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強悍的八旗騎兵到無能的八旗子弟,墮落都是慣出來的

2021-02-18 憶閱文書苑

先看一段話。

儘管可以去學手藝,可是難免受人家的輕視。他應該去當兵,騎馬射箭,保衛大清皇朝。可是旗族人口越來越多,而騎兵的數目是有定額的。於是,老大老二也許補上缺,吃上糧錢,而老三老四就只好賦閒。這樣,一家子若有幾個白丁,生活就不能不越來越困難。這種制度曾經掃南蕩北,打下天下;這種制度可也逐漸使旗人失去自由,失去自信,還有多少人終身失業。

再看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來自霍建華主演的電視劇《鏢門》。

大概是第二集的時候,他們鏢局來了個砸場子的。此人牛高馬大,身著甲冑,武器很長,看起來很兇很厲害,自稱額爾赫。

他嚷嚷著要跟總鏢頭比武。霍建華演的劉安順,是鏢局大師兄,跟他比了一場,很快就打敗了他。若非手下留情,額爾赫當時非死即傷。

額爾赫卻不願善罷甘休,正好,總鏢頭的女兒出來,又逼著她打了一場。結果,他連妹子都打不贏。

這下,似乎服氣了一點。

他回到酒店,吃過飯喝過酒,卻連錢都付不起。明明是想打秋風,又要裝出一副我家大業大,不會欠你這點錢的樣子,大概還說了以後加倍還你之類的話。

後來,從其自述裡,我們知道,他是個王爺,不過,並非鐵帽子王,傳到他這代,早就沒落於無地,只能靠吃霸王餐、在外招搖撞騙過活了。

兩個故事裡,有共同的主角。

他們都是旗人。

雖然身份不同,有的祖上是王爺,有的不過是小兵,但到了清末,他們的生活,甚至過得比一般百姓還苦了。

為何會如此?

還不是慣的唄。

曾當過禮親王、後因凌辱大臣被削爵、圈禁一年的昭槤在其《嘯亭雜錄》裡記載了兩件事。

蒙古法祭酒式善,榜名運昌,中式時,純皇帝曰:「此奇才也」……己未春,上疏請旗人屯田塞外事,上以為故違祖制,降官編修,因引疾去官以終。

被乾隆視為奇才且賜名的法士善,嘉慶4年(1799)因上書請讓旗人到塞外屯田,被認為是言事不當,遭到降職。

玉亭相國,名伯麟,滿洲人,壺錫哈理氏……入閣後,頗以旗人生計為憂,所上條陳,調劑旗人事宜三款,切中利弊,有古大臣風範,今上為之動容。卒為其所阻,未得施行。不數日,公以疾免,士論惜之。

伯麟拜體仁閣大學士,乃道光元年(1821)之事。

相比法式善,他的命運似乎好了那麼一點,不但未被處分,道光還覺得他真是忠心為國啊。顯然,道光皇帝跟他爸的觀點,很不相同。他認識到旗人問題,將成為大清朝的大問題。

但,最終的結果是一樣的,他們都未能改變祖制。

清朝入關,對八旗採取了養尊處優的措施,以酬謝他們在打天下過程中的付出。

哪裡曉得,只吃白食不生產,那就是寄生啊。人越來越多,月俸越攤越薄。想做點事還被人嘲笑。受得了的,臉皮厚了也就無所謂。

難就難在,人性本來就趨於懶散,好不容易搞了幾個月心理鬥爭,想出去找點事做了,卻遭親戚鄰居朋友們的白眼甚至疏遠,那就只好破罐子破摔,一起遛鳥鬥狗算了。人生不就這麼回事嗎?大家都這樣,我難道過不下?

有錢真講究,沒錢窮講究。家裡少吃兩口,熬熬也就過來了。

從上面的例子我們知道,早在1821年,有識之士就已為旗人生計擔憂。

又過了幾十年,旗人的生活,自然是每況愈下。

時間到了宣統元年。

不猛改不行了。

這年三月,東三省總督徐世昌上奏,建議設立奉天工藝場,錦州設分廠,置木工鐵工陶工藤工染工織工等十大科目。其中又以築工為最重要。待他們實習熟練之後,便可派往各處,「隨地經營,耕築並舉,成聚成邑之效不難立睹」。

二則設立農業講習所。讓旗人們種地。

奏摺中寫到,為旗丁授生計之學,唯農事為專門之業。非有學識經驗,必不足以備應用而獲實益。八旗各員,世居本地,人情風土各所夙知,於農業一門,未必能深悉。不先令其實習,啟以新知,又何能勝重任而致成效?

