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難守業亦難,八旗子弟鞘中生鏽,君王巡幸為時已晚

2021-01-08 子鈺侃史

八旗自負的常勝無敵和紀律整肅,是民族一王朝力量最常為人稱道的兩種表現。歐立德評論說:「所有出生在滿洲、蒙古和漢軍正身旗人家庭的男子,不論他們是否披甲,都被認為是第一等、最優秀的軍人。」在許多方面,清政權還是仰賴再三宣稱的滿洲人武力。

1778年,乾隆皇帝在第三次巡幸盛京期間,強調了戰場勝利對清朝統治建構的重要意義:「薩爾滸一戰,破明四路之兵二十餘萬,遠近承風震讋,尤為締造鴻規。」到十八世紀末,滿洲人軍事上不可戰勝的這一敘述構成了清民族一王朝例外主義意識形態的根基,在《開國方略》中被神聖化,極力渲染。

「開國方略之不可無作」的原因在於「其創業之艱難又如此」

新近休致的大學士、皇帝的師傅蔡新聲言:「自古開創之隆,未有如我大清者」,當然蔡新承認「漢明為優」,但他問道:「我國家肇造……興基業而定中原,何其盛也!」蔡新接著說:「自俄朵裡以逮赫圖阿拉,丁邦家之多難。」

其中主要是「明政之不綱」,「我太祖問罪興師,躬擐甲冑」。更為重要的是,這位休致的朝臣反覆溢美乾隆皇帝此前對薩爾滸之戰的總結,講述努爾哈赤「破明四路之兵」「四十萬」,「遼瀋遂定」。在蔡新心中,「開國方略之不可無作」的原因在於「其創業之艱難又如此」。

頭兩部王朝史——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的《漢書》——認為「馬上治天下」是非正統的統治模式,因為它只是建立在使用武力的基礎之上。貶斥「馬上治天下」的經典出處是寫於公元200—400年間的陸賈傳記。

陸賈來自南方的楚國,以善辯稱,在推翻秦朝的過程中,他為漢朝的開國者劉邦出謀劃策。陸賈及後來學養深厚的精英們相信文治要優越於單純的武力。然而,乾隆皇帝對此並不認可。

周公之智顧不如陸賈橫議之士哉?後世侈言太平,以文恬武嬉,以致有創業馬上者,乘其釁而得之,是非陸賈之言為之作俑者乎!保持警惕與政治的統一難能可貴,尤其在和平與繁榮不再的年代。在乾隆皇帝眼裡,陸賈和他的同類很危險,因為他們的文治傾向和對軍務的蔑視挑起了內部紛爭,懈怠不堪——這兩者最終削弱國家政權,面對徵服,它無力抵抗,導致了他們所輕視的武力紛爭。

對這裡所提論點更為重要的是,乾隆皇帝將文治精神等同於不負責任地尋求安逸,而將武力的特性等同于堅毅和勤勉:「重文輕武是就逸,重武輕文是服勞也。」

在展示了這一簡而化之的公式之後,乾隆皇帝利用了典故,間接地貶低他的文臣——他們大多數是漢人,因為他們卑鄙的追逐名利之心以及民族固有的追求舒適、安逸生活的習性:設耽逸而厭勞,寬衣博帶論安言吉,動引聖人,幾不失其所據,而為武侯所譏耶?最後一句與名為《無衣》的詩有關,這首詩出自《詩經·唐風》。

在乾隆皇帝眼裡,善於辭令且僅關注自我利益的文臣,他們的忠誠都有問題,他們的成見,對於軍務的蔑視最終會破壞國家的安全和穩定。乾隆皇帝的這一腔調重複了他在1758年駁斥孫灝反對他到索爾約濟巡幸的看法。

乾隆皇帝從值得尊敬的漢人朝臣、自己的師傅、最近才休致返回福建老家的蔡新那裡找到了對他觀點的支持。就蔡新而言,願意呼應乾隆皇帝對於歷來受到讚譽的、陸賈名言的摒棄:竊惟古稱戡亂以武、致治以文,世多韙之。故陸賈對漢高馬上之語,遂相傳以為美談。一經聖明指示,而其說之罅漏始見。

