個紅帽帽。
臘八這天要泡一罈子醋蒜稱為「臘八蒜」,中午吃炸油糕稱為「臘八糕」。
過了臘八,離年越來越近,年味越來越濃。
盼年心情,尤為我們小孩最為急切。放了寒假,離了校門,丟了書本,腦子裡就裝著一個字:「年」。
家中大人,為了過好這個年做著各種各樣準備。就如一聲歌謠所描述的那樣:
臘月廿三,要送灶爺,廿四,掃房除塵,廿五要做豆腐,廿六逛逛門市採辦年貨,廿七縫縫補補新舊衣,廿八糊窗花,廿九蒸饅頭,三十黑夜熬一宿(熬大年),初一初二滿街走(互相拜年)。
在慢慢的祈盼中,大年三十兒終於盼來了。
圍繞著大年三十兒(除夕)老人們給兒孫灌輸著數不清的風俗和禁忌。
兒孫們不會循規蹈矩,犯忌可能是兒童的天性,往往把那些應遵循的東西拋到了腦後。
中國許多的傳統民俗文化實際上從我們這代人手上丟棄了不少。
傳承下來的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一吃年夜飯、壘旺火、貼春聯、貼年畫、糊窗花、祭祖、掛燈籠、燃爆竹、熬年守歲、鬧元宵,最後一個二月二…
貼春聯
春節貼春聯源於宋代,盛行明代,據說與朱元璋在民間大力提倡家家戶戶要貼春聯有關,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壘旺火
點旺火興於商周,盛於唐宋。山西、內蒙、河北已十分盛行。《大同府志》記載:元旦,壘塊炭於門前,通宵不熄,名曰旺火。《呼和浩特郊區志.民族風俗》載:「臘月三十晚(除夕),壘旺火,守歲(熬年),通宵不眠,串門玩耍(跑大年)。」
放爆竹
春節放爆竹有兩千多年歷史。「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後人捲紙為之,稱曰爆竹」。從用竹到用紙經歷了一個漫長過程。
古時燃放爆竹還是衡量一戶人家貧富的尺碼。明清時代,「京師人煙稠密,甲於天下。富家鄣購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貧家即謀食維艱,索逋孔丞,亦必爆響數聲,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瑣瑣,卜來歲之蒸蒸。」
除夕夜 壓歲錢
壓歲錢風俗由來已久,最早出現於唐代宮廷。玄宗天寶年間,「內廷妃嬪,每於春時,各于禁中結伴三人至五人擲錢為戲」。這是一種散錢禮儀活動。也是耍錢賭博的萌芽。《資治通鑑》說貴妃生了孩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詩云:妃子院中初降誕,內人爭乞洗兒錢。說明當初的洗兒錢除誌喜之外,主要是長者給新生嬰兒鎮邪驅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後,民間將洗兒錢風俗與春日散錢混合演變成今天的壓歲錢風俗,久盛不衰。
初一日 拜大年
大年初一的拜年風俗尤可上溯先秦時期,到西漢魏晉便形成固定模式。隋唐時拜年風尚成當時社會的重要節慶。文獻記載南朝的拜年風俗是「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過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
清朝時「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大年初一拜年,有些地方又有迎喜神風俗。這天人們穿戴一新,趕大小牲畜,於畜背或畜角掛彩紅,肩扛農具,手端祭盤,裝黃表、香、供品,浩浩蕩蕩來到喜神方位,全村人跪圍半圈,尊者上香敬紙,大夥三頭磕畢,響炮。秧歌(戲班)表演。
《綏遠通志稿》載:「正月自一日起,每日按喜神方位,擇一日而於郊外祀之,謂之迎喜神。祀畢,迎神而歸,設為供之,至十六日始止。農人有車馬初出行者,先迎神而後首途。農家迎喜神時,家人必盡驅牛馬以隨,廄無留著。」
《五原廳志》則記載了城市商人及市民迎喜神之情景:「正月初二日以後,經商之家,於騾馬上馱紙元寶,僱樂人沿街歡迎,名曰迎財神。住家戶於駝馬上馱紙牌位,鑼鼓喧鬧,歌舞於市,謂之迎喜神。」
可見,初一這天民俗活動蠻多的。
年初二 回娘家
許多地方大年初二有回娘家風俗,北方叫走娘家。
走娘家要相伴上丈夫領上孩子,因此這天又有迎婿之稱。民諺曰:正月初二路上看,儘是小生和小旦。
回娘家風俗很少見文獻記載。民間則傳說,朱元璋之女(公主)不願在婆家過年(明朝的公主不是嫁王公貴族,而是嫁貧家子弟,真正的公主下嫁),被父皇責罵不孝。公主離宮時父親送她一句,羊跪乳,媳敬婆,這是天經地義事。至此回娘家風俗流傳開來。
