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子弟跑馬圈地,一月工資夠養活50口人,卻為何會流落街頭?

2021-01-08 騰訊網

近幾年來,清宮劇深受觀眾喜愛,而這其中最著名的非《甄嬛傳》莫屬了。在觀看有關清朝的電視劇時,人們總會聽到"八旗子弟"這一稱謂。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遛鳥、唱戲和鬥蛐蛐是他們的日常工作。他們不事生產,照樣可以領到朝廷的俸祿。世人只曉八旗「貴」,但為何"貴",所知者卻甚少。

安邦定國,八旗子弟待遇豐厚

朝代的更迭往往伴隨著血腥的殺戮,所謂的殺戮既有前朝覆滅時兩軍對壘的慘烈景象,還包括新王登基時對有功之臣的"和平"鎮壓。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溫和手段,但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趙匡胤這般仁慈的開國君主實屬罕見。

有關八旗子弟的歷史還得追溯到17世紀,那時候的清王朝還叫後金。建州女真當時還是活動在東北地區的一個小部落,其戰鬥力比較落後。

在首領努爾哈赤的帶領下,建州女真的勢力逐步擴大,並把入主中原作為下一個目標。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之後,他把自己管轄區域內的所有人整編成八個部分並用不同顏色的旗子加以區分,從而形成了八旗子弟的雛形。這種獨特的編排方式即有利於統一管理,同時也可以提升部落的戰鬥力。

"八旗"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戶籍管理制度,閒暇時全民勞作,必要時全民皆兵,因此"八旗"又是一種軍事管理模式。得益於努爾哈赤先進的管理模式,後金的勢力繼續發展,逐步有了同明王朝對抗的資本。

後來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已經了解。1644年,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投降清軍後大開山海關的大門。多爾袞領軍入關,至此,發源於東北一隅的後金最終成為中華大地上一個嶄新的王朝。

清王朝的統治者廣泛吸取歷史的教訓,開國後並沒有屠戮功臣,而是對有功之臣大肆封賞,這與前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大為不同。

沉迷富貴,八旗子弟不再風光

清王朝的建立離不開八旗子弟們的浴血奮戰。清軍入關前後,"旗人"的勢力日益擴大,清太宗皇太極重新整編,增加了漢人八旗和蒙古八旗,自此八旗子弟已經基本成型。

新王登基後也沒有忘卻八旗子弟的貢獻,對他們大肆封賞。在當時,八旗子弟每個月都可以領到朝廷的數額不小的俸祿,其俸祿可以養活多達50人的家庭。

不僅如此,八旗子弟還可以肆意圈地,而圈地所引發的問題由朝廷負責處理。

有時八旗子弟即便是觸犯了王法,只要表明自己的"旗人"身份,衙門就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他們從輕發落,這在當時引起了百姓的極大不滿。

為了能讓八旗子弟掌握治國安邦的本領,朝廷還專門為"旗人"開設了學堂。以上種種福利皆讓八旗子弟成為當時社會上的"人上人",令普通百姓格外眼紅。

在清王朝建立初期,八旗子弟還可以繼續出徵平定叛亂,通過參加戰爭,讓自己時刻保持鬥志。但隨著清王朝的政權不斷鞏固,王朝內外已經再無戰事,這使得八旗子弟慢慢懈怠起來。

"解甲歸田"的八旗子弟開始沉迷聲樂,每日無所事事。奢靡的生活方式逐漸磨滅了八旗子弟們的鬥志,昔日令敵人聞風喪膽的"旗人"已經不復存在,八旗子弟逐漸成為紈絝子弟的別稱。

今天的電視上總會看到北京城內的一幫人,他們穿著長袍,左手茶壺,右手鳥籠,邁著慵懶的步伐在街上行走,這便是當時八旗子弟的真實寫照。

但是也並非所有的旗人都是這般懶散模樣,納蘭性德和曹雪芹便是頗有成就的八旗後人。納蘭性德和曹雪芹都有極高的文學成就,納蘭性德更是能文能武,還曾當過御前侍衛。

但無論如何,當清王朝風雨飄揚、千瘡百孔之際,曾經不可一世的八旗子弟卻再也沒有了往日的雄姿。他們中的多數人跨不上馬,舞不動槍,再也無力保衛給自己榮華富貴的祖國。

大廈將傾,八旗子弟淪為庶民

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之後,英國成為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強國,開始在全世界建立殖民地。而此時的清王朝還沉浸在"天朝上國"的美夢之中,對即將到來的滅頂之災渾然不知。

