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驍勇善戰到混吃等死,八旗子弟如何墮落成了歷史的寄生蟲?

2021-01-19 歷史大爆炸

文|爆炸君

說起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估計大家內心是五味雜陳的。現在經常會有人在網絡上開玩笑說:「朕的大清亡了?」當然這是一種戲謔的說法,不過還是可以從中窺出大家對滿清這個朝代的複雜感情。

清朝和元朝一樣,都是中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和蒙古騎兵一樣,滿清之所以能問鼎中原也離不開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他們就是滿清八旗。大家可能都知道八旗的稱呼,但是對八旗的來歷未必知之甚詳。八旗最初源於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明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萬曆四十三年又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4旗,八旗之制確立。清朝的八旗制度使得滿族各部丁壯戰時皆兵,平時皆民,從而使其軍隊具有極強的戰鬥力。

明朝末年,各地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盤踞在中國東北一帶的女真族迅速崛起。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滿清八旗的軍隊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攻佔京師(今中國北京)。之後更是一掃南明政權,統一了中國。從而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可以說滿清之所以能在明末天下大亂的局勢中勝出,和滿清八旗子弟的浴血拼殺分不開。

也正是基於這個原因,滿清入關後為加強軍事防禦,分別令八旗兵在京師與各地駐防,直至18世紀中葉,八旗營區終於系統地分布於全國的軍事要地,實行永久性的駐紮。入關伊始,清廷即採取了大規模的「圈地」活動,圈佔民人的大批良田劃歸旗人;豁免旗人的稅賦與勞役。優惠政策造成了旗人的頹廢和寄生性,致使其後代騎射荒廢,甚至出現「生計」問題。

用一個比喻來說,人好比是一把刀,如果一直藏著不用,不管它之前有多鋒利,最後肯定還是免不了生鏽腐爛。而滿清的八旗子弟就是一把逐漸生鏽的刀,其最後的悲慘命運從他們開始寄生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

到了清朝末年,八旗子弟們憑藉祖宗福蔭,每個月都能領到「月錢」,因此終日遊手好閒,好逸惡勞,最後都沾染惡習,腐化沉淪。那時候清朝的國力日漸衰退,西方等帝國列強也慢慢向清朝內部滲透。本應保家衛國的八旗子弟此時卻成了一群累贅。許多旗人非常會享樂,十分怕勞動。男的打茶圍,蓄畫眉,玩票,賭博,鬥蟋蟀,放風箏,玩樂器,坐茶館,一天到晚盡有大量吃喝玩樂的事情可以忙的。女的也各有各的閒混過日的法門。

在辛亥革命前,清朝內部的統治階級也想通過改良自救,其中戊戌變法就宣布革除八旗子弟的特權,讓他們自謀生路。但是這些人從生下來就不事勞動,除了領月錢外不會幹別的,因此紛紛反對變法,導致戊戌變法過了百日就流產了。最後辛亥革命爆發,直接埋葬了清王朝。八旗子弟們也走入了歷史的塵埃。

可以說從入關時的驍勇善戰,到清末時的混吃等死,八旗子弟們是因為的自己惰性和不勞而獲的思想一步一步地墮落成歷史的寄生蟲。(慄強)

