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分八節】那些漸行漸遠的年俗

2021-03-04 大美準格爾

我國傳統歲時節慶歷史悠久,以春節形成的年俗為例,大概有四千年以上歷史。在漫長的長河中有些年俗形成了比較固定的習俗。

年俗講究多,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年俗也在發生改進,適宜的保留傳承了下去,不適合的則被淘汰或替代。

一年中的年俗活動以臘月初八開始。

臘八原本是紀念佛祖釋迦牟尼。吃臘八粥有千年之久。

舊時鄉村,初七要堆雪人或打冰人,立於大門外糞堆上。雪人的五官讓玩童用驢糞蛋蛋來表示,又將冰坨紅粥湯放在雪人頭頂上,給雪人戴了個紅帽帽。

臘八這天要泡一罈子醋蒜稱為「臘八蒜」,中午吃炸油糕稱為「臘八糕」。

過了臘八,離年越來越近,年味越來越濃。

盼年心情,尤為我們小孩最為急切。放了寒假,離了校門,丟了書本,腦子裡就裝著一個字:「年」。

家中大人,為了過好這個年做著各種各樣準備。就如一聲歌謠所描述的那樣:

臘月廿三,要送灶爺,廿四,掃房除塵,廿五要做豆腐,廿六逛逛門市採辦年貨,廿七縫縫補補新舊衣,廿八糊窗花,廿九蒸饅頭,三十黑夜熬一宿(熬大年),初一初二滿街走(互相拜年)。

在慢慢的祈盼中,大年三十兒終於盼來了。

圍繞著大年三十兒(除夕)老人們給兒孫灌輸著數不清的風俗和禁忌。

兒孫們不會循規蹈矩,犯忌可能是兒童的天性,往往把那些應遵循的東西拋到了腦後。

中國許多的傳統民俗文化實際上從我們這代人手上丟棄了不少。

傳承下來的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一吃年夜飯、壘旺火、貼春聯、貼年畫、糊窗花、祭祖、掛燈籠、燃爆竹、熬年守歲、鬧元宵,最後一個二月二…

貼春聯

春節貼春聯源於宋代,盛行明代,據說與朱元璋在民間大力提倡家家戶戶要貼春聯有關,推動了春聯的普遍盛行。

壘旺火

點旺火興於商周,盛於唐宋。山西、內蒙、河北已十分盛行。《大同府志》記載:元旦,壘塊炭於門前,通宵不熄,名曰旺火。《呼和浩特郊區志.民族風俗》載:「臘月三十晚(除夕),壘旺火,守歲(熬年),通宵不眠,串門玩耍(跑大年)。」

放爆竹

春節放爆竹有兩千多年歷史。「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後人捲紙為之,稱曰爆竹」。從用竹到用紙經歷了一個漫長過程。

古時燃放爆竹還是衡量一戶人家貧富的尺碼。明清時代,「京師人煙稠密,甲於天下。富家鄣購千竿爆竹,付之一炬。貧家即謀食維艱,索逋孔丞,亦必爆響數聲,香焚一柱,除早年之瑣瑣,卜來歲之蒸蒸。」

除夕夜 壓歲錢

壓歲錢風俗由來已久,最早出現於唐代宮廷。玄宗天寶年間,「內廷妃嬪,每於春時,各于禁中結伴三人至五人擲錢為戲」。這是一種散錢禮儀活動。也是耍錢賭博的萌芽。《資治通鑑》說貴妃生了孩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詩云:妃子院中初降誕,內人爭乞洗兒錢。說明當初的洗兒錢除誌喜之外,主要是長者給新生嬰兒鎮邪驅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後,民間將洗兒錢風俗與春日散錢混合演變成今天的壓歲錢風俗,久盛不衰。

初一日 拜大年

大年初一的拜年風俗尤可上溯先秦時期,到西漢魏晉便形成固定模式。隋唐時拜年風尚成當時社會的重要節慶。文獻記載南朝的拜年風俗是「正月一日,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過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