1840年,英國艦隊開至中國海岸,中英鴉片戰爭一觸即發。此時的清王朝已經閉關鎖國多年,完全不知曉整個世界的發展趨勢,認為英國的侵略簡直是"以卵擊石"。

無數八旗子弟整裝待發,勢必要向英軍展示一下昔日馳騁疆場的風採,但弓箭又怎麼敵得過炮彈的侵襲,面對英國人的船堅炮利,八旗子弟被打的潰不成軍,敗下陣來。自此,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此後,完成工業革命的帝國主義國家又相繼侵略中國,同中國籤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這些不平等的條約,嚴重影響了中國的稅收,動搖了中國傳統的經濟模式。

由於大量的白銀外流,旗人的俸祿也相繼減少。加之旗人貪圖享樂,很多旗人並沒有一技之長,俸祿的減少讓他們的生活質量嚴重下降,這使得旗人大為不滿。

為了能夠維持自己的奢靡生活,旗人也是想盡各種辦法,有的賤賣家業,有的搜刮百姓,貪汙國家的錢財。此舉大大加深了清王朝和百姓之間的矛盾,這與明王朝覆滅時何其相似。

變法時期,為了挽救日益衰落的帝國,光緒皇帝頒布一系列法令,進一步削減旗人的俸祿,甚至還要求他們自尋出路,一些人淪為庶民,這再次引起了晚清權貴和旗人的極大不滿。

1912年,宣統皇帝宣布退位,存在我國2000多年的封建統治制度覆滅。清王朝結束之後,旗人的優待權益也不復存在,很多八旗子弟開始流落街頭,真可謂"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

