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爬後走」的寶寶和「不爬就走」的娃,這五個方面有明顯區別

2020-12-23 騰訊網

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中,「二抬四翻六會坐、七滾八爬周會走」,在育兒界廣泛流傳的這個規律,學會爬行可以發揮很關鍵的作用。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寶寶都必須先學會爬行:在學會走路的過程中,有些寶寶是先學會了爬才慢慢會走,而有些孩子直接就學會了走路。

難道是不準了嗎?

事實上,這兩種方式之間有很大的不同。有些寶媽就非常關心:先會爬後會走的寶寶和不爬就會走的寶寶有什麼區別呢?

一、在這5個方面,二者有區別

身體協調性不一樣

最直觀的,會爬行的孩子感覺功能更協調。曾有調查顯示,大多數有感覺障礙的寶寶都沒有在嬰兒期學會爬行或爬行的時間非常短,而爬行是公認的預防感覺障礙的最佳方法。

寶寶在爬行時涉及到手掌、膝蓋、腿部等多個部位,同時還能鍛鍊胸腹、背部等部位的肌肉力量,這對身體的協調性和平衡性是個考驗。

多多爬行能夠鍛鍊孩子的手眼協調能力,對寶寶的發育好處多多。而沒有經過爬行訓練,或者訓練很少的孩子,在身體協調性上恐怕要弱一些,有的還會發生「順拐」。

大腦發育不一樣

擅長爬行的寶寶,大腦發育更完善。目前雖然沒有明確的證據表明爬行或不爬行的寶寶在智力發育上存在什麼區別,但是爬行確實有利於寶寶的大腦發育。

因為爬行需要加強大腦與小腦之間的配合,因此可以豐富它們之間的神經接觸,而每一次爬行都可以提高大腦的積極性,所以千萬不要錯過這樣一個促進大腦發育的大好機會。

所以家長不要怕髒或者怕累,就人為地組織寶寶爬行,這不僅是一項大運動發展,更牽扯到孩子的空間智力發育。

探索欲望不一樣

寶寶在很長時間都是通過爬來了解周圍,認識世界的。通過爬行,他可以去到任何想去的地方,這與被媽媽抱著去不同,自己爬行會讓他充滿成就感。

爬行的過程是寶寶自主探索的過程,所以愛爬的寶寶會對世界抱有更強烈的好奇心,這與總是被媽媽抱著去看不同,爬行讓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滿足。

專家們都鼓勵寶寶多爬行,有研究表明,擅長爬行的寶寶身體更強健,反應更敏銳,性格也更開朗。

別小看了這點差別,幼年的細節在固化後會形成習慣,較之於很少爬的寶寶,愛爬的寶寶性格更活潑一些,反應也較為敏銳。

爬行能夠鍛鍊寶寶大腦前庭的功能

有研究表明:從小練習爬行的孩子長大後,發生暈車和恐高的機率更小。

與不會爬行的寶寶相比,那些善於爬行的寶寶們在長大之後,暈車、暈船或者暈機的可能性往往會比較小一些。

兩種寶寶各自側重的協調性和運動能力有所不同。

會爬行或者擅長爬行的寶寶協調性以及運動能力都比較強。

這是因為在爬行的過程中,寶寶需要運用到身體上非常多的部位,能夠精確地鍛鍊到手、腳、腿、腹部、胸部和背部這些部位上的肌肉,加強各個部位之間的相互配合。

二、孩子「不爬就走」是哪些原因造成的?

為什麼有的寶寶直接跳過了爬行階段,而直接進入到學步階段呢?主要是這三個原因。

1、父母不給機會

許多父母過分呵護,擔心孩子爬的時候弄髒了或碰傷了,總是放在學步車裡,他不用爬就會邁步走路,這樣沒有給寶寶創造條件讓他有機會訓練爬,自然就不會爬。

爬是人類個體發育過程要經歷的重要環節,尤其對嬰兒的身體和智力的發展具有特殊意義。因為在爬行中嬰兒的腦神經、運動神經、肌肉和骨骼得到統一發展,為孩子健康發育成長奠定基礎。一般嬰兒在七、八個月就開始訓練爬,若一歲的孩子還不會爬,對他的正常發育就有一定影響,這時父母千萬不要省事,務必給孩子訓練爬行的機會。