清朝時「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至有終歲不相接者,此時亦互相往拜於門。」

大年初一拜年,有些地方又有迎喜神風俗。這天人們穿戴一新,趕大小牲畜,於畜背或畜角掛彩紅,肩扛農具,手端祭盤,裝黃表、香、供品,浩浩蕩蕩來到喜神方位,全村人跪圍半圈,尊者上香敬紙,大夥三頭磕畢,響炮。秧歌(戲班)表演。

《綏遠通志稿》載:「正月自一日起,每日按喜神方位,擇一日而於郊外祀之,謂之迎喜神。祀畢,迎神而歸,設為供之,至十六日始止。農人有車馬初出行者,先迎神而後首途。農家迎喜神時,家人必盡驅牛馬以隨,廄無留著。」

《五原廳志》則記載了城市商人及市民迎喜神之情景:「正月初二日以後,經商之家,於騾馬上馱紙元寶,僱樂人沿街歡迎,名曰迎財神。住家戶於駝馬上馱紙牌位,鑼鼓喧鬧,歌舞於市,謂之迎喜神。」

可見,初一這天民俗活動蠻多的。

年初二 回娘家

許多地方大年初二有回娘家風俗,北方叫走娘家。

走娘家要相伴上丈夫領上孩子,因此這天又有迎婿之稱。民諺曰:正月初二路上看,儘是小生和小旦。

回娘家風俗很少見文獻記載。民間則傳說,朱元璋之女(公主)不願在婆家過年(明朝的公主不是嫁王公貴族,而是嫁貧家子弟,真正的公主下嫁),被父皇責罵不孝。公主離宮時父親送她一句,羊跪乳,媳敬婆,這是天經地義事。至此回娘家風俗流傳開來。

也有民俗專家考證,說初二回娘家拜見父母源於新中國成立後。

年初三 不拜年

古時的大年初三被稱作「小年朝」,而且有許多禁忌。如不出門也不去拜年等。何謂小年朝?起初是宋朝年間宮廷的一個節日叫「天慶節」。話說宋真宗大中禪符元年(1008)有天書降於人間(估計是人為製造的謊言),真宗便下詔書規定正月初三為「天慶節」,還給滿朝文武官員休假五天。《宋史》確有記載:「大中祥符元年,詔以正月三日天書降日為天慶節,休假五日。兩京諸路州、府、軍、監前七日建道場設醮,斷屠宰…」這天的禁忌據清朝《清嘉錄.小年朝》載:初三日為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同。歲朝指大年初一,所以拜年在初一初二進行。北宋官員春節放假後,初一初二「士庶自早相互慶賀」。

初三不拜年傳說這天很容易發生吵架鬥嘴行為,因此便不拜年了。但春節放假卻被傳承延續下來。

年初四 接財神

古時大年初四年俗多,如三羊開泰(傳說這天是羊日)、送窮、接財神。這些古老的年俗今天仍有傳承的影子。

北方農村送窮即送窮媳婦兒,時間在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迎財神時間各地也不盡相同。

正月初四在我們鄉下農村基本上不見年俗活動,城市鄉村的鞭炮聲遠不如初一、二喧鬧。

年初五 送窮婦

初五民間又稱「破五,」這個破有破舊迎新之意,並無忌氣。

初五的年俗講究傳承到今天僅剩送窮媳婦兒一項了。初五一早家家起早掃塵倒垃圾,上香響炮,口中還念念有詞:窮媳婦,窮媳婦,離開我的門,我給你尋個好主人。

據說這天又是財神的生日,所以清早送走的是窮媳婦,返家接回的是富財神。

信不信由你,反正全民族都是這麼做的。

年初六 啟市日

大年初六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個特別順利吉祥的日子,這是因為有「六」字,代表六六大順繼爾一切皆順利。按照傳統習俗,初六這天是商家店鋪開張吉日。舊時老闆在店鋪前懸掛上鞭炮,鋪子裡店夥記要搖動算盤,用秤桿敲打秤盤,門外點燃炮竹,店裡店外響聲一片,據說這是取了個「響響噹噹,太吉大利」的意思。門板貼上「開市大吉,萬事亨通」的對聯。