相關焦點

  • 八旗子弟當初多風光?月工資夠一家8口活半年,萬餘民人任憑差遣
    在觀看有關清朝的電視劇時,人們總會聽到"八旗子弟"這一稱謂。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遛鳥、唱戲和鬥蛐蛐是他們的日常工作。他們不事生產,照樣可以領到朝廷的俸祿。世人只曉八旗「貴」,但為何"貴",所知者卻甚少。安邦定國,八旗子弟待遇豐厚朝代的更迭往往伴隨著血腥的殺戮,所謂的殺戮既有前朝覆滅時兩軍對壘的慘烈景象,還包括新王登基時對有功之臣的"和平"鎮壓。
  • 清朝的八旗子弟不僅可以分到房,還能減免刑罰,這是為何?
    圖片:八旗子弟入關劇照一、不動產的優待先來看看他們的「不動產」,清朝剛剛入關的時候,曾出現過「跑馬圈地」的現象,王公貴族子弟們騎著馬在規定時間內跑,能跑多遠就能獲得多大的土地。順治二年,圈地令正式頒布,朝廷將佔領的所有土地,按照圈地的形式分給東來的八旗子弟,於是,一場規模浩大的跑馬圈地活動隆重開始了。其實,這些土地都是朝廷霸佔漢族農民的,那些失去土地的農民一時間沒有了賴以生存的生計,只好被迫給八旗子弟耕地種田,獲取微薄的佣金。
  • 清朝入關之時,八旗子弟留下了汗馬功勞,那麼普通子弟有什麼特權
    這就讓我們對「八旗」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作為一個普通的八旗子弟會有什麼樣的特權。拋開統治階級,說一下普通人大家能對他們擁有的特權更加了解。分析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從政治、經濟、社會這三點進行出發。從政治方面來分析,首先清朝在入關之時,由於在短時間內佔領了大量的財富、土地。所以,會按照階級的高低來進行分房。
  • 八旗子弟,不是只有「滿八旗」
    以上是滿 「八旗」。另外還有兩個「八旗」。 蒙「八旗」: 始於努爾哈赤時期,成於皇太極時期。 公元1635年,皇太極將徵服或歸降的蒙古人分為: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鑲白旗、正藍旗、鑲藍旗、正紅旗、鑲紅旗,共八旗。 漢「八旗」: 始於皇太極時期,漢八旗的來自兩部分:明末主動歸降後金的;清軍入關期間俘獲的。
  • 生涯薪金1623萬美元,退役6年,詹皇小弟韋斯特為何會流落街頭?
    不過,相信如果可以選擇的話,韋斯特並不願意以這樣的情形回到公眾的視線,因為此次讓人關注到韋斯特的原因是已經變成流浪漢的他在街頭被人打了。看看韋斯特如今流落街頭的現狀也讓人唏噓,效力美職籃8個賽季,生涯薪金達到1623萬美元的韋斯特,為何僅僅退役6年,就破產流落街頭呢?那啥,還請諸君聽我往下細細道來。
  • 清朝時候的八旗子弟是不是社會的寄生蟲?
    僅從國家制度來說,滿清選擇將八旗作為權力基礎,是非常成功的。八旗實際是複雜集合體。八旗是以建州女真+海西女真為主,輔之大部野人女真,拉攏早期少數遼東漢族及其他民族比如鄂倫春等,最後編入蒙古漢軍八旗,夾雜少部分俄羅斯、朝鮮族人形成的軍政集團。
  • 北京八旗子弟的鼻煙文化
    撰稿:董昊公元1644年,滿洲八旗入主中原定都北京。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一提到八旗子弟這個群體,很長一段時間被冠以「提籠架鳥,不務正業」的代名詞。坦誠的說,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旗人的公眾形象的確被某些人所歪曲,過去老北京人有一句口頭禪:「養活閨女可千萬別嫁給旗人!」有人問:「這是因何緣故呢?」說到底還是旗人家規矩大,禮數多。怕姑娘嫁過去受委屈。實際上這都是對旗人文化的誤解誤讀。入關前的八旗子弟整天的騎馬射箭,馳騁沙場!練就了一身本領。即使在入關後的中前期,廣大旗兵仍然不忘習武強身,保家衛國!
  • 從驍勇善戰到混吃等死,八旗子弟如何墮落成了歷史的寄生蟲?
    現在經常會有人在網絡上開玩笑說:「朕的大清亡了?」當然這是一種戲謔的說法,不過還是可以從中窺出大家對滿清這個朝代的複雜感情。清朝和元朝一樣,都是中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和蒙古騎兵一樣,滿清之所以能問鼎中原也離不開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他們就是滿清八旗。大家可能都知道八旗的稱呼,但是對八旗的來歷未必知之甚詳。
  • 「八旗子弟」——崇拜英雄的滿洲族
    八旗子弟——國家軍人白玉芳:什麼是八旗子弟,我就是八旗子弟。我家族先世為東海女真人,世居薩哈連烏拉,為女真虎爾哈部後裔。17世紀30年代,全族往赫圖阿拉,由努爾哈赤編為正紅旗。爾後進關,駐守京師西直門一帶。
  • 清朝八旗子弟的八旗是怎麼形成的?哪個旗等級最高?
    看清朝宮廷劇時經常聽到八旗子弟這個名詞,那什麼是八旗子弟?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和珅在蘭州「出差」,在茶館與金大菸袋發生矛盾,一個京官,在地方底氣必然很足。出乎意料的是金大菸袋對和珅說「你是大營裡出來的吧?和珅進城了嗎?