2、寶寶運動發育遲緩

若十個月大的寶寶還不會坐、不會爬,應警惕存在運動發育遲緩的可能。如果孩子有異常出生史,如有窒息、臍帶繞頸、羊水三度混濁、早產等情況,就更應考慮這種可能。建議請當地小兒康復科醫生給孩子做個評估,明確是否有運動發育遲緩,如果有的話,需要及早開展康復訓練和治療。

3、寶寶身體上的問題

寶寶若患有先天性運動系統疾病、腦性癱瘓、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等病症,就容易表現為不會爬行。所以媽媽要仔細地尋找原因,不要掉以輕心,注意觀察寶寶有無其他異常表現,及早帶寶寶就醫,以免貽誤治療,使生長發育受到影響。

4、寶寶爬的動力不夠

孩子會獨坐之後,就會獨立玩耍了。孩子穩穩地坐在地板上或床上,兩個小手就可以抱著或雙手交換著玩具玩了,這就是孩子獨立的開始。但為什麼孩子不好好地坐著玩,不安安心心的坐著非要爬呢?

這就是孩子開始不滿足手中玩的東西了,當他看見周邊不遠有他感興趣的玩具和東西時,他就要試圖前往探取。這就告訴我們,孩子的好奇和探索是孩子想爬的真正原因和動力。

如果這時孩子還不具備爬的能力時,他就只有翻滾過去探個究竟或獲取他想要的東西,這就是為什麼孩子先有滾後有爬的緣故。滾過去畢竟沒有爬過癮,更沒有爬有利於向前探索和取物。因為,爬是在兩眼的指引下直奔目標,而翻滾則有點瞎矇的感覺,很有可能偏離目標方向。

如果這時,家長已充分滿足和代替了孩子對周邊東西探索的需求,孩子不用爬大人就已經將孩子所想要的玩具或感興趣的東西送到了他手裡,孩子也就失去了爬行的原動力了。

久而久之,孩子就懶於爬行,一旦錯過了爬行的關鍵期,再想讓孩子去爬就沒門了。要想孩子願意爬,家長千萬不要急於滿足孩子的需求,一定要設法引誘和鼓勵孩子前往探物才行。

5、爬的肌力不強

我們都知道,孩子爬行是一個全身的運動,需要四肢、頸部、背部和腰部的肌肉參與。爬行對於一個剛剛滿八個月的孩子而言,不是一個很輕鬆的體力活,沒有一定的肌力是難以完成。孩子一出生時,脂肪比較多,而肌肉的發育欠佳。這是為了適應孩子的生存的需求,吃得多,睡得多,動得少的緣故。

隨著孩子逐漸的發育,抬頭,翻身和獨坐之後,孩子的活動能力越來越強,活動的範圍也越來越大,活動的次數也就多起來,肌肉的發育也隨之增加,肌力也變得越來越「Strong」。這就為孩子的爬行儲備了肌力,奠定了基礎。

如果我們的家長在孩子開始爬之前,時常將孩子抱在懷裡,很少讓孩子抬頭、翻身和坐,當然也包括不給孩子做嬰兒被動操,這樣讓孩子失去了肌力鍛鍊的機會。一旦孩子開始學習爬行的時候,孩子就必然四肢無力,感覺好辛苦,好累,而不是很輕鬆、很「Easy」。

這時孩子就很容易地本能的放棄了爬行,或賴著趴著不動。這就是為什麼在有些小胖墩中間,不願或懶得爬的原因。這些小胖子,越胖越不想動,越不活動肌力就越弱,別說要他爬,就是翻個身都很困難。要想孩子有力氣爬,平日一定要多活動,多鍛鍊,多做嬰兒被動操,增強孩子的肌力才行。

6、的協調能力差

爬行需要肌力做支撐,但僅僅有肌力孩子依然不會爬?這又作何解釋呢?為了搞清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孩子爬行的過程。我們都知道,爬行是一個四肢協調運動的過程,需要四肢左右交替,上下前後運動才能爬行。除了四肢協調運動之外,爬行還需要孩子抬頭向前張望,這就需要眼睛和頸部肌肉的參與。

從孩子最初的匍匐爬,進而手膝爬,最終像猴子一樣手足著地爬,這就需要腰背、腹部的肌肉協同四肢一起協調運動才行。如何在孩子爬行中保持孩子的身體平衡而不摔倒,並能隨時調整爬行的方向,向前、向左、向右甚而轉身,這就需要大腦的平衡功能參與其中。

