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童1歲的時候喜歡吃手,後來不吃了。
現在4歲了,又開始吃手,而且越吃越嚴重,之前還是睡前吃,後來發展到白天也吃,話也少了,懶得動,一直吃著手指。
大拇指都吮吸出泡。老師也反映孩子在學校吃手,甚至連發言、互動交流都少了。
老師跟她講道理也沒有用。吃手的壞處也不用多講,牙齒變形、手指畸形、影響社交等等。
全家人都為此事很煩惱,孩子怎麼又吃上手了呢?也曾採用過各種方式都不見效。
童童幼兒園的同學也有好幾個喜歡吃手的,其中有個小朋友吃得很厲害,但是小學以後就不怎麼吃了。
還有個小朋友不但喜歡吃手,還會把手上的皮和指甲啃掉。去醫院看了好多次,但孩子就是改不了。
在醫院檢查排除了孩子缺乏微量元素的可能性後,那個家長仔細回想,判斷主要還是源自孩子的心理問題。
為什麼每個孩子都有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吃手
小孩子吮手指、咬指甲是一種常見現象。
心理學家認為,這種行為最初源於孩子口唇敏感期。
處於口唇敏感期的孩子,會自然地產生吸吮動作,如吸吮手指頭。
孩子吸吮手指的現象一般在兩三歲會消失。
但如果孩子有不良情緒,比如,寂寞無聊或者缺少安全感緊張、有壓力,
那他還是有可能下意識地吸吮手指,再大些就咬指甲。
因而,孩子愛咬指甲這一行為,反映的是其緊張、抑鬱、沮喪、自卑感、敵對感等不良情緒,
原因可能是父母對孩子關注不夠,孩子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
此外,孩子愛咬指甲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一、受繼發性精神刺激因素的影響
小孩子心理都比較脆弱,但很多父母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孩子犯錯後,總是嚴厲批評或訓斥。
比如,孩子咬手指甲,很多父母發現後,都會大聲批評、訓斥:「你這孩子怎麼咬手指甲,髒死了,這是壞習慣,你馬上給我改!」
然而,父母這樣做,只能讓孩子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成為繼發性精神刺激因素
二、孩子得不到父母的關注,排解負面情緒
現代社會生活節奏很快,父母早出晚歸,忙於工作,很少有時間陪孩子。
儘管有些父母給孩子買了許多好吃好玩的,但孩子有時依然感覺到無聊。
於是,有些孩子就通過咬手指頭的方式來排解負面情緒甚至樂此不疲。
三、微量元素缺乏。
因而,孩子愛咬指甲時,不妨去給孩子做微量元素檢査,看是否缺少某種微量元素
孩子吃手問題,家長可以這樣辦
孩子愛啃手指是一種有礙身心健康的行為,
在6~14歲兒童中的發生比例大約為44%,容易引起兒童手指浮腫、牙齒閉合不良和感染疾病等。
如果孩子長大後還有這種不良習慣,就會影響其學習與工作。
所以,當父母發現自己的孩子愛咬手指甲時,要採用正確的心理療法和行為矯正來幫助孩子加以改正
一、關愛孩子
讓他體驗到更多的快樂父母發現孩子咬手指甲時,
不應立刻斥責孩子,更不能簡單用討厭、生氣等態度來對待孩子咬指甲的行為,
而應先了解其心理狀況,看看他最近是不是遇到了什麼煩心事。
如果孩子遇到了煩心事,或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想辦法,
消除孩子緊張、不安的情緒。父母每天要抽出點兒時間,多陪孩子玩耍,
儘量不讓孩子感到無聊、寂寞。
周末的時候,父母可以帶孩子去公園或有孩子的朋友家做客,多讓孩子與小朋友一起做遊戲,
充實豐富孩子的生活,讓孩子體會到更多的愛與快樂
二、巧用「期望效應」
父母即使感覺孩子咬指甲的習慣已難以改正,也不要著急,更不能簡單粗暴地「一禁了之」。
要知道孩子有逆反心理,你不讓做什麼,他往往會偏做什麼。
最好的方法是借用「期望效應」,溫和地引導孩子認識咬指甲的壞處,
鼓勵孩子堅持改正,幫助孩子樹立「我一定能改掉」的信心和目標
認真的和孩子聊一聊吃手的問題,陪孩子通過電腦或者手機看一看吃手的壞處和危險,
用期望和肯定的話語告訴孩子,媽媽爸爸不希望你吃手,
用這些正面期望的話語,讓孩子明白,吃手是不被大家喜歡的。
三、用「轉移法」引開孩子注意力
發現孩子咬指甲時,很多父母會一掌把孩子的手從其嘴邊打開,或是厲聲訓斥。
殊不知家長的這一行為反而會更加加重孩子的緊張和不安。
此時,採用「轉移法」,引開孩子的注意力可能更有效
比如,孩子吃手時,可以陪著孩子一起玩玩積木,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四、對抗反應法
當發現孩子有咬指甲的不良習慣時,父母不妨試一下對抗反應法。
比如,發現孩子愛咬指甲時,就讓他用手握緊鉛筆1~3分鐘或攥緊拳頭、蘋果等。
這樣做可以有效緩解孩子啃指甲的欲望
作者簡介:靚爸,大寶已經5歲,二寶正在孕育,心理學研究生畢業。就職於北京知名外企,喜歡孩子、家庭、生活,給寶寶做好暖腳丫的同時,還能帶他們看看詩和遠方,對親子關係、孩子專注力培養,品格培養有自己的視角和方法。歡迎關注@給閨女暖腳丫的靚爸爸,一起實踐我們科學育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