相關焦點

  • 清朝時候的八旗子弟是不是社會的寄生蟲?
    僅從國家制度來說,滿清選擇將八旗作為權力基礎,是非常成功的。八旗實際是複雜集合體。八旗是以建州女真+海西女真為主,輔之大部野人女真,拉攏早期少數遼東漢族及其他民族比如鄂倫春等,最後編入蒙古漢軍八旗,夾雜少部分俄羅斯、朝鮮族人形成的軍政集團。
  • 清朝八旗子弟的真實生活,驍勇善戰到驕奢淫逸,後人依然保留傳統
    反觀封建時期,歷朝歷代的皇親國戚都過著這樣的生活,尤其是清朝,八旗子弟都是吃著朝廷的俸祿。雖然這樣的生活是比較好,但是容易讓人廢掉,慢慢喪失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從而淪落成一個驕奢淫逸之徒。在很多人的印象裡,八旗子弟都是滿洲人,其實並不是,在最早的滿洲軍隊中,已經有蒙古人和漢人了。
  • 八旗入關時睥睨天下,為什麼後來腐化墮落,清政府如何安排他們?
    隨著清朝統治的逐漸穩定,我們可以發現,八旗子弟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了,到了清朝中後期他們都變成了紈絝子弟,甚至連最基本的騎馬射箭都不會了。清朝入關後到底對他們做了什麼,讓這些人變得如此墮落呢?滿清入關以後,為了感謝八旗的流血犧牲,給他們的待遇非常優厚,每個八旗子弟都由國家供養,每個月給予錢糧,具體錢糧折合在一起,每個月大概是一萬多塊。
  • 八旗子弟,不是只有「滿八旗」
    女真族,有著3000多年的歷史。世世代代靠打獵為生,在白山(長白山)、黑水(黑龍江)地區過著遊牧民族的生活。 歷史上最有名的是建立了金朝,金朝很強大,滅了大遼國和北宋。 金朝最終被蒙古和南宋夾擊而亡,女真人重新退回「白山黑水」之地,以待時機。
  • 清朝的八旗子弟不僅可以分到房,還能減免刑罰,這是為何?
    1615年,清朝的國號還是叫「大金」,女真族裡的每一個人都驍勇善戰、各懷絕技且吃苦耐勞,努爾哈赤是當時的首領,他將手下的所有人劃分為八個組織,並以旗幟顏色作為劃分依據。但許多八旗子弟不會經營,不懂得利用土地生錢,因此到了清中期,很多普通八旗子弟手上的田產所剩無幾,因為他們早已將田產典當或抵押出去了。
  • 從強悍的八旗騎兵到無能的八旗子弟,墮落都是慣出來的
    雖然身份不同,有的祖上是王爺,有的不過是小兵,但到了清末,他們的生活,甚至過得比一般百姓還苦了。為何會如此?還不是慣的唄。曾當過禮親王、後因凌辱大臣被削爵、圈禁一年的昭槤在其《嘯亭雜錄》裡記載了兩件事。
  • 末代八旗子弟的落魄生活:餵鷹遛鳥成過去 不是乞丐就是蹲大獄
    如果翻翻清朝歷史的話,自皇太極1636年改國號為大清後,能騎善射的八旗兵將們立下了赫赫戰功,橫掃整個大明王朝。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整個清朝的江山都是這些旗人打下來的。然而,隨著滿清賦予他們後代的各種特權,數以百萬計的八旗子弟們餵鷹遛鳥,徹底成了朝廷身上的寄生蟲,使國家不堪重負,也進一步加劇了清朝的滅亡。有必要科普一下,最早的八旗制度是女真人狩獵的時候建立的,因為如果想打到更多的獵物,大家必須聯合起來,而不是單兵作戰。後來,女真人人口不斷增加,聚集在一起的狩獵群體也越來越多,於是很多人都想要爭奪指揮權。
  • 老北京城八旗子弟興衰歷史!
    八旗子弟大家都知道啦,所謂八旗24固山,內務府三旗,三山兩面。不務農,不經商,不工作,還可以每年從滿清政府拿鐵薪水的特權階層。一個月發一次工資,最低的步兵1。把八旗旗丁的俸祿減到原來的70%,米減到原來的20%,加上物價上漲。八旗旗丁的生活開始困難了,他們開始借債過日子,買郊區的土地,典當房子。有個順口溜說:今晚的月兒怎麼這麼高?騎白馬,挎腰刀,腰刀快,切白菜,白菜老,切皮襖,皮襖厚,剁羊肉,羊肉肥,剁蟊賊。光著腳丫上八旗,沒馬褂干著急,當了褲子買炕席,豆汁飯就蘿蔔皮,看你著急不著急?這個就是清朝的皇家衛隊,健銳營的八旗旗丁。
  •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後代在黑龍江種地,至今仍然保留祖先傳統
    在我國歷史上,有兩個朝代是由少數民族統治的。一個是元朝,另一個則是清朝。清朝時期,我國是由滿族人統治,而提起滿族,就不得不說到滿族八旗。其實,八旗最初是滿族的一種生活軍事制度形式,而且最初只有六旗,發展到後期,又有一部分蒙古人和漢人被編制進來,擴充成了後來的八旗。所以很多人認為的八旗即為滿族人的想法是錯誤的。
  • 滿朝被八旗子弟敗成什麼樣了?只顧吃喝玩樂,缺錢就把兵器賣廢鐵
    把歷史變為我們自己的,我們遂從歷史進入永恆。 八旗是清朝才有的一種體制,起初最開始是用於打獵定下的制度。滿人常年身在北方,非常擅長騎馬狩獵,但單獨打獵畢竟不如一起圍獵,因為圍獵可以捕到更多的獵物。
  • 「八旗子弟」——崇拜英雄的滿洲族