  • 實拍流浪在街頭的人,她們不去工作也不想回家,和晚清旗人一樣廢
    網友實拍露宿在某大城市街頭的這些流浪者,或者說她們是短期流浪者,2021年也快到了,為何她們既不想去工作,也不想回家團聚?慢慢成為一種特殊的人群。難道真是這樣?留不下的大城市,回不去的故鄉。她們的明天在哪裡?
  • 八旗入關時睥睨天下,為什麼後來腐化墮落,清政府如何安排他們?
    隨著清朝統治的逐漸穩定,我們可以發現,八旗子弟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了,到了清朝中後期他們都變成了紈絝子弟,甚至連最基本的騎馬射箭都不會了。清朝入關後到底對他們做了什麼,讓這些人變得如此墮落呢?入關之前的八旗除了工資高,八旗子弟還有各種各樣的福利待遇,比如免費給房屋、圈地給他們放牧、結婚生孩子給紅包、過生日給紅包、皇帝太后大壽給紅包、兩次季度補貼等等,如此優渥的待遇和生活條件,誰還會想著去出生入死呢?
  • 老北京城八旗子弟興衰歷史!
    八旗子弟大家都知道啦,所謂八旗24固山,內務府三旗,三山兩面。不務農,不經商,不工作,還可以每年從滿清政府拿鐵薪水的特權階層。一個月發一次工資,最低的步兵1。這下行啦,每天閒待著還領著不錯的工資。滿清政府的年收入一半都幹了這個。閒著沒有事情就生孩子唄。到了宣統時候,統計光北京城裡就有八旗旗丁236771人,佔了全城人口的3分之1。沒有工作的全靠當特權階級吃豐厚的勞保過日子。其實到了乾隆48年北京滿清宗親的男丁就已經有8000多人了,數量遠遠超過了被大家所詬病的明朝宗室。
  •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後代在黑龍江種地,至今仍然保留祖先傳統
    清朝時期,我國是由滿族人統治,而提起滿族,就不得不說到滿族八旗。其實,八旗最初是滿族的一種生活軍事制度形式,而且最初只有六旗,發展到後期,又有一部分蒙古人和漢人被編制進來,擴充成了後來的八旗。所以很多人認為的八旗即為滿族人的想法是錯誤的。
  • 女真八旗戰力為何強大?又為何衰弱?八旗適合蒙軍和漢軍嗎?
    因為作戰的溝通很簡單,指令也不複雜,不需要高深的文化,通過血緣組成的團隊,不需要繁瑣的成百上千條軍紀,這些團隊會主動的勇往直前,極大提高了作戰效率。可是,戰時體制的缺點是難以持續創造價值,而且一旦失去了戰爭目標,習慣了戰時體制的人便會無所適從。八旗制脫胎於戰爭,它的活力在於掠奪資源,因此戰爭和掠奪是八旗的基礎。入關後八旗的旗人,由於失去了掠奪的基礎,也就失去了活力。
  • 10年前火爆網絡的「犀利哥」,流落街頭卻帥氣逼人,現在怎麼樣了
    很快,一個全新的「犀利哥」出現在大眾的目光之中,一身嶄新的服裝,配上其憂鬱成熟的眼神讓人難以忘懷,很快就在網絡上收穫了一大批忠實的粉絲。而這些粉絲的心思其實就是想看看,到底一個乞丐在網絡上能走到哪一步,很快犀利哥不僅僅出現在網絡上,各種綜藝節目出現,各種電視臺,甚至有人找他拍廣告。眼看自己的人生要改變了,可是這些事犀利哥想要的嗎?顯然不是。
  • 80年代初,50元足夠學生一月的生活費?可能跟你想像的大不一樣
    50元在80年代初期值多少錢呢?夠高中生一個月的生活費嗎?或者說,40多年前的50元值多少錢?讀個高中一月生活費夠嗎?如果說有人在80年代初讀高中,他一個月的生活費是50元,估計現在的學生都會說,這也太少了吧?肯定不夠。如果我說,我曾經一月5元不到,你可能更不相信。
  • 飛鴿傳書運送考題,八旗子弟大鬧貢院,解讀乾隆朝的順天府院試案
    八旗子弟,是清朝獨有的一種軍事和民用組織制度,由清太祖努爾哈赤創建,分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共八旗,又因為旗下民族不同,也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八旗軍的子孫後代被稱為八旗子弟,也叫旗人,他們中大部分都是些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
  • 為何NBA球星退役後很少出現因破產而流落街頭的情況?
    在世界體壇運營這麼多年的時間裡,我們經常能夠看到,某某老球星因為年輕時候揮霍無度而只能流落街頭的情況。而讓人比較驚訝的是,這種在全世界非常常見的場景在NBA卻很少出現。那麼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們下面就來扒一扒這其中的緣由。
  • 《百年榮寶齋》八旗子弟嘴真叼,額爺吃涮羊肉,都知道廚子換了
    不過要把涮羊肉吃出感覺的,還要看八旗子弟吃涮羊肉,《百年榮寶齋》八旗子弟嘴真叼,額爺吃涮羊肉,都知道廚子換了。八旗子弟賣了件假古玩,得了200大洋,好不容易請張先生吃涮羊肉,第一口涮羊肉下去發現小料不對。額爺:十幾年沒來這地了。張先生:額爺,還是以前的味兒嗎?額爺:這小料兒不對,換廚子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