蔡新也用更多的經典材料支持乾隆皇帝:三代以來開創之君,未有不以馬上得之也。既得之後,以開國之規為不可復用,一切去之。試觀《詩》《書》,蘊苗獮狩之法,五兩卒旅之制,車甲器械之需,步伐止齊之節,何一非馬上之事耶!並非巧合的是,蔡新也強調了「蒐苗獮狩之法」,這很容易將一般意義上皇帝的巡幸做法混同於一種古代的但卻是被忽略的馬上之治的先例。

蔡新的長篇評論,自然從總體上讚譽武備的重要,尤其是乾隆皇帝的武功:聖武布昭,平伊犁,定回部,剿金川,當木蘭行營,軍書旁午,而指揮動合機宜,此尤馬上之治。智勇天錫,而非漢唐以來令主所能仿佛萬一者也。人們難以找出比之更能完美表現軍事必勝的例子。然而,這種對於清朝戰爭機器軍事力量的無限信心,既不是先定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相反,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對於十八世紀上半葉國家的軍事能力極為懷疑。

憂懼八旗衰落

1676年,平叛的最初階段,康熙皇帝連續發布上諭申斥陝西懦弱的八旗指揮官,「凡與敵遇,率皆乘間伺隙觀望不前」,他們自己不情願一同衝鋒,卻無恥地「令士卒前驅衝突」,此等行徑有悖於久負盛譽的滿洲軍事領導的高效原則:「我朝創業以來,戰勝攻取動合兵機,將帥皆身先士卒,無不立奏膚功。」簡言之,傳奇般的八旗軍隊而今令人難堪的表現,是由於他們長官的膽怯。

八旗軍隊普遍無能,這種情況下,必須使用來自陝西的漢人佔優勢的綠營兵,這玷汙了八旗軍事無敵的神話,也削弱了滿洲人對於中國內地的權威。陝西兩位最高品級的文職官員表現平平,同樣只能是加速業已脆弱的局勢:「督撫等亦多坐失事機,故致勞師匱餉。」

結果,平定三藩後,康熙皇帝的當務之急,就包括重振八旗,恢復滿洲人軍事活力的公共形象,為地方行政最高領導層注入新的活力,尤其是對軍務的監管。所有這些,對於清朝戰爭機器的順利運轉並能很好地發揮作用,以及有效地保持滿洲人在文武領域的政治特權都極為重要。

康熙皇帝,如同他的先人一樣,將軍紀渙散歸因於民族的同化和獨特身份的喪失:近見西安官兵,尚有滿洲舊制。 「勉力圖之」轉化為由滿洲八旗將弁親自監督的軍事操練,這些與狩獵一道,被視作保證武備的主要手段。康熙皇帝將每年皇帝狩獵制度化,從1680年代開始經常出巡,也是他努力在京城及地方八旗恢復一些「滿洲舊制」的內在組成部分。

遺憾的是,考慮到篇幅,這裡不可能對康熙時期做更多的分析。康熙皇帝的繼承人雍正皇帝,同樣注意到,有必要提升八旗的武備和政治意識。令雍正皇帝愕然的是,他在1720年代採取的各種政策,對於減緩軍事技能的普遍衰敗鮮有作用,這種衰敗,據歐立德的研究,始於1680年代,從漢軍八旗開始,到1740年代蔓延至滿洲和蒙古八旗。

1731年秋——在針對準噶爾汗首領噶爾丹策零的西北戰爭最高潮時——雍正皇帝對於「各省駐防兵丁,技勇多屬生疎」已經十分警覺。他要求大臣、官弁「悉心整理,勤加訓練」,「務令軍容嚴肅、武備周全」,宣布:「朕或於明年春月,各差科道等官,前往查看」,並警告說:「儻仍蹈故轍,一經參奏,定將該管大臣、官弁嚴加議處。」兩年後的1733年,雍正皇帝仍沒有看到改進的跡象,對此,他將「武備」的界定擴展至包括了普遍性的動員和後勤:古云:「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不備。」