正月初六開門鞭,就是求個開門紅。

年初七 人慶節

傳說初七這天誕生了人,因而叫人慶節、人口日。

女媧前六天都在造動物,七天頭上造出了人。感恩女媧。

有了人便有了習俗。

南朝《荊楚歲時記》載,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剪彩為人,或鏤舍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選華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除了食、戴外,還要登山飲酒,求子,吃剪餅。

時至當下,許多人對這個節日非常陌生。小時只記得這天要吃一碗拉魂面。

民俗這東西傳流傳的久了免不了走樣或變了味道,或被另一種風俗所替代。

年初八 散燈花

這是一個很古老的習俗了。大意是一家主婦用燈花紙捻成燈芯,分別擺放於居家各處,到處星星點點,好像天上星星進了家中一樣。花燈有108盞,少者9盞,分別代表日月水火木金土等星宿。

初八還是穀子的生日,若天晴便稻穀豐收,天陰則歉收。穀日蘊含有重視農業珍惜糧食的思想,人們把水缸、米缸裝滿,預示來年不會斷糧,這是值得繼承的。

民國時期,大年初八這天,歸綏地區有遊八仙鬧紅火習俗,大多數由城裡的商鋪社團組織出資僱請當地或外地戲班來唱戲。

《清水河縣誌》對本縣初八民俗活動略有記述。

年初九 玉皇會

民間傳說這天是玉皇大帝誕生日。這天要舉辦玉皇會,婦女備清酒花燭,齋碗,在露天地膜拜天公賜福。因九與酒諧音便準備豐盛酒宴,盡興喝酒祝壽玉皇。在北方一些地區有拉著玉皇神像遊村巡街的習俗。