也有民俗專家考證,說初二回娘家拜見父母源於新中國成立後。
年初三 不拜年
古時的大年初三被稱作「小年朝」,而且有許多禁忌。如不出門也不去拜年等。何謂小年朝?起初是宋朝年間宮廷的一個節日叫「天慶節」。話說宋真宗大中禪符元年(1008)有天書降於人間(估計是人為製造的謊言),真宗便下詔書規定正月初三為「天慶節」,還給滿朝文武官員休假五天。《宋史》確有記載:「大中祥符元年,詔以正月三日天書降日為天慶節,休假五日。兩京諸路州、府、軍、監前七日建道場設醮,斷屠宰…」這天的禁忌據清朝《清嘉錄.小年朝》載:初三日為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同。歲朝指大年初一,所以拜年在初一初二進行。北宋官員春節放假後,初一初二「士庶自早相互慶賀」。
初三不拜年傳說這天很容易發生吵架鬥嘴行為,因此便不拜年了。但春節放假卻被傳承延續下來。
年初四 接財神
古時大年初四年俗多,如三羊開泰(傳說這天是羊日)、送窮、接財神。這些古老的年俗今天仍有傳承的影子。
北方農村送窮即送窮媳婦兒,時間在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迎財神時間各地也不盡相同。
正月初四在我們鄉下農村基本上不見年俗活動,城市鄉村的鞭炮聲遠不如初一、二喧鬧。
年初五 送窮婦
初五民間又稱「破五,」這個破有破舊迎新之意,並無忌氣。
初五的年俗講究傳承到今天僅剩送窮媳婦兒一項了。初五一早家家起早掃塵倒垃圾,上香響炮,口中還念念有詞:窮媳婦,窮媳婦,離開我的門,我給你尋個好主人。
據說這天又是財神的生日,所以清早送走的是窮媳婦,返家接回的是富財神。
信不信由你,反正全民族都是這麼做的。
年初六 啟市日
大年初六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個特別順利吉祥的日子,這是因為有「六」字,代表六六大順繼爾一切皆順利。按照傳統習俗,初六這天是商家店鋪開張吉日。舊時老闆在店鋪前懸掛上鞭炮,鋪子裡店夥記要搖動算盤,用秤桿敲打秤盤,門外點燃炮竹,店裡店外響聲一片,據說這是取了個「響響噹噹,太吉大利」的意思。門板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對聯。
正月初六開門鞭,就是求個開門紅。
年初七 人慶節
傳說初七這天誕生了人,因而叫人慶節、人口日。
女媧前六天都在造動物,七天頭上造出了人。感恩女媧。
有了人便有了習俗。
南朝《荊楚歲時記》載,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舍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選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除了食、戴外,還要登山飲酒,求子,吃剪餅。
時至當下,許多人對這個節日非常陌生。小時只記得這天要吃一碗拉魂面。
民俗這東西傳流傳的久了免不了走樣或變了味道,或被另一種風俗所替代。
年初八 散燈花
這是一個很古老的習俗了。大意是一家主婦用燈花紙捻成燈芯,分別擺放於居家各處,到處星星點點,好像天上星星進了家中一樣。花燈有108盞,少者9盞,分別代表日月水火木金土等星宿。
初八還是穀子的生日,若天晴便稻穀豐收,天陰則歉收。穀日蘊含有重視農業珍惜糧食的思想,人們把水缸、米缸裝滿,預示來年不會斷糧,這是值得繼承的。
民國時期,大年初八這天,歸綏地區有遊八仙鬧紅火習俗,大多數由城裡的商鋪社團組織出資僱請當地或外地戲班來唱戲。
《清水河縣誌》對本縣初八民俗活動略有記述。
年初九 玉皇會
民間傳說這天是玉皇大帝誕生日。這天要舉辦玉皇會,婦女備清酒花燭,齋碗,在露天地膜拜天公賜福。因九與酒諧音便準備豐盛酒宴,盡興喝酒祝壽玉皇。在北方一些地區有拉著玉皇神像遊村巡街的習俗。
這天生意人講究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好辦事能成事的信俗,難辦的事擱到今日去辦會馬到成功。
年俗是萬千風俗中的一種年俗文化現象,它存在於人們的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當中,且世代相沿習,久傳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