官僚慣常和制度的改革

年輕的乾隆皇帝從乃父「每聞派遣之使,勉強周章」即派人而非親身前往以整飭軍隊的做法中,應看到了上上下下的懈怠問題。然而,親閱軍事訓練並檢閱軍隊,既不是雍正皇帝的風格也不是他的專長,這可以解釋為什麼乾隆皇帝選擇突出乃父對家產一官僚制進行合理化的成就,特別是公開讚揚的養廉銀和奏摺的制度化。

同樣重要的是,雍正皇帝重建八旗財務和人口編審。然而,等到乾隆皇帝以自己的風格執政,他認為,僅這些官僚慣常伎倆和制度的改革,不足以解決日益增長的備戰和民族一王朝集體榮譽感問題。

1757年第二次南巡途中,乾隆皇帝親自檢閱江南的駐防八旗和綠營軍隊,並問道:「詰武寧當視具文?!」考慮到特殊的情境,他質詢言辭之急切是毋庸置疑的。皇帝巡幸的做法,部分是乾隆皇帝明顯傾向於親自解決軍紀和秩序等諸多問題的直接產物。

參考文獻

《明清文化史》《史記》《漢書》《開國方略》

相關焦點

  • 末代八旗子弟的落魄生活:餵鷹遛鳥成過去 不是乞丐就是蹲大獄
    由於皇帝念及八旗軍的開國功勳,允許他們世世代代食祿或者受到優待,特別是滿洲旗的子弟」,享有更多特權,可謂是京城裡橫著走的角色。然而200多年後,這些滿清八旗子弟們已經徹底被清朝養成了廢物,他們既沒有謀生的能力,也失去了謀生的毅力。因為被賦予特權的緣故,經歷幾代之後,八旗子弟們已經淪落到憑藉祖宗福蔭,領著「月錢」,遊手好閒,好逸惡勞,沾染惡習,腐化沉淪的人物。
  • 從驍勇善戰到混吃等死,八旗子弟如何墮落成了歷史的寄生蟲?
    當然這是一種戲謔的說法,不過還是可以從中窺出大家對滿清這個朝代的複雜感情。清朝和元朝一樣,都是中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和蒙古騎兵一樣,滿清之所以能問鼎中原也離不開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他們就是滿清八旗。大家可能都知道八旗的稱呼,但是對八旗的來歷未必知之甚詳。八旗最初源於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 八旗子弟當初多風光?月工資夠一家8口活半年,萬餘民人任憑差遣
    在觀看有關清朝的電視劇時,人們總會聽到"八旗子弟"這一稱謂。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遛鳥、唱戲和鬥蛐蛐是他們的日常工作。他們不事生產,照樣可以領到朝廷的俸祿。世人只曉八旗「貴」,但為何"貴",所知者卻甚少。安邦定國,八旗子弟待遇豐厚朝代的更迭往往伴隨著血腥的殺戮,所謂的殺戮既有前朝覆滅時兩軍對壘的慘烈景象,還包括新王登基時對有功之臣的"和平"鎮壓。
  • 八旗子弟跑馬圈地,一月工資夠養活50口人,卻為何會流落街頭?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遛鳥、唱戲和鬥蛐蛐是他們的日常工作。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溫和手段,但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趙匡胤這般仁慈的開國君主實屬罕見。 有關八旗子弟的歷史還得追溯到17世紀,那時候的清王朝還叫後金。建州女真當時還是活動在東北地區的一個小部落,其戰鬥力比較落後。
  • 清朝八旗子弟的真實生活,驍勇善戰到驕奢淫逸,後人依然保留傳統
    反觀封建時期,歷朝歷代的皇親國戚都過著這樣的生活,尤其是清朝,八旗子弟都是吃著朝廷的俸祿。雖然這樣的生活是比較好,但是容易讓人廢掉,慢慢喪失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從而淪落成一個驕奢淫逸之徒。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八旗子弟都是滿洲人,其實並不是,在最早的滿洲軍隊中,已經有蒙古人和漢人了。