由此可見,孩子的爬行是一個很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將感覺運動協調統一指揮的大腦。

如果一個孩子只有健全有力的四肢,如同只配有硬體的電腦,是無法正常的工作。還必須要安裝一個功能強大的軟體,才能將所有的硬體有機連接起來發揮其電腦的強大功能。而這個電腦軟體就是孩子大腦的感覺運動統合功能。在孩子爬行的過程中這個協調運動的能力是受左右大腦共同支配的結果。

如果孩子的左右腦缺乏連結,我們將此稱之為大腦感覺運動統合障礙。那麼這種大腦感覺統合能力差的孩子就肯定不會爬行,至少爬起來很難看,如有的側著身爬、有的僅靠上肢的力量拖著身體爬,還有的甚至像海豹一樣用腹部蹭著地向前爬,有的乾脆坐著挪動著身體向前移動等。

三、寶寶爬行有規律,父母不要「跨越」

在孩子七八個月大時,已經萌發了爬行欲望,多數以匍匐爬行為主,利用腹部的力量蠕動著向前爬行或向後退。

等到寶寶繼續發育,會從手膝爬行變為手腳爬行,而且爬得更快了。可以用這種方式去他們想去的地方。自由度也更大了。

怎麼教寶寶爬行

1、多提供機會

寶寶在四五個月大時,如果老把寶寶放在推車裡,寶寶很難有機會主動去爬。

2、模仿爬行

有些寶寶不會爬,可能是因為不知道怎麼做。小寶寶的模仿能力極強。這時可以找一個會爬的小朋友來玩,兩個寶寶在一起,鼓勵他們爬。當寶寶看到另外的小夥伴爬行時,他也就會模仿,很快學會爬。

3、適當輔助

寶寶在爬行時四肢如何協調一致地運動是個最大的難題。他們經常是顧得了手卻顧不了腳。這時父母可以站在寶寶身後。

同時,兩個手掌放在寶寶腳底,推動寶寶一隻腳,當他往前爬一點時,再推動另一隻腳,如此協助,幫他渡過爬行關。

【寄語】

寶寶的每一個運動技能的開啟,都是和其身心發育相一致的,父母不要搶跑。

而是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在該爬的時候多爬,在該學習走路的時候站起來,而不是一直呆在學步車裡。