這天生意人講究七不出八不歸,初九出門好辦事能成事的信俗,難辦的事擱到今日去辦會馬到成功。

年俗是萬千風俗中的一種年俗文化現象,它存在於人們的社會活動和日常生活當中,且世代相沿習,久傳不絕。

相關焦點

  • 【溱潼民俗】漸行漸遠的「七巧節」
    漸行漸遠的「七巧節」南國一顆紅豆中國人的七夕,在陰曆七月初七,稱「乞巧節
  • 朱正廷Justin為什麼以前可以那麼好,現在反而漸行漸遠?
    但大家有沒有發現,兩個人有漸行漸遠的感覺。所起緣由,大概是朱正廷說的這樣吧。一開始他和justin是相似的,異國他鄉,兩個小孩遇見了,一定會成為好朋友的。但這不是他們自己主動選擇的,在那種情況下,無論出現的是誰,他們兩個都會成為好朋友,只是剛好那兩個人是朱正廷和justin。
  • 年味兒——漸行漸遠
    年蒸像一個過時落伍的老人漸行漸遠,只在少數農村或城市傳統家庭,得見些許風範。三十年前的水果遠沒有現在豐富,蘋果總是有的,平平安安嘛。橙也多見,揚州大人喜歡哄孩子——橙是成績的成,吃了成績就會好。再往前回想,西瓜紅蘿蔔也能算作水果,臘月裡買不少放在家裡,晚上削了,作為花生瓜子解渴的調劑。酒心巧克力是70後的難忘記憶,絕對奢侈品,當年誰誰採供的,保準念念難忘。
  • 視角|莎拉波娃:那個時代,漸行漸遠
    但比起這個,那個曾經令我們倍感親切的 WTA 黃金時代,也隨著舊人告別新人崛起,而漸行漸遠。告別故土,迎接挑戰莎娃的職業生涯,可謂是華麗開場。 2004 年的全英網球俱樂部,那個陽光明媚的下午,身著白裙的曼妙少女,戰勝了不可一世的女皇小威,奇蹟般地捧起了玫瑰露水盤。
  • 念物是人非,傷離別之感,想起歐陽修一句宋詞「漸行漸遠漸無書」
    他們用盡全身的力量,用自己的人生經歷,書寫一篇篇溫柔的篇章,旨在尋找那些永恆而經久打動人心的瞬間。而那些瞬間,多存留在記憶的深處。時光流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光陰轉眼間就不復存在。和光陰一同消失的,還有那些不經意的瞬間,不經意的情意悠悠。
  • 漸行漸遠——隨感
    去年退出了中學同學群,今年退出了閨蜜群,當對話不再一個頻道時,我其實喜歡簡單揮手作別。微信上有兩百人,一半是只聊天的工作夥伴。而往日裡發圈可見的人更是精簡,每周可見的人只有親朋好友十個,每年可見的同學也限於十個。足夠了,其實沒有太多人想關注你稀鬆平凡的日常。每一天過得怎麼樣,自己最清楚。
  • 階段性友誼,使我們漸行漸遠
    然而因為種種原因,隨著時光的流逝,生活軌跡的改變,人事的變遷,那些看似牢不可破的友誼,慢慢變得淡化了,回首前塵往事,我們不禁生出一些感慨,與淡淡惆悵。1079年,烏臺詩案,因一封普通的表文,卻成了與變法政治理念的爭鋒相對。蘇軾被構陷成為叛國之罪。章惇拉了他最後一把 ,也給兩個人的友情畫上了句號。作為變法的領袖之一,此刻章惇位列中樞,做了太宰。
  • 兒時夥伴相處時無所顧忌;成年後越想維繫的關係為什麼卻漸行漸遠
    一、人脈不是強求來的好懷念兒時的夥伴,懷念和夥伴們相處的時光;無所顧慮,心思單純,開心自在。只是舊時的時光一去不復返,好夥伴再次相見時的心境,也會有所改變。幾年前,我做小生意時加的微信好友。當時,我把她們不僅當作是我的客戶,更是我的好朋友。
  • 替補出戰13中2僅得6分 9400萬先生首戰迷失 季後賽希望漸行漸遠
    全場,國王后衛巴迪-希爾德表現低迷,替補出戰的他13投僅2中,只交出了6分4籃板1助攻的成績單。上賽季,年輕的國王一度讓球迷眼前一亮,福克斯和希爾德的持續進步,角色球員也是各司其職,在賽場之上打出的青春風暴,觀賞程度極高,一度擠進西部前八的行列
  • 原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到底為什麼就漸行漸遠了?
    而不能伴自己的一生陪伴一生的是那些時光裡帶來的溫暖和感動我們相識在風裡聚散也不由己原來無話不說的好朋友>到底為什麼就漸行漸遠了相隔甚遠以前,我們在一個城市一個學校,我們幾乎每天都見面,親密無間。圈子越來越大上中學時,我們無憂無慮的生活,圈子也很窄,除了學習我們只有彼此,不用考慮太多。上大學後,閒暇的時間似乎很多,但所面臨和經歷的的東西越來越多,考證、實習、學生會、比賽、兼職、遊戲、追劇等等應接不暇。
  • 漸行漸遠的火塘