  • 滿族八旗穩坐中原二百多年,是因為讓讀書人成為了有產者
    上一章如果理解為,講如何創業,那麼這一章,就是講如何守業。有道是創業難,守業更難。守業最難的是什麼呢?文中給出的答案就是穩定。怎麼做到穩定呢?就是讓所有人都變成有產者,不能畫大餅,畫大餅是創業的時候,畫給無產者的。清兵入關後,到順治和康熙年間,全國才基本穩定。
  • 清朝八旗子弟的八旗是怎麼形成的?哪個旗等級最高?
    看清朝宮廷劇時經常聽到八旗子弟這個名詞,那什麼是八旗子弟?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和珅在蘭州「出差」,在茶館與金大菸袋發生矛盾,一個京官,在地方底氣必然很足。出乎意料的是金大菸袋對和珅說「你是大營裡出來的吧?和珅進城了嗎?
  • 「八旗子弟」——崇拜英雄的滿洲族
    八旗子弟——國家軍人白玉芳:什麼是八旗子弟,我就是八旗子弟。我家族先世為東海女真人,世居薩哈連烏拉,為女真虎爾哈部後裔。17世紀30年代,全族往赫圖阿拉,由努爾哈赤編為正紅旗。爾後進關,駐守京師西直門一帶。
  • 八旗子弟,不是只有「滿八旗」
    公元1615年,又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從此八旗制度確立。 實行八旗制度,強壯的女真人,戰爭時全是士兵,不打仗時全是平民。 極大的提高了女真人戰鬥的合理性和積極性。 一是不用養著眾多吃閒飯的士兵;二是戰爭中的戰利品等,可以變為民用。
  • 清朝時候的八旗子弟是不是社會的寄生蟲?
    僅從國家制度來說,滿清選擇將八旗作為權力基礎,是非常成功的。八旗實際是複雜集合體。八旗是以建州女真+海西女真為主,輔之大部野人女真,拉攏早期少數遼東漢族及其他民族比如鄂倫春等,最後編入蒙古漢軍八旗,夾雜少部分俄羅斯、朝鮮族人形成的軍政集團。
  • 和珅的後人竟在黑龍江務農,曾是貴族的八旗子弟就是這樣的境況!
    公元1744年,農曆八月廿三,乾隆皇帝一道聖旨,3000戶八旗子弟相繼離開皇城根兒下的百年老宅北上來到拉林。在乾隆的聖旨裡,稱其地為拉林阿勒楚喀。此後,包括索額圖、和珅、鰲拜、譚泰、付恆等八旗子弟的族人們,在拉林地區按各旗方位建起24個旗屯,稱為「京旗24屯」,這些戍邊的八旗子弟,一邊守護著清朝的北大門,一邊務農自立,過起亦兵亦農的「兵團」生活。
  • 北京八旗子弟的鼻煙文化
    撰稿:董昊公元1644年,滿洲八旗入主中原定都北京。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一提到八旗子弟這個群體,很長一段時間被冠以「提籠架鳥,不務正業」的代名詞。入關前的八旗子弟整天的騎馬射箭,馳騁沙場!練就了一身本領。即使在入關後的中前期,廣大旗兵仍然不忘習武強身,保家衛國!伴隨著康乾盛世,黛清國開始進入穩定發展的階段,這一時期正是清朝最為繁榮昌盛之際。過去的騎馬射箭不能完全滿足旗人上層社會的消遣需求,於是便衍生出一批又一批獨具特色的京旗文化。記得老北京旗人還有兩句話:第一句,貝勒爺三件寶核桃、扳指、籠中鳥。
  • 清朝入關之時,八旗子弟留下了汗馬功勞,那麼普通子弟有什麼特權
    這就讓我們對「八旗」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作為一個普通的八旗子弟會有什麼樣的特權。拋開統治階級,說一下普通人大家能對他們擁有的特權更加了解。分析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從政治、經濟、社會這三點進行出發。從政治方面來分析,首先清朝在入關之時,由於在短時間內佔領了大量的財富、土地。所以,會按照階級的高低來進行分房。