從中可見,清朝龍興之地的旗人們,也都是遊手好閒,既不會做工,也不會務農的。

而徐世昌覺得,唯有讓他們重田做工,才能在日本俄國對東北侵略日亟的情況下,「以殖民行實邊之策」。此殖民,乃其本意,就是繁殖孳生。

但從他奏摺裡,我們可以看到深深的恨鐵難成鋼的無奈。且,經費都是地方自籌,本來捉襟見肘,被削預算的那些人,還不對旗人恨得要命?

且,他們人數眾多,不論工廠還是農莊,都只能先打幾百幾十人試行,待到所有人都能自立,還要到何時?

對這些人寄寓實邊之重任,站在我們後來者的立場,知道是有些晚了。但當時徐世昌他們並不知道啊。他們只有用這樣的方法,為旗人,為大清續命。

從如風般席捲而來,到生計成為問題,再到編練新軍以淘汰八旗及綠營,最終,隨著清朝滅亡,好日子差日子,都雨打風吹去。

旗人成為一個歷史名詞,八旗子弟成為嘲諷不成器者的貶義詞,這大概是愛新覺羅的祖先們想不到的。

【免責聲明】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相關焦點

  • 從驍勇善戰到混吃等死,八旗子弟如何墮落成了歷史的寄生蟲?
    清朝和元朝一樣,都是中國歷史上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和蒙古騎兵一樣,滿清之所以能問鼎中原也離不開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他們就是滿清八旗。大家可能都知道八旗的稱呼,但是對八旗的來歷未必知之甚詳。八旗最初源於女真人的狩獵組織,是清代旗人的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明萬曆二十九年,努爾哈赤整頓編制,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
  • 八旗子弟,不是只有「滿八旗」
    組織逐漸擴大到不僅僅是狩獵,而是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成了女真人的基本社會制度。 努爾哈赤對女真人的貢獻是歷史性的、創造性的、無可比擬的。 公元1601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個部落後,整頓編制。 努爾哈赤最初置黃、白、紅、藍4色旗,編成四旗。
  • 八旗入關時睥睨天下,為什麼後來腐化墮落,清政府如何安排他們?
    隨著清朝統治的逐漸穩定,我們可以發現,八旗子弟幾乎沒有什麼存在感了,到了清朝中後期他們都變成了紈絝子弟,甚至連最基本的騎馬射箭都不會了。清朝入關後到底對他們做了什麼,讓這些人變得如此墮落呢?滿清入關以後,為了感謝八旗的流血犧牲,給他們的待遇非常優厚,每個八旗子弟都由國家供養,每個月給予錢糧,具體錢糧折合在一起,每個月大概是一萬多塊。
  • 清朝時候的八旗子弟是不是社會的寄生蟲?
    僅從國家制度來說,滿清選擇將八旗作為權力基礎,是非常成功的。八旗實際是複雜集合體。八旗是以建州女真+海西女真為主,輔之大部野人女真,拉攏早期少數遼東漢族及其他民族比如鄂倫春等,最後編入蒙古漢軍八旗,夾雜少部分俄羅斯、朝鮮族人形成的軍政集團。
  • 清朝八旗子弟的八旗是怎麼形成的?哪個旗等級最高?
    看清朝宮廷劇時經常聽到八旗子弟這個名詞,那什麼是八旗子弟?在電視劇《鐵齒銅牙紀曉嵐》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和珅在蘭州「出差」,在茶館與金大菸袋發生矛盾,一個京官,在地方底氣必然很足。出乎意料的是金大菸袋對和珅說「你是大營裡出來的吧?和珅進城了嗎?
  • 清朝八旗是哪八旗?