    於是,尊老愛幼、棄惡揚善、勤儉持家等傳統美德,在圍坐火塘邊的那些孩子的心靈裡紮根。自然,納鞋底、績麻線、繡花邊等傳統手藝,也在火塘邊傳承。關於火塘的記憶自然遠不止上述這些,因人而異,因地而異,不過有一點是共同的:火塘,承載了太多歷史文化,承載了太多鄉愁。不知不覺,我們越來越多的人離開故鄉,遠離火塘。
  • 從冬儲大白菜的消失,看時代的變遷,重拾那些漸行漸遠的記憶
    大白菜可謂中國人的國菜,也是日常食用最多的蔬菜品種之一,而冬儲菜也以大白菜為主,這和大白菜耐儲藏、口味佳、吃法多等特點分不開。那時候,由於沒有大鵬蔬菜,北方漫長的冬季吃不到新鮮蔬菜。因此,為了在冬季能夠吃到相對新鮮的蔬菜,儲藏一些比較耐放的過冬蔬菜就成了每個家庭入冬前的一項重要事項。
  • 王振忠:傳統時代徽州的端午節俗
    黃山市徽州區西溪南村二、口碑與文書互證的端午節俗數年前,勞格文教授和我合作主編有《徽州傳統社會叢書》,該叢書於2011至2016年先後出版了五種六冊,其中有不少回憶性的文字,都提及傳統時代徽州各地的端午節習俗,可以與傳世文獻和民間文書比照而觀。
  • 屯溪區奕棋鎮:那些舊時光裡漸行漸遠的老手藝
    民間有諺「荒年餓不死手藝人」,對一個裁縫來說,有門好手藝也就有了安身立命的資本,無論走到哪兒,憑這門手藝就能養家餬口。如今,裁縫手藝人越來越少,只有零星的幾家老裁縫店還依舊堅守著。現年73歲的鄒桂阿姨,是一位老裁縫,在屯溪區奕棋鎮博村村頭處開了一家縫紉店。
  • 遼寧離強隊已經漸行漸遠
    遼寧被廣東和新疆雙殺,有些失望了,這個賽季也就這樣了,遼寧這個陣容只能贏一些弱隊,運氣好的能贏下強硬的隊伍,除了外援,只有大韓一個主攻點,師弟得多少分也融入不了團隊,而一直被人吹捧的趙繼偉根本就難堪大用,上賽季有誰還記得郭艾倫帶隊,球隊打的多好,不僅差點拿到個人常規賽MVP ,而且助攻數也是國產第一,球隊成績也不差,最討厭的就是,聽到今年那些吹捧趙繼偉的人,說沒郭艾倫
  • 北控距預期願景漸行漸遠,如此窘境到底誰之過
    點擊「關注」,讓我用最走心的文字,為您每日演繹新鮮、重要的體壇那些事北京時間10月27日,CBA常規賽繼續進行,北控95:127不敵青島遭遇四連敗。如此窘境或許連馬布裡都未曾想到,現如今北控不僅距離賽季目標漸行漸遠,球員鬥志也遭受重創,而這一切情況的發生到底是誰之過?
  • 【尋找即將消逝的年俗獲獎作品12】王小娟:兒時的年俗記憶—蕩鞦韆
    連那些不會走路的孩子和年過古稀的老人,也要在別人的扶持下蕩上幾下。青少年男女和壯年人就更不用說了。      蕩鞦韆的起源,可追溯到幾十萬年前的上古時代。那時,我們的祖先為了謀生,不得不上樹採摘野果或獵取野獸。在攀緣和奔跑中,他們往往抓住粗壯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條的搖蕩擺動,上樹或跨越溝澗,這是鞦韆最原始的雛形。至於後來繩索懸掛於木架、下拴踏板的鞦韆,春秋時期在我國北方就有了。
  • 季後賽漸行漸遠!開拓者輸關鍵卡位戰,「雙槍」三分球17投3中
    最終,開拓者隊以123比111的總比分輸給了國王隊,季後賽漸行漸遠。第一節比賽開打,前幾個回合兩隊比分持續膠著,不過從本節比賽還剩8分51秒的時候開始,巴恩斯、別利察、博格達諾維奇聯手打出一波7比0的攻擊波將分差拉開到7分,防守漏洞百出的開拓者隊隨即請求暫停。暫停回來國王隊三分火力全開繼續拉開分差,開拓者隊形同夢遊,首節比賽結束,國王隊已經以40比24領先。
  • 處暑丨蟬聲漸咽,殘暑漸消
    北京時間8月22日23時45分,迎來處暑節氣,這是隸屬秋季的第二個節氣。處者,止也。節 氣 物 候古人將處暑節氣分為三候:一候鷹乃祭鳥,二候天地始肅,三候禾乃登。節 氣 養 生「大旱彌千裡,群心迫望霓。」在處暑節氣,由於氣候漸乾燥,很多人會感到早晨起床時嗓子發乾,皮膚乾燥,即使飲用一大杯水,也難以解渴。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秋燥」。
  • 鵜鶘隊被快船隊吊打,狀元直搖頭很沮喪,季後賽漸行漸遠
    上一場撼負湖人後,快船本場是在鵜鶘身上進行無情的「報復」,吊打對手,半場最大的分差一度來到34分,鵜鶘隊是毫無反抗之力。鏡頭也是給到鵜鶘的隊員們,個個都很落寞,很沮喪,季後賽是漸行漸遠了。但是鵜鶘隊就不太樂觀了,目前已經排在西部第十一位,落後灰熊隊3.5個勝場,如果本場再輸球的話,季後賽將會越來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