  • 從強悍的八旗騎兵到無能的八旗子弟,墮落都是慣出來的
    清朝入關,對八旗採取了養尊處優的措施,以酬謝他們在打天下過程中的付出。哪裡曉得,只吃白食不生產,那就是寄生啊。人越來越多,月俸越攤越薄。想做點事還被人嘲笑。受得了的,臉皮厚了也就無所謂。難就難在,人性本來就趨於懶散,好不容易搞了幾個月心理鬥爭,想出去找點事做了,卻遭親戚鄰居朋友們的白眼甚至疏遠,那就只好破罐子破摔,一起遛鳥鬥狗算了。人生不就這麼回事嗎?大家都這樣,我難道過不下?
  • 創業難,守業更難,開汽修店的朋友們要堅持下去!
    創業難,守業更難,今年的疫情修車的客戶變少,加上他們還用著傳統的汽修服務,導致客源不穩定,每一個月的營銷額只能勉強維持運作,門店從來沒有使用有效活動拉新,老客戶又在流失,同行門店做活動促銷,客流不斷生意火爆,自己也想做,但又不會,只能瞪眼乾著急,車主對自己門店的維修服務總抱有不信任,擔心師傅的水平、擔心零配件的真偽等一系列傳統汽修門店的問題都出現在了朋友的身上
  •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後人在黑龍江種地,至今保留著先祖傳統
    皇帝的一時興起,三千八旗子弟浩蕩離京拉林是滿族的發源地,清軍入主中原以來,中原和江南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於是乾隆皇帝就想讓先祖的發源地變得和江南一樣富庶。於是下令讓三千八旗子北上拉林,一邊守護著東北邊境,一邊對那裡進行開發發展。
  • 八旗子弟的現況如何?和珅後人靠種田養家,祖上規矩卻延續至今
    說起清朝,不得不提到一個名號,那就是八旗子弟。我們知道清軍進關,打下的天下,是靠當時的八旗子弟奪得的。所以清軍在立國之後,朝廷對於他們以及他們的後代都是無比的優待,尤其是他們的王室宗親更是擁有更高的待遇。 那麼大清滅亡後,這群靠國家吃飯的八旗子弟,後來都去幹什麼了呢?
  • 消逝的扳指 丨 瞧瞧"八旗子弟"如何炫富?
    幾千年來,扳指的形制,出現過很多種樣式。八旗子弟最普通之戒指,多鐫有自己的姓名,此風歷久不混。「扳指」的寫法,歷來有很多種,比如「扳指」、「板指」、或者「班指」。這造成了很多疑惑。但是實際上,這些都是同音詞,不詳內情者會認為這是外來語音翻譯的時的必然問題。但是實際上,還是「扳指」二字更名副其實。因為扳指的作用主要就相當於「扳機」。明代將領戚繼光,曾經明確以「機」作為扳指的稱呼。
  • 創業和守業,到底哪個更難?且來看盛唐之初這段君臣對話
    說著說著,酸味又出來了,還是收一收,來看一下這段1300多年前的這段君臣對話,到底是如何討論創業和守業哪個更難,又難在什麼地方?貞觀十年,太宗謂侍臣曰:「帝王之業,草創與守成孰難?」以斯而言,守成則難。」太宗曰:「玄齡昔從我定天下,備嘗艱苦,出萬死而遇一生,所以見草創之難也。魏徵與我安天下,慮生驕逸之端,必踐危亡之地,所以見守成之難也。今草創之難既已往矣,守成之難者,當思與公等慎之。
  • 清朝的八旗子弟不僅可以分到房,還能減免刑罰,這是為何?
    八旗制度不僅是戶籍制度,同時它也是經濟、政治和軍事制度,為了擴充八旗隊伍的實力,努爾哈赤採取牛錄製度,只要來投奔努爾哈赤,都會被編入牛錄,並被授予牛錄官職。每三百人就會被劃分為1牛錄,當年,一共出現了308個滿洲牛錄,76個蒙古牛錄以及16個漢軍牛錄,且所有人都是旗人,即世人口中的「八旗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