相關焦點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區別在哪裡?李玫瑾:差距很大
    當寶寶從媽媽肚子裡降生的那一刻,他的大腦就會隨著月齡的增加,慢慢地發育,從他們會用小手拿東西開始,再到發出呵呵的笑聲,一步步的變化,都會融化家長們的心。李玫瑾告訴你:「先爬後走」和「不爬就走」的孩子,差別很大!
  • 「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的孩子有什麼區別?李玫瑾:差距很大
    很多寶媽不知道,年幼的寶寶看似什麼都不懂,其實一舉一動都蘊含著巨大的學問。剛出生的嬰兒從抬頭、握手、翻滾、爬行、坐立到學會行走,寶寶無時不刻不在成長,學習的東西也不太一樣,而這些,都是有一定規律的。有些父母急於求成,總是打破孩子成長的規律,還沒學會爬就想先學會走,這樣三步並作兩步,不僅孩子辛苦,父母也是操碎了心。沒有誰是可以一步登天的,十分受大眾歡迎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就曾說過:「不爬就走」和「先爬後走」看似沒區別,實際上差距很大。那麼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 寶寶「先爬後走」和「直接走路」有啥區別?媽媽要做到心中有數
    有個媽媽說:「我家寶寶會爬了,學會爬就離走不遠了……」小雅略感自豪地說:「我家寶寶還沒爬就先會走路了!」另一位媽媽也略帶興奮地說了一句:我家寶寶也是,還沒爬就直接走了,還沒走穩就跑起來了!02寶寶先爬後走和直接走路有啥區別?
  • 孩子「未爬先走」好還是「先爬後走」好?兩種選擇,兩種發育情況
    比如比較著名的「三翻六坐,七滾八爬周會走」,不少人對比了下自己家的孩子,發現也都差不多。 有些家長不太明白寶寶的自然發育規律,當孩子身體不正常的超常發揮的時候,還沾沾自喜。
  • 翻、爬、走、跑,娃什麼時候掌握各項大動作最好?媽媽耐心等一等
    媽媽這種擔憂寶寶的心理非常容易理解,但是每個寶寶的生長情況都不一樣,單純地這樣比來比去,不過是徒增煩惱,每一個大動作,都有各自應該出現的年齡範圍。寶寶八個月了還不會爬?她一邊擺弄孩子一邊問老公:「你說咱家孩子都八個月了,怎麼一點爬的意思都沒有呢?」平時玲玲倒沒在意寶寶爬得晚這個問題,可是和那麼多小孩子一比,仍不會爬的寶寶顯得尤為笨拙。這可讓玲玲愁得不行。
  • 坐、爬、站、走:嬰兒大運動的發育節奏時間表,寶媽收藏參考
    坐、爬、站、走:嬰兒大運動的發育節奏時間表閨蜜小竹的寶寶剛六個月還不會坐,很多孩子到了這個月齡,都已經可以獨立坐著吃輔食了,即便不能獨立坐著,也是可以靠著牆壁、椅背坐起來的。小竹家的寶寶卻差得很遠,小傢伙總是懶懶的不愛動。
  • 娃愛扔東西、倒著爬?這4種行為其實是聰明的體現,家長不用擔心
    所以,當娃的肌肉發育和肢體協調能力得到逐步增強發展時,他們會通過丟東西、撕紙等等行為來展示自己上肢的力量。期間通過觀察感知物體被丟出後的運動軌跡,還能鍛鍊大腦的額葉,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所以娃喜歡扔東西其實是他在成長發育的體現,這件事值得父母高興。
  • 王俊凱和小馬哥比賽爬土坡,小凱爬輸了,耍賴扯對方的腿
    聽到這裡,大家都樂壞了,因為大家都知道只要有王俊凱的地方,就會笑聲不斷。這不,王俊凱又有和小馬哥比賽爬土坡的視頻,在視頻中,小凱爬輸了,但是他馬上發揮很皮的本性,耍賴扯對方的腿,硬硬的將眼看就要爬上坡的小馬哥給扯下去了。視頻中,拍戲中途候場的王俊凱漫步到了一個土坡跟前站定了。這時候王俊凱王五歲的天性發作了,他慢慢的走下了這個土坡。
  • 寶寶「7滾8爬」不稀奇,能做這3小動作才是真聰明,你娃會幾個
    寶寶出生後,家長們最操心的就是寶寶的發育,尤其是寶媽們聚在一起時,免不了要針對寶寶的發育情況討論一番,珊珊就是其中一個。某天,珊珊帶著兒子在樓下曬太陽,看到一群寶媽抱著孩子坐在樹蔭下有說有笑的,珊珊好奇,就抱著兒子湊了過去。
  • 娃9個月還不會爬?3個原因很關鍵,用對方法助寶寶爬行一臂之力
    眼看著孫女已經快9個月了,周阿姨卻發現一個問題,別的孩子現在早就學會爬了,但是自己的孫女卻還是遲遲學不會爬,周阿姨生怕孩子的身體出問題。 每次親戚來家裡都會提這件事,周阿姨和家人也都特別心急,想著是不是孩子身體有什麼毛病,就趕緊抽時間帶孩子去醫院檢查。去了醫院醫生檢查後,告訴周阿姨他們說孩子沒問題,多幫助孩子練習爬行就好了。