    八旗子弟——國家軍人白玉芳:什麼是八旗子弟,我就是八旗子弟。我家族先世為東海女真人,世居薩哈連烏拉,為女真虎爾哈部後裔。17世紀30年代,全族往赫圖阿拉,由努爾哈赤編為正紅旗。爾後進關,駐守京師西直門一帶。
  • 北京八旗子弟的鼻煙文化
    撰稿:董昊公元1644年,滿洲八旗入主中原定都北京。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一提到八旗子弟這個群體,很長一段時間被冠以「提籠架鳥,不務正業」的代名詞。坦誠的說,在那個特殊的歷史時期旗人的公眾形象的確被某些人所歪曲,過去老北京人有一句口頭禪:「養活閨女可千萬別嫁給旗人!」有人問:「這是因何緣故呢?」說到底還是旗人家規矩大,禮數多。怕姑娘嫁過去受委屈。實際上這都是對旗人文化的誤解誤讀。入關前的八旗子弟整天的騎馬射箭,馳騁沙場!練就了一身本領。即使在入關後的中前期,廣大旗兵仍然不忘習武強身,保家衛國!
  • 八旗子弟的現況如何?和珅後人靠種田養家,祖上規矩卻延續至今
    說起清朝,不得不提到一個名號,那就是八旗子弟。我們知道清軍進關,打下的天下,是靠當時的八旗子弟奪得的。所以清軍在立國之後,朝廷對於他們以及他們的後代都是無比的優待,尤其是他們的王室宗親更是擁有更高的待遇。 那麼大清滅亡後,這群靠國家吃飯的八旗子弟,後來都去幹什麼了呢?
  • 八旗兵入關後,從所向披靡到淪為寄生蟲,墮落如此迅速?
    因為它是中華歷史上唯一兩次入主中原的遊牧民族政權,兩宋期間的女真人建立的金國,是滿清後金的祖先。他們生長於白山黑水間,耐饑渴,受炎寒的成長經歷,鍛造出後金鋼鐵般的意志。這樣的品質運用到戰場上,表現出十分驚人的戰鬥力。八旗子弟的受重視程度清人入關後,與此前所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一樣,大搞特搞社會等級觀念。
  • 清朝入關之時,八旗子弟留下了汗馬功勞,那麼普通子弟有什麼特權
    以往的歷史影視作品,我們能看到或者稍微熟悉一點的大部分都是清廷劇。這就讓我們對「八旗」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作為一個普通的八旗子弟會有什麼樣的特權。拋開統治階級,說一下普通人大家能對他們擁有的特權更加了解。分析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從政治、經濟、社會這三點進行出發。
  • 和珅的後人竟在黑龍江務農,曾是貴族的八旗子弟就是這樣的境況!
    此後,包括索額圖、和珅、鰲拜、譚泰、付恆等八旗子弟的族人們,在拉林地區按各旗方位建起24個旗屯,稱為「京旗24屯」,這些戍邊的八旗子弟,一邊守護著清朝的北大門,一邊務農自立,過起亦兵亦農的「兵團」生活。
  • 清朝八旗子弟的八旗是怎麼形成的?哪個旗等級最高?
    看清朝宮廷劇時經常聽到八旗子弟這個名詞,那什麼是八旗子弟?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和珅在蘭州「出差」,在茶館與金大菸袋發生矛盾,一個京官,在地方底氣必然很足。出乎意料的是金大菸袋對和珅說「你是大營裡出來的吧?和珅進城了嗎?
  • 八旗子弟當初多風光?月工資夠一家8口活半年,萬餘民人任憑差遣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溫和手段,但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趙匡胤這般仁慈的開國君主實屬罕見。有關八旗子弟的歷史還得追溯到17世紀,那時候的清王朝還叫後金。建州女真當時還是活動在東北地區的一個小部落,其戰鬥力比較落後。在首領努爾哈赤的帶領下,建州女真的勢力逐步擴大,並把入主中原作為下一個目標。
  • 八旗子弟跑馬圈地,一月工資夠養活50口人,卻為何會流落街頭?
    當然這其中也不乏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溫和手段,但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趙匡胤這般仁慈的開國君主實屬罕見。 有關八旗子弟的歷史還得追溯到17世紀,那時候的清王朝還叫後金。建州女真當時還是活動在東北地區的一個小部落,其戰鬥力比較落後。
  • 清朝八旗是哪八旗?
    1584年,滿清的奠基者努爾哈赤在建州起兵,而滿清歷史上最為重要的這一支起家軍隊,打得卻是黑旗,號黑旗軍。1589年,努爾哈赤的建州女真(滿族)經過一系列的戰爭,實力及人口大幅攀升,一旗顯然不夠了,於是又組建了紅旗軍,努爾哈赤這一次由黑轉紅,但還沒有黃。後來努爾哈赤所率領的建州女真逐漸統一了遼東女真各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