    從努爾哈赤到皇太極,作為女真部落的領袖,從黑到紅,從白到黃的演變過程,也是其伴隨實力的增強及受中原王朝的影響,對政治的理解一步步加深的一個漸進的過程。當然,這一過程也充滿著暴力,陰謀和血腥。沒有誰能隨隨便便成功,也沒有誰能輕輕鬆鬆扛黃旗。
  • 八旗軍隊萬不可敵,入主中原建立帝國,享盡榮華富貴卻淪為兵痞
    當時,努爾哈赤帶著八旗軍隊徵服了整個東北地區(還有東北以上西伯利亞),一時間實力的強悍,讓周邊的鄰居都心驚膽戰,蒙古部落是最先和滿清八旗進行交鋒的部隊,不過蒙古引以為傲的鐵騎部隊卻敗給了八旗騎兵部隊。平定三藩,徵討葛爾丹,八旗軍隊戰鬥力明顯下降明朝被推翻,再到平定三藩之亂、平定葛爾丹,滿清八旗部隊弊端已經顯露出來,平定三藩,八旗被吳三桂打的潰不成軍,反而是漢人部隊綠營撐起了大清江山的威嚴;而攻打葛爾丹時期,八旗引以為傲的騎射,反而被葛爾丹騎兵打的不敢還手,後來是付出極大的損失,這才挽回頹勢。
  • 滿朝被八旗子弟敗成什麼樣了?只顧吃喝玩樂,缺錢就把兵器賣廢鐵
    八旗是清朝才有的一種體制,起初最開始是用於打獵定下的制度。滿人常年身在北方,非常擅長騎馬狩獵,但單獨打獵畢竟不如一起圍獵,因為圍獵可以捕到更多的獵物。但人一多就容易亂,所以他們就做出了各分工項規定,使得能有序的狩獵,慢慢的就衍生出了八旗的制度。 清朝能在中原建立統治,八旗子弟起了很大幫助,因此入關後就被大加封賞,而且爵位可以世襲。在這樣的一種制度下,他們不僅一生富貴,而且還擁有特權,即使犯法也是從輕處罰。但這樣存在極大的隱患,很容易讓人墮落。
  • 「八旗子弟」——崇拜英雄的滿洲族
    八旗子弟——國家軍人白玉芳:什麼是八旗子弟,我就是八旗子弟。我家族先世為東海女真人,世居薩哈連烏拉,為女真虎爾哈部後裔。17世紀30年代,全族往赫圖阿拉,由努爾哈赤編為正紅旗。爾後進關,駐守京師西直門一帶。
  • 老北京城八旗子弟興衰歷史!
    八旗子弟大家都知道啦,所謂八旗24固山,內務府三旗,三山兩面。不務農,不經商,不工作,還可以每年從滿清政府拿鐵薪水的特權階層。一個月發一次工資,最低的步兵1。5兩白銀,騎兵3兩白銀,護軍,前鋒4兩白銀,到了校尉就是60兩白銀了。另外一個季度發一次通州倉庫裡面的陳米,一個騎兵是4石8鬥。這還不算,在北京郊區每個旗丁還有30畝土地,是不用交納任何稅費地。一般是僱傭漢族佃農耕種。這下行啦,每天閒待著還領著不錯的工資。滿清政府的年收入一半都幹了這個。閒著沒有事情就生孩子唄。到了宣統時候,統計光北京城裡就有八旗旗丁236771人,佔了全城人口的3分之1。
  • 北京八旗子弟的鼻煙文化
    撰稿:董昊公元1644年,滿洲八旗入主中原定都北京。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歷史時期。一提到八旗子弟這個群體,很長一段時間被冠以「提籠架鳥,不務正業」的代名詞。實際上這都是對旗人文化的誤解誤讀。入關前的八旗子弟整天的騎馬射箭,馳騁沙場!練就了一身本領。即使在入關後的中前期,廣大旗兵仍然不忘習武強身,保家衛國!伴隨著康乾盛世,黛清國開始進入穩定發展的階段,這一時期正是清朝最為繁榮昌盛之際。過去的騎馬射箭不能完全滿足旗人上層社會的消遣需求,於是便衍生出一批又一批獨具特色的京旗文化。
  • 八旗子弟今何在?和珅後代在黑龍江種地,至今仍然保留祖先傳統
    清朝時期,我國是由滿族人統治,而提起滿族,就不得不說到滿族八旗。其實,八旗最初是滿族的一種生活軍事制度形式,而且最初只有六旗,發展到後期,又有一部分蒙古人和漢人被編制進來,擴充成了後來的八旗。所以很多人認為的八旗即為滿族人的想法是錯誤的。
  • 清朝的八旗子弟不僅可以分到房,還能減免刑罰,這是為何?
    1644年,清朝建立,每一代的帝王都沒有虧待八旗子弟,還將他們供養起來。據說,許多八旗子弟濫用自己的權力,引起了不少公憤,先不說地位高的八旗子弟,單說一個普通的八旗子弟,他究竟享有哪些特權呢?不過八旗子弟還是佔有了大量的土地,因為清官府會依據人口數來劃分土地,每個普通的八旗子弟都可以獲得一定數量的土地。