  • 四維寶寶不露臉,孕媽只好瘋狂爬樓梯,做到4點四維一次過
    只是四維是孕媽們最期待的,可卻不怎麼招寶寶待見,有很多孕婦就抱怨表示四維寶寶配合度太低了,可累苦了自己。前幾天,孕媽群裡就有一位剛從醫院折騰完回來的孕媽,這是她第三次去做四維了,說自己快要累趴了。原來去到醫院,第一次的時候醫生表示寶寶是背對著的,完全看不到臉,沒法檢查,就叫孕媽去爬樓梯給寶寶翻個身,孕24周的肚子說小也不小了,孕媽領命去爬樓梯,還沒爬幾分鐘就已經氣喘籲籲,可是為了寶寶,還是堅持爬了15分鐘左右,感覺肚子裡也好像有點小動作了,就趕緊叫醫生檢查。進入B超室後,醫生說孕媽做的很好,只是寶寶轉得還不夠。
  • 四維排畸時寶寶不配合怎麼辦?備好這2種食物,避免爬樓梯的辛苦
    這項檢查和其他檢查最明顯的區別,就是需要胎寶寶的配合。因為在檢查過程中,醫生需要通過儀器來觀察胎兒的五官和各個部位是否健全,有無畸形的情況。所以一旦遇到胎寶寶不活潑,或者不願意動 ,那麼醫生都無法看全寶寶的各個部位,也就使得檢查結果沒有意義。
  • 寶寶爬的姿勢不對,會影響以後走路嗎?
    首先,爬行時手和膝蓋著地前進的方式,讓寶寶的手和腿承受身體的重量,能讓他的骨頭更結實,肌肉得到鍛鍊,身體協調性增強,為以後的站立、步行打下基礎; 其次,爬行促進視力發展。寶寶爬時會用兩隻眼睛盯著一個目標,這就是所謂的雙眼視覺。 再次,再來他們一會看看遠處,一會看自己的雙手,這個過程能幫助他建立距離的概念。這是認知能力上的鍛鍊。
  • 會走路的寶寶下樓梯,為何總是手腳並用倒著爬?視崖實驗了解一下
    這是1960年由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為研究深度知覺設計的實驗,在BBC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裡又被搬上銀幕,被更多家長了解。事實上,從孩子能爬會走之後,家長就一直存在這樣的疑慮:如果孩子遇見危險,比如站在高處,他們能不能意識到,還是繼續往前爬、往前走?
  • 別人爬塔遊戲就是往高處走,你的爬塔模式就要把人壓得死死的
    扛不住就多放盾放奶,有時候還可以白嫖好友的卡,先過再說不用馬上三星。今天我就用一套一半精英一都沒有,平均30級,另一半平均精英一15級的卡過了要求精英一20的ce4。卡組裡就一張六星。還有3張三星,五星2張。最後吐槽下,龍門幣真是值錢,為了戰術養的卡多,根本養不肥。
  • 「最慫」學步寶寶火了,激動的心顫抖的手,最後還是一步都沒走
    不過,寶寶在遲遲不敢邁出一步的過程中,看起來很「慫」,其實是寶寶的小腦袋在思考如何控制平衡,不讓自己跌倒,先邁哪只腳才會走的更穩的過程,也是寶寶前庭平衡能力在發展的過程。崔玉濤醫生提到,孩子的「站」、「走」都不是學出來的,而是隨著孩子的大運動發育水到渠成的過程。
  • 寶寶運動不協調,跳起舞來像「小殭屍」,父母這5個方面要重視
    同樣是一個年紀的娃,差距為何這麼大呢?排除疾病的原因,其實這和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究竟有哪些原因會造成孩子運動不協調呢?又該如何去改善?3歲寶寶跳舞胳膊不會轉彎,是不協調嗎?晚上寶媽越想越睡不著覺,兒子13個月就會走了,可是現在3歲了走路仍然磕磕絆絆的,跳舞也很笨拙,這是運動不協調嗎?該怎麼辦呢?新生寶寶至3歲兒童大運動發育表生活中很多爸媽都會有這樣的困惑,總覺得自家孩子比其他的孩子發育慢,運動跟不上。
  • 0~3歲寶寶大動作遊戲怎麼做?父母按這些規律和方法做,娃更聰明
    文 | 小書蟲媽媽你當了父母后,最關心的是什麼?很多人會回答,孩子的吃喝拉撒睡,每樣都不敢放鬆。是的,我也是這樣,自從當媽後,我秒變成各種「專家」,密切關注孩子成長中出現的各種問題,針對每個問題又是如何去解決等。
  • 城牆燈會重啟,市民「爬城頭走百病」
    南報融媒體記者董家訓攝「爬城頭」「踏太平」「走百病」……登城牆賞燈會,作為一種吉祥寓意的習俗在民間廣泛流傳。縱使細雨濛濛、春寒料峭,昨晚重啟的2020南京城牆燈會,還是吸引了不少市民和遊客登上城頭,祈福平安康健。
  • 寶寶總愛爬來爬去?好處多多,強腦還健身,家長別阻止
    寶寶出生之後,會逐漸學習很多新技能,爬行就是其中之一。然而有些家長覺得寶寶整天在地上爬來爬去髒兮兮的,萬一再磕著碰著著實不好,因此不少家長就直接讓他學走路。其實,這種做法一點都不正確,寶寶需要通過爬行來鍛鍊各部位的能力,為走路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