  • 清朝八旗子弟的真實生活,驍勇善戰到驕奢淫逸,後人依然保留傳統
    現如今很多人都有「不勞而獲」的想法,但是這樣的想法並不好,每個人都應該靠勞動付出收穫。反觀封建時期,歷朝歷代的皇親國戚都過著這樣的生活,尤其是清朝,八旗子弟都是吃著朝廷的俸祿。雖然這樣的生活是比較好,但是容易讓人廢掉,慢慢喪失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從而淪落成一個驕奢淫逸之徒。
  • 清朝入關之時,八旗子弟留下了汗馬功勞,那麼普通子弟有什麼特權
    以往的歷史影視作品,我們能看到或者稍微熟悉一點的大部分都是清廷劇。這就讓我們對「八旗」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作為一個普通的八旗子弟會有什麼樣的特權。拋開統治階級,說一下普通人大家能對他們擁有的特權更加了解。分析這個問題,我們還是從政治、經濟、社會這三點進行出發。
  • 清代八旗衰落的原因
    《中華讀書報》2018年徵訂正在進行,恭請讀者朋友到當地郵局訂閱。郵發代號1-201傳統觀點認為,清軍入關之前,滿洲八旗剽悍勇猛,能徵善戰,但隨著清軍入關之後,迨承平日久,享有特權的八旗子弟,終日養尊處優,遊手好閒,提籠架鳥,惟知鮮衣美食,蕩費貲財,無所事事,武藝逐漸荒廢,後來「八旗子弟」遂成為承受祖蔭、百無一能的紈絝子弟的代稱。
  • 飛鴿傳書運送考題,八旗子弟大鬧貢院,解讀乾隆朝的順天府院試案
    八旗子弟,是清朝獨有的一種軍事和民用組織制度,由清太祖努爾哈赤創建,分為正黃、正白、正紅、正藍、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共八旗,又因為旗下民族不同,也分為滿洲八旗、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八旗軍的子孫後代被稱為八旗子弟,也叫旗人,他們中大部分都是些不學無術的紈絝子弟。
  • 和珅的後人竟在黑龍江務農,曾是貴族的八旗子弟就是這樣的境況!
    公元1744年,農曆八月廿三,乾隆皇帝一道聖旨,3000戶八旗子弟相繼離開皇城根兒下的百年老宅北上來到拉林。在乾隆的聖旨裡,稱其地為拉林阿勒楚喀。此後,包括索額圖、和珅、鰲拜、譚泰、付恆等八旗子弟的族人們,在拉林地區按各旗方位建起24個旗屯,稱為「京旗24屯」,這些戍邊的八旗子弟,一邊守護著清朝的北大門,一邊務農自立,過起亦兵亦農的「兵團」生活。
  • 滿清貴族八大姓氏,如今都改成了啥?進來看看,也許你是八旗子弟
    滿清貴族八大姓氏,如今都改成了啥?進來看看,也許你是八旗子弟中國人一直都有認祖歸宗的習慣,很多人想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祖上是哪裡人。而姓氏則是了解一個人家族和血緣的重要切入點。大家都知道上古八大姓氏,如今的姓氏都是祖宗們的姓氏演化而來的。但大家知道滿清也有八大姓氏嗎?
  • 女真八旗戰力為何強大?又為何衰弱?八旗適合蒙軍和漢軍嗎?
    在珍珠港事件後的半年內,落後的日本以戰時體制對尚未轉入戰時體制的美國,所到之處無不望風披靡,掀起徵服狂潮,可是美國很快就從和平體制轉入戰時體制,兩國的國力都被積極調動到軍事上,頓時顯示出巨大差別。單說人數,相比日軍的不到300萬,美軍從戰前僅10餘萬,到戰爭結束時達到1100萬,而日本舉國之力的兵力最高峰也才600萬,結果狂熱的日本人最終落得個國破家亡。八旗制這樣戰時體制的建立,也是水到渠成的過程,這來自於清太祖努爾哈赤一生都在徵戰的過程,他組建的團隊和體制,自然就是最適合戰爭的團隊和體制。